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一)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一)
法語五
示王夢回(名凈醒)
心性意知夢具也,天地萬物夢境也,古今治亂夢所幻現(xiàn)也。惟能做夢者,終日在夢,終日不壞。夫做夢者,不惟不可喚作古今治亂,天地萬物,且不可喚作心性意知。通此者,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矣。
示范得先
惟得天下之最后者,能得天下之最先,惟知天下之最先者,能得天下之最后。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豈自強載物有二體哉。顏子沒,圣學亡,知行分張,朱陸競異,參以功利之心,雜以人我之見,飾以掠虛捕影之禪,而天下無真儒矣。顏氏有不善,未嘗不知,可謂知其最先。知之未嘗復行,可謂得其最后。然孔子極力發(fā)明,惟不遷怒不貳過六字而已。無怒無過心之體,有怒有過意之動,知怒知過是良知,不遷不貳是格物。向此薦得,真得先矣。
葉天紀
有心而后有天地萬物。圣賢傳授,不過以心印心,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心豈有二哉。迷其本一,故人心惟危,如水成冰也。悟其無二,故道心惟微,如冰還成水也。返迷歸悟,故名惟精,如湯消冰也。迷悟性空,故名惟一,如冰水同一濕性也。熾然迷悟,體元不屬迷悟兩端,故名厥中,即惟一之體也。從迷得悟,一悟永不復迷,故名允執(zhí),即惟精之功也。堯以此心學立其極,了知心外別無天地萬物,所以天與之,人歸之,草木瑞應(yīng)之,梧桐紀閏,蓂莢紀月,豈離心性外別有感應(yīng)乎哉。唐虞三代雖往,而吾人心性元未嘗往,春秋之時有孔顏,六朝之末有王通,宋有陸象山,明有王文成。后之學者,茍契于心性之源,謂堯舜孔顏至今未亡可也。然堯舜孔顏不過達心外無法,故物格而良知自致,知至而意誠心正,修齊治平,不勞功力,何嘗以八條目,三綱領(lǐng)亂此一以貫之之傳也。周濂溪發(fā)悟于東林總,欲薙落,總公囑以扶植儒學,遂為宋儒鼻祖。吾于天紀,有厚望焉。
示巨方
天臺接龍樹聞知之傳,闡鷲峰開顯之妙,權(quán)實同彰,教觀并舉,如三代禮樂,超卓萬古,非漢唐雜霸雜夷之治,能仿佛萬一也。后世逐流忘源,漸成繁蕪。而矯枉過正者,又復束置高閣,適令諸侯之惡其害己者,益無忌憚,公然以疏抗經(jīng),祖抗佛。噫,可悲甚矣。妙峰老人,出月亭之門,而力弘臺旨。紹覺老人,私讀大覺遺籍,而遍演三宗。紹師雜無的傳,妙師專傳無盡師。于是世間復知有臺宗名字,逮今日又未免名盛實衰矣。予本宗門種草,因感法道陵夷,鑒近時禪病,思所以救療之者,請決于佛,拈得依臺宗注梵網(wǎng)鬮,始肯究心三大五小,愧無實德,不克以身弘道,然于古之妙,今之弊,頗辨端的。蓋臺宗發(fā)源法華,法華開權(quán)顯實,則無所不簡,無所不收。今之弘臺宗者,既不能遍收禪律法相,又何以成絕待之妙。既獨負一臺宗為勝,又豈不成對待之粗。是故臺既拒禪宗法相于山外,禪亦拒臺于單傳直指之外矣。夫拒臺者,固不止于不知臺者也,拒禪與法相者,又豈止于不知禪與法相而已哉。寧學圣人未至,不愿以一善成名。噫,果不以一善成名,圣人亦無不可學至之理矣。
示蒼云
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zhì),克除習氣而已。氣質(zhì)變,品格不期超而自超。習氣除,佛法不求透而自透。金以煉而精,鏡以磨而凈也。今之學者吾惑焉,任鹵莽之質(zhì)而不知革,益驚外之習而不知返,投鉛鐵于真金,求斤兩之多,不知其雜偽不堪也,用白墠涂鏡,欲光明潔白,不知其埋沒愈甚也。真有志圣賢佛祖之學,必先易眾人所難,緩時流所急,師于古,不師于今,考于人,不信于意。說我過者如良醫(yī),譽我善者如鴆酒,千古道脈期我者,為明師良友,眼前活計誘我者,為惡友魔黨?匆唤(jīng),思與身心當下相應(yīng)。睹一事,思與本分有何損益。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是賢與不賢皆能益我矣。倘見善不能隨喜修學,見惡輕慢毀侮,是善惡皆能損我矣。嗟嗟,善取益者無往非益,甘自損者無往非損。故曰,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奈何不深思哉。予生過失最多,未能寡過,安能策人,然法友果能自策,予之過,即法友藥也。予惟實無片長,故無可自炫。今法友縱有長處,亦當學予之不炫。予自省,真不如一切人,故斷不敢輕一切人。今法友縱勝一切人,亦斷不可輕一切人。予惟無所不師,故無偏師,今法友縱偏師予,亦宜學予無所不師。至若專研教觀,事懺摩,送想安養(yǎng),不求名聞,不志利養(yǎng),皆本分當然,無一可表異者。倘一念表異,只此一念,便與教觀不相應(yīng),亦與懺摩不相應(yīng),安養(yǎng)不相應(yīng),亦是名根,亦是利藪。此予所以念念自訟,的知寡過之難,未審法友果能自訟,能寡過否也。嗚呼,世衰道微,師資誼喪,相縻以名,相羈以勢,誰復知有出生死成菩提事?谠茷樯,培生死者有之。口云求菩提,背菩提者有之,總由不破我法二執(zhí)故也。然此二執(zhí),潛伏藏識,游戲諸根,日夜流注,曾無間斷。舍此不究,而別究教觀,舍此不懺,而別修懺摩,舍此不凈,而別求凈土,豈自覺覺他之道哉。
示朱震晹
金剛般若,不出應(yīng)住降心二問,而非兩事也。能降伏,則能如所教住。住六塵,則為不降伏心。是故西土菩薩,以四心釋降伏,義無不盡。一廣大心,謂所緣境遍,不隔三界四生,降伏無始區(qū)局六塵之心。二第一心,謂所發(fā)誓深,令得無余涅槃,降伏無始于下劣六塵喜足之心。三常心,謂眾生即自心,心外實無眾生得滅度,降伏無始于六塵隔越妄計彼我之心。四不顛倒心,謂達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降伏無始于虛妄六塵計我我所之心。當知念念與四心相應(yīng),即為如所教住。倘一念住六塵,即為非住,以色聲香味觸法區(qū)局不廣大。下劣非第一,遷變非真常,顛倒非正智,故不住六塵,亦不住于不住。故云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蓋住六塵,固名凡夫外道,住于不住,只名聲聞緣覺,仍住出世微細法塵,不名真正無住,故亦為區(qū)局下劣遷變顛倒,而非廣大第一真常正智。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大菩薩,了知現(xiàn)前一念心,本自廣大第一真常,本無顛倒,是以住于廣大第一真常正智,而修六度萬行,不同凡夫之住有,二乘之住空也。吾人見此,便可直下修行。倘起一念,若區(qū)局心,若下劣,若隔別,若顛倒心,即以廣大心第一常正智心而降伏之,亦復不取廣大乃至正智之相,以四心本非色聲香味觸法境故。如此功夫,甚痛快,甚直捷。盡未來際如此應(yīng)住,如此降伏,可謂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然后圓成果地修證者矣。
示西池
經(jīng)云,得遇道,興信心難,既信心,發(fā)菩提心難,既發(fā)心,無修無證難。嗟乎,此至言也。然不達無修無證之體,不名真菩提心,不發(fā)真菩提心,亦不名真信。信豈易言哉。馬鳴立論,直名起信,三祖作銘,直名信心。不似后世,妄以信解修證,強分淺深次第也。西池賢者,同子妾女俱出家。昔龐居士,夫婦同居,男不婚,女不嫁。且云,但愿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其契無修無證之旨不甚明白邪。今近住戒,正無修無證妙法,倘不向此著眼,擬于何處覓玄。且如不殺殺業(yè)空,不偷盜業(yè)空,不淫相生業(yè)空,不妄語相惱業(yè)空,不飲酒癡暗業(yè)空。然不殺不取長壽報,不盜不取富饒報,不淫不取梵世報,不妄不取信重報,不飲不取聰利報,豈非但空所有不實所無之妙行乎。以此清凈三業(yè),普與眾生同歸寂光真性,豈非無修無證大菩提心乎。若不能于戒中徹見性修不二宗旨,何名真信。故三祖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馬鳴曰,自心起信,還信自心也。
- 上一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二)
- 下一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七)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九)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八)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