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一門深入”

\

  居士問:“師父是這樣,我請問個問題,就是我們在初入佛門、初學(xué)佛法的時候吧,看了很多經(jīng)書,也讀了很多經(jīng)典,但是呢,就是說在我們可能深入到某一個法門,去努力地修學(xué),但是可能對佛法整個的特質(zhì)和內(nèi)涵,不一定能夠全面的了解,所以我想在這個地方,應(yīng)該就是說,應(yīng)該怎樣有次第地,讓大家能夠深入到佛法里面,把整個的佛法的特質(zhì)和內(nèi)涵能夠?qū)W到,然后對于他這個以后,不管是深入哪一個法門,他都能夠非常清晰,有清晰的這個思路去修學(xué),不會產(chǎn)生一些這個盲修瞎練的問題。”

  仁清法師開示:“好,坐。你這個問題也非常大,也非常現(xiàn)實,所謂的現(xiàn)實是什么呢?就是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搞不明白,并且是由此不明白而引發(fā)了很多的邪知見,是這樣,可以這樣解釋,怎樣把廣學(xué)多聞和一門深入結(jié)合起來,或者說廣學(xué)多聞和一門深入有什么不同,也可以這樣說,我們一門深入的前提是什么,也可以這樣說我們怎樣才能有次第的趨入佛教正法,然后一門深入下去,是這個意思吧,大體就這個意思是吧。誰來解答,誰來答,積極、靈活、大膽,來大膽一點,你來說,你來說,探討嘛,不能光讓我自己唱主角,講得是大膽的探討,今天沒事,探討、探討,通過探討,我可以掌握大家就是理解到哪一步,然后,做一個總結(jié),咱們可以共同去提高,就是說在下一步講法的時候,我好有計劃的安排講什么內(nèi)容,這樣。好吧,王居士講講講吧。”

  王居士:“很多法門都講一門深入的問題,這個一門深入啊,在佛經(jīng)上來講,它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呢,根據(jù)《大佛頂首愣嚴(yán)經(jīng)》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啊就有這么一段經(jīng)文就講到,說是往昔啊,有一尊佛出世,就是觀音如來,觀音如來教觀世音菩薩怎么修行呢?最初行道的方便,就是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個聞思修啊,在佛法里面講得非常的重要,它是一個前提,如果離開了對于佛法的這個聽聞、思維,你去修行,恐怕要費很多的周折,所以聞思修很重要,整個佛法的修行離不開聞思修。聞,就是要大大的聽聞,廣大的聽聞這個正法,尤其是離不開佛經(jīng)。我們講正,正的標(biāo)準(zhǔn)、前提,就是以佛說的為根本,這在《大般涅磐經(jīng)》里面「四依法」就講到,首先講到有一點叫「依法不依人」,那當(dāng)然也不可能依到哪個所謂的法門那邊,法門如果離開了佛的言教的話,那也不是佛法,所以說大大的聽聞經(jīng)法,可不是說聽到了一言半句就去實踐去了,那么現(xiàn)實生活里遇到種種的問題的話,如果離開了經(jīng)教的基礎(chǔ),我們就沒有辦法去解決它,那么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往往都受我執(zhí)我見的影響,要么就是聽的別人怎么說、怎么說,要么就是我個人認為、我以為、好象、似乎、可能等等等等,這些字眼一摻入到里面來的話,那就不是佛的知見的問題,而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放亮我執(zhí)、強化我執(zhí)的了,是吧。所以這一點呢我想,這個要想真正的一門深入,離開了聞、思、修,佛給我們指的這個路,恐怕這個一門深入也很難深的進去。只做一點,簡單的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大家做個交流。”

  還有沒有,這個問題,肯定我們大家都會有所新的體會,因為這個問題,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樣,他出現(xiàn)的不一樣的現(xiàn)象,來,后邊那位,也是這個問題。那么我來說吧?梢赃@樣說,很多高僧大德的成就,最后顯現(xiàn)的都是通過某一種法門而成就,最后顯現(xiàn)的,但是呢,即使是通過某一種法門去成就的話,那么他也有長期的一種積累,我的理念是,真正的想一門深入下去,他的前提是要有正確的知見和正確的修行方法,有了正確的理念、知見,有了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才能夠一門深入下去,沒有正確的佛教知見,請問,你深到哪里去了,對不對,你深到哪里去了?有的人釣魚也非常精進,不怕蚊子叮、不怕熬夜,也很精進啊,是吧,有的人上網(wǎng)也很精進,也是一門深入,是不是啊,有的邪教,跟隨了一個邪師,也一門深入了,喝汽油,自焚了,你說他虔誠嗎,非常虔誠,深入了,深入到最終了。

  一門深入的前提,必須有佛教的正確知見,有佛教的正確知見做指導(dǎo),才能保證你是修的佛法,并且是掌握了自己的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才掌握了自己的對應(yīng)的法門,如果沒有正確知見,如果沒有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所謂的一門深入那是一派胡言,古代高僧大德臨走的時候,臨成就的時候,他都顯現(xiàn)的是通過一個法門而成就的,是這樣顯現(xiàn)的,比方說六祖慧能大師,是聽到一個老員外誦《金剛經(jīng)》,聽到了一句話,他就開悟了,那么《金剛經(jīng)》是哪個法門?你不能武斷的說,《金剛經(jīng)》就是禪宗,這個法門。是不是,也不能武斷的說,《金剛經(jīng)》它就是屬于律宗法門,也不能說《金剛經(jīng)》是觀世音法門,當(dāng)然更不可能有人說《金剛經(jīng)》是純凈土法門了,是不是那個道理,也就是說,六祖慧能大師這一生當(dāng)中,是通過聽《金剛經(jīng)》開悟的,難道你能否認他,他生生世世的功德的積累嗎,過去世難道他沒看過其他經(jīng)書嗎,是那個道理吧。

  所以說一門深入的前提,要叫我想一門深入的話,我首先是廣學(xué)博聞,廣學(xué)博聞,樹立了佛教的正確知見了,掌握了自己的正確修行方法了,再非常精進的修下去,那么你的相應(yīng)法,就是你這個一門深入的那個門,這里說的門是修行方法,我們在家人不要輕易把我們分到哪個法門里面,你說我們是哪個法門?罵人是哪個法門?兩舌是哪個法門?吃肉是哪個法門呢?不拉這個,拉點好聽的,放生是哪個法門?印經(jīng)是哪個法門?念念佛一定是純凈土嗎?凈土法門也有很大的理論體系做支持,隨便坐一坐就是禪宗嗎?

  有一個老太太那天向我來懺悔,師父我非常非常的懺悔呀,我一看哎呀造了什么大惡業(yè)了,我就說什么罪過啊,何談懺悔啊?什么罪過?那天我念佛求往生,在家里繞啊,自己在家,挺素凈的,走著念佛走著念佛,累了,念著念著就坐下了,坐禪了,我說你那叫歇歇,禪宗了,坐那就禪宗了,那我們現(xiàn)在是什么宗,馬上都是禪宗,坐下的宗啊,在以前的時候開過一個玩笑,不好聽的,我說要說禪宗,張海迪比我們的功夫都高,十幾二十年了沒站起來,是不是,禪宗也是非常龐大的體系,它有深厚的佛教的原理在做支撐,不要輕易把我們搞成哪個法門,很多人搞著搞著,學(xué)了三天佛,那我們就是哪個法門,這個實際上非常不理智,我個人認為,非常不理智,并且有很多人念了二三天佛,就認為他是凈土法門了,然后拿著他這個凈土法門然后去對照別人,你修的是哪個法門,有的人問我,師父請問,你修的是哪個法門,叫我當(dāng)下一觀察,哦,他是想和我分伙啊,哎呀我當(dāng)時講經(jīng)不想和他分伙,我就說了,不好意思哦,我現(xiàn)在還沒有到分法門的時候,我現(xiàn)在跟佛一個法門“解脫法”,對不對,哎馬上咱倆就一伙了,他是修禪的,我也是解脫法和他一個法門,他是修律的,也是解脫法,我和他也一伙的,他是念佛的,我和他還一個法門,最后都是成佛嘛,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一門深入是指的修行方法,是修學(xué)的方法,現(xiàn)在很多,一門深入這個方法,我非常贊嘆,非常贊同,我所反對的是拿著一門深入生起了邪見,我修的這個法門高,他怎么去宣講他這個高,怎么去宣講他那個高,他就是說,我這個比那個法門要高,我這誦的這部經(jīng),要比那部經(jīng)好。這樣來體現(xiàn)他修的好,那就錯了,那就叫誹謗正法,那就叫割裂經(jīng)義,那就要隨落之無間地獄啊,無間地獄啊。我有個講稿叫《為什么有的念佛人不能往生》念佛應(yīng)該能夠往生,為什么有的念佛的往生不了呢?就是用很多的篇幅講了這個原理,我念佛的時候誹謗其他法、其他宗,誹謗禪宗,誹謗律宗,你沒有戒律就是外道,就是神婆巫漢,是這個意思吧。

  昨天我們講到了戒、定、慧三學(xué),戒、定、慧三學(xué)它叫「三無漏學(xué)」。也就是說戒、定、慧就是了脫之法,了脫之法,佛教和其他宗教相比之下,佛教是了脫之法,其他宗教沒有,沒有了脫這個偉大的功德,也可以說戒、定、慧就等于佛教,那么你把戒去掉了,何談生定、何談發(fā)慧,經(jīng)上講得很清楚,「以戒生定,以定發(fā)慧」無戒之定是邪定,無定之慧是叫狂慧,狂慧是什么,我很大膽的說過一句話,中邪了、附體了,或者說是我們自高自大,用那種世間的世智辨聰,來觀察佛教。那就是一種邪慧,所以說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是一體的,他就是佛法的整體名稱的另外一種稱呼,你可以不守戒,但不能說戒不是佛法,離開戒就沒有法,就沒有佛,是那個道理吧。所以很多人在修他自己法門的同時,他在誹謗其他法門,也是很多高僧大德都在反對的,佛在很多經(jīng)典上,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課下我們可以看一看《為什么有的念佛人不能往生》明白吧。

  所以高僧大德說過這個,這么一句話,說「得鳥者,網(wǎng)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wǎng)!苟@意思吧。印光大師是念著佛走的,但不能說印光大師其他方面不懂,更不能說印光大師除了念佛以外,他看的其他經(jīng)書都不叫佛法。蕅益大師知道吧,蕅益大師他是凈土法門的一代祖師,他同時是律宗的一代祖師,律宗。同時又是天臺宗的一代祖師,一講到一代祖師,說句實話,他們那種智慧,他們那種功德,他們那種證量,我們截然是望塵莫及啊,我們是小和尚、小比丘,他們是法師,真的法師,是祖師,并且是三個宗派的祖師是吧。蕅益大師也是主張念佛求往生,但他那個理念并不是說,他研究了戒,發(fā)現(xiàn)戒都不對了,也并不是說,他研究天臺宗以后,發(fā)現(xiàn)天臺宗不值得研究,不是那個意思。最后念著佛求往生是對的,對于很多眾生的根性來講,特別是我們末法時期的很多眾生的根性,也就說我們適合凈土法門,念佛求往生,方便,太方便了,為什么呢,因為大家都懶啦,坐禪,坐四個小時,你坐在那試一下,哎呀,你真坐了那里行了,你就開始盤算了,明天我跟誰去討債,又得進行工作啊,設(shè)計下個五年計劃了又,你是坐禪啊你是工作啊?坐禪是掙錢還是打妄念?是不是,不是說禪宗不好,是我們很多現(xiàn)在沒有那種根性,很多人就是做不到了,是這樣,我們這樣理解,那相對還是正確的,我也做不了禪,但是我研究禪法,禪,坐禪是一種修行方式,一講到這個「禪」是相當(dāng)大的一個體系,博大精深的文化。禪定、禪義,單純這個「禪」字,誰來講一下,禪是什么?他體現(xiàn)的是整個佛教的東西,而不僅僅是這一個漢字,懂不懂。我可能,我本人就是說,很難通過坐禪去修學(xué),為什么呢?我有我的個別情況,我受過風(fēng)濕,腿疼,不能說因為我腿疼禪法就不好啊?是那個意思吧,所以說當(dāng)我們奔著一個法門修下去的時候,一定要有正確理念,我們「三皈五戒皈依法的時候,是皈依的一切佛陀教言,有很多經(jīng)典我們這一輩子可能也看不上,可能也見不到,那么,但是呢,我們不能去誹謗,不能認為其他經(jīng)法的不好,就是這個涵意,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理解錯了,你只要理解錯了,而引發(fā)的一些不如法的這個言行舉止,甚至是口業(yè),馬上就種下墮落無間地獄之因。

  剛才講的「得鳥者,網(wǎng)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wǎng)。」我在其他地方也講到了,打獵的人來抓鳥的人,他用了一張很大的網(wǎng),那個網(wǎng)上是一個洞一個洞,那個洞叫目,知道吧,我們的土話叫眼,一個眼一個眼的,我不知道你們這叫什么,那個網(wǎng)張起來以后不是一個眼一個眼的嗎,你們叫什么,就是眼是吧,它學(xué)名叫目,眼目的目,「得鳥者,網(wǎng)之一目」你下了網(wǎng)了,這一群麻雀,然后把這麻雀一哄,哄起來,這群麻雀就飛呀飛呀飛,最后一只麻雀,啪,鉆了這一個眼里去了,然后就把它抓住了。魚也是,魚網(wǎng)也是,你就把它抓住了,哦,「得鳥者」,抓住鳥的是整個網(wǎng)的一個眼,是不是,是不是一個眼,因為這個鳥鉆到這個眼里你才能抓住啊,但是不能以一個眼當(dāng)一張網(wǎng),是吧,啊這次抓了個麻雀是在第七個眼里,哎一下子投到第七個眼里你抓住了,哎呀,這張網(wǎng)這么沉,這么大,這么費事,原來這第七個眼能網(wǎng)麻雀啊,到了第二天,你把其它剪了,就拿這第七個眼了,網(wǎng)去吧你,「不能以一目為網(wǎng)」不能以一個眼、一個窟窿當(dāng)一張網(wǎng),是那個意思吧。

  「不能割裂經(jīng)法啊」!割裂經(jīng)法是很大的罪過,首先是你的知見不正,這是一個理念問題,再講到次第,次第呢作為我們來講,最好要有善知識引導(dǎo),可以這樣說,每個人每個人修學(xué)過程當(dāng)中,是根基和因緣是不同的,修學(xué)過程當(dāng)中的方法理念,包括他們修行的覺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說一個師父看了一萬個人都完全一樣,我實話跟你說,這個師父不是個高的師父,一般的師父,懂吧,誰來問問題,師父我家里招蟲子了怎么辦,念佛去吧,師父我家里小孩哭了怎么辦,念佛去吧,師父我餓了怎么辦,念佛去吧,哎一個答案,念佛去吧,可以這樣說,有些法是相對應(yīng)的,念佛當(dāng)下不能治餓,對應(yīng)法是吃饅頭去吧,下個面條去吧,是不是這個意思,吃饅頭、下個面條也是基本的日常生活啊,基本的日常生活也是佛理的妙用,懂不懂,也是佛法,我們會修法的,懂佛法的,把這個吃饅頭、下面條、做家務(wù),也利用起來修學(xué),這個理念正確了,你就不覺得修行是痛苦的事情了,修行本來是非常高興的個事情,佛法給予我們非常明確的答案,人生的指導(dǎo),法理的指導(dǎo),修行方法的指導(dǎo),我們明確了,那么你干什么,心態(tài)都會很平和,目標(biāo),都會很確切,就是這個意思。有很多人,修他自己這個法門的時候,都要去誹謗其他法門,來顯示他自己修的這個法門高,那是最大的愚癡啊。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左手,這是什么啊?手,釋迦牟尼佛又舉起來,這是什么啊?不知道這是什么了,那也是手,是不是?一般人,一般人這個吃飯他是用右手,是不是,他左手有左手的用處,右手有右手的用處,是那個道理吧,我們通過日常的生活和佛法結(jié)合起來,更正確地理解一下。剛才講到次第的問題,次第的問題就是,最好是讓這個善知識啊,來引導(dǎo)一下。

  如果是當(dāng)時你找不到,很好的善知識做引導(dǎo),先從基礎(chǔ)做起,這個基礎(chǔ)做起也非常簡單,這是一個理論性的一種指導(dǎo),不是一個死定義啊,比方說,多誦《彌陀經(jīng)》啊,多誦《心經(jīng)》啊,多誦往生咒啊,多誦大悲咒啊,或者是以念阿彌陀佛為主啊,特別這個認字的,能有時間的,能想修法的,能想修不偏的人,我勸大家,多看「原經(jīng)書」,多看「原經(jīng)文」,當(dāng)我們發(fā)現(xiàn)哪一部經(jīng)特別生起歡喜心的時候,好了,這部經(jīng)你就踏踏實實地多誦,那就是和你相應(yīng),和你有緣,如果我誦的這部經(jīng),沒有生起多大的歡喜心來,你也要恭恭敬敬地誦下來,從中得到一些法意和指導(dǎo),這是個理論性的指導(dǎo)啊,每個人都有會不同的情況,這個呢可能就有不同的這個呢去指導(dǎo),不同的說教啊,這個問題很大,我們這是一種原理性的指導(dǎo),是不是這個道理,實際上,剛才咱們探討的這個問題啊,非常嚴(yán)肅,也非常普遍,很多人就在這里下道了,課下我勸大家看一看《為什么有的念佛人不能往生》就把這個理念,剖析得非常全面了。

  (根據(jù)光盤整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