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同治新政考

  評同治新政考

  ──三十年六月在縉云山作──

  王德昭先生的同治新政考,是于中國現(xiàn)代史的一種有力的提示。論當時的新政運動者不成功的原因云:

  中興諸臣之震驚于中國國力的疲弱,并不限于軍事一端,他們的確看到了中國政治上的許多弱點,但不幸的是他們自己在這里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制限。中興功臣如弈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輩,他們都出身于舊社會,一生為舊教育所陶冶,在他們所要應付的新世界中,他們知道的極為有限,他們沒有一個能直接閱讀這個新世界的書籍;除了李鴻章曾在晚年出使日本和俄國并周游西方外,沒有一個到過外國。他們對于西洋機械,的確十分驚服,因而也尊重西洋科學;但他們立身的根本,是中國固有的文章道德和詩書典則,他們信奉中國的舊文化,尊為人類精神最高準則,其結果、他們都成了定危安傾的衛(wèi)道君子,舊精神和舊制度的最有力擁護者。

  這段文提示了中興諸臣新政不成功的兩要點:一、對于外國認識之不夠。二、對于中國固有文化的太過尊重。我以為兩點中第一點是對的,第二點不惟不對,且為庚子以來國人最大的錯謬心理!沿此必須不尊重或破壞固有文化的謬見,佛教從庚子以來即歷受摧殘苦難到今,而儒教亦受清季“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亡八蛋”,及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影響,致全失固有文化的優(yōu)點,而種種惡習流弊反加滋長;于外來文化亦無從采納其長,反盡量吸收了很多毒素。到國民革命軍統(tǒng)一全國后,雖欲力圖挽救而不易。再加日本明治之維新,不惟尊崇其固有文化,且依以為國本而調(diào)整發(fā)揚,用是亦能采取有益日本之歐化,以成其近代之強盛。由此可知同治新政與戊戌變法之不成功,非以其太過尊重固有文化?计湓,同治中興諸臣對于外國認識不夠,且已近持盈保泰暮年,一也;戊戌變法諸人以新進資望不夠,并格于后黨,二也;同治、光緒非明治的英斷雄主,三也;滿、漢族間猜忌與抗爭不能克服,四也;而后之二因為尤重要。由是乃演變成辛亥革命;辛亥及五四革命未能成功,正坐不尊崇且加破壞固有文化,失去擇食選化歐美文明之內(nèi)力所致。由此調(diào)整激揚固有的佛儒文化,依以吸收現(xiàn)代文明,以冶成中國的新興文化,仍為現(xiàn)今的需要。三十年六月二十一日,在縉云山。(見?硎冢

 。ǜ阶ⅲ∩隙,自“時論摘評”中分出,題新加。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