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與迷──九十九年春季大眾精進禪七開示

  覺與迷──九十九年春季大眾精進禪七開示

  (一)

  修行就是要認識自己,要覺悟自己是誰。眾生都是在迷,事也迷,理也迷。所謂「迷事」,就是日常生活上所作所為沒有方向、沒有原則,這就是迷。悟了,在事上也悟、理上也悟,做人做事有一個原則、有一個方向。覺與迷,一般的說法,就是善與惡。

  在迷的人不知道修善是一件功德、是一件好事,是我們自己的事,不需要人家知道,這就是所謂的「為善不欲人知」,否則就成了偽善、沽名釣譽。偽善,就是在迷惑當(dāng)中。悟了以后,知道這是自己的事情,是本分上的事情,做人就是要有人格,這在事上就是悟了,不會做壞事、不會做錯事。

  以佛法來說,知道三皈五戒是善,就找到一個方向了,這是屬于自利、屬于消極的。以積極面來說,不但自己要好,也希望大眾好,這是在事相方面。在迷的眾生,只管自己,不管人家;只為自己的幸福,不管人家的死活,這就是在迷的眾生。在理上來講,要經(jīng)常檢討反省,這念心不要迷失掉了。哪一念心?就是諸位聽法這一念心,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禪宗祖師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般人心當(dāng)中不是善念就是惡念,不是惡念就是雜念,不是雜念就是無聊,這些都屬于眾生境界。修行學(xué)佛,要把惡念變成善念,雜念變成正念,就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藉由誦經(jīng)、持咒、打坐,對治當(dāng)下這念心,這就是悟了的人。理上來說,悟到這一念心,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一般眾生不知道佛在哪里,生命在哪里,吉兇禍福在哪里,這念心已經(jīng)迷掉了,在黑暗當(dāng)中。這念心起貪、瞋、癡、殺、盜、淫,等于一潭渾水一樣,心妄想、顛倒,所作所為都沒有善法,這個時候求什么都沒有感應(yīng),求什么都求不到。因為福德是從善法當(dāng)中得來的,覺悟是從凈心當(dāng)中得來的。我們明白了,就知道人生就是這么兩條路,一個是善與惡,一個是悟與迷。禪宗云:「迷即眾生,覺即菩提!惯@念心迷惑了,迷失本心,迷失方向,就是眾生;相反地,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薩。所謂「菩薩清涼月,游于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xiàn)中。」菩薩在哪里?就在返迷為悟,就在凈心、定心、明心。從這個方向來努力,就是菩薩。煩惱即眾生,明心即菩薩。這念心有體、有相、有用。體,打坐的時候一念不生,什么人都找不到自己;還要檢討、反省心當(dāng)中的過失,把它除得干干凈凈,這樣心就明了。打七,就是告訴大眾心要凈、心要定、心要明,有靜、有動。

  (二)

  覺是什么?就是我們本具的覺性,人人都有,沒有哪個人沒有。不但人有,動物也有,覺性是本具的,本來就有,就稱為「本覺」。知道痛癢、冷熱……這個覺性每個人都有,只是不覺。

  第一個是本覺,本具的覺性、本具的佛性。密宗稱為「本尊」,不是另外有一個本尊,而是我們的覺性本自具足、本自尊貴。有些人不了解,自己觀想一個佛、觀想一個菩薩,認為這是自己的本尊,這是錯誤的。那是自己所想出來的,是五蘊境界。《金剛經(jīng)》云:「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想出來的,本來沒有,在無中生有,所以,并不是本覺,而是一個幻境。

  每個人都有覺,覺性、佛性在哪里?波羅提尊者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wù)?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遍現(xiàn)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覺性在眼睛稱為見,在耳朵就稱為聞,這是覺性的作用。「在鼻辨香」,在鼻根知道香、知道臭。在舌根,就知道酸、甜、苦、辣。在手就知道拿東西,在腳就知道走路。今天很冷,你知道冷;今天很熱,你也知道熱,這都是覺性的作用,這是身根對觸塵。意根對法塵,想過去、想現(xiàn)在、想未來,精打細算,這也是覺性的作用。例如,蚊子在脖子上叮一下,覺得癢癢的,馬上就知道這是蚊子,這是覺性的作用;假使把蚊子打死,就是覺性迷惑了,就殺生、造了惡業(yè)。

  心的作用屬于生滅,每個人都有。強盜、土匪的心也有作用,他的作用是去偷、去搶……如一般人所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狗急跳墻」,這些都是心的作用。所以,要凈化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

  現(xiàn)在一般科學(xué)、哲學(xué)研究這念心的作用,稱之為「念力」。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把這念心集中,就能產(chǎn)生作用,就能產(chǎn)生力量,這是心的作用,一般稱為第六識。第六識的作用無遠弗屆,這念心沒有阻礙,隔山隔海都影響不了它。例如,自己的親戚、朋友或孩子到外國或大陸去念書、做事,心當(dāng)中非常、非常地想念。所謂「母子連心」,想了一段時間,想念到一個程度,也會有感通。忽然有一天,我想念的人好像病了,打個電話連系,真的是生病了!一般人認為不得了,其實,這就是把心收攝、集中以后,心念所產(chǎn)生的作用,如佛經(jīng)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但是,心不作用的時候又在哪里?一般人就不知道了。打禪七,就是告訴大眾,心不作用,一念不生,在這個地方來保養(yǎng)圣胎,這個才是自己。

  「遍現(xiàn)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把這念心放開,則遍沙界;收攝回來,一念不生,就在一微塵。儒家也講這個道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拱堰@念心放大,充滿世界、充滿天地;把心收回來,退藏于密,什么人都找不到。

  世間人只知道看相、算命、擲筊杯,求神問卜,這是一般的習(xí)俗。心專注了,也會有一點點感應(yīng),也有相似的境界,這都是心的作用,但并沒有真正的幫助。一般人都知道,「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要凈心、定心,這樣就能在這一生當(dāng)中找到一個方向;否則,始終在迷惑當(dāng)中。

  (三)

  唐朝一行法師,人稱圣者,他會看相、會算命,不但會幫人看相、算命,連動物、植物,甚至是花瓶,他都會算,而且算得非常準確。有一次,他預(yù)測一個花瓶在某月某日某時就會毀壞,花瓶的主人雖然覺得莫名其妙,但時辰快到了,他就把這個花瓶放在桌子上,找很多人來觀察,看看這個花瓶怎么壞?到了中午,主人的兒子在抓雞,雞跳到桌子上把花瓶撞倒,花瓶掉下來砸得粉碎。大家抬頭往廳堂一看,正好是這個時辰,花瓶真的破掉了。這是一般看相、算命的人望塵莫及的。

  一行禪師曾說過幾句話:「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看一個人的面孔,五官端不端正?有沒有福報之相?就決定你的終身富貴。有的人去找醫(yī)生整型,想要像佛一樣兩耳垂肩。佛的鼻子稱為寶直鼻,很高挺,F(xiàn)在可以動手術(shù),把耳垂加大、把鼻子墊高。這樣好不好?沒有用的,甚至還有副作用!佛的相好是善業(yè)所感。所以,只有佛受用。

  佛經(jīng)記載,佛的睫毛如牛王像,眼睫毛很長。現(xiàn)在的人會戴假睫毛,看起來也很漂亮,可是,如果不注意,睫毛插到眼睛里,眼睛都會瞎掉。一般人本末倒置,是在迷的眾生。在自己身上作假,騙自己又騙別人,沒有好處,到最后就是一場空。

  報紙上刊登,有一個外國人的牙齒、鼻子都是假的,晚上睡覺時把假牙、鼻子拿掉,他的太太一看,嚇得要死,趕快辦理離婚手續(xù)。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手術(shù)修出來的,而是修善得來的。修善法可以改變自己,不但改變身體,還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行禪師會看相、會算命,他知道這些都是未來的果報,但是這種果報是不一定的。你得善報,但做了壞事,惡報又來了;例如,你做了善事得到長命的果報,但做了壞事又變成短命。所以,不要認為看相、算命,就有所依靠,沒有這種事情。一行禪師說:「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臉孔就是一尺長,稱為「一尺之面」,看你的面相,「天庭飽滿,地格方圓」,這是富貴相。但是,相會變,假使心不正,鼻子也會跟著歪,好的就變成壞的。你以為運不會變?會變的。「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不看你的面孔,只看你的鼻子有沒有鼻庫,正不正?好不好?就知道你這一生的富貴、窮夭、壽通!溉缰遣蝗缫稽c之心」,一切都源于我們這一念心,心要定、心要凈、心要明,就能得到解脫

  (四)

  一行禪師懂得天文、地理,最后他什么都不做了,他還是要修行、打坐。有人問他:「你為什么其他統(tǒng)統(tǒng)放棄了,在修行、打坐?」他說:「你們不知道,心才是根本。不管看相或算命,都是一種公式,從過去累積經(jīng)驗歸納出來的。人生的富貴雖然可以從相當(dāng)中看出來,但是不離開我們這念心。富貴之命,是前世修善法,今生享用的善報,就像銀行里有很多存款一樣!乖趺粗澜裆歉毁F命呢?是從「四柱」──年、月、日、時,推算出來的。你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哪一個時候,一查,這是吉時,那就是富貴命,看好到什么程度,從這當(dāng)中再來區(qū)分;如果過去生中沒有修善,缺少福報,今生一生下來,年、月、日、時都不好,就是中等命、下等命、貧窮命、短命命。你為什么生在這個時候?前世缺少善法,才會生到這個時候。一行禪師通古博今、博古通今,通得心法,所以知道要趕快修心才是最重要的。

  唐朝宰相裴度,年輕時學(xué)問淵博,可是時運不濟,屢試不中。一次上京考試前,裴度去看相,看相師問:「你有什么期望?」裴度說:「我要上京去考試!箍聪鄮煐|看看、西看看,說:「你不要去了,因為你會短命。你是短命相,還考得上嗎?」裴度說:「你怎么知道我短命?」他說:「你縱理紋入口,凡是這種相的人都會餓死,我看你不要去了!故裁词恰缚v理紋」?一般稱為法令線,就是鼻翼、嘴角兩側(cè)的紋路,每個人都有。

  之后,裴度到寺廟燒香拜佛,看到?jīng)鐾だ镉幸粭l玉帶。這條玉帶非常名貴,價值連城,只有達官顯貴才有。裴度就把它包起來,坐在那里等候失主。等了三、四個鐘頭,看到一個婦道人家哭哭啼啼,邊走邊找。婦人看到裴度就問:「這位公子,你坐在涼亭里面,有沒有看到我的玉帶?」裴度說:「我正好撿到一條玉帶,正在等候失主。你這條玉帶怎么會放在涼亭里呢?」婦人說:「這條玉帶關(guān)系到全家人的性命,我中途上廁所時把玉帶放在涼亭里,出來之后又馬上趕路,趕了十多里路,才發(fā)現(xiàn)玉帶不見了!古岫日f:「好,我把玉帶還給你!箣D人后來靠這條玉帶救了全家人的性命。

  裴度再度經(jīng)過看相師的算命攤,看相師一看,說:「你的相變了!不知你做了什么大功德?」看相師再一看,又說:「你這次去考試,將會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棺詈,裴度成為唐代的宰相。所以,相會隨心轉(zhuǎn),有善法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了解了以后,不要去看相、不要去算命,而要修善積福,凈心、定心、明心,就是這樣細水長流,這才是菩提大道。

  (五)

  佛是「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修一切善而不執(zhí)著,無善可修;斷一切惡,無惡可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能所俱空,最后歸于自性,一塵不染,這就是佛。

  過去,釋迦牟尼佛和舍利弗出外行腳托缽,隨緣度化眾生。途中,看到一只鴿子被老鷹追趕,鴿子被追到走投無路,看到佛陀在下面,馬上飛下來停在佛的影子里。鴿子一停在佛陀的影子當(dāng)中,就感覺安全、得到保障了,老鷹在上面怎么樣都看不見鴿子。所謂「大樹底下好遮蔭」,佛是無上正等正覺,佛的慈悲、光明,就像大樹一樣,底下好遮蔭。

  佛告訴旁邊的舍利弗:「這只鴿子在如來的影子當(dāng)中就很安心,如果鴿子在你的影子底下,它就會驚慌恐怖。」舍利弗心想:「我已經(jīng)證到羅漢果了,怎么會有這個情形?」佛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就說:「你可以試試把你的影子籠罩在鴿子上。」結(jié)果,鴿子在舍利弗的影子底下立刻全身發(fā)抖。舍利弗覺得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佛說:「如來三惑漏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雖然證了羅漢果,斷了見惑、思惑,貪、瞋、癡、慢、疑、邪見沒有了,可是你還有無明惑,無始無明還沒有漏盡。所以,鴿子在你的影子當(dāng)中還會驚慌恐怖!勾缺氖呛苤匾摹Ee例來說,殺豬的屠夫,走到豬旁邊,豬都會跳起來,就是因為殺業(yè)太重,一身都是殺氣;殺牛的人去買牛,牛都會流眼淚,這是心的感應(yīng)。人有惡氣、有濁氣、有善氣,一般人不了解,這就是佛經(jīng)里所說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打坐的時候為什么要檢討?為什么要反省?目的是用種種法門來對治心當(dāng)中的煩惱。修定要達到一個最高的境界,才能三惑漏盡。修定還不夠,還要有慧,要定慧等持。智慧,就是菩提心。這念心知道瞌睡來了,馬上就要對治;妄想來了,馬上就要停止。自己要知道打的是什么妄想,是貪、瞋、癡、慢、疑、邪見所起的妄想?自己要知道。假使不知道,怎么去對治妄想?佛經(jīng)提到,瞋心重的人就要修慈悲觀,不殺生,愛護眾生。要發(fā)大慈悲心,在家居士最低限度要吃三凈肉、不殺生,這就是慈悲心。

  假使煩惱一大堆,你要知道是什么煩惱。如果是貪心的煩惱,看自己貪什么?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要檢討出來。檢討出來,了解這就是自己心中的病,要把它除掉。否則,就需要修到最高的定──金剛喻定。所謂「金剛道后異熟空」,金剛定又稱為無間道,就像燒香,這一支香燃燒了以后,香煙冉冉上升,當(dāng)中沒有一點空歇。靜坐成就了,就是這個樣子,這念清凈心和香煙一樣,當(dāng)中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就是金剛喻定,這個時候就能破無始無明。

  (六)

  「異熟」是什么意思?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有的是現(xiàn)在要受報,有的是未來才受報,有的經(jīng)過幾生才受報。每個人都有八識田,必須轉(zhuǎn)識成智,把八識田中的種子轉(zhuǎn)過來或是化掉。種子就是無始無明,必須靠禪定、智慧和自己的悲愿來改變。佛法是很有道理、很有智慧的,要改變自己的現(xiàn)在和未來,就要定慧等持。

  我們平時覺得自己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好像沒有了,其實它只是潛伏到八識田當(dāng)中,由于我們有善法,有覺察、有覺照,有檢討、有反省,有觀照的力量,所以它不敢動。慢慢地,這些煩惱就潛伏到八識田中。假使定力高,根本就把它壓著,它動也不敢動。

  古人有個譬喻,以戒、定、慧防制我們心當(dāng)中的賊人。戒,就是把賊人找到了,看著他,他就不敢來偷我的東西。定,是把賊人抓到了,戴上腳鐐、手銬,關(guān)到禁閉室、監(jiān)牢里面。把賊人關(guān)在監(jiān)牢里,不理他,他還是在,只是他現(xiàn)在不會做破壞的事情,但他還是一個賊人,將來把他放出來,還是會故態(tài)復(fù)萌。社會上很多坐牢的人,關(guān)個幾年出來,照犯不誤。因為在監(jiān)牢里面,你沒有感化他,他出來又造反。

  所以,藉由打坐,把賊人定到八識田中,最后,還要用智慧把它化掉、把它照破,就永遠得到解脫,超凡入圣,苦海就變成天堂路了。苦海,就是我們的煩惱,煩惱多如水,像海這么多。要怎么離開苦海?不是等菩薩來救我們,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要把心當(dāng)中的賊人統(tǒng)統(tǒng)化得干干凈凈,心水就清涼了,馬上就能得解脫。

  所以,要定慧等持。什么是定慧等持?坐在這里,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xiàn)在、不想未來,這念心不動如山,這是定。如如不動是石頭壓草,石頭壞了,草又會長起來,所以還需要慧。慧,一個是返照自心,漏盡煩惱;一個是清楚明白的這念心,這是菩提心、無住心。所以,慧當(dāng)中有定,定當(dāng)中有慧,就是保任定慧不二的這念心。這念心保養(yǎng)成功了,就是道。假使沒有經(jīng)過一番保養(yǎng),只是悟到這個理,起不了作用。

  為什么起不了作用?因為我們的八識田中有很多種子,蠢蠢欲動,降伏不了。要達到定慧等持、定慧不二,念念分明,「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起初,用善念來降伏惡念,到最后善惡兩亡,不但惡念不起,善念也了不可得,只有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解脫,就是無上菩提。直截了當(dāng)告訴諸位,我們打坐就是要保持定慧不二的這念心,這就是真功德。

  我們現(xiàn)在是古鏡蒙塵,打坐就是要把塵勞擦掉,沒有別的。塵勞擦掉,心中就光明、自在。過去,茶陵郁禪師悟道后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guān)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從過去到現(xiàn)在,我們這一念心被塵勞封鎖了,現(xiàn)在心凈、心明,塵垢沒有了,就得到解脫。

  (七)

  為什么要打禪七?為什么要定心、凈心、明心?這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一切都在我們當(dāng)下這一念心,哪一念?就是諸位聽法這一念心。所以,這念心很重要。禪宗祖師說:「不識本心,學(xué)法無益!故裁匆馑?修了這么大的福報,為什么說修行無益?因為即使是有福報,生生世世都在人天享福,但是,福報享完了就沒有了,又要受輪回,這是不是跟作夢一樣?所以,除了修善,還要凈心、定心、明心,還要檢討反省,漏盡心當(dāng)中的煩惱,這就是菩薩行。

  修行學(xué)佛,這條路走對了就有保障;否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南轅北轍。我們修行總是有一個道理、有一個根據(jù)、有一個方向,這一生做多少算多少,點點滴滴地累積,廣集福慧資糧。大眾受三皈五戒、護法護教、出錢出力、禪修靜坐,這都是菩薩行。

  現(xiàn)在時間不多,明天就解七了,在這里即使沒有大徹大悟,最低限度我們?nèi)松@條路找到了,不但不會走錯路,而且不會走遠路,走一步就離成佛近一步。佛經(jīng)里講,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不但是人,一切動物都有,這是本具的覺性。雖然覺性本具,但看看現(xiàn)在覺不覺?現(xiàn)在開始覺悟就是始覺。社會上一般人聽都沒聽過,這是不覺、迷惑的眾生。諸位是始覺,已經(jīng)開始覺悟了,要繼續(xù)按照這個方法用功,細水長流。回到家庭、辦公室隨緣用;靜坐就是專修,道場也是專修。

  從始覺開始,慢慢進步,就是觀行覺。起了煩惱,馬上知道檢討反省,這就稱為觀行。到達這個階段,做什么事情都不會走錯路,都不會錯誤了。修行并不是得到什么,而是看看自己的貪心有沒有減少?瞋心有沒有減少?癡心有沒有減少?慢心有沒有減少?心得到清涼沒有?這些自己都知道。假使沒有,就趕快用功,要在心地上用功。一般人不知道觀行,你罵他一句,他罵你兩句:「我為什么要讓你?你要注意喔,我已經(jīng)在忍耐了,忍到忍無可忍,就賞你幾個拳頭、捅你一刀了!」這就是沒有觀行、沒有覺悟。

  假使我們進步了,你罵我一句,我笑一笑:「唉!不會跟你一般見識!你是迷惑的眾生,等于三歲小孩一樣。」三歲小孩罵我一句,天天罵我,天天打我?guī)兹?心想:「這是小朋友,你好!你好!」這就是觀行覺的境界。如果他罵、你也罵,他打、你也打,那你和他有什么差別?沒有差別,那修行就白修了!

  我們現(xiàn)在是始覺,第二步是觀行覺。觀行有了功夫了,再進一步是相似覺,跟佛菩薩有點相似了。動靜閑忙都能作主了,感覺身心很平靜、很輕安,這是第三個,相似的境界。繼續(xù)再用功,達到分證覺,「煩惱分分斷,真如分分現(xiàn)」,就登地了,從初地、二地、三地……十地滿心,一直到等覺。彌勒菩薩就是等覺菩薩。到最后是妙覺,就跟如來一樣,無上正等正覺。

  「萬丈高樓從地起」,說來說去都是這一念覺悟的心。要悟到這念心,悟了以后還要修。修,還要步步為營、細水長流,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社會上有一些人胡言亂語,說自己是什么菩薩轉(zhuǎn)世、如來轉(zhuǎn)世,「只要摸一下,你就成道了」,或是「夢到如來傳佛心法,我就開悟了!惯@些都是騙人的,沒有這種事情!修行學(xué)佛,必須點點滴滴,一步一腳印。

  《楞嚴經(jīng)》云:「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道理上可以頓悟,頓悟什么?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里?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就是佛性,不要懷疑,直下承擔(dān)!這是理。悟是悟了,現(xiàn)在悟了,一出禪堂又什么都不知道了,又和以前一樣迷迷糊糊。這就是理上雖然悟了,但沒有去保養(yǎng),沒有經(jīng)過長期的磨煉,沒有漏盡自己心當(dāng)中的無明和煩惱。

  有很多學(xué)者一看到佛經(jīng)上說「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里呢?「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就認為:「那我也有啊!好,不用修了!」這是自己害了自己。悟到佛性,還要保養(yǎng),這屬于修道位。保養(yǎng)成功了,才能得到解脫,所謂「大覺圓滿」。這些理我們都要了解,了解以后才會如坐春風(fēng)。

  (八)

  道就在心中。降伏自己的妄想,凈化自己的心,要廣集福慧資糧,細水長流。《楞嚴經(jīng)》云:「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理,就是剛才所說的這個理,雖然是明白了,可是心當(dāng)中還有一大堆的煩惱無明沒有凈化,所以現(xiàn)在就要下功夫了,誦經(jīng)、持咒、參禪、念佛……念無可念,由有念歸于無念,萬法歸宗,歸于自心。

  「理則頓悟」,悟到什么?悟無所得,悟無所求,悟心本具,凡夫心就是佛性,不要另外去找。我們現(xiàn)在是凡夫心,里面有渣滓、有煩惱、有垃圾,所以要清凈凡夫心,不要染著。經(jīng)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我們現(xiàn)在這念心要凈化,凈化這念心,就屬于修道。

  悟,悟無所得,本自具足。有很多人說自己開悟了,你問他怎么開悟的?「我打坐見到一團光明,啊!我悟了!」「我晚上睡覺夢到菩薩給我指點,我開悟了!」這不是悟,這是一種境界,是光影鏡頭。真正開悟的人,這念心時時刻刻、二六時中、分分秒秒都在,如傅大士所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每一天佛跟我起床,晚上又跟我一起睡覺,就是這念覺性。究竟佛在哪里?「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講話、聽法的這念心就是,這就是開悟。悟了以后,還要悟后起修,才是真修,這是屬于修道位。

  「乘悟并銷」,連悟了的這個心也要放下,它是現(xiàn)成的,煩惱心就是菩提心。假使還有「開悟」這念心,就等于沒有悟。悟了以后還有事情做,要慢慢沉淀這念心,要把心當(dāng)中的渣滓化掉,這就是悟了以后的工作。這念心每個人都有,沒有哪個人沒有,所以遍地都是菩薩、人人都能成佛。你悟了以后就是這種感覺,佛就是這個覺性,每個人都有。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事」,是指心當(dāng)中的執(zhí)著、貪愛、無明、煩惱……要慢慢凈化,還要很長的時間,這是心路歷程。悟了以后,會覺得人生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生命是無窮盡的,就找到一條新生、光明的無上菩提大道。

  諸位明天就回到家里去、回到辦公室去,每天早晚要誦一部《金剛經(jīng)》,誦了以后,靜坐二十分鐘,這是最起碼的,這樣才對得起自己。所謂「靜中養(yǎng)成,動中磨煉」,不論是動、是靜,都有好處,動也是修行,靜也是修行。在禪堂里打坐是靜中保養(yǎng),回到家庭、辦公室、學(xué)校,要面對現(xiàn)實,是動中磨煉。

  動、靜是不相妨礙的,我們在禪堂里打坐、行香、跑香,不外乎是調(diào)身、調(diào)心。坐久了身體不舒服,要動一動;坐久了,我們這個心有昏沈,或是容易打妄想,就起來動一動。要坐就坐,要行就行,要跑就跑,要止就止,這是心的作用。無論是動、是靜,是體、是用,就是要能控制自己,要能作主,念念分明,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打坐的時候,善念、惡念統(tǒng)統(tǒng)放下,保持無念,如《金剛經(jīng)》所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宫F(xiàn)在還是用一樣的功,說不定下一個鐘頭就坐到一支好香。好香也不要求,就是這樣子坐。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