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判定往生凈土的條件是怎樣的?

祖師判定往生凈土的條件是怎樣的?

一、智者大師觀點

  首先了解智者大師的觀點,是不是跟善導大師完全不一致,甚至完全相違呢?簡單回顧一下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

  彌勒上生經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智者大師在這里指出,生彌勒凈土需要“行眾三昧,深入正定”,但是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一定要深入正定,可見沒有禪定也能往生,標準并不高。

  另外再看:“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

  只要能念阿彌陀佛,機感相應,必得往生。下面以比喻來講:比如招募士兵的人,與受招募者,機會相投了,必定能夠成事。也就是說,有招募的人,有愿意受募的人,兩廂情愿,就能夠達成招募之事,就是這么簡單。這里“慕人”,就是招募軍隊的人,“慕”同“募”。

  同樣的道理,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只要我們愿意去、愿意往生,有這個信愿,就能“成其事”。所以智者大師把道理說得非常明白、非常透徹,而且通俗易懂,并沒有說什么很高的條件。

  下面再來看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關于十念往生的論述:

  “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yè)強。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yè),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可見,智者大師也承許十念就可以往生,這是因為“宿善業(yè)強”。為什么十念能往生呢?智者大師還進一步解釋,因為臨終的時候,念佛心非常猛利,能伏滅惡業(yè),所以決定能夠往生,不應該懷疑。

  有些人可能又會懷疑:那還不是要“伏滅惡業(yè)”才能往生嗎?這個條件也不低吧?這是沒有看懂智者大師的文意而產生疑惑。“伏滅煩惱,決定得生”,是指臨終很緊急的時刻,念佛的心是很猛利的,那時肯定不會邊念佛還邊打妄想;再加上臨終的時候,有阿彌陀佛的加持,這個“伏滅煩惱”當然是很合理的。智者大師并沒有講平時念佛就要“伏滅煩惱”,并沒有要求要有“伏滅煩惱”的念佛功夫才能往生。

  下面再看:“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愿行。”

  智者大師提出,如果具有厭離行、欣愿行二種行,你是決定得生,不是不定的。“定得生彼”的“定”就是“決定”,決定得生彼國。欣厭二行具足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具足了,實際上就是真信切愿具足了,可見,智者大師也講有真信切愿就能決定往生。

  通過以上分析,說明智者大師所講的往生條件跟善導大師是完全一致的,并沒有什么差別。有些人因為智者大師的《觀經疏》確實注解得比較深,而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通俗易懂,所以就想當然地認為天臺宗往生的標準比較高。但實際上,這些人并沒有深入了解智者大師的凈土思想,所以產生誤解。

二、蕅益大師觀點

  “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是必須信愿行三者具足才能往生嗎?

  有些人根據(jù)蕅益大師“得生與否,全有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句話,就認為蕅益大師的觀點是信愿行三者具足才能往生,與善導大師有真信切愿就能往生的觀點是不一致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得生與否,不一定就由信愿決定;蕅益大師這句話,雖然前面說了“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但是后面還有“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所以,前后結合起來看,那能否往生,就是由信愿行三者決定。

  這里要特別辨析的是,如果以為具足信愿就能夠往生(不談行),與信愿行三者具足才能往生,這二者是矛盾的,就不合理了,實際上二者并不矛盾。為什么呢?因為信愿本來就是行的緣故,信愿本來就沒有離開念佛、憶佛。當然,這個“行”,是不離信愿的念佛行。所以,說信愿行三者具足才能往生,與說有真信切愿就能夠往生,二者并不相違。把信愿行的“行”,解釋成念佛功夫,似乎要有一定念佛功夫才能往生,這個不是蕅益大師的觀點。

  蕅益大師說得很明確:“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即使沒有“持名深淺”,只要有信愿,就能絕對往生。

  通過分析就知道,蕅益大師的觀點,實際上與善導大師的觀點也是一致的。

  關于信愿不離念佛行的問題,我們在凈高班第一堂課《凈土高級班的聞思次第及凈土關要》中,已經進行了深入剖析,大家可以去回顧、溫習一下。

  下面再看蕅益大師關于往生條件的講法: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不一定要有念佛功夫才能往生,蕅益大師在講極樂世界四土九品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這么說的。依蕅益大師的觀點,即使我們平時念佛的時候,心多散亂,最起碼也可以下品下生,根本就沒有要求什么念佛功夫。念佛的時候,心還是很散亂,但是有真信切愿,就可以下品下生,這是非常明確的。

  有些人認為蕅益大師要求有念佛功夫,跟善導大師觀點不一樣,這個是冤枉甚至是誹謗蕅益大師。

  當然,隋唐的時候,修行人的根機比較猛利,許多人喜歡修禪宗,所以,智者大師、蕅益大師他們就針對當時的根機,將禪凈結合在一起解釋凈土,所以有時候會把凈土法門解釋得非常高妙,這也是隨順當時人的根機。雖然把凈土法門解釋得很高妙,但不見得就抬高了往生的標準。凈土法門有它的高妙處,同時也有其特殊性,這個特殊性就是:有真信切愿絕對往生。

  從凈土法門往生的最低標準來講,善導大師、智者大師、蕅益大師乃至印光大師都是一致的。

  選自仁禪法師《觀經四帖疏講記》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凈土解行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