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七開示
冬月初一開示
達摩祖師《破相論》云:“燒香者,非世間有相之者,乃無為正法之香,熏諸臭穢,無明惡業(yè)。一戒香,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定香,深信大乘,心無退轉(zhuǎn);三慧香,常于身心,內(nèi)自觀察;四解脫香,能斷一切無明結(jié)縛;五解脫知見香,觀照常明,通達無礙。佛在世日,令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yǎng)十方諸佛。”
“長明燈者,即正常心,以覺明了,喻之為燈。身為燈臺,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光,真正覺燈,照破無有癡暗。能以此法,轉(zhuǎn)相開示,即一燈燃百千燈,燃燈無盡,故號長明。”
我們現(xiàn)在燒的香、點的燈,都是世間有為法,不明佛理,積習難返。須知做好事則香,做事事則臭。應(yīng)當以實際行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一個善男子、善女子,人成即佛道成。不可一時覺,一時不覺。依祖師教導(dǎo),學長明燈,,長期覺照,努力努力。
修行人,學“大圓鏡”,物來即應(yīng),物去不留。勿學“照相機”,含藏善惡種子在八識田中,前念、后念、今念,念念想續(xù)不斷。名為系縛。若果不思前境,念念不住,即無縛。凡夫總想貪便宜,怕吃虧,本來面目無損益,參!
冬月初二日開示
有人以為我們修行人能知過去未來。佛教不占卦算命,以四諦法一苦、集、滅、道來判斷。現(xiàn)在得好果,是過去栽培善根,種了好因。想將來得好果,就要現(xiàn)在栽善因。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實不虛。重要的是,現(xiàn)在收獲不好,勿悲觀消極,趕快下良種,合理施肥,把除蟲等各項“田間管理”工作做好,將來就有好收成,F(xiàn)在收獲雖好,也勿驕傲,不能放松,繼續(xù)栽培下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去勞動,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好事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修行同一個道理。
佛教講因緣,自己發(fā)心,同參道友幫助,諸佛菩薩加被。俗云:“未成佛道,先結(jié)人緣”。要;雙修,“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白象掛瓔珞。”
做了好事,回向法界,與一切眾生共,希望大家一起好;做了惡事,趕快懺悔,改過就好,改過就好,勿護自己短處,要懷中解垢衣。還要認識到,倘若大家不好,我個人想好,也好不來。無緣大慈,無條件同情他人;同體大悲,見他人受苦,感同身受。修道行人,若受苦時,怪自己過去宿殃,非別人給與,苦心忍受,不怨天怪人。
《楞嚴經(jīng)》說:“如澄濁水,貯于凈器,沙土自沉,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永斷根本無明。”我們打禪七的目的是要開智慧,要把一盆濁水澄清。參!
冬月初三日開示
《六祖壇經(jīng)》說:“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后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即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我們天天講“即心即佛”,佛者覺也,覺悟就是佛,指本心化性而言。今恐有人對“佛”字搞不清楚,略為說明。佛、法、僧三寶,有住持三寶、一體三寶之別。太子出家,六年苦行,睹明星悟道,由人修行而成佛,是佛寶;說四諦法,是法寶;度憍陳如等五比丘為僧寶。佛滅度后,刻鑄佛像為佛寶,三藏經(jīng)卷為法寶,出家受了戒的比丘、比丘尼入三寶數(shù)者為僧寶。上兩種為住持三寶。六祖講,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是一體三寶。個個人本自具足,釋迦成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為究竟佛。我們現(xiàn)在若果徹悟自心本來是佛,是理即佛。方向明白,便好修行。照理來說,魔變成佛,祇要作得主,道行高,頓悟并非難事。但眾生妄想分別的七識,根深蒂固,魔強法弱,若無真功夫,不易把魔變成佛。魔非外來,出自我心。
我對眾講話,出于不得已,有責任幫助大家。依經(jīng)教來講,不為他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就犯了菩薩戒。
古人說:“修行貴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時休。參!
冬月初四日開示
六祖講:“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nèi)見自性不動為禪。”“外離相為禪,內(nèi)心亂為定。外若著相,內(nèi)凡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于相離相,內(nèi)于空離空。”“修不動者,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凈,即障道也。”心凈即佛土凈,處處是道場,想工夫靠得住,不是關(guān)起門來修行,要見世面,在風雨中經(jīng)得起考驗,八風(利、衰、譽、稱、譏、苦、樂)吹不動。在火車站熱鬧的地方,心也不散亂,不容易做到。堂內(nèi)坐禪,堂外禪坐,假戲當真來做,在喜怒哀樂中見本性,忘記初一、十五,天冷天熱,忘卻身心世界。努力!
禪堂又名般若堂,開智慧的地方,無人、我、眾生、壽者四相。
六度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智慧為統(tǒng)師,有智慧如有眼目,無智慧如盲。布施:三輪體空,無施者,無受者,無中間物。持戒:勿說我持戒,他不持戒。忍辱:有我相即嗔恨。精進:勿分別彼此,勿退道心。禪定:外道有禪定無智慧。智慧:終日修智慧,不見智慧可修,無智懷無得。
恃自己有本事,輕慢他人,是我相;我修行,他不修行,是人相,好事歸自己,惡事施于人,是眾生相;對境取舍分別,念念不忘,是壽者相。參!
冬月初五日解七開示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覓即知君不可見。隠顯不定,無少法可得,無立錐之地。一塵不染,心空及第歸。
三個七,二十一天過去了,大家用功,起早睡晚,功夫有無進步,自己知道。如有好消息,“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苦作作圣解,即受群邪。”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還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天堂不享樂,地獄度眾生,息業(yè)養(yǎng)神,隨緣過日,無憂無慮,內(nèi)無所得,外無所求。
我們要善于吸取《壇經(jīng)》的精華,從“時時勤拂拭”到“本來無一物”、“能生萬法”,都是各人自己寶藏的家珍,理事無礙,卷舒自在。
念佛是誰?是本來面目,即心即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靈覺性,假名為心。未說即是,說了不是,相對真理。絕對真理,無開口處,世尊拈花,維摩杜口,臨濟棒喝,剿絕情識。
寶所不可指,指即是方所,接近而已,冷暖自知。
做工夫靠平時,行亦禪。日常生活工作,不做錯事,就是有智慧,心不散亂,就是有定力。打七功德圓滿,回向世界和平,人民樂。
護七師打不各人洗衣服,早些開靜。
解七法語:“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解!
1988年戊辰年臘月八日
十月二十六日開示
世間上眾多人生活在一起,假使個個無名無姓,社會就亂,于是有姓張姓李;但有姓氏,你的我的,互相爭執(zhí),又生出許多煩惱來。“照見五蘊皆空”,但不能壞世間法。何故這樣說?社會公認的東西。我個人不能否定,例如共杯與飯碗,原料一樣,大的叫飯碗,小的叫茶杯,無真實意義,勉強立名,本質(zhì)都是地、水、火、風。本來面目,何分男女老幼,但世間法男子不能跑到女廁去。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了,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用功用到豁達空,若無明眼人指點,就會跑錯路,應(yīng)注意。
《維摩詰經(jīng)》談無二法門,法自在菩薩言:“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不滅。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德守菩薩言:“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乃至:“不樂涅槃,不厭世間”。“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各人發(fā)表見解。后來,文殊菩薩贊嘆維摩默然,曰:“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參!
十月二十七日開示
古人把調(diào)心喻如牧牛。牛在未穿鼻前,亂碰亂撞,為害莊稼;穿鼻以后,聽牧童牽引;經(jīng)過長期訓練,終于馴伏,離了繩索,也不亂動。牛喻妄心,牧童也是妄心,為了約束妄心,以妄除妄。若認為牧童是真心便錯。真不立,妄本空。牽鼻之繩,法則也。想在正軔上行走,無法便無準則,有出軔遇險之虞。牛是很有力量的,不會使用它,為害不少,破壞力強;會使用它,利益同樣大。俱遠離,人法雙忘。
會做人,可以做出很多有益于人類的事;不會做人,做干事,甚至犯法坐牢。所以要好好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辦道,又如一人與萬人戰(zhàn),無始習氣如萬人,持戒有力,則不怯弱。有定力則勇猛精進,半途不退;有智慧邊則不畏前境,不怕艱險,靠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功。
從聞思修,人三摩地。參!
十月二十八日開示
佛言祖語,有此教人了生死,有些說無生死可了;有些教人開智慧,有些又說無智亦無得;有些教人修行,有些又說無修無證。究竟怎么一回事?
喻如有人在外流浪,人叫歸家,及歸了家,無憂無慮。又如以前生病,病愈身體健康,無須再服藥。但知道,你雖歸家,還有未歸家的人在;你雖恢復(fù)健康,還有害病的人在。
原來佛理平等,法有三乘。人天乘五戒十善,聲聞、緣覺二乘四諦十二因緣,菩薩乘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法無優(yōu)劣,眾生根器有差別,無有定法名阿耨或菩提,亦無定法如來可說,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保況非法。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們現(xiàn)在是人,先學會做人的方法。倘若做人尚且不夠好,如何做菩薩?經(jīng)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fā)心。”食蜜中邊皆甜,圓融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破我執(zhí),破法執(zhí)。參!
十月二十九日開示
永嘉禪師《證道歌》云:“不除妄想不求真,真如妄想不異居”。“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二之性即佛性,灌輸佛法于色身,色身即法身。“不求身,不斷妄”,轉(zhuǎn)變妄想。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轉(zhuǎn)識成智。“舍忘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偽。”不取不舍。“真不立,妄本空。”真妄無自性,因真立妄,因妄立真。水的作用,有益又有害,煮飯要水,但也有水災(zāi)、水腫。反之,借妄想,發(fā)大愿,廣度眾生,妄想成妙用。“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臥,真如之性,湛然不動。“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悟了無生法忍,生死自在,榮辱既忘,優(yōu)喜何有。“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豁達空,外道斷滅空。“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一鼻孔出氣。“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xiàn)一切眾生前,靈覺之性,不離十二時中,見聞覺知。“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靈光洞達,無所不遍,諸佛悟之而不曾得,眾生迷之而不曾失。“痕垢盡除光始現(xiàn),心法雙忘性即真。”心法雙忘,明心見性,學佛法,忘記佛法。
我們用功,逼出無始煩惱習氣,業(yè)識種子,放得下,即過了關(guān),三心不可得。華藏界,極樂界,娑婆界,界非界,非非界,重重攝,各無礙,無墻阻隔。百千燈,同一光,本無通,安有礙,清凈大海,銷熔香臭。參!
十月三十日開示
六祖講定慧等學,“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電流是體,燈泡發(fā)光是用,內(nèi)容與形式統(tǒng)一,身心打成一片,性相如如,燈泡有紅色綠色,電流無紅綠,電力強燈明,電力弱燈暗,內(nèi)外互相聯(lián)系。修行人對此要研究研究。俗云:“言為心聲”。說的話加何,乃內(nèi)心的表現(xiàn),心口相應(yīng),內(nèi)心清凈,則三業(yè)清凈。內(nèi)心不正,行為不正,運用智慧,判斷問題,見外境不亂即定的作用。
再講一個譬喻,這間房子,由磚態(tài)木石水泥等各種因素造成,除了人工、材料之外,找這間房子的實體了不可得,只有一個房子的空名。佛教講空、假、中道理。人是地、水、火、風集合,形成眼、耳、鼻、舌、身。我們的思想,是真如本性起作用。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算、舌、身當時即壞。靈覺之性,各人本自有之,與天同黨同壽,不生不滅。無量壽,無量光,與佛一樣,只要修行無慮,心情舒暢。思想轉(zhuǎn)變,依舊穿衣吃飯,悟了還同未悟時;所謂“依然還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終日了生死,不見有生死可以。把自己的生死問題,尚且放在一邊,不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值得畦礙。如果有,就要發(fā)菩薩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廣度有情,滿菩提愿。參!
- 惟因法師:禪七講話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1)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2)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3)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4)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5)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6)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7)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8)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9)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2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3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4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5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6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7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8
- 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9
- 惟因法師:修行漫談
- 惟因法師:;垭p修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