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修證指要 《禪門鍛煉說》要略 十 精嚴操履
禪門修證指要 《禪門鍛煉說》要略 十 精嚴操履
向上一路,千圣不傅,如大火聚,誰敢正眼而覷?如涂毒鼓孰能側(cè)耳而聽?機先制電,已屬遲疑,句下精通,猶為狂見。此何事也,而偲偲問操履、踽踽論功勛哉?
然初祖云:“行解相應(yīng),名之曰祖。”云居膺祖曰:“那邊會得了,卻向這邊行履。”涌泉曰:“見解人多,行解人萬中無一。”
則知從上諸祖,未嘗以行解為二事也。良以有行無解,即操履精純,不了階級,縱有修為,皆名癡福;有解無行,即見地超卓,猶是擔板,雖有悟門,皆屬狂慧。一者有目無足,一者有尾無頭,均之非究竟也。
為長老者,務(wù)在鍛煉人材,料揀偏全,權(quán)衡首尾,欲令學人成始成終,果何道哉?
學家道眼未開,先令參究,以鍛其解,敲骨打髓,痛下咸錐,而行互緩問,所謂“但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也。大事既明,即令操履以鍛其行,鳥道玄路,腳下無私而解始詣實,所謂“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也。
然主法者不用綱宗眼目,微細勘人,徒取一知半解,遴選人材,則俗禪中有二種岐路:
以主人公為禪者,止認身田主宰動轉(zhuǎn)施為,以為佛祖大機大用,無順無逆,一切皆是,謂之作用是性。由此優(yōu)侗習氣竊發(fā),遂至不擇飲啖,不揀凈穢,以為大道者矣。有人規(guī)正,則曰:癡人,佛性豈有二耶?是謂以黐膠門而成魔業(yè)者也。
以豁達空為禪者,止認本來無物,泯默莽蕩,以為自己安身立命,無佛無祖,一切皆空,謂之向上巴鼻。由此顢頇,邪見得便,遂至不避譏嫌,不顧罪福,而肆行無忌者矣。有人呵諫,則曰抖子,猶有這個在乎?是謂以鐵鏟禪而滅因果者也。
此二者,雖學者之謬,而亦師家之過也,以其不用綱宗鍛人,而止取光影,互相印授,根器陋劣者,遂生邪見而禍法門矣。師承正,則學者之行解必端,而遞代相承,如以器傅器而源深流長矣。師承不正,則學者之行解必邪,而相襲成風,如鳥焉成馬而積薄流卑矣。
何謂師承正?道眼通徹而又重操履。雖為長老,凡事一同乎眾,潔其身,苦其志,夙興而夜寐,以勤苦先德為規(guī)繩,而冰霜金玉,道行內(nèi)充,叢林得以矜式,斯之謂正也。
何謂師承不正?道眼疎狂,而心輕操履,一居師位,凡事不同乎眾,美其饌、蠺其衣,早息而晏起,以晏安鴆毒為灑落。而持蠻拗呵斥修行,一眾無所取則,斯之謂不正也。(中略)
蓋長老懷邪詭行,固非一端,而最異者,行不喻庸人而以假氣魄作真佛法,輒呵罵佛祖,鞭撻鬼神,而妄擬夫德山臨濟;身現(xiàn)居博地而以因中人冒果地相,每焚毀經(jīng)像,踐蹋圣賢,而自比於丹霞佛照皓布裩;無南泉歸宗大隨等之徹一眼目,而信意殺傷,自云龍象蹴踏;無羅什、寶志、布袋、濟顛、酒仙、蜆子等之大權(quán)示現(xiàn),而妄餮酒肉,以致破壞律儀。
殊不知古圣逆行,有古圣之現(xiàn)相;佛祖破執(zhí),有佛祖之出身。(中略)今荷擔法門者,無古圣之神通,而徒襲其跡,無佛祖這靈異,而但恣其貪,豈非師蠢狐種,自陷波旬,退人正信,而敗壞法門也哉。(中略)
溈山曰:“參學人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現(xiàn)業(yè)流識,法當凈除。”晦堂曰:“余初入道,自恃甚易,退而自省,矛盾極多,遂力行三年,方得事事如理。”乃至趙州四十年不雜用心;香林四十年打成一片;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皆悟后事也。
先德非不知逆行順行為大人境界,而勤苦操履,至老而不倦者,識法者懼也。然則鍛煉衲子,使為后人標榜,法門楷模,精嚴行解,蓋可忽乎哉!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