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四)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四)
示慧幢
予讀子輿氏書,至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見圓頓觀心要旨焉。夫父雖至頑,不可別覓他父。又不可如傲象之順命為惡。現前介爾一念無明頑父,即法性真父。順無明流,造業(yè)流轉,則是傲象。舍妄覓真,別觀法性,又成背父逃逝。善惡稍殊,均為不孝。六道凡夫,順無明而為惡者也。藏通別三種行人,舍無明逃逝者也。若知焚廩掩井之瞽瞍,即允若底豫之瞽瞍,則必盡事親之道于己躬,肯作順逆兩法以虧天性邪。所謂盡事親之道者,亦只深信父實生我,除此父外,別無真父。然斷不可從命為惡,須竭怨慕之誠以格之,則頑如瞽瞍,亦可回心,況未必如瞽瞍者哉。觀心亦爾,深信現前一念,全體法界,離波覓水,終不可得。然斷不可隨其生滅,不事觀察。須以不思議一心三觀,深體達之,則惡無記心,尚成不思議境,況善心哉。知一念圓具三德,事理兩重三千,互遍互融,深生信解,名為慕。此境不現,是止觀力微,發(fā)勤精進,誓以十法成乘,名為怨。如此努力,鈍逾般陀,發(fā)明有日。倘悠悠忽忽,縱利如藍弗,敏過達多,無濟也。
示未能
夫幻境侵奪,不惟順流俗而俱化也,即厭流俗而切思遠離,亦名侵奪。以一切境界,全是無明變現。無明變現之性,全即法性,由不達故,橫生欣厭。趨無上菩提者,不得隨順幻境,亦不得厭離幻境,但了幻境即法性,悲長夜之在迷,以悲迷故,起無作二誓,欲拔性德之苦,以了性故。起無作二誓,欲與性德之樂,發(fā)此心已,則一切不如法境界,觸目警心,無非助發(fā)菩薩資糧。起信論云,菩薩見法欲滅,護正法故,發(fā)菩提心。有見眾生苦,而發(fā)菩提心,正謂此也。
示慈昱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如堅舟,智如柁師。余五度萬行,皆舟中器具也。須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不得沉迷五欲,執(zhí)著世情。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此生死長夜中真實信心。發(fā)此心已,急求智慧以為導師。第一親近明師良友。第二讀誦方等大乘,非明良決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人有信心而無智慧,則能增長煩惱。有智慧而無信心,則能增長邪見。故知船及柁師,相須度險,缺一不可,況俱乏邪。
示迦提
法華妙旨,惟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知見,現前一念心之實性是也,F前介爾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未生無潛處,欲生無來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心無心相,其性無生。無生故無住,無異,無滅。無生住異滅,即真法性,橫遍豎窮,不可思議。若于此無相妙心,妄謂有心相可得,則佛知見便成眾生知見,若即妄相幻心,達其本非有相,則眾生知見,便成佛之知見。心性既舉體全空,亦復即假即中。以三諦宛然,故三觀法爾。以法爾之三觀,照宛然之三諦,能所不二,境智互融。于此信解,名為隨喜。解義觀文,名讀誦。轉示他人,名講說。歷事煉心,名兼修正修。有相無相二安樂行,一串穿卻,只貴篤信力行,別無奇巧方便也。
示乳生
夫置身海州,而伯牙善琴,其情移也。望似木雞,而余雞卻走,其神全也。世間小技,尚非聊爾,況學出世大道,仔肩如來正法者乎。圓頓十乘觀法,必先以二十五前方便,所謂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修五法。就二十五事,各具表法,及觀心法門,然后正助合行,事理雙備,足目并運,安隱入清涼池。后來祗士講徒,率情任意,逞一得之見,罔達大方軌則。以此蔑裂學問,求世伎術,戛戛乎難之,投足宗教兩涂,思自利利他,誠奚望也。真正學人,必先移夙情,則神自全。情之所牽,雖萬別千差,總不出色聲香味觸五種。神之所虧,受病不等,總不外貪瞋睡掉疑五種,急須訶棄,則圣賢可階梯而至矣。
示懸鏡
奮發(fā)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于外緣。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汩于惡習。嗚呼,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
- 上一篇:宗教不宜混濫論
- 下一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七)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九)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