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韓愈
論韓愈
自佛教來東震旦土,韓愈之前,儒流起為排斥者,寥寥無聞,而論諍傾軋者,皆出于習(xí)黃老學(xué)及謬托道流之黃巾米賊。崔浩、傅奕雖史官,其先皆黃巾,故蠱惑帝主以滅佛,不在興儒教而在興道教,儒者則往往調(diào)和其間,雍容評訂,多右佛而絀道,觀弘明集、廣弘明集所載者,詳矣。韓愈獨樹幟辟佛、老,自比孟軻拒楊、墨,謬種傳流,抑若一辟佛即足以為大儒,儒之辟佛者乃競起。然韓愈多言無行,訐悖而不能自信信人,當(dāng)其生蓋少有悅從者。舊唐史譏愈恃才肆意,有盭孔孟之旨,譏戲不近人情,文章甚紕繆。其友柳宗元,深非愈斥浮圖,謂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退之所罪者其跡也,非所謂去名而求實者矣。又若張籍,其為辭辟老,雖與愈同,然于愈之言行多不足,數(shù)數(shù)貽書規(guī)其過。嘗曰:“比則執(zhí)事多尚駁無實之說,使人陳之于前以為歡,甚有累于令德!又商論之際,或不容人之短,如任私尚勝者,亦有所累也。先王存六藝,自有常矣!有德者不為,猶以為損,況為博塞之戲與人競財乎?君子固不為也,今執(zhí)事為之,廢棄時日,竊實不識其然!愿執(zhí)事絕博塞之好,棄無實之談,嗣孟軻、揚雄之作,辨楊、墨、老、釋之說”!愈雖與籍友善,卒自文而拒其諫。晚年立朝廷,名譽已高,陷溺彌甚,一無所建白,唯以文、酒、博塞、酬應(yīng)、媚流俗──見龍子非韓論──。老彌淫毒,服丹砂、雄雞以健陽道,卒之以死!觀此、可見愈嗜好下劣,言行乖僻矣!抑愈尤無操守,以諫迎佛骨被貶潮州,遽惴惴恐道死,乞靈湘江女鬼,兄事毛仙翁求其術(shù),上尊號,請封禪,媚上;貜(fù)官──皆見愈文集──。大顛師斥其辟佛為舜犬妾婦之行,氣結(jié)無以難──黃魯直曰:“退之見大顛后,作文理勝,而排佛之辭為之沮”──。既服其道,復(fù)答書孟簡作自文計曰:“大顛頗聰明,識道理,故與之交游,非為求福”。夫信佛豈專以求福者,用此自解,適見其不知佛而辟佛,為舜犬妾婦之行耳!愈尤躁妄于進,試禮部時,遍上朝宰書,詞卑顏厚極矣!張子韶曰:“退之累數(shù)千言,求官于宰相;至第二書乃復(fù)自比為盜賊管庫,且云其大聲而疾呼矣,何略不知恥”!余謂愈雖善屬文,亦淳于髡之流,至局脊儒言而不能守,行節(jié)虧缺,則猶下矣!逮歐陽修力推崇愈所為文,后世儒者遂沿習(xí)尊奉之。然宋明來,非愈者亦多,殆掊擊無復(fù)完膚;第俗儒少讀書,故為所惑耳。西蜀龍子有非韓百篇,明教嵩師有非韓三十篇──二書皆折以儒者所宗經(jīng)義者,不獨斥其理論乖謬,辭句間亦多糾正。誦韓文者,不可不兼讀此二書──。蘇軾亦有非原性等篇,且曰:“退之與圣之道,蓋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樂其實,支離蕩佚,往往自叛其說而不知”。王安石亦譏之曰:“人有樂孟子之距楊墨而以斥佛老為己功,嗚呼!莊子所謂夏蟲者,其斯人之謂乎?道、歲也,圣人、時也,執(zhí)一時而疑歲者,終不聞道矣”!二程、朱、陸,亦往往不足愈之言行。而陽明傳習(xí)錄,則曰:“退之、文人之雄耳,以語圣人之道則遠(yuǎn)矣”!至若張商英、劉謐輩,著書非其說者尤伙,吾宜乎可以無言矣!雖然、彼皆泛取愈之言行論之者,吾書之旨,凡不關(guān)及乎佛教者,概置不辨,獨取其語涉佛教之文,條分篇章,據(jù)理深斥焉耳。
愈之原道曰:‘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駁曰:張藉勉韓愈作一書,若揚子云法言者,以存圣人之道,而排斥佛老之說。愈始則謝以二氏為天子公卿輔相所宗事,畏而不敢遂成為書,繼又大言自壯曰:“然觀古人得其時,行其道,則無所為書。書者、昔所為不行乎今,而行乎后世者也。今吾之得吾志、失吾志未可知,俟五六十為之未失也。天不欲使玆人有知乎?則吾之命不可期!如使玆人有知乎?非我其誰哉!其行道,其為書,其化今,其傳后,必有在矣。吾子何遽戚戚于吾所為哉”?交蘆子曰:愈之言如是,而晚年既顯貴,縱未能行其道,亦應(yīng)為其書矣。而傳者謂其晚年益頹唐,一無所見樹于朝廷,吾嘗疑之!讀原道而后知愈不唯未嘗知佛、老,仰未嘗知儒!其立論前后相剌謬,亦矜氣求勝人而務(wù)顯才名,聳動觀聽,冀略取高官厚祿耳!宜其年長位隆,益靡然也!就此章觀之,初之四句,可暫許為一家別義;曰道與德為虛位,仁與義為定名,則謬極矣!不第與宙合內(nèi)人之言道德仁義者大相左,而愈之一篇中自為抵牾者尤甚也。夫道德既唯虛位,則題曰原道者,亦豈即原此虛位乎?有為韓愈圓其說者曰:韓愈意謂仁指博愛,義指行宜,仁與義之名有所定指,故仁與義為定名;若夫道,則仁義所由而之焉者耳,若夫德,則仁義所充而足乎己者耳,故道與德為虛位。交蘆子曰:信然,則道指由致所至,德指充足乎己,道與德何嘗無定指乎?何嘗非定名乎?果如其說,益見雖有仁義,非道則終不能由致而至,非德則終不能充足夫己;非道德則人自人,仁義自仁義,人與仁義兩不相關(guān);仁義縱實,既與人不相關(guān),以人言之,則雖謂仁義為虛無可也。此正顯人之所必有者在道德,人唯實有道德,乃能由焉至焉而充仁義足乎己。夫然,是仁義待道德而后實,非道德離仁義則為虛也。
請更為譬說以喻之:人譬之舟,仁義譬之舟之行,而道德則譬水之負(fù)舟而成行也。舟離水則不能行,故非水則以舟言舟,固與行動絕不能相附,而水之為水,雖無一舟行于其中,卒自若也!抑猶有進焉者,舟者水行之器,離水則不能行,即不得謂之舟;舟在水未有不能行者,亦未有必須常行、必能常行者,雖有時不行,行動之本能固依然在,而不失其為舟。人離道德,即不得謂之人;人果體合道德,未有不能行仁義者,亦未有必須行仁義、必能行仁義者,雖有時不行仁義,行仁義之本能固依然在,而不失其為人。故以人言人,實莫實乎道德,不可須臾離焉,而仁義則可有可無者也。此適以明仁義是道德之人所現(xiàn)起之分理,非若道德而實有所指者耳。曾何足為韓愈圓其說乎?雖然、韓愈之證明道德是虛位者,固在道有君子與小人,而德有兇有吉二句。彼意謂道德猶君位,堯舜可居,桀紂亦可居;堯舜居之則隨之而君子,隨之而吉,桀紂居之,則隨之而小人,隨之而兇;故道德為虛位。而實之者,則在處君位者之事行,堯舜之事行,仁義也,桀紂之事行,暴戾也,仁義與暴戾拒非若道德之能兼容,故仁義為定名。殊不知道德仁義之義界非一,引據(jù)一古義以為立,亦即可引據(jù)一古義以為破。此不必遠(yuǎn)征也!博愛為仁,行而宜之為義,是韓愈所自立者也。煦煦為仁,孑孑為義,是韓愈指老子之所見者也。然則道或君子、或小人,德或吉、或兇,故道德為虛位者,今仁或博愛、或煦煦,義或行而宜之、或孑孑,何獨非虛位乎?若曰:煦煦、孑孑,實非仁義,故仁義為定名,則獨不可曰小人與兇實非道德,故道德為定名乎?抑道若必兼小人者,何以書稱殷受不道;德若必兼兇者,何以傳稱孤唯不德,罹茲鞠兇。且既決以道或君子、或小人,德或吉、或兇,而仁義唯是君子道之吉德,則益顯道德為大,仁義為小,道德必賅仁義,仁義不足以盡道德耳。且既決以小人與兇亦為道德,得道德之半,何足以見合仁與義言之,必為天下之公言?去仁與義言之,必為一人之私言乎?前后矛盾自陷,吾有以見愈之進退失據(jù)耳!
吾請為老子反其說以見趣曰:韓愈之虛道德,非毀之也,其見者虛也!掩目而觀世間曰:世間虛無物者,非世間虛無物也;彼以由是而之焉為道,足乎己無待于外為德,其虛之也亦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仁義不足以盡之者也,天下之公言也!韓愈之所謂道德云者,局脊乎仁義者也,一人之私言也!雖使奉韓愈為祖師者觀之,固亦不能為韓愈爭勝也!蓋此類皆模棱兩可之言耳。且老子亦自有道德仁義之義界,細(xì)讀老子自知,初未嘗曰煦煦為仁,孑孑為義也。亦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道德而后仁義者,亦猶云失王而后霸也。霸雖未王,固必以尊王而后謂之霸;老子何嘗曰必去仁與義,乃為道德乎?韓愈亦憑己之憶想而誣老子所言仁義道德,如彼之所云耳!最可嗤者,楊誠齋為韓愈救其謬曰:道德之實非虛也,而道德之位則虛也。然則獨不可曰仁義之實雖非虛,而仁義之位則虛乎?唯楊龜山謂:“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仁義、性所有也,則舍仁義而言道者,固非也。道固有仁義而仁義不足以盡道,則以道德為虛位者亦非也”。斯則差能舉道德與仁義之分者!然欲就道德仁義之涵義,決擇眾家之說而綽約其言,蓋非短論可斟酌飽滿而無滲漏,故吾今但破韓愈之謬,而未嘗自立道德仁義之理,此讀文者所當(dāng)知,而不得執(zhí)吾言以難也。然韓愈之說,已椎為齏粉,雖累千萬喙,亦不能為之辨護矣!陋哉韓愈!何足以原道。ㄒ姾?砦迤冢
。ǜ阶ⅲ┰“非韓愈”,今依文鈔改。
- 上一篇:與陳誦洛論墨子
- 下一篇:論宋明儒學(xué)
- 太虛大師:學(xué)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rèn)識
- 太虛大師:對于佛法僧三觀,當(dāng)有一貫宗旨
- 太虛大師: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 明賢法師: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jì)
- 太虛大師:儒道不能解脫業(yè)力 離苦得樂必須學(xué)佛
- 太虛大師:學(xué)佛是為了什么 學(xué)佛在于離苦得樂
- 太虛大師:什么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 太虛大師:佛教徒應(yīng)如何對待佛化婚禮?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開示“所緣緣”的認(rèn)識
- 太虛大師:太虛法師談夢的意義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論周易
- 太虛大師:凡夫俗子不明佛法,八大誤會首當(dāng)其沖
- 太虛大師:原子能與禪定神通
- 太虛大師:學(xué)佛初門由三法入
- 太虛大師:中國人的8種通病可以靠它改變
- 太虛大師:對治中國人通病的佛法
- 太虛大師:佛告訴你做人的五條根本道理
- 太虛大師:中日佛教文化的八點不同
- 太虛大師:經(jīng)商與學(xué)佛的三大共性
- 太虛大師:文化守成與改革創(chuàng)新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