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伏人生二十難之第七難[見好不求]

  第七難:見好不求

  佛說人有二十難,見好不求第七難;

  人生大患在貪婪,庸碌一生心難安;

  精進棄除身外欲,心中寧靜能致遠;

  清凈佛心最輕安,見好不求亦不難。

  人生到底有什么困難?其實都是出于一念心,心結(jié)打開,一切就不困難。接下來的一段是「佛說人有二十難,見好不求第七難,人生大患在貪婪,庸碌一生心難安」。

  見好不求第七難,這也是在于「心」的問題。人都有一種貪念,不單因缺乏而貪,主要是心態(tài)問題——看到東西就想要,然后就會不由自己無能為力奪取。譬如經(jīng)常在報紙上看到的,有的男人喜歡偷女人用過的東西。一個大男人卻有這種嗜好,喜愛收集女人穿過的衣物,這就是一種心理變態(tài)。當(dāng)他冷靜下來時,自己也會覺得不好意思,但是每次看到,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去偷,這就是心態(tài)問題。

  有些人純粹是為了貪,他認(rèn)為自己的生活比別人困苦,既然別人比我富有,我偷他的有什么不好?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他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慚愧心,所以一犯再犯;小則偷、大則盜,這種偷盜的心態(tài)就慢慢地養(yǎng)成。為了偷盜,不只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有時一失手,甚至?xí)䴕缱约骸?/p>

  所以,迷于物質(zhì)心就無法調(diào)伏,造成「人生大患在貪婪」。大患就是由于貪婪心,造成遺憾人生。但是,這種人一生庸庸碌碌,再怎么偷也同樣過得很辛苦,因為他不肯正當(dāng)?shù)貙W(xué)習(xí)一技之長,只是去偷去搶,短暫的歡樂享受完畢,身心依然流離失所。

  自造因緣自承擔(dān)

  其實,貧窮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懈怠,不肯去找正當(dāng)?shù)墓ぷ?只想要輕松過日子,這種心態(tài)也是很辛苦。佛世時也有類似的情形——有位貧困的人,他的生活非常潦倒,想去謀生,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有一次,他看到富有人家在辦喜事,非常風(fēng)光,于是自己就想:我的兒子也已經(jīng)到了適婚年齡,看到人家的迎娶場面是如此風(fēng)光,如果我的兒子有了對象,我要拿什么當(dāng)聘金去迎娶呢?

  他坐著想象娶媳婦的情景,忽然間飄來一股難聞的味道,原來是一只全身惡臭的流浪狗。看到這只狗狼狽的模樣,再看看自己目前的處境,「我和這只狗又相差多少!我這么貧窮,家里的太太、孩子,我能拿什么養(yǎng)他們?」就因這樣的心態(tài),所以他一直不敢回家,流浪在外,潦潦倒倒,庸庸碌碌,苦不堪言。

  他想:我為什么會這么窮困,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他來到給孤獨園,將他貧困生活,及流浪在外的苦悶向佛陀吐露。

  佛陀聽了很同情,就告訴他:「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由于前世你有著一分貪念,見好必取;偷竊強盜無所不為,致使他人生活困難,甚至有人因此而亡。這都是你過去生中種下貧窮之因,所以今生受到如此的果報。」貧窮人就問佛陀:「我過去生所造的因,現(xiàn)在已經(jīng)得到貧窮的果報,那么我的將來要怎么辦?」

  佛陀就說:「從今以后照顧好你的心,不要讓內(nèi)心產(chǎn)生任何的欲念,貪念是貧窮的因,有了貪的念頭要及時消滅,更要培養(yǎng)富有愛的心態(tài)。」貧窮人說:「我什么都沒有,我要怎么付出愛心?我愛我的妻子、孩子,卻無法給他們什么,所以我很慚愧也不敢回去,我有愛,但卻無法付出。」

  佛陀就說:「你還是回去吧!一分勞力的付出,就是一分愛的培養(yǎng),何況他們所愛的不一定是物質(zhì),你可以給他們心靈的依靠。讓你的貪念消除,如此貧窮的因果也會慢慢消失。無因不成果,現(xiàn)在要好好造就愛與慈悲的念頭,對一切眾生平等!

  貧窮者聽到佛陀如是說,他想一想:愛,應(yīng)該是很美的東西。他就想到剛才那只狗雖然很臭,無形中也讓他生起憐憫心,所以他將這個心得告訴佛陀:「我剛才對那只狗起了憐憫心。」佛陀就微笑說:「是!我們對一切苦難的眾生,不只是人,而是對所有生靈,都應(yīng)該時時生起憐憫心,自然就能培養(yǎng)一分愛念!

  貧窮人明白了,慈悲不一定要有豐富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一顆滿足的心,切莫因貪欲而求取別人的物質(zhì)來滿足自己。他了解了——貪,是永無止境的;人,是不會滿足的。

  心中寧靜能致遠

  「庸碌一生心難安」,庸庸碌碌只因一念貪,所以才會覺得不足。只要我們知道滿足,愿意辛苦付出,世間其實沒什么困難的事。

  「精進去除身外欲,心中寧靜能致遠,清凈佛心最輕安,見好不求亦不難」,不是很簡單嗎?只要精進去除對身外物的貪念,內(nèi)心自然就會寧靜,眼界也隨之開闊。所以,我們要為未來著想,不單只是為了眼前短暫的滿足,而讓身心的舉措失誤。

  佛陀不是說「前世因,今世果」,致遠,不是只為了現(xiàn)在,還要想到未來,不單為了目前一點點的滿足,就拖累未來長久的人生。所以說「心中寧靜能致遠」,無虧失、無掛礙,內(nèi)心自然寧靜,智慧開啟就能宏觀今生未來,這叫做致遠!盖鍍舴鹦淖钶p安」,學(xué)佛能學(xué)得一片清凈,與佛心一樣沒有煩惱塵垢,就是最輕安的狀態(tài)。

  如果能這樣,「見好不求亦不難」,看到好的東西,我們怎么會貪求?不只沒有貪念,我們還會以愛心去布施。布施,不一定是物質(zhì),若能以種種的形態(tài)、動作去幫助別人,點點滴滴都是布施。

  學(xué)佛其實沒有什么特別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調(diào)心」,制伏我們平常錯誤的動作。舉手投足無不是業(yè),開口動舌無不是罪,不論是開口動舌,或者是舉身動足,都只在于一念心,如果我們心定行正,生活自然清凈、輕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