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年住持禪七圓滿日導(dǎo)師開示

  九十四年住持禪七圓滿日導(dǎo)師開示

  (一)

  佛法的根本就是這念心,所以佛法就是心法,千經(jīng)萬論都是指歸于當(dāng)下這念心。平時,在動中,這念心就跟著動;不動了、靜下來的時候,就昏沉、妄想,不知道自己這念心跑到哪里去了。在禪修當(dāng)中才完全了解到,這念心放下諸緣、把心收回來,行住坐臥始終不離「這個」,聽法的「這個」就是自己。人從小到老、到死,每一個過程、每一年、每一個鐘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當(dāng)中,只有這念心不生亦不滅、不去亦不來、不垢亦不凈,這個就是真正的自己。從這個地方認(rèn)識這念心,這一生出家才不辜負(fù)自己。

  明白了這個道理,古人就稱之為「悟道」,悟了以后才好修行;沒有悟,根本不知道道在哪里、佛在哪里、心在哪里。悟到這念心才知道這念心雖然本具,但是里面昏沉、煩惱、無明一大堆,所以更要用功、更要修行,不是悟了就了了。不明白這個道理,自以為是,認(rèn)為自己可能是菩薩轉(zhuǎn)世、大善知識轉(zhuǎn)世。悟了才知道用功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道理不明白,就都是在法門上執(zhí)著。所以古德說:「未悟之前猶自可,悟了之后事更多!箾]有悟到這念心,認(rèn)為自己修行還不錯,修福又修慧,好像菩薩一樣!肝蛄酥笫赂唷,要俗諦圓融、要度眾生,要能、所俱空,空、有不執(zhí)著,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要經(jīng)常在這念心上提升、凈化,動也如是、靜也如是,順境、逆境都如是,病也如是、不病也如是,生也如此、死也如此,所以說「事更多」。

  相信諸位經(jīng)過這七天的沉殿,對自己總有一些認(rèn)識。這七天有沒有坐到好香?能坐到一支好香,功德不可思議。這一支好香稱之為慧根,明白了這念心也是慧根,這念心與道相應(yīng)了也是慧根。佛法講一個是善根、一個是慧根,慧根是本具的,「菩提自性本來清凈」,就是指這念心性。善根是「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钢T惡莫做,眾善奉行」,就稱為善根;「自凈其意」就稱之為慧根。修行不能含糊、懵懂,不能騙自己?纯醋约簾⿶罍p少了沒有?心清凈沒有?動靜閑忙當(dāng)中這念心還在不在?這就是禪。

  「禪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苟U就是不思善、不思惡,當(dāng)下這念心了了分明、定慧等持,這就是禪,這就是佛之心,這就是自己的本心。這念心無言無說,就如王陽明所說:「無善無惡心之體」,這念心善念、惡念都還沒動的時候就是心之體,這就是「禪者,佛之心」?纯醋约打坐時,這念心能維持多久?能維持一個鐘頭,時間一剎那就過去了。所以古德說:「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這就是佛之心。把佛法的道理說出來,就稱之為佛之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是言教,所以說「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實(shí)踐所有的律儀,知靜、知動,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稱之為律。要知道,一切行為歸根究柢還是這念心,所以在這念心用功才是根本 。

  (二)

  「禪」是佛法當(dāng)中的心法,不論是靜、是動,不論是禪、凈、律、密,都不能離開這念心。離開了本心就是生滅法,就屬于福德。平時建道場、度眾生,這都是方便法,但沒有方便也不能成就菩提涅槃,所謂「善開方便門,安住大乘心」。明白了這個道理,行住坐臥就都是善、都是道,道不離開我們的生活言行。

  永嘉大師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归_悟了、真正明白了,這念心時時都存在,沒有妄想、念念分明、處處作主,靜的時候、動的時候心都存在,都是清楚明白,禪就是如此。打坐的時候,只有這念心,寂靜無為,是孤月高掛、朗朗分明,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一念到底,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沒有昏沉、妄想,也不會感覺無聊。睡覺、走路也是這一念,都不離開這一念心。講話的時候,心是安然自在;沉默的時候,心還是安然自在;即使是輪刀上陣,這念心都是清楚明白、安然自在,這就是「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古人說:「一切都是現(xiàn)成!归_悟就是悟到這念心是本具的,悟到凡夫心不打妄想、不生無明,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不是見到一個什么、得到一個什么。

  西洋哲學(xué)家說:「我思故我在!埂杆肌故切闹,如果不思,難道自己就不存在了嗎?這個心不動的時候在哪里呢?這個心有體、相、用三大。王陽明開悟以后講得很清楚:「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笩o善無惡心之體」就是《六祖壇經(jīng)》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思善、不思惡的當(dāng)下也就是禪宗祖師所說的「一念不生」,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心之體!赣猩朴袗阂庵畡印,這念心不是起善念就是起惡念,不管是善念、惡念,都是心在作用。「知善知惡是良知」,知道自己這念心是在起善念、惡念或是無念,能知的「這個」就是良知,也就是經(jīng)上講的「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如果連善念、惡念、無念都不能分別,豈不是像個木頭、像植物人一樣?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要覺,要覺察、覺照、覺悟!笧樯迫菏歉裎铩,把心中的雜思、妄想都沉淀下來,這是用功的一種方法,用了以后還要不作用想,要?dú)w于菩提涅槃。

  所謂「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菩提,就是念念分明的這念心;「涅槃寂靜樂」,一般人是從外境上去找刺激,覺得那才是快樂,修行人是這念心寂靜為最快樂。一般眾生都是眼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意根以法塵為食。修行聽聞佛法,法喜充滿,是禪悅為食。打坐時一念不生,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就是行者的糧食。明白這個道理,就明白了心地法門。

  (三)

  翻開歷史看看,禪宗祖師除了自利,還要利他。自利就是在這念心上轉(zhuǎn)識成智,安住這念心、凈化這念心;建道場、度眾生就是利他。六祖大師廣度眾生,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guī),趙州老人八十歲還在普度眾生,虛云老和尚建立幾十個道場……這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關(guān)起門來打坐、念佛才是佛法,關(guān)起門來打坐是靜中養(yǎng)成。除了靜以外,還有動,所以說「實(shí)際理地一法不立,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建道場、度眾生、藉種種善法因緣利他,這就是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實(shí)際理地一法不立,就是在靜坐當(dāng)中這念心什么都不要,為什么呢?因?yàn)檫@念心什么都具足,還要什么呢?「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不作眾生求」,就是指要在這念心上用功。這念心「不作佛求」,因?yàn)槭潜揪叩。清凈心、覺悟心、菩提心就是佛,還想去求作佛,那是頭上安頭!到哪里去求?有求就是妄想,有求皆苦,無求乃樂!覆蛔鞣ㄇ蟆,因?yàn)樾纳f法,十方諸佛圓成了這念心,這念心當(dāng)中具足了無量的功德,一切法都是從這念心流出來的!覆蛔魃蟆,什么是僧?六祖大師說:「僧者,凈也。」心保持清凈、保持正念就是僧,還求什么?一求,就沒有正念、就見不了僧;時時堅(jiān)住正念、隨順覺性,這就是僧!覆蛔鞅娚蟆,眾生本來就是空,還求什么?平時告訴大眾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就是求無所求、能所俱空;下化眾生,眾生也是空,雖然是普度眾生,這個心還要銷歸自性。一個是漸、一個是頓,都可以講得通,都沒有障礙。在禪堂,什么都要放下,可是在精舍就什么都要提起,提得起、放得下,這才是佛法、才是真正的禪。

  這念心沒有障礙、沒有遠(yuǎn)近,這念心不住空、不住有,這就是菩提自性,是活活潑潑的,「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才是真正徹悟,否則在心上的任何一個境界產(chǎn)生執(zhí)著就都不是。這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是本具的,要在這個地方認(rèn)識自己。

  禪修就是要萬緣放下,堅(jiān)住正念、隨順覺性,這念清凈心現(xiàn)前,一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佛法有事有理,知道道理了,還要去落實(shí),只有自己實(shí)踐以后,才能真正體會到理和事本來就是一個。就如同王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一個知、一個行,知到了最高點(diǎn)就是徹底的知行合一。事和理是一如的,事也通達(dá)、理也通達(dá),事理融會貫通才能弘揚(yáng)佛法。

  (四)

  道在一切處,二六時中、時時刻刻都是道。有的人認(rèn)為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就是禪,其實(shí)這不是禪,而是放縱自己!放縱了自己就會墮落。平時是隨緣修,在禪堂里打坐是專修,假使平時不知道在事上磨煉用功,光靠打坐是很難用得上功的。

  所以天臺止觀法門提到:「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就是針對空、假、中三觀所立的三種止行!阁w真止」:時時刻刻知道覺察、覺照,對治自己煩惱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對外攀緣,所以若能明了諸法緣起性空,但息妄想,空即是真,故言「體真止」!阜奖汶S緣止」:所謂方便,善巧也。菩薩知空非空,能以種種善巧方便,隨緣分別藥病,化益眾生,心安于俗諦而不為內(nèi)外變化所動,稱為方便隨緣止。所以無論動靜閑忙,六根對六塵時,隨緣歷境,安心不動,在日常的衣食住行、行住坐臥、普度眾生當(dāng)中調(diào)伏自己這念心,這就是隨緣止。如果要等到這念心完全靜下來才普度眾生,那就不是菩薩行;菩薩行就是在度眾生的當(dāng)下調(diào)治自己、在度眾生的當(dāng)下完成自利,達(dá)到這個境界就是方便隨緣止。最后是「息二邊分別止」,生死涅槃、有無、迷悟,都是落于二邊相對之相,不是中道。唯有這念心不住有、不住空,「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這才是究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道了義、中道實(shí)相觀。

  明白了這些道理,將這些道理運(yùn)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真正的菩薩行。修行要耐得住寂寞,這念心養(yǎng)成了寂然,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古德說:「風(fēng)流得意之事,一過輒生悲涼;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轉(zhuǎn)增意味!篃o論是男女欲愛之事、得世俗榮寵之最,一旦事過境遷,還是落得一身空、落得凄凄涼涼,乃至于最后就是墮落。我們修禪的人是「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轉(zhuǎn)增意味」,是離開妄想顛倒,安住這念心,而不是枯坐在這里,枯坐與菩提、定慧毫不相干,是死水不藏龍。雖然不是枯坐,但要耐得住寂寞,要把這念心養(yǎng)成,這念心安住愈久,就愈沉淀、愈清凈、愈真實(shí),那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就是真正的自己。諸位要在這個地方去用功,在這里認(rèn)識自己,就會覺得修行很實(shí)在,靜也靜得、動也動得,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五)

  回到精舍要提得起,要普度眾生,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這就是修一切善法、不執(zhí)著一切善法,就是金剛般若之智。所以,真正明了「實(shí)際理地一法不立,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就找到了一條菩提大道。佛法的道理很多,但是如果有一法超過菩提、涅槃,那些道理就是佛所說的方便法。念佛有無量的功德、拜佛有無量的福報,這是方便說法,是從事上講。念佛、拜佛要能所俱空、銷歸自性,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中所說的善法可分為: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shí)相善,三者之間沒有抵觸!讣儆^善」就是建道場、弘揚(yáng)佛法、普度眾生,立八萬四千法門、立種種方便,這些都是善法,是假有。如果執(zhí)著這些假有,就只是福報,所以我們要更上一層樓,要能所俱空。譬如修六波羅蜜,前五度是「事」,般若度是「理」,修每一度都要用般若度來觀空。以布施來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最后是三輪體空,這就是般若!咐怼股系六度就是空,最高就是實(shí)相!讣儆^善」是福報,「真空善」是解脫,「中道實(shí)相善」就是菩提妙明真心。所以這念心是最高的。現(xiàn)在是科學(xué)時代、太空時代,大家要了解,所有的科學(xué)發(fā)展都是這念心的智慧結(jié)晶,離開了這念心還能做什么?但是那種智慧屬于有漏智慧,中道實(shí)相是無漏的智慧。希望每一位都要把「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shí)相善」圓融、貫通,一即三、三即一。要經(jīng)過思惟才能貫通,否則事是事、理是理,就容易產(chǎn)生執(zhí)著。

  大眾對佛法、對修行要有信心,藉種種善法因緣,把佛法推廣出去。雖然講菩提、涅槃,講一念不生,可是平時沒有熏修、磨煉,連衣食住行都成了問題,哪有菩提、涅槃?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說「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平時不能離開俗諦,俗諦就是弘揚(yáng)佛法、普度眾生,俗諦修圓滿了,就是無量的福報;不執(zhí)著這些福報,知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能所俱空,就屬于真諦。到最后,本性本空,空也不執(zhí)著,就是中道第一義諦,就是究竟了義。希望大眾要善自思惟,在這個地方去融會貫通。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