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法二種深信的用意

  善導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開示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xiàn)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zhuǎn),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這段文名為“二種深信”之文,在《觀經(jīng)四帖疏》第四卷〈散善義〉之“深心釋”。“深心”即是“深信之心”。這段文顯明“機法二種深信”,機就是指凡夫,法就是指阿彌陀佛。凡夫深信自己身口意三業(yè)都是罪惡,永沉輪回,無力出三界;然此凡夫是阿彌陀佛深生悲愍,為其發(fā)愿立誓所要救度的對象,因此凡夫恐懼不安的心中,體悟彌陀本愿力的攝護救度之真實,而毫無疑慮地信受彌陀本愿之救度,當下即時獲得往生決定,此即是“無疑無慮,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之意。

  善導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機法二種深信的開示,對我們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來說,很重要,因為念佛要往生西方,是我們一生修學佛法的心愿。所以,雖然我們在念佛,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中有踏實嗎?有決定嗎?如果沒有,就表示對念佛往生還有顧慮、還有懷疑,也就是心中對往生一事還未決定,也就是說對念佛的信心還是淺信,還不是深信。所以善導大師教我們對“機”的認知是要決定深信,對“法”的認知也同樣要決定深信。“決定”就是不像未定的人對西方極樂世界有狐疑之心,這樣就叫做決定。還沒有決定的人,就是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狐疑之心。也因為未定所以淺信,也因為決定所以深信。

  我們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問問自己:心中念佛,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決定嗎?有篤定嗎?有安心嗎?如果念佛決定深信,當然很值得慶賀;如果念佛還未決定深信,善導大師的機法二種深信,就很值得我們好好的去思維、探討、了解。

  第一就是機的深信。機的深信,就是善導大師教我們了解我們自己是怎樣的一個眾生;第二法的深信,就是善導大師教我們了解南無阿彌陀佛這位佛。有機的深信才有法的深信,有法的深信也才有機的深信,機法二種深信是一體不二。對自己是怎樣一個眾生如果不了解,想要了解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就不容易。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xiàn)是罪惡生死凡夫”,自身就是現(xiàn)在這一身——業(yè)報身,是罪惡生死的凡夫,這是一般修行學佛、念佛的人,比較難以老實承擔自己現(xiàn)在是一個罪惡生死的凡夫。不妨我們來看看佛菩薩來示現(xiàn)的祖師大德,他們是如何看待他們自己。本疏的作者善導大師,在《四帖疏》后面的跋文有說:“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這段話是善導大師說:我是一個生死的凡夫,我的智慧很淺短。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所示現(xiàn)的,他認清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的凡夫,事實上善導大師就是為我們凡夫眾生做一個示范,教導我們凡夫眾生,看清楚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的凡夫,這樣都會老老實實心中依靠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

  如果不肯老實承擔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的凡夫,認清不了自己,心中難免就不能老實念佛。印光祖師在《文鈔》一而再、再而三殷勤鼓勵我們眾生“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印光祖師是大勢至菩薩所示現(xiàn),我們中國凈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諸位讀印光祖師《文鈔》,定能明了印光祖師經(jīng)常自稱自己是一個“粥飯僧”,意思就是說,他是一個什么都不會、只會吃飯的人。印光祖師的智慧、辯才,我們看他《文鈔》所開示,便可了解。雖然說印光祖師罕以口業(yè)宣說教法,但《文鈔》所寫出來的,實在是非常精妙的開示,使我們念佛的人看了內(nèi)心法喜充滿。這么有德能的祖師,被大家公認為中國第十三代的凈土祖師,他認為他是一個什么都不會、只會吃飯的人。

  日本凈土宗的開宗祖師法然上人,相傳也是大勢至菩薩所示現(xiàn),在當時的日本的教界被稱為“智慧第一法然師”。法然上人在一生看盡五遍的大藏經(jīng)后,對生死解脫的心,還沒有安定下來、還沒有決定下來,再次看三遍善導大師的《觀經(jīng)四帖疏》,前后總共八遍,讀到《觀經(jīng)四帖疏》的疏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

  讀到這段疏文,法然上人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的救度,產(chǎn)生信心,歡喜踴躍,感恩念佛,放聲大哭。得到南無阿彌陀佛救度的心情、感受,歡喜到放聲大哭。稱念這句名號,他說出了被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救度的感受,看他自己是“五逆的法然、十惡的法然”,看清自己罪惡事實的一面。這也與善導大師同樣,是為我們凡夫眾生做一個示范,教導我們凡夫眾生,看清自己內(nèi)心煩惱、無明的實相,看清自己無力修行出三界的真實。

  日本凈土真宗的開宗祖師親鸞圣人,經(jīng)常也自稱自己叫做“愚禿”——愚就是愚癡的愚,禿就是禿驢的禿。為什么自稱為愚禿呢?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很愚癡的人,因此任何行都修不成,地獄是一定的故鄉(xiāng),這是親鸞大師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的感受、體會。任何的修行,想要解脫生死,對他來講很困難,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卻是能使他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救度,解脫生死,往生西方,圓滿菩提,成就佛道。

  不論善導大師或印光大師或法然上人、親鸞大師,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祖師,都是佛菩薩來示現(xiàn),為了要講經(jīng)說法利益眾生的祖師,但他們都是認為自己是一個罪惡的生死凡夫。今天,我們末法時代還在人世漂流生死大海的眾生,諸位你我可曾真實回想自己,生生世世一直到今生此世,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可曾夜深人靜反觀自省,自己是怎樣的一個眾生?我們是圣人或者凡夫?我們的心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正念、佛念、凈念之中,還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貪瞋癡的妄念之中?我們是怎樣的一個眾生,不可以不了解,不可以不知道,因為不了解“機”就不了解“法”。

  善導大師教我們決定深信自身現(xiàn)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zhuǎn),無有出離之緣”,就是教我們看清自己是無能的眾生,因為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生此世,都常沒常流轉(zhuǎn)。“常沒”就是經(jīng)常沉淪在三涂之中,“常流轉(zhuǎn)”就是流轉(zhuǎn)在六道之中,也就是生生世世,我們不會有一生有一世出離三界六道,往生西方。當然四眾佛子之中有人是佛菩薩再來人,這就另當別論了。如果不是,我們是業(yè)力驅(qū)使而來,是一個凡夫,如果沒有稱念這六字洪名,仰仗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善導大師就告訴我們“無有出離之緣”——未來也沒有出離三界六道之緣。

  所以對這樣可憐的眾生,要如何能解脫生死呢?深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所以第二決定深信法,就是為了要救度這種生死凡夫眾生而發(fā)愿修行的,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成就的果號,就是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攝受眾生”。四十八愿度眾生,攝受就是救度的意思。眾生要如何能被四十八愿所攝受呢?善導大師在疏文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無疑無慮,乘彼愿力,”沒有懷疑,沒有顧慮,乘阿彌陀佛的本愿力,就“定得往生”。疏文善導大師用“定”這個字。“定”這個字是肯定的話,一定、決定、必定,也就是十個人念佛,十個人乘阿彌陀佛的愿力,無疑無慮,就十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百個念佛,一百個乘阿彌陀佛的愿力,無疑無慮,就一百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符合凈土古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所以凈土法門是易行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就是因為南無阿彌陀佛本愿力的救度。

  這段“二種深信”的疏文,是善導大師根據(jù)《無量壽經(jīng)》法藏菩薩所發(fā)的第十八愿,以及法藏菩薩在因地所發(fā)的愿力。《無量壽經(jīng)》第十八愿法藏菩薩誓言說: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假設(shè)我法藏菩薩將來成佛,十方的眾生,乃至十念稱念我的名號,如果我沒有救度他往生西方佛國,我就不成佛。所以法藏菩薩成佛的先決條件,就是十方“乃至十念”的眾生,得以往生西方佛國,法藏菩薩才能成佛。法藏菩薩已經(jīng)成佛了,《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世尊都開示我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jīng)十劫,所以成就佛道的法藏菩薩,佛號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就有救度眾生的威神功德力、本愿力。

  所以法藏菩薩發(fā)愿,在《無量壽經(jīng)》記載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我法藏菩薩將來若成佛,要普遍廣大來實行我所發(fā)的愿力,一切有生死恐懼的眾生,我要救度他往生西方,得到大安穩(wěn)、大快樂。對我們有生死的凡夫眾生而言,什么事情是我們最恐懼不安的?生死大事。世尊在《無量壽經(jīng)》開示我們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一個人在臨命終,他的心會后悔與恐懼,因為面臨到不可知的未來,不知何去何從,生死交關(guān),痛苦無量,當然后悔恐懼。法藏菩薩的誓愿,就是要救度有生死恐懼的眾生,得到大安樂。

  另外在《無量壽經(jīng)》,法藏菩薩要救度眾生的悲愍之心,世尊也有這樣的開示說: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法藏菩薩以其大慈悲心要救拔有情眾生,所要救度的有情眾生,以什么眾生為先呢?在阿鼻地獄受苦受難的眾生。所以名號是佛要救度凡夫為先的誓言。我們凡夫念佛,為什么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本愿力的救度。所以我們今天在念佛,對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信仰,有真實的信心嗎?是深信還是淺信?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事,現(xiàn)在是決定或是未定?

  我們念佛的人,往往都千念萬念,期待臨命終正念,才能蒙受佛現(xiàn)前來接引,往生西方佛國。其實發(fā)愿對十方每一個眾生絕對加以救度的阿彌陀佛,在四十八條大愿當中的第十九愿,誓言要救度念佛的人、修諸功德的人,在臨命終要接引他們?nèi)ノ鞣椒饑。因愿文法藏菩薩說: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所以“修諸功德,發(fā)菩提心”的人,臨命終的時候,能蒙受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xiàn)前來接引,是因為法藏菩薩主動而來,毫無條件的救度;并非是我們在臨終念佛念得有正念,才感召佛菩薩現(xiàn)前來接引,實在是佛菩薩現(xiàn)前來接引臨終的人,使臨終的人有了正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世尊開示我們說: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臨命終,佛菩薩現(xiàn)前對這個念佛的人“威神加持,令心不亂”。佛菩薩現(xiàn)前,光明普攝,使臨命終的人消除煩惱、業(yè)障、無明,消除種種的障緣,使得正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不顛倒。心正念是因為佛菩薩的威神光明加持,這點我們念佛的人如果知道,就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事而內(nèi)心決定,而且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也會深生信心。

  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體會到自身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是在救度我這種罪惡生死的凡夫。既然阿彌陀佛運用他的慈悲,要救度阿鼻大地獄的眾生,那阿鼻大地獄的眾生,必然造罪造業(yè)而墮落阿鼻地獄嘛,所以連極苦的眾生都要加以救度了,就是要顯示任何一個眾生都慈悲平等救度的意思。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念佛心中就自在安心。這就是善導大師教我們機法二種深信的用意。

  透過了善導大師精妙的開示,我們對“機”——自己的認知,對“法”——阿彌陀佛的認知,自然能使我們了解后念佛安心自在,不會再恐慌、驚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事,現(xiàn)在當下即能決定。

  希望諸位有緣聽聞到《觀經(jīng)四帖疏》的佛子,能依善導大師《四帖疏》的教法,依教奉行,得以安心念佛,往生西方佛國。

  時間也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

  祝福諸位,當生成就,往生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