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2)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惠能大師首先稱大眾為“善知識”!斗ㄈA文句》說:“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涅槃經(jīng)》說:“能教人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謂之善知識“。就是能教導眾生遠離惡行修行善法的人,稱為善知識。指朋友互相善導于正,成為道義之交,非廣知博識的人。善知識有三,一、外護善知識,令我不缺乏,遠離怖畏,能得安隱修道。二、同行善知識,乃與我同道互相切磋,策發(fā)修學。三、教授善知識,宣揚圣教訓戒于我,令防惡趨善。此中以第二種義。雖然大師傳佛心印,超勝一切人,自為人天教授善知識。而大師謙恭自牧,視一切人都是善知識,垂范后世,稱眾為同行善知識。換言之能立志離惡向善,而且也能使人離惡向善的堪稱為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菩提是梵語,譯為覺,覺是覺悟的意思,是指能覺悟法性的智慧而言,就是正覺無相真智的無漏智慧,稱為菩提名諸佛道。覺悟的反而就是迷惑,發(fā)起這個成佛的道心來反迷歸悟。因為我等凡情無始以來無明不覺,受諸煩惱系縛,迷惑良知的靈性。所以,不能覺知成佛的道心,流落六祖受苦。人具有本覺即是修證的正因,乃是佛與眾生共具的覺性理體,本來自己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的覺道,來覺悟自心的妙性,從來以來就清凈無相,妙性圓明朗徹乾坤。離諸一切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奈何無明醫(yī)目,妄見諸法空花亂墜。若了花處,當體即空,就能直見菩提自性的本覺理體。了無諸法的空花可得,并不是依法修行的成就。換而言之,不論凡圣都是一如。經(jīng)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真如佛性,和十方諸佛,原無二致!笨墒欠矐咽ゾ烤褂胁煌牡胤,那只是形相的不一樣,迷與悟的境界差別。眾生迷昧就像一顆未開發(fā)的寶珠,被無明塵垢覆蓋,不能顯出它那無盡的光華,湛然的清凈。眾生若了悟,則猶如無明塵垢覆蓋的寶珠,一旦被洗滌開拓發(fā)掘出來,展顯它煥然艷麗的光彩,由此菩提妙性是引導人類精神道德趨向彼岸的覺悟境界。所以一切現(xiàn)象的本體和一切心相的性覺,名為自性本覺。

  然“本來”是指無始以來十分久遠的歷程。本自來無所求,去無所去,名為本來!扒鍍簟笔欠鹦圆蝗疽涣m埃,離諸惡行過失,斷煩惱垢染,稱為清凈。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凈。若我們修行達到身口意三業(yè)清靜,心行一如,達成一片,離諸垢染煩惱是心行清凈。一念真心現(xiàn)前,超諸善惡對待的清凈法身,這是清凈解脫的自性清凈。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比绻院闵趁钣玫那鍍粜,就能直接了知諸法實相的本體永恒的生命。未覺悟的人性混燉茫無適從,猶如烏云密布的天空,遮覆太陽的光明。人性被無明煩惱覆蓋,背覺合塵,迷失了真心光明。一旦回光返照,明悟本覺的菩提心性,不是妄求于外緣,而是內(nèi)心的反省,返聞自性,開拓光明的佛心。由此但用此心,直下了悟自性是佛,不加任何方便,心境自然明朗,清凈莊嚴,無明陰霾全然驅(qū)散,自性慧日當空,照徹心地,光耀如意,舉心動念,莫不光明自在。這樣能如實直捷了悟因圓果滿,證實相理體,成佛可期。

  所謂佛,譯為覺者。覺有三義:一、自覺。自己遍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情知見。二、覺他。先自覺而后覺他,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使眾生皆得大覺悟而入佛之所見。三、覺行圓滿,自他兩利,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滿究竟佛果。所以六祖大師說的菩提自性,本來就清凈無染。大師說法言詞簡短,義理深切。如果善用此心,與佛合一,當下頓悟,剎那成佛!镀鹦耪摿x記》說:“眾生真心,與諸佛體,平等無二。眾生真心,即諸佛體,更無差別!钡蛞磺斜娚詿o始來不能離生滅者,都是為此心所累。諸佛惟都能了此心,即見自性,見自性即是菩薩。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又《華嚴經(jīng)》說:“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如來。”云:“應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不,不離此心,成正覺故!薄秱餍姆ㄒ氛f:“惟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差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提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梢姶诵募词欠,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而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凈,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以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有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是真佛。證究竟諸法實相,坐菩提道場,圓成佛道。正如《法華經(jīng)》說:“是法住法位,世間常住,于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以上可以了知六祖大師的頓悟法門從古至今,佛佛道同,祖祖亦然。

  我們在此進一步分析,菩提的妙性無有染污,雖說從來無染,而能生出眾人妙功德。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寂而常照,不變隨緣。照而常寂,隨緣不變,皎然清潔無暇。不變?yōu)轶w,出生名用。皎潔為相,體相用唯是一心。若能悟得菩提,自性清凈,但用此清凈心,圓滿無礙,就可直截了當成佛道果。如宋明教大師說:“大哉心乎,資始變化。而清凈若常,凡然圣然,幽然顯然,無所無處,而不自得之。圣言乎明,凡言乎昧。昧是變,明是復,變復雖殊,而妙心即一。即了是一,則知本來清凈,清凈故何有染污!比裟苤毕掠^察,則如《楞嚴經(jīng)》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顛倒不生,斯即而易見,頓悟的見解,已經(jīng)是不清二楚的,祇須自己去參究。

  以上所講,包括了本經(jīng)體相用,莫非是顯示全經(jīng)的法要。菩提自性,本來清凈,反復論述,說明了菩提之所以稱為覺道,無非覺徹自笥本來就清凈而成菩提。菩提就是自性,自性清凈就是菩提。菩提是自性的心體,也是本經(jīng)之體自性清凈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覺徹了菩提自性。本來是清凈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但以這清凈心的妙用,就能夠直接了當成佛道種。正如六祖大師說:“菩提本無樹!逼刑峒醋孕挠X性,何說有樹無樹!懊麋R亦非臺”,喻心本無形,何得有相!氨緛頍o一物”,相既不有,物從何來。“何處惹塵!,自性本來清凈湛然。此偈頌徹見菩提自性,本來清凈。所以五祖認為機熟,密引傳法。復聞《金剛經(jīng)》“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圓悟自性,本來清凈,而得傳佛心印。故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本經(jīng)的宗旨。

  然而但用此心,應如何用呢?但息妄執(zhí),即見本性。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心悟達清凈,妙用無邊。六祖大師悟時,“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等自得心印如此,教他亦爾,代代傳持,演變成五宗,枝繁葉茂,以此默傳心印于靡窮,即是為本經(jīng)的妙用。概括全經(jīng)的體宗用,又括全經(jīng)總綱,與有緣者應仔細體驗個中滋味。千萬不要以文解義,須在心性上體會,妙用無窮,才是自家真正的受用。

  修學佛法,首先要明了“菩提、自性“是人人所原有的智慧覺性,本來都是清凈的。因眾生一念不覺,緣慮妄境,染著塵垢,遂致蒙蔽覺性而妄執(zhí)分別,不見自性本來面目,不能證得如來智慧德相。由此可知眾生與佛的不同,只在我人一心。心若背覺合塵就成為眾生,心若背塵合覺就成為佛。所以說:“諸法不離自性,三界唯自心造!绷娲髱熞婚_始就像獅子吼般地吼出,“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四句,這不僅是六祖大師頓悟法門的樞要,而且是整部《壇經(jīng)》和盤托出成佛作祖的心地法印。我們參禪悟道,若忽略這四句偈的語,那是不識本經(jīng)的真面目,只緣身在此經(jīng)中。所以說這四句是明心見性的指南,我等候選人造成不要錯認定盤星。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菽車栏,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出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住居南路,艱辛貧乏,于市賣柴。

  廣行眾善,真知正見,稱為善知識。了別心識,聽聞為知,見形為識,以善為本。請大家聽我惠能(自稱);菽:就是惠能降生時,就有異僧到他家中拜訪說“夜來生兒,可名惠能!钡菽芨赣H叩問其義,僧說“惠者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毖援吘惋h然離去,此是六祖得名由來!暗梅ㄊ乱狻,即并陳述得到頓悟妙法一段經(jīng)歷、體驗,勉勵后學。我的父親本來籍貫是在范陽,就是現(xiàn)在直隸定興縣的地方。唐置郡,屬于河北省。嚴父,即父嚴母慈,尊稱父親為嚴你。姓廬,名行瑫。但他是被當朝降職的官員,流放發(fā)配到嶺南的廣東,嶺南是唐貞觀時設置的道名,在五嶺之南,包括現(xiàn)在兩廣及安南之地,F(xiàn)在粵中還有嶺南之稱。就是現(xiàn)在的新興縣的地方。做了老百姓,稱作新州百姓。由父母官降而為一般流放平民,自然難免感到世事蒼桑黯然無光。一生的不幸,父親又死得早,遺下年老的母親和孤苦的我,只好遷移南海來。南海即縣名,舊興番禺同為廣東省的廣州首縣,今移治在佛山鎮(zhèn)。孤遺即幼小喪父的孩子為孤遺,也就是嘗盡了人間痛苦的坎坷、辛酸、艱難貧困之苦。由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落后貧窮,衣食自然不足,不得已只能到集市去賣柴薪來維持生計。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褪杖,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jīng);菽芤宦劷(jīng)語,心即開悟。

  雖然貧窮得靠賣柴度日,卻牽引出一般與佛結緣的經(jīng)過,無異喻說貧賤并非無福,學佛還須有緣。世上任何事的成就決不是平白無據(jù)而得來。就是在當時有位顧客買柴,但賣柴是一種低微的生意,營商必須要有顧客的關照,并囑我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收下后,我得了錢,正要退出門外時,看見一位客人在讀誦佛經(jīng),我一聽到那位客人所誦的經(jīng)語-即無上微妙的法音,惠能覺得心中歡喜,突然掃盡了陰霾,整個心境都是明朗智慧,豁然醒悟。

  遂問客誦何經(jīng)?客曰:“《金剛經(jīng)》”。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jīng)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

  于時惠能用了一種歡喜而迫不及待的心情,立刻詢問那位客人,請問您誦念的是什么經(jīng)呢?客人答說:“《金剛經(jīng)》!薄督饎偨(jīng)》是唐玄奘三藏法師所譯《大般若經(jīng)》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具稱《能斷金剛經(jīng)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但此此五祖?zhèn)魇诘摹督饎偨?jīng)》,系姚秦時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單行本,流傳最廣。所以《金剛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中最開智慧最為寶貴的經(jīng)典之一。我們所知道的物品中以金為貴,以金最為剛強,故金剛二字,有此涵義,象征真實與可貴。以經(jīng)無相為實,無住為體,妙用為用,使修學者悟理見性。凡讀誦此經(jīng)的大都稱贊功德無邊,受用無窮。大致來說,若是宿有上根的人,一聞此經(jīng)就可了悟。反而言說,假如沒有宿慧,讀誦再多,恐怕也未能了悟個中奧妙。因此惠能又再問客人,你從哪兒來,而得持誦這部希有珍貴的經(jīng)典呢?客人告訴說:“我是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那里來的!碧I州在黃州府東180廛,黃梅縣是屬于蘄州的范圍內(nèi)的縣地,而東禪寺又在黃梅縣內(nèi),位于湖北省黃梅縣西南20余里處的東山,即五祖弘忍將衣缽傳興六祖惠能的地方,而東禪寺又叫蓮花寺。

  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jīng)。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jīng)》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五祖即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湖北蘄州黃梅縣人,(一說江西九江人),俗姓周,法名弘忍,13歲拜謁四祖道信,隨從30年而得法,主化于東山的東禪寺,傳法于六祖惠能,74歲圓寂,謚號大滿禪師。因此客人以沉穩(wěn)的口氣對惠能說,該寺就是由弘忍大師在那里主持教化的道場,跟隨在大師他參學的門人有一千多人,我就是到那寺虔誠皈信的一個,所以常常去寺里頂禮參拜而恭聽弘忍大師講授此經(jīng)的。弘忍大師經(jīng)常忠告出家眾和在家眾說,只要時時持誦《金剛經(jīng)》,是同金剛不壞的真理,就能使妙覺明性顯現(xiàn)出來,見到自己的真如法性,從自然的幡悟中直接了當?shù)爻删蜔o上佛道,可見這部經(jīng)是何等的重要。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菽馨仓媚府,即便辭違。不經(jīng)30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當時惠能聽了這番話,方知《金剛經(jīng)》是如此尊貴,仿佛明了自己從宿世以來就和這位客人結下良好因緣。果然承蒙這位客人慷慨解囊,拿出了紋銀十兩之多,交給惠能,教以便足老母親衣食和安家費用,因為他覺得惠能是一位天資穎悟、宿根深厚的人,不學佛法實在太可惜,叫他辭別母親以后,立即就前往黃梅東林禪寺參禮五祖為師;菽芗仁撬蘧呱聘,佛緣深厚殊勝,哪有不歡喜的道理呢?就依那位好心的客人指點,立刻回家把銀兩交給老母,把老母生活安頓好,并得到母親同意以后,也就向老母辭別。由此可見佛教向重倫理,出家也不能忘了孝道,經(jīng)父母同意后出家學道才是正大光明、合情合理的行為。由于求法拜師心切,一路披星戴月,急趕路程,不到30余天,就到達黃梅縣的東禪寺里,當即入內(nèi)向五祖頂禮祈求,慈悲收容。因此,六祖,F(xiàn)不識字相,可見識字一定不多,但能“一聞經(jīng)語,心即開悟”,他的根性智慧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及。雖然如此,他究竟悟到了什么呢?我們看下文六祖初到東山時所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奔啊安浑x自性即是福田”等語,就可推知他是悟到了人人都有的本體自性,即是佛性。他是悟到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只是不離自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