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二)
問,梵網明不受佛戒,為畜生木石。又犯戒人,畜木無異。夫不受戒,虛生浪死,故名畜生,覺悟無期,故如木石也。受戒即入佛位,而犯者仍與畜生木頭無異,則受戒之益毫無邪。
答,永居門外,永棄佛海,厥苦是均。然不受戒,未必盡墮地獄,破戒決墮地獄。一則常處暗暝,固為可憫。一則舍明入暗,尤為可悲。但不受戒,無成佛期。破戒墮落,猶為成佛緣種,此受戒之勝益也。至於未受而發(fā)心秉受,誤犯而殷重悔除,木石皆非木石矣。
問,人謂不受戒,雖失大益,而無破戒罪。然則地獄中,更無不受戒人邪。又謂受而不學,則不知不坐罪。戒壇掛名,便可看教參禪。且如暗中踏茄,誤謂蝦蟆,命終墮獄。若據律誤踏蝦蟆,尚不結罪,況復踏茄。則學律者坐罪乎,不學者坐罪乎。若謂彼惟妄計破戒故墮,若無疑畏便不墮,則寶蓮香尼,善星比丘,皆無疑畏,何以均墮邪。若謂性罪不可作,遮罪不學無妨,何以醫(yī)羅龍王,損樹葉招劇苦,難提比丘,破根本獲果證邪。
答,不受戒者,設造重惡,亦墮三涂。毀凈戒者,雖具性遮二罪,設勤懺悔,罪亦可滅。是故必須受戒也。學律者,洞明開遮持犯,未犯知護,已犯能除。不學者,既不知避罪,又不知出罪,過必日積。是故受已必須學也。夫菩薩於小罪中,恒生大畏,惟不造三惡因,故無惡道怖耳。若硬作主宰,大膽欺心,妄言無罪,寶蓮醫(yī)羅,真殷鑒矣。
問,儒云,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與佛法同邪別邪,亦同亦別邪,非同非別邪。象山重尊德性,紫陽重道問學,互相矛盾,致成大諍,為一是一非邪,俱是俱非邪。且如何超出是非,究竟無弊邪。
答,儒佛有名同義異者,如德性廣大精微等。一世間道理,一出世道理也。有名義俱同,而歸宗異者。如問學致盡等,下手無別,到家實分世出世也。然為實施權,儒亦五乘中之人乘。開權顯實,則世間道理亦順實相。故同別四句,執(zhí)之皆謗。善用之即四悉檀。象山雖重尊德性,非棄問學。紫陽雖重道問學,非遺德性。得其旨似頓悟漸修兩門,失其意則為狂罔愚劣二病。可謂是則俱是,非則俱非。然廣大精微等,皆德性本具之義。致盡等,皆道問學以尊之之事。原非兩法相濟,孰能偏重偏輕。此則超出是非兩關,永無流弊者也。
問,佛頂明歇即菩提,何藉修證。為盡漏紆疑悔者言也。又明非歷劫辛勤,不能免難,為開悟未除漏者言也。一所知障重,一煩惱障重,故如來因病發(fā)藥如此。我輩二障俱重,又未開悟,又未除漏,為先除漏邪,先開悟邪,為二功并進邪。漏云何除,悟云何開,并進云何下手。
答,二障雖重,非有實體。只徹究圓宗,即以圓解,凈除業(yè)習。下手之方,不出十乘觀法。上根惟一,中二之七,下具用十。精勤修之,何障不破。
問,耳門最勝,根勝邪,性勝邪。若根勝,則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fā)勞相,豈可依此生滅為本修因。若性勝,則耳之性,應非即是余五根性。云何說性中相知,及六解一亡。
答,耳門易顯性故勝。非性有優(yōu)劣,亦非竟用耳根,但借耳境,以觀真性。性即不生不滅,亦復非一非六。故得一返六皆脫,六解一亦亡也。
問,耳門具三真實義,為根是圓通常邪,性是圓通常邪。若根是,不應云黏湛發(fā)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又不應云離動離靜,元無聽質。若性是,則耳之性為即五根之性,為非五根之性。若非,還如前難。若即,則既觀其性,應兼得其相。若不兼,則性外有相。若果兼,則應於耳中,見色聞香嘗味覺觸。若不能見色等,不名圓通之性。若云能者,畢竟如何以耳見聞嘗覺邪。若謂六根互用,須待證入,則因果仍不相應。若謂雖未有用,其理確然,如何指點知其不謬。
答,元以一精明,分作六和合。則六和合之本性,皆圓通常,亦非有二性也。特就迷情揀取,此方耳門易顯真實名利,余門難顯名鈍,非竟以耳根為圓通常也。初下手時,正欲棄生滅而守真常。所謂入流亡所,尚不許用此耳根,外循動靜二相,奈何責以見色聞香等事。如清水未現,便責以一切變現。設能變現,增其渾濁矣。若不能見色聞香,便疑因果不相應,如濁水未有變現,遂謂中無清水可乎。至於現前指點,則耳自聽法,口問身承,即性中相知義。不能以耳見色等,正用中相背義。將此相知相背二種迷情妄見,一總放下,方許入耳門三昧。
問,天臺言善惡皆性具,此義不然。謂性非善惡,不礙善惡可耳。若性實具善,便不容惡,性實具惡,便不容善。如佛頂經,滿慈以水火不相陵滅為難, 如來亦但釋云,虛空體非群相,不拒諸相發(fā)揮,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何不相容。細玩體非群相,先非水火二語,性非善惡明矣。夫七大一往皆無記法,尚須棄相,方得會性。況善惡有記之法,可云同具邪。
答,若謂性非善惡,不礙善惡,則善惡從何處來,混擾於性。既顯性後,善惡復歸何處。且正現善惡時,非善惡之性,避至何處,為復斷滅。善惡去時,非善惡之性,又從何來,為復更生邪。若謂善惡無性,隨妄緣有,既無其性,誰隨緣者。既隨緣必有能隨所隨,所隨即迷悟染凈,能隨豈非性善性惡。又即彼所隨迷悟染凈之緣,為在性外在性內。若在性外,性不遍常。若不離性,那云非具。詎知無性之性,正善惡實性。設性中不具善惡,縱遇迷悟染凈等緣,決不能現修中善惡。如沙無油性,縱遇壓緣,終不出油。請即就喻以申明之。使空非即群相,相豈從空外來?宅F時,相豈出空外去。且正現相時,空避至何方,為復斷滅。相去後空又從何來,為復更生邪。當知虛空無去無來,無滅無生,則知群相之中,空性不動?衫F善現惡之時,藏性不變。既知正隨緣而即不變,又可例知正不變而即隨緣矣。故達不變隨緣之義,則未起修善修惡時,非無善惡之性。如水火諸相未現,非無水火之性,以性空真水,性空真火故。達隨緣不變之義,則熾然造善惡時,亦無善惡實法。如水火正現,非異虛空之性,以性水真空,性火真空故。迷於相全性即相,妄見傾奪,故云觀相元妄,謂但觀性家之相,相妄性亦妄也。悟其性全相即性,隨拈一相,皆俱即俱非,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故云觀性元真,謂能觀相家之性,性真相亦真也。然則虛空非群相,群相亦非群相矣。空不礙諸相發(fā)揮,群相亦不礙諸相發(fā)揮矣。所以得有俱現之義,又心先非水火,水火亦先非水火矣。先非先後之先,只是元本之義。故不惟未現水火時,水性即火性,火性即水性,決定不相陵滅。雖正現水火時,水元非水,火元非火,亦決不相陵滅。所以有入水不濡,入火不焚,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入地如空,處空如地等事也。彼妄見生克傾奪,但隨心應量,循業(yè)發(fā)現而已。故知相外無性,棄相即棄性,性外無相,會性則會相。若棄相方得會性,此大不然。夫棄色相,是空相。棄空相,是色相。棄有情心相,是無情色空相。棄無情相,是有情相。棄無分別之根塵相,是有分別識相。棄分別相,是無分別相。棄根塵識妄相,是覺明真相。棄真相,是妄相。畢竟何相可棄,何性可會邪。經云,棄生滅守真常者,直棄其於真常中妄見生滅之情,守其即生滅處,了悟真常之智耳。試玩七大文中,先以空融地水火風,次以覺融空等五大,次以精融根塵六大,次以知融識等七大,則色空不二,依正不二,見相自證不二,真妄不二明矣。是以不變之性,正由全具善惡,故能舉體隨緣。而善惡二修,正由全攬真性,故復舉體不變。不變舉體隨緣,故稱理具三千。隨緣舉體不變,故稱事造三千。又理具只是具於事造,事造只是造於理具,故雖稱兩重,亦非六千,雖云兩重,即重重無盡也。
- 上一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三)
- 下一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七)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九)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八)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