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法二種深信的用意
善導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開示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xiàn)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zhuǎn),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這段文名為“二種深信”之文,在《觀經(jīng)四帖疏》第四卷〈散善義〉之“深心釋”。“深心”即是“深信之心”。這段文顯明“機法二種深信”,機就是指凡夫,法就是指阿彌陀佛。凡夫深信自己身口意三業(yè)都是罪惡,永沉輪回,無力出三界;然此凡夫是阿彌陀佛深生悲愍,為其發(fā)愿立誓所要救度的對象,因此凡夫恐懼不安的心中,體悟彌陀本愿力的攝護救度之真實,而毫無疑慮地信受彌陀本愿之救度,當下即時獲得往生決定,此即是“無疑無慮,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之意。
善導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機法二種深信的開示,對我們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來說,很重要,因為念佛要往生西方,是我們一生修學佛法的心愿。所以,雖然我們在念佛,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中有踏實嗎?有決定嗎?如果沒有,就表示對念佛往生還有顧慮、還有懷疑,也就是心中對往生一事還未決定,也就是說對念佛的信心還是淺信,還不是深信。所以善導大師教我們對“機”的認知是要決定深信,對“法”的認知也同樣要決定深信。“決定”就是不像未定的人對西方極樂世界有狐疑之心,這樣就叫做決定。還沒有決定的人,就是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狐疑之心。也因為未定所以淺信,也因為決定所以深信。
我們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問問自己:心中念佛,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決定嗎?有篤定嗎?有安心嗎?如果念佛決定深信,當然很值得慶賀;如果念佛還未決定深信,善導大師的機法二種深信,就很值得我們好好的去思維、探討、了解。
第一就是機的深信。機的深信,就是善導大師教我們了解我們自己是怎樣的一個眾生;第二法的深信,就是善導大師教我們了解南無阿彌陀佛這位佛。有機的深信才有法的深信,有法的深信也才有機的深信,機法二種深信是一體不二。對自己是怎樣一個眾生如果不了解,想要了解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就不容易。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xiàn)是罪惡生死凡夫”,自身就是現(xiàn)在這一身——業(yè)報身,是罪惡生死的凡夫,這是一般修行學佛、念佛的人,比較難以老實承擔自己現(xiàn)在是一個罪惡生死的凡夫。不妨我們來看看佛菩薩來示現(xiàn)的祖師大德,他們是如何看待他們自己。本疏的作者善導大師,在《四帖疏》后面的跋文有說:“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這段話是善導大師說:我是一個生死的凡夫,我的智慧很淺短。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所示現(xiàn)的,他認清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的凡夫,事實上善導大師就是為我們凡夫眾生做一個示范,教導我們凡夫眾生,看清楚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的凡夫,這樣都會老老實實心中依靠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
如果不肯老實承擔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的凡夫,認清不了自己,心中難免就不能老實念佛。印光祖師在《文鈔》一而再、再而三殷勤鼓勵我們眾生“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印光祖師是大勢至菩薩所示現(xiàn),我們中國凈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諸位讀印光祖師《文鈔》,定能明了印光祖師經(jīng)常自稱自己是一個“粥飯僧”,意思就是說,他是一個什么都不會、只會吃飯的人。印光祖師的智慧、辯才,我們看他《文鈔》所開示,便可了解。雖然說印光祖師罕以口業(yè)宣說教法,但《文鈔》所寫出來的,實在是非常精妙的開示,使我們念佛的人看了內(nèi)心法喜充滿。這么有德能的祖師,被大家公認為中國第十三代的凈土祖師,他認為他是一個什么都不會、只會吃飯的人。
日本凈土宗的開宗祖師法然上人,相傳也是大勢至菩薩所示現(xiàn),在當時的日本的教界被稱為“智慧第一法然師”。法然上人在一生看盡五遍的大藏經(jīng)后,對生死解脫的心,還沒有安定下來、還沒有決定下來,再次看三遍善導大師的《觀經(jīng)四帖疏》,前后總共八遍,讀到《觀經(jīng)四帖疏》的疏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
讀到這段疏文,法然上人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的救度,產(chǎn)生信心,歡喜踴躍,感恩念佛,放聲大哭。得到南無阿彌陀佛救度的心情、感受,歡喜到放聲大哭。稱念這句名號,他說出了被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救度的感受,看他自己是“五逆的法然、十惡的法然”,看清自己罪惡事實的一面。這也與善導大師同樣,是為我們凡夫眾生做一個示范,教導我們凡夫眾生,看清自己內(nèi)心煩惱、無明的實相,看清自己無力修行出三界的真實。
日本凈土真宗的開宗祖師親鸞圣人,經(jīng)常也自稱自己叫做“愚禿”——愚就是愚癡的愚,禿就是禿驢的禿。為什么自稱為愚禿呢?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很愚癡的人,因此任何行都修不成,地獄是一定的故鄉(xiāng),這是親鸞大師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的感受、體會。任何的修行,想要解脫生死,對他來講很困難,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卻是能使他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救度,解脫生死,往生西方,圓滿菩提,成就佛道。
不論善導大師或印光大師或法然上人、親鸞大師,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祖師,都是佛菩薩來示現(xiàn),為了要講經(jīng)說法利益眾生的祖師,但他們都是認為自己是一個罪惡的生死凡夫。今天,我們末法時代還在人世漂流生死大海的眾生,諸位你我可曾真實回想自己,生生世世一直到今生此世,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可曾夜深人靜反觀自省,自己是怎樣的一個眾生?我們是圣人或者凡夫?我們的心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正念、佛念、凈念之中,還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貪瞋癡的妄念之中?我們是怎樣的一個眾生,不可以不了解,不可以不知道,因為不了解“機”就不了解“法”。
善導大師教我們決定深信自身現(xiàn)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zhuǎn),無有出離之緣”,就是教我們看清自己是無能的眾生,因為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生此世,都常沒常流轉(zhuǎn)。“常沒”就是經(jīng)常沉淪在三涂之中,“常流轉(zhuǎn)”就是流轉(zhuǎn)在六道之中,也就是生生世世,我們不會有一生有一世出離三界六道,往生西方。當然四眾佛子之中有人是佛菩薩再來人,這就另當別論了。如果不是,我們是業(yè)力驅(qū)使而來,是一個凡夫,如果沒有稱念這六字洪名,仰仗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善導大師就告訴我們“無有出離之緣”——未來也沒有出離三界六道之緣。
所以對這樣可憐的眾生,要如何能解脫生死呢?深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所以第二決定深信法,就是為了要救度這種生死凡夫眾生而發(fā)愿修行的,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成就的果號,就是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攝受眾生”。四十八愿度眾生,攝受就是救度的意思。眾生要如何能被四十八愿所攝受呢?善導大師在疏文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無疑無慮,乘彼愿力,”沒有懷疑,沒有顧慮,乘阿彌陀佛的本愿力,就“定得往生”。疏文善導大師用“定”這個字。“定”這個字是肯定的話,一定、決定、必定,也就是十個人念佛,十個人乘阿彌陀佛的愿力,無疑無慮,就十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百個念佛,一百個乘阿彌陀佛的愿力,無疑無慮,就一百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符合凈土古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所以凈土法門是易行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就是因為南無阿彌陀佛本愿力的救度。
這段“二種深信”的疏文,是善導大師根據(jù)《無量壽經(jīng)》法藏菩薩所發(fā)的第十八愿,以及法藏菩薩在因地所發(fā)的愿力。《無量壽經(jīng)》第十八愿法藏菩薩誓言說: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假設(shè)我法藏菩薩將來成佛,十方的眾生,乃至十念稱念我的名號,如果我沒有救度他往生西方佛國,我就不成佛。所以法藏菩薩成佛的先決條件,就是十方“乃至十念”的眾生,得以往生西方佛國,法藏菩薩才能成佛。法藏菩薩已經(jīng)成佛了,《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世尊都開示我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jīng)十劫,所以成就佛道的法藏菩薩,佛號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就有救度眾生的威神功德力、本愿力。
所以法藏菩薩發(fā)愿,在《無量壽經(jīng)》記載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我法藏菩薩將來若成佛,要普遍廣大來實行我所發(fā)的愿力,一切有生死恐懼的眾生,我要救度他往生西方,得到大安穩(wěn)、大快樂。對我們有生死的凡夫眾生而言,什么事情是我們最恐懼不安的?生死大事。世尊在《無量壽經(jīng)》開示我們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一個人在臨命終,他的心會后悔與恐懼,因為面臨到不可知的未來,不知何去何從,生死交關(guān),痛苦無量,當然后悔恐懼。法藏菩薩的誓愿,就是要救度有生死恐懼的眾生,得到大安樂。
另外在《無量壽經(jīng)》,法藏菩薩要救度眾生的悲愍之心,世尊也有這樣的開示說: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法藏菩薩以其大慈悲心要救拔有情眾生,所要救度的有情眾生,以什么眾生為先呢?在阿鼻地獄受苦受難的眾生。所以名號是佛要救度凡夫為先的誓言。我們凡夫念佛,為什么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本愿力的救度。所以我們今天在念佛,對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信仰,有真實的信心嗎?是深信還是淺信?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事,現(xiàn)在是決定或是未定?
我們念佛的人,往往都千念萬念,期待臨命終正念,才能蒙受佛現(xiàn)前來接引,往生西方佛國。其實發(fā)愿對十方每一個眾生絕對加以救度的阿彌陀佛,在四十八條大愿當中的第十九愿,誓言要救度念佛的人、修諸功德的人,在臨命終要接引他們?nèi)ノ鞣椒饑。因愿文法藏菩薩說: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所以“修諸功德,發(fā)菩提心”的人,臨命終的時候,能蒙受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xiàn)前來接引,是因為法藏菩薩主動而來,毫無條件的救度;并非是我們在臨終念佛念得有正念,才感召佛菩薩現(xiàn)前來接引,實在是佛菩薩現(xiàn)前來接引臨終的人,使臨終的人有了正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世尊開示我們說: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臨命終,佛菩薩現(xiàn)前對這個念佛的人“威神加持,令心不亂”。佛菩薩現(xiàn)前,光明普攝,使臨命終的人消除煩惱、業(yè)障、無明,消除種種的障緣,使得正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不顛倒。心正念是因為佛菩薩的威神光明加持,這點我們念佛的人如果知道,就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事而內(nèi)心決定,而且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也會深生信心。
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體會到自身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是在救度我這種罪惡生死的凡夫。既然阿彌陀佛運用他的慈悲,要救度阿鼻大地獄的眾生,那阿鼻大地獄的眾生,必然造罪造業(yè)而墮落阿鼻地獄嘛,所以連極苦的眾生都要加以救度了,就是要顯示任何一個眾生都慈悲平等救度的意思。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念佛心中就自在安心。這就是善導大師教我們機法二種深信的用意。
透過了善導大師精妙的開示,我們對“機”——自己的認知,對“法”——阿彌陀佛的認知,自然能使我們了解后念佛安心自在,不會再恐慌、驚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事,現(xiàn)在當下即能決定。
希望諸位有緣聽聞到《觀經(jīng)四帖疏》的佛子,能依善導大師《四帖疏》的教法,依教奉行,得以安心念佛,往生西方佛國。
時間也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
祝福諸位,當生成就,往生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我們念佛能往生的道理
- 下一篇: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念佛不會產(chǎn)生迷惘
- 信愿法師:若為生前是眼瞎耳聾的亡者助念開示,能見聞覺知嗎?
- 信愿法師:助念超度亡靈,世人每以誦經(jīng)為勝念佛為劣是否正確?
- 信愿法師:耶律楚材佐政止殺感召子孫做大官
- 信愿法師:齋戒念佛預知時至坐化往生的明朝孫母善女人
- 信愿法師:助念開示的殊勝利益,第五章助念的因果
- 信愿法師:信心堅固乘佛本愿決定往生
- 信愿法師:念佛之人如何臨終不顛倒
- 信愿法師:念佛往生之要件為何
- 信愿法師:每天念佛一萬聲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的清朝張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助念的殊勝利益
- 信愿法師:彌陀本愿,誓度娑婆,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 信愿法師:為亡者助念與自己平時念佛,功德是否一樣?
- 信愿法師:念佛行者放下自力虛假心,以六字名號作真實因
- 信愿法師:長跪念佛安然往生的周婆善女人
- 信愿法師:彌陀愿力不思議,廣度眾生大無邊
- 信愿法師:臨終見佛含笑往生的清朝朱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預知時至端坐往生的清朝許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大聲唱念佛名自在往生的清朝費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臨終持咒安然往生的清朝宋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何顧十方諸佛同贊同勸眾生念佛往生西方?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