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小志
簡 史
南華禪寺座落在曲江縣馬壩東南郊曹溪之畔,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古剎,又是禪宗六祖惠能弘揚禪法的發(fā)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監(jiān)無年(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梁
據(jù)史料記載,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印度高僧智藥三藏,航海至粵,北上途經(jīng)曹溪,“掬水飲之,香味異常”,“四顧群山,峰巒奇秀”、“宛如西天寶林山地”,遂建議在此建寺。時韶州牧侯敬中,將此議表奏武帝。天監(jiān)三年寺建成,梁武帝賜額“寶林寺”。
唐
相隔一百七十年,即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六祖來寺弘法,成為禪宗道場。唐代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9)女皇武則天特賜水晶缽盂磨衲袈裟等物。唐中宗神龍無年(公元705年)將寶林寺賜改為“中興寺”。神龍三年又賜改為“法泉寺”。宋太祖趙匡胤于開寶元年(公元968年)敕賜“南華禪寺”沿稱至今。
六祖惠能,誕生于唐貞觀十二年二月初八日,是廣東新興人,祖籍北京房山。其父廬公早亡,老母孤遺,艱辛貧乏,于市賣柴度日。年二十四,往湖北黃梅武東山禪寺參禮五祖學佛法,舂米八月余。一日,五祖命門人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代祖。時有神秀上座,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知神秀入門未得,令門人盡誦此偈;菽懿蛔R字,聽了亦言有偈,請江洲別駕張日用為書;菽苜试: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己,徒眾無不嗟訝。次日,五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三鼓入室,聞?wù)f《金剛經(jīng)》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記祖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悟本性,印證受法,便傳頓教及衣缽,為第六代祖。回至四會,避難于獵人隊中十五載,后到廣州光孝寺弟發(fā)受戒。
六祖惠能到曹溪南華禪寺傳授禪法三十七年,得法弟子四十三人,傳播全國各地,后來形成河北臨濟、湖南溈仰、江西曹洞、廣東云門、南京法眼等五宗,即所謂“一花五葉”。法眼宗遠播于泰國、朝鮮;曹洞、臨濟兩宗,盛行于日本;云門及臨濟兩宗,更遠播于歐美,故南華禪寺有“祖庭”之稱。
唐玄宗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六祖示寂于新興縣國恩寺,次年遷真身并所傳衣缽回曹溪,師春秋七十有六。門人法海集《六祖法寶壇經(jīng)》流行于世。事跡載唐尚書王維、刺史柳宗元、刺史劉禹錫等碑。
唐——憲宗謚大師曰:大鑒禪師,塔曰:元和靈照。
宋——太宗加謚大鑒真空禪師。
宋——仁宗加謚大鑒真空普覺禪師。
宋——神宗加謚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
考天監(jiān)初,智藥尊者化曹侯開山建寶林寺,其基地似在左邊,即今南華精舍之下。唐儀鳳初年,六祖來此,已閱一百七十年,舊寺隋末兵火所燹已廢,山場歸陳姓管業(yè),六祖欲恢復舊寺,時陳亞仙先人墳地已葬寺之右邊矣。六祖感動天王定辦,亞仙乞留祖墓,保存至今。故當日六祖造寺,其寺墻外為陳亞仙祖墳,墓右邊龍?zhí)。六祖降龍脫?欲湮其潭,以建僧舍,工未半而祖入滅,后弟子奉祖肉身,筑塔于亞仙祖墳前。
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庚子秋,憨山清公,入山重與祖庭,閱時八載,工程及半以魔事去,后雖重來,不久示寂。
清康熙年間,經(jīng)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填塞龍?zhí)?將全寺殿宇移置陳亞仙祖墳右。靈照塔下即為空地。
1934年(民國廿三年甲戌)虛云和尚承李漢魂居士邀請,從福建鼓山來住持南華寺。
1936年新建大雄寶殿,將舊日清代康熙年間,平南王尚可喜所建之殿拆卸,向東移,建新大殿于塔前,即以靈照塔作殿之靠背。
經(jīng)過十年建設(shè),除保存靈照塔及六祖殿外,計自曹溪門至卓錫泉,由南至北深一百五十一丈,由東邊寺墻至禪堂西壁廣三十九丈五尺,總計新建殿堂房宇庵塔約二百四十三楹,塑造大殿及兩序大小佛像共計約六百九十尊,內(nèi)有五丈高金身大佛三尊。
筑殿基時,土中挖出千佛鐵塔一座,高尋丈,為清代雍正時造,移鐵塔于鼓樓下。建香積廚時,土中挖出千僧大飯鍋一具,元代物也,移置大殿后,觀音菩薩前。大銅鍾,為宋代物,埋土中,出而懸之鍾樓。
設(shè)立禪堂,靜坐打禪七,以續(xù)慧命;設(shè)戒律學院,培植僧才;建無盡庵,以為女眾清修之所;建海會塔,并念佛堂,以利冥陽;訂立規(guī)章制度,俾資遵守。
1943年(民國卅二年癸未)虛云和尚移錫云門寺。南華禪寺由復仁和尚住持。
南華禪寺殿宇,屬古代建筑,歷代幾經(jīng)修建。現(xiàn)寺內(nèi)所存的建筑物,除靈照塔外,其余殿宇,乃是1934年虛云和尚修建,以后陸續(xù)做過修繕。六祖殿在1981年重修。全寺建筑面積有一萬二千多平方米,整體為中軸線平面布局,分為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靈照塔、六祖殿、方丈室,還有鍾樓、鼓樓等建筑群組成。寺后有卓錫朱(俗稱“九龍泉”),傳說是六祖浣洗袈裟的清泉水,終年流流通不絕,清徹冰涼。寶林山中,周圍古樹繁茂,環(huán)境幽靜,鳥語花香,特別是幾株稀有的老水松,生長期數(shù)百年,高數(shù)十米,直插云天,更是引人入勝。
這座千年古剎,還珍藏著許多價值的歷史文物(見部分附圖),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jié)晶,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對于研究中國文和古建筑、碑銘、玉雕、木刻、泥塑、刺繡、鋼鑄、冶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還有清刻《龍藏》一部,《磧砂藏》一部。
解放后,人民政府對座古寺和歷史文物很重視,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多次撥款修繕,并發(fā)面命令采取各種措施,加以保護,F(xiàn)在這座千處古剎,依舊“禪光普照,佛日增輝。”南華禪寺既是佛教徒眾的活動場,又是人民群眾參觀游覽的勝地。
感謝政府關(guān)懷,本寺僧人,有機會學習,還有人民代表、政協(xié)委員,落實宗教政策,每天早晚課誦,禪堂靜坐,生活安定,辦有僧伽培訓班,培育青年僧人,近年傳戒三次;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與八月初二,兩個香會,接待游客過萬,有齋堂,供應(yīng)游客飯菜;有招待所,方便客人住宿,保護歷史文物,作出貢獻,評為先進單位。
歷來很多知名人士到寺游覽,寶林增光。北伐時孫中山來過,民國八年李根源來,局部重修。1936年林森、居正、蔣介石先后來過,1942年李濟深,張發(fā)奎來過。
解放后,各級首長前后來過的有:陶鑄(1958年),鄧小平(1962年),朱德(1964年),陳云,謝覺哉(1965年),許世友(1980年),胡耀邦(1983年),劉寧一(1984)。
李漢魂(1982年);覺光(1986年);趙樸初(1986年),近年日本佛教代表團來過幾次;香港、新加坡、美國萬佛城佛教徒來朝拜祖庭。
六祖法語(摘錄《壇經(jīng)》
一、“菩提自性,本業(yè)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二、“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獵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四“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六、“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七、“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八、“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九、“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
十、“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
十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十二、“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外離相即禪,內(nèi)不亂即定,外禪內(nèi)定,是為禪定。”
十三、“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yè),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仟;谡,悔其后過,從今已后,所有惡業(yè),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十四、“自性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
- 上一篇:虛云老和尚舍利塔碑文
- 下一篇:嶺南第一寶剎——南華禪寺
- 惟因法師:禪七講話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1)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2)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3)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4)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5)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6)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7)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8)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9)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2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3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4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5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6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7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8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9
- 惟因法師:禪七開示
- 惟因法師:修行漫談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