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菩薩戒儀軌(二)
復(fù)告言。汝已懺竟。三業(yè)清凈。猶如瑠璃。內(nèi)外清凈?笆菩薩戒。更問遮難方受凈戒。故經(jīng)云。若有七遮,F(xiàn)身不得受戒。我今問汝。一一如實(shí)答。
佛子。汝還曾出佛身血否(答云。無。向下依此答)。還曾殺父否還曾殺母否還曾殺和尚否還曾殺阿阇梨否還曾破羯磨轉(zhuǎn)法輪僧否還曾殺圣人否若總得無?芭c受戒(請諸俗弟子。若男若女。起披袈裟。大有因果。更不具述。臨時為說也)。
諸佛子。應(yīng)須起專注心發(fā)殷重心。今欲受汝等戒。若心專志。如仰完器。即有所克。一念有違。如同覆器。終無所盛。此戒無形色。而能流注汝等身心。盡未來際。成就大果。而于爾時。無所覺知。若有形色。入汝身時。當(dāng)作天崩地裂之聲。當(dāng)須系念。不得余覺及一切余思惟(〔既緣覺為發(fā)戒〕)。
次正受戒者。先略示三相。三相者。一謂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次秉法者。白三羯磨。應(yīng)語云)今為秉宣三回羯磨。汝當(dāng)發(fā)取上上心。求受上上品戒。上上品戒者。受此戒已。一心作佛去。是名上上品心。汝等今當(dāng)諦聽。第一回羯磨時。十方法界一切境上。微妙戒法。悉皆動轉(zhuǎn)。不久應(yīng)當(dāng)入汝身中。
佛子諦聽。汝等今于我所。求受菩薩戒。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佛子。此戒是諸佛菩薩所行徑路。過去諸佛已說。未來諸佛當(dāng)說,F(xiàn)在諸佛今說。過去一切菩薩已受已學(xué)已解已行已成。未來一切菩薩當(dāng)受當(dāng)學(xué)當(dāng)解當(dāng)行當(dāng)成,F(xiàn)在一切菩薩今受今學(xué)今解今行今成。當(dāng)來作佛。
第二回羯磨時。此妙戒法。即法界諸法之上起。遍虗空中。集汝頂上。妙可承受。
佛子諦聽(至)當(dāng)來作佛。
第三回羯磨時。此妙戒法。入汝身中。清凈圓滿。正在此時。領(lǐng)納戒法。不得余覺余思令戒不圓滿。
佛子諦聽(至)當(dāng)來作佛。
佛子。三回羯磨已竟。汝等即今是真菩薩。名真佛子。故大悲經(jīng)云。發(fā)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瓔珞經(jīng)云。律儀戒者。即是十重戒。正法戒者。即是八萬四千法門。攝眾生戒者。即是四攝法也。向來所問。皆言能。吾今為汝受十無盡戒。汝當(dāng)一心一一諦聽。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故斷眾生命。若有犯殺生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向下依此)。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偷盜。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圣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淫欲。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圣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妄語。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圣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酤酒。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圣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說在家出家菩薩過失。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圣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慳貪。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圣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嗔恚。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圣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稱己好導(dǎo)他惡。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圣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毀謗三寶。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圣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持如此十重戒。即具足十波羅蜜。成就佛身。具足功德。得大神通。放大光明。得一切種智。何以故。汝持不殺戒。得金剛身不可壞。壽命無量劫。不可窮盡。
持不盜戒。具足檀波羅蜜。分身滿十方界。作釋梵四天王及諸小王沙門等身。財施度脫眾生。
持。不淫戒。得馬陰藏相金色之身。眾生見者。怖畏即除。舍欲斷煩惱。名稱普聞。聞?wù)?a href="/remen/huanx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歡喜。
持不妄語戒。得四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一音演說。眾生聞?wù)。皆?a href="/remen/jiet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解脫。
持不酤酒戒。得大聰明。于一念中。聞十方諸佛語及一切眾生語。亦知佛心及一切眾生心。得諸佛集三昧。
持不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戒。得漏盡五眼六通。備三明等法。
持不慳貪戒。得一切種智具足無礙。眾生見者。無不發(fā)心。
持不嗔恚戒。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眾生見者。發(fā)菩提心。
持不自贊毀他戒。得生生之處。十方凡圣歡喜贊嘆。聞汝名者。皆住不退轉(zhuǎn)地。
持不毀謗三寶戒。得具足三乘圣道。一音說法。聲滿十方。令一切眾生一時悟道。皆得成佛(請戒師為受戒者。作白云)。
仰啟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于此世界南瞻部洲大元國某州某縣某鄉(xiāng)里某處伽藍(lán)佛像前。有眾多弟子。來于我所。求受菩薩戒竟。惟愿諸佛為作證明。二遍。
諸佛子。即今十方佛土;蛴袥鲲L(fēng)異香異聲光明等相。彼諸菩薩覩其異相。而各問佛。有何因緣。而現(xiàn)此瑞。彼佛告之。今某國某處有眾多佛子。于某師求受菩薩戒竟。今請我作證明。故有此相。諸菩薩咸贊言。于此極惡世界。能發(fā)如是無上之心。甚為希有。深生憐愍。是故汝等志心守護(hù)。汝諸佛子。已受菩薩戒竟。過度四魔。越三界苦。若能受持如教修行。是天人丈夫。汝若破犯不持。非菩薩。亦非天人丈夫。是名畜生邪見外道。此戒名無盡。唯得重受。不可舍。誓度一切眾生。眾生無盡。此戒無盡。說法劫數(shù)不可盡故。此戒無盡。瓔珞經(jīng)云。一切凡圣菩薩戒。皆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次當(dāng)禮謝諸佛菩薩
志心敬禮和尚釋迦牟尼佛。
志心敬禮羯磨阿阇梨龍種上尊王佛。
志心敬禮教授阿阇梨彌勒尊佛。
志心敬禮證戒尊師十方諸佛。
志心敬禮同學(xué)等侶十方諸大菩薩。
次更胡跪合掌
菩薩戒經(jīng)云。受菩薩戒者。雖未即得阿耨三菩提。已得具是五事功德。一者常為諸佛菩薩之所護(hù)念。二者生生世世常受勝妙快樂。三者臨命終無有悔欲。四者舍身之后生諸佛世界。五者莊嚴(yán)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吾今已為說無盡戒竟。汝今受無盡戒法已竟。是真菩薩。發(fā)菩提心。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戒行具足。正向佛道。超度四魔。越三界苦。是真精進(jìn)。是真勇猛。是真回向佛道。是真度眾生。以此受戒功德果報。生生世世。不求粟散小王轉(zhuǎn)輪圣王釋梵天王三界之樂。若能如是受持如說修行者。是名菩薩天人丈夫。用此功德;叵蚴椒ń绫娚Mて刑。俱成佛道。若破戒不持。即非菩薩。亦非天人丈夫。是名外道。當(dāng)墮三涂八難之處。然愿受戒諸佛子。九代亡靈同生凈土。六親眷愛咸長善芽。九有四生悉證真如之理。八難俱登解脫之門。八部龍?zhí)鞚M空賢圣。咸赴勝會。三涂同結(jié)良緣。負(fù)識含靈齊成佛道。
諸佛子等。愿受此戒后。此身在法界。凡有心者。見我與汝洎在會諸菩薩。皆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乃至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亦發(fā)此心。念念無有間斷。直至成佛。究竟圓滿。未發(fā)心者,F(xiàn)恐怖相。逼令發(fā)心。終登覺岸。
諸佛子等。受此戒后。此身遍法界中。盡未來際。于四威儀中。常說心地法門。乃至應(yīng)身為旁生異類及樹木山林。常演此法。念念不絕。震動魔宮。摧伏外道。令一切邪見眾生。舍諸邪著。入于正見。得旨應(yīng)言。普令一切眾生。悉入圓常唯心境界。遞相傳受。無有間斷。令一體三寶,F(xiàn)世間。然愿此身常弘大教。解義釋經(jīng)。稱可佛心。冥合玄旨。如有世諦語言。皆順正法。治生產(chǎn)業(yè)。悉入圓宗。建大法幢。續(xù)佛慧命。一燈能傳百千燈。燈燈無盡。普令聞?wù)哳D了自心。登究竟解脫之門。入靈知般若之海。然后法界一切含識。稱我名者。見我形者。皆住本位。不退真常。應(yīng)跡十方;鸩荒軣。水不能溺。藥不能中。毒不能害。橫不能侵。冤不能結(jié)。所有盲者得見。聾者得聞。痖者能言。跛者能行。然后此身變作無量身。遍歷十方。侍奉諸佛。供養(yǎng)諸佛。然后以此身向鑊湯爐炭之中。代一切眾生受苦;蛳颡z門振錫;蛴讵z里放光。劍樹摧鋒。刀山落刃。各悔先業(yè)。盡悟佛乘。戒文已終。普請在會男子弟子。同誠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愿得如所愿。
受菩薩戒法
- 上一篇:煩惱來自無智慧
- 下一篇:哪一些業(yè)障纏繞我們解脫不了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