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講義(2)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惠能大師首先稱大眾為“善知識”!斗ㄈA文句》說:“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涅槃經》說:“能教人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謂之善知識“。就是能教導眾生遠離惡行修行善法的人,稱為善知識。指朋友互相善導于正,成為道義之交,非廣知博識的人。善知識有三,一、外護善知識,令我不缺乏,遠離怖畏,能得安隱修道。二、同行善知識,乃與我同道互相切磋,策發(fā)修學。三、教授善知識,宣揚圣教訓戒于我,令防惡趨善。此中以第二種義。雖然大師傳佛心印,超勝一切人,自為人天教授善知識。而大師謙恭自牧,視一切人都是善知識,垂范后世,稱眾為同行善知識。換言之能立志離惡向善,而且也能使人離惡向善的堪稱為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菩提是梵語,譯為覺,覺是覺悟的意思,是指能覺悟法性的智慧而言,就是正覺無相真智的無漏智慧,稱為菩提名諸佛道。覺悟的反而就是迷惑,發(fā)起這個成佛的道心來反迷歸悟。因為我等凡情無始以來無明不覺,受諸煩惱系縛,迷惑良知的靈性。所以,不能覺知成佛的道心,流落六祖受苦。人具有本覺即是修證的正因,乃是佛與眾生共具的覺性理體,本來自己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的覺道,來覺悟自心的妙性,從來以來就清凈無相,妙性圓明朗徹乾坤。離諸一切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奈何無明醫(yī)目,妄見諸法空花亂墜。若了花處,當體即空,就能直見菩提自性的本覺理體。了無諸法的空花可得,并不是依法修行的成就。換而言之,不論凡圣都是一如。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真如佛性,和十方諸佛,原無二致!笨墒欠矐咽ゾ烤褂胁煌牡胤,那只是形相的不一樣,迷與悟的境界差別。眾生迷昧就像一顆未開發(fā)的寶珠,被無明塵垢覆蓋,不能顯出它那無盡的光華,湛然的清凈。眾生若了悟,則猶如無明塵垢覆蓋的寶珠,一旦被洗滌開拓發(fā)掘出來,展顯它煥然艷麗的光彩,由此菩提妙性是引導人類精神道德趨向彼岸的覺悟境界。所以一切現(xiàn)象的本體和一切心相的性覺,名為自性本覺。
然“本來”是指無始以來十分久遠的歷程。本自來無所求,去無所去,名為本來。“清凈”是佛性不染一粒塵埃,離諸惡行過失,斷煩惱垢染,稱為清凈。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凈。若我們修行達到身口意三業(yè)清靜,心行一如,達成一片,離諸垢染煩惱是心行清凈。一念真心現(xiàn)前,超諸善惡對待的清凈法身,這是清凈解脫的自性清凈。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比绻院闵趁钣玫那鍍粜,就能直接了知諸法實相的本體永恒的生命。未覺悟的人性混燉茫無適從,猶如烏云密布的天空,遮覆太陽的光明。人性被無明煩惱覆蓋,背覺合塵,迷失了真心光明。一旦回光返照,明悟本覺的菩提心性,不是妄求于外緣,而是內心的反省,返聞自性,開拓光明的佛心。由此但用此心,直下了悟自性是佛,不加任何方便,心境自然明朗,清凈莊嚴,無明陰霾全然驅散,自性慧日當空,照徹心地,光耀如意,舉心動念,莫不光明自在。這樣能如實直捷了悟因圓果滿,證實相理體,成佛可期。
所謂佛,譯為覺者。覺有三義:一、自覺。自己遍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情知見。二、覺他。先自覺而后覺他,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使眾生皆得大覺悟而入佛之所見。三、覺行圓滿,自他兩利,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滿究竟佛果。所以六祖大師說的菩提自性,本來就清凈無染。大師說法言詞簡短,義理深切。如果善用此心,與佛合一,當下頓悟,剎那成佛!镀鹦耪摿x記》說:“眾生真心,與諸佛體,平等無二。眾生真心,即諸佛體,更無差別!钡蛞磺斜娚詿o始來不能離生滅者,都是為此心所累。諸佛惟都能了此心,即見自性,見自性即是菩薩。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又《華嚴經》說:“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如來。”云:“應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不,不離此心,成正覺故!薄秱餍姆ㄒ氛f:“惟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差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提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梢姶诵募词欠,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而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凈,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以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有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是真佛。證究竟諸法實相,坐菩提道場,圓成佛道。正如《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于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币陨峡梢粤酥娲髱煹念D悟法門從古至今,佛佛道同,祖祖亦然。
我們在此進一步分析,菩提的妙性無有染污,雖說從來無染,而能生出眾人妙功德。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寂而常照,不變隨緣。照而常寂,隨緣不變,皎然清潔無暇。不變?yōu)轶w,出生名用。皎潔為相,體相用唯是一心。若能悟得菩提,自性清凈,但用此清凈心,圓滿無礙,就可直截了當成佛道果。如宋明教大師說:“大哉心乎,資始變化。而清凈若常,凡然圣然,幽然顯然,無所無處,而不自得之。圣言乎明,凡言乎昧。昧是變,明是復,變復雖殊,而妙心即一。即了是一,則知本來清凈,清凈故何有染污!比裟苤毕掠^察,則如《楞嚴經》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顛倒不生,斯即而易見,頓悟的見解,已經是不清二楚的,祇須自己去參究。
以上所講,包括了本經體相用,莫非是顯示全經的法要。菩提自性,本來清凈,反復論述,說明了菩提之所以稱為覺道,無非覺徹自笥本來就清凈而成菩提。菩提就是自性,自性清凈就是菩提。菩提是自性的心體,也是本經之體自性清凈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覺徹了菩提自性。本來是清凈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但以這清凈心的妙用,就能夠直接了當成佛道種。正如六祖大師說:“菩提本無樹!逼刑峒醋孕挠X性,何說有樹無樹!懊麋R亦非臺”,喻心本無形,何得有相!氨緛頍o一物”,相既不有,物從何來!昂翁幦菈m!,自性本來清凈湛然。此偈頌徹見菩提自性,本來清凈。所以五祖認為機熟,密引傳法。復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圓悟自性,本來清凈,而得傳佛心印。故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本經的宗旨。
然而但用此心,應如何用呢?但息妄執(zhí),即見本性。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心悟達清凈,妙用無邊。六祖大師悟時,“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等自得心印如此,教他亦爾,代代傳持,演變成五宗,枝繁葉茂,以此默傳心印于靡窮,即是為本經的妙用。概括全經的體宗用,又括全經總綱,與有緣者應仔細體驗個中滋味。千萬不要以文解義,須在心性上體會,妙用無窮,才是自家真正的受用。
修學佛法,首先要明了“菩提、自性“是人人所原有的智慧覺性,本來都是清凈的。因眾生一念不覺,緣慮妄境,染著塵垢,遂致蒙蔽覺性而妄執(zhí)分別,不見自性本來面目,不能證得如來智慧德相。由此可知眾生與佛的不同,只在我人一心。心若背覺合塵就成為眾生,心若背塵合覺就成為佛。所以說:“諸法不離自性,三界唯自心造!绷娲髱熞婚_始就像獅子吼般地吼出,“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四句,這不僅是六祖大師頓悟法門的樞要,而且是整部《壇經》和盤托出成佛作祖的心地法印。我們參禪悟道,若忽略這四句偈的語,那是不識本經的真面目,只緣身在此經中。所以說這四句是明心見性的指南,我等候選人造成不要錯認定盤星。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菽車栏,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出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住居南路,艱辛貧乏,于市賣柴。
廣行眾善,真知正見,稱為善知識。了別心識,聽聞為知,見形為識,以善為本。請大家聽我惠能(自稱)。惠能:就是惠能降生時,就有異僧到他家中拜訪說“夜來生兒,可名惠能!钡菽芨赣H叩問其義,僧說“惠者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毖援吘惋h然離去,此是六祖得名由來!暗梅ㄊ乱狻,即并陳述得到頓悟妙法一段經歷、體驗,勉勵后學。我的父親本來籍貫是在范陽,就是現(xiàn)在直隸定興縣的地方。唐置郡,屬于河北省。嚴父,即父嚴母慈,尊稱父親為嚴你。姓廬,名行瑫。但他是被當朝降職的官員,流放發(fā)配到嶺南的廣東,嶺南是唐貞觀時設置的道名,在五嶺之南,包括現(xiàn)在兩廣及安南之地。現(xiàn)在粵中還有嶺南之稱。就是現(xiàn)在的新興縣的地方。做了老百姓,稱作新州百姓。由父母官降而為一般流放平民,自然難免感到世事蒼桑黯然無光。一生的不幸,父親又死得早,遺下年老的母親和孤苦的我,只好遷移南海來。南海即縣名,舊興番禺同為廣東省的廣州首縣,今移治在佛山鎮(zhèn)。孤遺即幼小喪父的孩子為孤遺,也就是嘗盡了人間痛苦的坎坷、辛酸、艱難貧困之苦。由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落后貧窮,衣食自然不足,不得已只能到集市去賣柴薪來維持生計。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褪杖,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菽芤宦劷浾Z,心即開悟。
雖然貧窮得靠賣柴度日,卻牽引出一般與佛結緣的經過,無異喻說貧賤并非無福,學佛還須有緣。世上任何事的成就決不是平白無據(jù)而得來。就是在當時有位顧客買柴,但賣柴是一種低微的生意,營商必須要有顧客的關照,并囑我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收下后,我得了錢,正要退出門外時,看見一位客人在讀誦佛經,我一聽到那位客人所誦的經語-即無上微妙的法音,惠能覺得心中歡喜,突然掃盡了陰霾,整個心境都是明朗智慧,豁然醒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
于時惠能用了一種歡喜而迫不及待的心情,立刻詢問那位客人,請問您誦念的是什么經呢?客人答說:“《金剛經》。”《金剛經》是唐玄奘三藏法師所譯《大般若經》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具稱《能斷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經》,但此此五祖?zhèn)魇诘摹督饎偨洝?系姚秦時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單行本,流傳最廣。所以《金剛經》是大乘經典中最開智慧最為寶貴的經典之一。我們所知道的物品中以金為貴,以金最為剛強,故金剛二字,有此涵義,象征真實與可貴。以經無相為實,無住為體,妙用為用,使修學者悟理見性。凡讀誦此經的大都稱贊功德無邊,受用無窮。大致來說,若是宿有上根的人,一聞此經就可了悟。反而言說,假如沒有宿慧,讀誦再多,恐怕也未能了悟個中奧妙。因此惠能又再問客人,你從哪兒來,而得持誦這部希有珍貴的經典呢?客人告訴說:“我是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那里來的!碧I州在黃州府東180廛,黃梅縣是屬于蘄州的范圍內的縣地,而東禪寺又在黃梅縣內,位于湖北省黃梅縣西南20余里處的東山,即五祖弘忍將衣缽傳興六祖惠能的地方,而東禪寺又叫蓮花寺。
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五祖即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湖北蘄州黃梅縣人,(一說江西九江人),俗姓周,法名弘忍,13歲拜謁四祖道信,隨從30年而得法,主化于東山的東禪寺,傳法于六祖惠能,74歲圓寂,謚號大滿禪師。因此客人以沉穩(wěn)的口氣對惠能說,該寺就是由弘忍大師在那里主持教化的道場,跟隨在大師他參學的門人有一千多人,我就是到那寺虔誠皈信的一個,所以常常去寺里頂禮參拜而恭聽弘忍大師講授此經的。弘忍大師經常忠告出家眾和在家眾說,只要時時持誦《金剛經》,是同金剛不壞的真理,就能使妙覺明性顯現(xiàn)出來,見到自己的真如法性,從自然的幡悟中直接了當?shù)爻删蜔o上佛道,可見這部經是何等的重要。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菽馨仓媚府,即便辭違。不經30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當時惠能聽了這番話,方知《金剛經》是如此尊貴,仿佛明了自己從宿世以來就和這位客人結下良好因緣。果然承蒙這位客人慷慨解囊,拿出了紋銀十兩之多,交給惠能,教以便足老母親衣食和安家費用,因為他覺得惠能是一位天資穎悟、宿根深厚的人,不學佛法實在太可惜,叫他辭別母親以后,立即就前往黃梅東林禪寺參禮五祖為師;菽芗仁撬蘧呱聘,佛緣深厚殊勝,哪有不歡喜的道理呢?就依那位好心的客人指點,立刻回家把銀兩交給老母,把老母生活安頓好,并得到母親同意以后,也就向老母辭別。由此可見佛教向重倫理,出家也不能忘了孝道,經父母同意后出家學道才是正大光明、合情合理的行為。由于求法拜師心切,一路披星戴月,急趕路程,不到30余天,就到達黃梅縣的東禪寺里,當即入內向五祖頂禮祈求,慈悲收容。因此,六祖常現(xiàn)不識字相,可見識字一定不多,但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他的根性智慧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及。雖然如此,他究竟悟到了什么呢?我們看下文六祖初到東山時所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及“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等語,就可推知他是悟到了人人都有的本體自性,即是佛性。他是悟到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只是不離自性。
- 上一篇: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講義(1)
- 下一篇:禪七開示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