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二)
示何德坤
善學佛法者,不難通文難達義,不難達義難入理,又不難入理難忘情。夫情茍未忘,所入理決不瑩徹。理不瑩徹,所達義,決不無礙。義未無礙,所通文決非總持。是以性相分河,宗教別戶,末法之蔽,非情為之累乎。然情非僅色聲香味觸法牽動六根已也,非僅富貴功名道德羈系生平已也。縱全體放下,渾身拶入,而學天臺者,有天臺當情,學賢首慈恩者,有賢首慈恩當情,參曹洞者,有曹洞當情,參臨濟者,有臨濟當情。一法當情,便成理障,理障則義局,義局則文脈死矣。文脈死尚不可為文宣子孫,況迦文真胤乎。故吾每謂真不負己靈者,須盡翻近時宗教窠臼,方可遍入古來宗教堂奧。夫堂奧豈有他哉,不過發(fā)明吾人本有心性而已。心性無法不具,無法不造。而所具所造一切諸法,皆悉無性。明此無性之法,一一皆非實我實法者,謂之慈恩宗。明此諸法無性,一一皆能遍具遍造者,謂之法性宗。直指現(xiàn)前妄法妄心,悉皆無性,令見性成佛者,謂之禪宗。是故臨濟痛快直捷,未嘗不精微。曹洞精細嚴密,未嘗不簡切。唯識存依圓,未嘗不破遍計。般若破情執(zhí),未嘗不立諦理。護法明真如不受熏,未嘗謂與諸法定異。馬鳴明真如無明互熏,未嘗謂其定一。乃至教乘,雖借語言,未嘗不契實相之體。禪宗雖埽文字,未嘗或墮暗證之愆。良由古人真能忘情,所以入理。今人多分泥理,所以添情也。
示念佛社
吾人從無始來,直至盡未來際,決無不起念時?v心慮灰凝,入無想定,仍墮八萬四千枯稿亂想。但念地獄則地獄界人,念餓鬼則餓鬼界人,乃至念佛則為佛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鏡云,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也。若更問念佛是誰,頭上安頭,騎驢覓驢,明眼為之噴飯。而近代無知狂悖之徒,反以話頭為奇特,名號為尋常,棄如意珠王,競?cè)⊥叩[?砂б。晟溪諸善友,獨能結(jié)社念佛,盡一日中,出聲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環(huán)無間,必以一心不亂為期。此簡巧之行,須深信勿疑,久久勿替,自當圓超五濁,圓凈四土,更莫向含元殿里問長安也。
示閔周挺
信愿如目,眾行如足。信愿如牛,眾行如車。信愿如棋之有眼,眾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雖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為主為導也。蓋信愿既專,凡種種諸善,皆凈土資糧。縱萬不幸,誤作諸惡,誠心懺悔,斷相續(xù)心,亦足為往生妙行。茍無信愿,則戒感人天,定感色無色界,慧克二乘權(quán)果而已。
示閔六飛二則
佛法貴精不貴多。精貫多,多不能專,故提綱挈領(lǐng)之道,不可不急講也。綱領(lǐng)者,現(xiàn)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不在內(nèi)外中間,不屬過現(xiàn)未來,不可以色聲香味觸法求,不可以有無雙亦雙非取。心性既爾,一切法性亦如是。故曰,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中者性體,空者性量,假者性具也。迷此性量,名見思惑,迷此性具,名塵沙惑,迷此性體,名無明惑。三惑皆迷中翳妄,非有實體,故三觀起,三惑隨消。由吾人迷有厚薄,致如來教有頓漸。是知頓漸諸教,皆為了悟心性而設(shè),若了心性,教綱在我不在佛矣。然須先破我法二執(zhí),是故唯識初二卷言之獨詳。學者果能隨文會理,將無始名言戲論我法習氣,當下刬除,則真空理顯。此之空理不當有無,有無自爾。無者無彼遍計,有者有彼依圓。圓成實者,唯識實性,名中道第一義諦。依他起者,唯識假相,名為俗諦,此二皆非實我實法,但眾生遍計執(zhí)情名為我法,我法本空,名為真諦。三諦不一異,不縱橫。真中為理如水,俗諦為事如波。藏通二教,僅詮真理,以六凡為俗。別圓二教,正詮中理,以十界為俗。先于現(xiàn)前一念心性,達三諦已,則知一代教法或頓詮此心性,或漸詮此心性,或詮心性少分,或詮心性全體,不啻持一鑰開眾鎖也,豈于千經(jīng)萬論興望洋之嘆哉。(其一)
般若非他,現(xiàn)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豎窮橫遍,故廣大。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則狹小矣。本自微妙寂絕,故第一。妄貪三界有漏因果,二乘偏真因果,則下劣矣。本自生佛體同,故常,亦名愛攝。妄計內(nèi)外彼此不同,則厭怠矣。本離我法二執(zhí),故不顛倒,亦名正智。妄計我人眾生壽者諸相,則顛倒矣。然雖迷此心性為狹小下劣厭怠顛倒,如水成冰,實廣大第一愛攝正智之體,依然如故,毫無缺減。如冰之濕性,仍即水之濕性,茍遇暖緣,未有不應(yīng)念成水者也。故善學般若菩薩,莫貴觀察現(xiàn)前一念心之實性。此心體本離過絕非,不墮諸數(shù),至尊至貴,名實相般若,譬如金剛,為無價寶。此心覓之了不可得,靈明洞徹,泛應(yīng)曲當,名觀照般若,譬如金剛,堅利不壞。此心炳現(xiàn)根身器界,百界千如,森羅昭布,名文字般若,譬如金剛,普雨眾寶。只此一心,即三般若,三世諸佛,不能增一絲毫,蜎飛蝡動,不能減一絲毫。但迷之舉體為惑業(yè)苦三障,悟之舉體為般若解脫法身三德。三德如水外無冰,故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障如冰外無水,故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如此達得,則但有泮冰法,別無覓水法,有去翳法,無與明法。但愿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所以熾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行五悔,習學諸禪,廣學多聞,研究法義,皆泮冰去翳?罩T所有,至冰執(zhí)盡消,幻翳盡去,所有盡空,適復本有一念心性之全體大用,而別無心外一法可得。故曰,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又曰,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曰,法法皆通,法法皆備,而無一法可得,名最上乘。此即金剛正印,佛祖傳心要訣也。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乃至天臺三大五小,皆發(fā)明此理而已。此理不明,徒學佛法,徒參公案,竟有何益。此理既明,一切宗教皆吾心注腳,豈異說所能簧鼓。以此圓解,凈除無始妄惑種子。若觀行凈,則同居土凈,相似凈,方便土凈,分證凈,實報土凈,究竟凈,寂光土凈。故曰,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當知華藏莊嚴無邊剎海,皆我凈心所感依報,皆第八識所現(xiàn)相分,豈別有心外之土,又豈別有土外之心也。
示戒心
欲使悲智恒得相應(yīng),必須諦觀現(xiàn)前一念。此一念心,不在內(nèi)外中間,不在去來現(xiàn)在,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欲言其有,毫無朕跡,欲言其無,不可斷滅。三世諸佛所證,證此也,一切眾生所迷,迷此也。證時不增,迷時不減。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然證雖不增,恒受法性真常之樂,為求此樂,故名為智。迷雖不減,枉受顛倒輪回之苦,為拔此苦,故名為悲。非大智不運大悲,非大悲不圓大智。一念觀心,即一念返迷歸悟,念念觀心,即念念返迷歸悟。返迷是即智之悲,歸悟是即悲之智。即智之悲,所以游行四方,即悲之智,所以承事諸佛。佛及眾生,總不出我現(xiàn)前一念心性。持戒者瑩,治此也,作福者,莊嚴此也,忍辱者,體達此也。精進者,顯發(fā)此也。坐禪者,映徹此也?唇(jīng)者,照了此也。見佛菩薩善知識者,印契此也。立大愿行,盡未來際,度脫有情者,完滿此也。觀一念心中十界假名,而興與拔,為平等生緣慈悲。觀一念心中十界五陰而興與拔,為平等法緣慈悲。觀一念心中十界體性而興與拔,為平等無緣慈悲。一切時中觀心為主,讀誦了義大乘而助顯之,勤修種種福德而資發(fā)之。勿令此心墮在無記不善境界,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日新其德以詣于成。一生如此,則生生亦復如是,得生凈土,永無退轉(zhuǎn)。百劫千生,大事因緣,只在現(xiàn)前一念。此念若正,無不是正。此念若邪,無不是邪也。
- 上一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三)
- 下一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七)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九)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八)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