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3)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當時的五祖就問說:“你是哪里人氏,來這里想求什么?”惠能恭敬地回答說,“弟子是嶺南的新州百姓,從遠道跨涉前來禮拜大師,只懷著一個最大心愿只要求作佛,其它別無所求”。所謂作佛,就是圓成佛果,大徹大悟的意思。凡是斷除一切妄想迷惑,開了真知真覺,所作所為,都是清凈湛然的菩薩萬行,這樣才可以成佛。要想成佛,重要的是發(fā)心作愿。愿成佛道而后愿度一切眾生,證得佛法真諦,破除魔怨和斷除無明煩惱。然而,惠能于此已發(fā)初愿,就是后來成佛作祖的先聲,可見學修行人愿力之重要。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又故意說:“你是嶺南人,并且又是葛獠,怎么能夠作得佛呢?”原來葛是一種吠音很短如狗相似的小獸,葛獠是未開化而食人的生番,葛獠是指西南的夷人,也是西南部的番人稱呼。一般人都非常瞧不起西南番人。他們居住于嶺南海外,射生為活,吞噬昆蟲。葛獠,隋唐時仍為嶺南溪洞中少數(shù)未開化蠻族的名稱,故亦常用葛獠之稱呼嶺的百姓。當然這不是五祖的真心話,無非用俗言所稱來刺激惠能,看他作佛的道心怎樣堅固試探而問矣。此時心如澄水意志堅決的惠能并不因受到遮難而退卻,反而理直氣壯地說:“人雖有南北的區(qū)分,佛性難道也有南北之分嗎?葛獠樣子的色身雖與和尚身份相差甚多而不同,但本自具足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別呢?難道還有不同之處嗎?”然而“眾生皆有佛性”,上自飛禽,下至走獸,微小如昆蟲都有它與生俱來的佛性。這清凈湛然的真性是不會變易的,但因無明遮蓋佛性不能顯現(xiàn),才墜入愚昧無知的環(huán)境里浮沉于六道之中,不知修證的可貴而已。無明煩惱與無知真性的存在,埋沒時眾生是眾生。一是真性顯露,本來真心光輝如月,如惠能當時覺悟的講述這番道理時,眾生就不再是愚昧癡迷,而和佛的光明心性一致無二了。
“和尚”意義是能教人修學戒定慧的有學德的方丈或大師,也是一般出家徒眾對其師恭敬稱呼。然學德不優(yōu),戒臘不足,在寺中毫無地位的云水僧是沒有資格被稱“和尚”的。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wù)。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wù)?”
惠能是如此的口齒伶俐,靈心慧性,年少聰穎超人,自然使五祖器重,深覺此子器宇不凡,不同尋常,資質(zhì)善慧,心中暗喜。這從“更欲與語”中明顯地表達五祖當時的心境,“更”是更加,“欲”是想,“與語”就是和惠能談話,本來有很多的的話想和惠能說,但看見身邊徒眾實在太多,都隨侍在左右。如和惠能長談,就會被人認為厚此薄彼。所以就命令惠能跟隨大眾去做寺里的雜務(wù)。五祖一貫作風是以身作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楷模,率領(lǐng)徒眾操作寺務(wù)的,并且對待徒眾又是一視同仁,不分誰與誰,不能有少許的偏心,后來大德相祖師不如此。
惠能的根基扎實,悟性甚高,當下就啟稟五祖說:“弟子體會到自性本體妙智,所接觸到本性時,好似像明月當空映在水面而映現(xiàn),但水月不即不離,本心不失,應(yīng)用不乏,無始已來,靈覺的心性和虛空恒在,不妨說自性就是自心的別稱,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自心,F(xiàn)智慧而不離自性。也是根本智慧的自覺,有此自覺,也就是種下良好的心性福田,然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行善修慧猛猶如農(nóng)夫于日下種,能得;之報,稱為福田,但不知和尚教我作些什么樣的事務(wù)呢?”
祖云:“這葛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五祖毫不猶豫地說“此西南蠻夷卻有如此銳利的根性,你不必再多說了,到槽廠去吧?”根性大利是根為能生,而人性具有生善業(yè)或惡業(yè)之力,故稱為根性。大利是說太過銳利。根性大利是評論,并非贊辭五祖知悉惠能異質(zhì)天成,并非一般人物,卻止住他繼續(xù)說下去,要他到槽廠去!安蹚S”即養(yǎng)馬的小屋。這在五祖說來有兩種含義,自古以來,賢者遭嫉。一個人太聰明了,往往言多必失,假使惠能遭到五祖門人嫉妒就不好。另一個意義是要試探惠能的能耐,是否經(jīng)得起磨練的程度。養(yǎng)馬小屋是在后院本非待客之所,況且馬房有磨坊柴薪,看看惠能能否做舂米砍柴的苦差事。所以五祖說時口氣就欠溫順,又是不客氣的命令惠能往后院磨坊去,對惠能并無好的安頓,但惠能不但不顯一點不愉快或怒意,反而很樂意地接受了和尚的吩囑。心平氣和地遵照五祖的命令,惠能告退到后院小屋里去。這時有一位寺里做打雜修習苦行模樣的人,毫不客氣地吩咐惠能,每天要用斧斫碎柴枝并且用腳踏舂米碓。這些費力而辛苦的工作似乎夠苦的,然而惠能有很大的堅強意志和耐性,非常樂意聽從地去做,從來沒有一句不高興和不愿意的話。
經(jīng)八月余日,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惠能如此辛苦的作著這份苦差事,從未說過太辛苦或可討厭得很的話語,不知不覺過了八個多月。終于有一天,五祖到后院忽然看見惠能坦誠地說:“我當時覺得你的見解真實有用得處,因而耽心有壞人不利于你,因嫉妒你的靈性卓越起害你之心,所以就故意不和你多說,并不是真的要冷落你,你明白我的用意嗎?”惠能恭敬地回答說:“弟子也早知道師尊您的用意所在,所以我照您老囑咐在后院認真作務(wù),甚至不敢到法堂前來早晚向您老頂禮叩安,使別人不覺得可疑而引起他們嫉妒,以為我愚昧無知!睆倪@句話可以看到,五祖與惠能師徒相互會意,一個是意欲將衣缽傳付與他,一個也明知即將承受乃師的衣缽。但為了有所愿意,而且也是為了究竟都是有大耐性的大智慧的修持者,因此兩人在表面上都能應(yīng)付得第三者無從知覺。這就是圣人的涵養(yǎng)深邃功夫到家,并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
這一段講明六祖是一位根性極利的人,自從嶺南聽到《金剛經(jīng)》時,當下即體悟到“智慧不離自性”的道理。所以在此已經(jīng)自悟之下自心常生智慧,這就是自性本智觸處應(yīng)現(xiàn)的一種境界。此時雖識字不多也能吟詩作偈,或能悟人所難悟,見人所不見。這種境界也可以說是輕安開闊,只要能保住得不離自性,即已種得自性福田,似乎只欠印證,還有什么事務(wù)可作呢?但是,倘若不遇名師指導,放不下這個雖是猶非的境界,那就輕安反而伏下危險,開闊反將陷落偏差,所以五祖批評了一句根性太利,派下了一件勞苦工作。學者須知,破柴踏碓,種工勞作,正是教人深深地真參實究的大方便啊!
“祖見惠能,至令人不覺”,是敦煌本里所沒有的。敦煌本不免有神會門下弟子的增文添飾,但敦煌本里所沒有那就一定是法海原錄本無。倘若將各種《壇經(jīng)》本子對讀細校起來,即由其(此有彼無或彼有此無)之處,也可以略窺《壇經(jīng)》原貌的大半了。堂前:佛殿:佛殿稱為殿堂,參禪的所在稱為禪堂,禪師說法的稱為法堂或者講堂。此堂前是指老和尚上堂說法的法堂。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和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過了若干時日,有一天五祖認為機緣成熟,就呼喚門人徒眾一齊集合來跟前,對諸弟子們誠懇地囑咐說:“今天我老實告訴大家,要知道世間的眾生,浮沉在生死苦海之中,這是世人所應(yīng)解決的一件大事。生死事大,生者死,死者生,生生死死就像大火輪旋轉(zhuǎn)不息,即便是苦樂各有不同,但生的都不免一死,死的又要還生,百年光景,如同剎那之間,一切美好功名轉(zhuǎn)眼便過,富貴猶如春夢,情愛猶同苦海,不能出離業(yè)綱,時刻常煎熬。何況做了許多業(yè)報,一切還要自受,墮落地獄,閻王鐵面無私,鬼王獄卒百般欺凌,刀山火海千萬苦楚,日夜都要挨受。那時追悔痛哭也都太遲,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樣輪回苦報,隨著眾生宿世業(yè)障而來,無從逃避,所以說生死事大。哀莫大于心落生死,有生死心而后有生死事,生死事只有眾生自心自造。例如貪求心、真恨心、愚癡心、傷害心、嫉妒心、諂媚心都是墮落生死輪回的生死事,所以說心是能造,生死是所造,如何了生死而免輪回?如何無能所而見自性這是修行人應(yīng)當急著鞭策的人生大事!
“你們每天只知道享福,求有限的福田”。要知人天有漏之果,福報盡的時候,便再墮入三惡道去。即使出家持戒自以為修福的僧人,發(fā)愿太淺沒有徹底的慧心,不知力求頓斷無明煩惱回歸凈土。那么今生的修持,最多日后感受寶貴的報應(yīng),然富貴的人被富貴所迷終于造種種茶惑業(yè)以致墮落。而不知自求出離生死苦海之道,這就說明生死之苦就像大海一樣無有邊際,輪回六道渾然不覺,醉生夢死,不知道望求解脫。為什么呢?都是凡情業(yè)障深重,習氣深,妄執(zhí)四大假合為真,執(zhí)我為實,但求聲色快樂而被欲念所惑,愚昧無知,輾轉(zhuǎn)因循,到頭來必然是墮三惡道,甚至不復人身。如《心地觀經(jīng)》說:“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因而如何求解脫,要求心凈性明,不染不絲塵埃。若能一切妄念不生,就能度脫生死的苦海。
“自性若迷”,正是點破凡情的庸俗混沌,執(zhí)著深重,上至諸佛菩薩,下至禽獸含靈,雖然千差萬別,都是以不變的真性為體。若一旦迷此真性,被煩惱覆蓋而妄自流轉(zhuǎn)于生死之大海。如若一念返觀,悟此真性,就能疾出生死,得大解脫,證涅槃之樂,這就是真如的自性。自性在于自必清凈,稱為本佛。既有佛性,緣何他求?而凡情偏計所執(zhí),茫然迷失真性,即是佛的道理。假如迷失了自性,所修的福德又如何能挽救生死苦海的深淪呢?諸位要知道任何人天福報享盡,都不免再入生死大海來受苦的。所以只求福田,是指只修人天福德而言。福德與功德有異,外修事功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內(nèi)證佛性的漏智才是功德。福德、功德俱修足才是出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倘若不明“見性”為修行人首為要緊的一著,不能自內(nèi)證得自性,即是無功德。單有福德而無功德、終不可能出離苦海,又怎能成佛作祖呢?
- 上一篇: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2)
- 下一篇:禪七開示
- 禪七講話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簡介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后記:六祖之后的禪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付囑品第十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護法品第九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頓漸品第八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機緣品第七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懺悔品第六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坐禪品第五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定慧品第四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決疑品第三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般若品第二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自序品第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導言
- 星云大師壇經(jīng)講話精華錄
- 六祖壇經(jīng)錄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41集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78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