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伏人生二十難之第二難[富貴學道]
第二難:富貴學道
佛說人有二十難,富貴學道第二難;
凡夫易被名利牽,貢高只因權勢顯;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如同九月霜;
謙和好禮心有愛,富貴學道也不難。
學佛路上,最重要的是調適身心,身心調好,世間就沒有難以解決的困難。人生最大的煩惱是心中有貪欲,佛陀告訴我們,生命不久長,壽命一期期不斷地輪轉,我們容易在無常、短暫的生命中起惑造業(yè),因業(yè)力、煩惱的牽纏,讓人人心行顛倒迷失。
我們知道富貴學道比較困難,因為富貴的人容易迷失道心,生起貢高我慢的性格。世間有多少人,在尚未顯達前非常努力,低聲下氣,認真地付出自己的能力,以爭取他人信任。有朝一日,當他財、名、利共聚時,貢高我慢心就隨之而生,忘了當初困頓的生活,這是因權勢名利牽纏著他的心。
凡夫易被名利牽
佛世時,很多的國王、大臣也皈依三寶,雖然他們處于富貴名利當中,但是經過佛法的洗練后,逐漸了解佛法的真理,進而成為一國仁王。不過,在佛法普遍人心的同時,也有人在其中生起利養(yǎng)心。
譬如提婆達多,他原本是佛陀的弟子,在皈依出家后,看到佛陀受到很多人尊重敬仰,許多國王、大臣、長者都來皈投佛陀座下。佛陀能統(tǒng)理大眾,提婆達多看在眼里,羨慕在心里,于是就開始生起貢高心。
因為他本身的條件不僅是釋迦種族,也是王子之一。他想:既然佛能得到天下人的尊重,難道我就不可以?于是,為了要超越佛陀,他開始追求利養(yǎng)。當時頻婆娑羅王的太子阿阇世年輕氣盛,也有著貢高我慢的心態(tài),又受提婆達多的影響、唆使,兩人意志相投,最后竟衍變成一個篡奪王位、殺父害母;另一個則是出佛身血,屢次想盡辦法要傷害佛陀,分散佛陀的僧團。
提婆達多很聰明,就因為太聰明,所以利口辯詞,顯現神通,唆使阿阇世,使他心態(tài)偏差,害父篡位。所以,人生一切都在一念心,這念凡夫心容易被名利牽制,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
如果他能認定「人生無常」,淡泊名利,就會不爭不取。以提婆達多的資質,如果能清凈自我的內心,不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嗎?純真的智慧就是學佛的成就,如果沒有運用智慧,只是利用聰明,就容易墮落。提婆達多后來另組僧團,與佛對立,這是很遺憾的事。他認為自己應該與佛陀平等,他的力量并不輸給佛陀,所以無法尊師重道,這種貢高的心態(tài),就是由于世間和權勢,迷失了他的心志。
榮華總是三更夢
「貢高只因權勢顯」,當人擁有權勢時,就會想要炫耀自己,這是人的毛病;同時也代表著不覺、缺乏智慧,也就是迷!笜s華總是三更夢」,榮華富貴到底是什么?有智慧的人,在短暫的人生里,視榮華富貴如同浮云、夢境,也如草上的露水。而愚癡者則是被權勢名利所迷惑。
釋迦牟尼佛原是一個國家的太子,他能享盡天下的富貴榮華,但是一個真正的智慧者,所要追求的卻是真實的人生,以及內心的覺性;愚癡者則為了短暫的名利、權勢,造成惶恐、不安等等的煩惱。而佛陀有一番覺悟,「富貴如同九月霜」——九月是秋天,不應該有霜,就算有霜,也是薄薄的一層。富貴像什么?薄薄的一層霜,太陽一出現就融化了。富貴榮華總是如蘿如霜,所以都不是長久的,真正長久的是要求取學道之法。
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天當中,如果我們能聽聞真理,今晚就是死了,也會很歡喜。孔子是人人尊重的至圣先師,在他晚年時,還不停地追求真理,他覺得能得到一句真理,就是死也甘愿。可見心與道合真是不簡單!往往有錢、有權、有勢的人,容易將道理當作多余,甚至連信仰宗教也很不屑,宗教在他們來說是一種迷信。
有些人雖然相信佛法,但卻有所偏差,只想藉此求名利、富貴,這都是不正確的信仰,也不是真正的道理。做人不是有權有勢,別人就會尊重我們;也不是享有榮華富貴,別人就會敬愛我們。從前有句話「富不過三代人」,可見富與貴并不是永恒的。
我們曾經看過從大陸貴州帶回來的錄像帶或相片,從當地的建設看來,可以想象在幾百年前,一些建筑物應該都是達官貴人們居住過的,雖然歷經風霜歲月,房子都破壞了,不過,看到房子內的擺飾,追溯在幾十年前,肯定曾有富貴人家居住過。而這個年代,也只不過經歷了三代或五代,卻已敗壞不堪。
五家共有何足貪
看看現代的社會也是如此,富有人家不僅有許多的煩惱,進出也十分不便。人云:富有是「五家共有」。什么叫做「五家」?第一是天災。譬如地震的發(fā)生——現在大家都很擔心地殼的變動,因為地震帶很活躍,四處都可聽到地震的消息。
又如水災——我們常?吹讲徽撛谂_灣或國外,稍微下個雨就會洪水氾濫。近年來,也時常聽到土石流的發(fā)生,一次次令人心驚瞻怯。水災的力量很強——過多的水會造成災難;但是缺水的地方又會變成干早,以致地上的五谷雜糧無法收成。這種水大不調,讓人類依存的糧食發(fā)生問題。譬如這幾年來,不論在非洲或北朝鮮,還有印尼、柬埔寨等國家,都曾經發(fā)生過干旱。
同一個國家,有時一邊是干旱,而另一邊卻是大水災,之前北朝鮮就是這種情況——干早的地方就完全干旱,而水災的地方,農作物已完全流失!這種水大不調的災難,的確很可怕。
再者是火災。俗話說「水火無情」,有時發(fā)生山林大火會不斷延伸,燒了一、兩個月還無法熄滅,整片山林就此付諸一炬,這就是天災之火。然而有時火災的發(fā)生,是人為蓄意縱火,這也是很可怕。
此外,還有風災。我們常常聽到超級臺風、颶風、龍卷風,它的威力及破壞性,實在是不堪想象。發(fā)生了地震、水災、火災、風災這四大天災,即使財產擁有得再多都保不住,而天災似仍頻傳。
除了天災以外,還有人禍,人禍就是戰(zhàn)爭。刀兵劫的戰(zhàn)爭時刻,在過去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我們的年齡,真是不堪回首。戰(zhàn)爭實在很可怕,所以人禍十分駭人。
第三是貪官污吏。財產愈多,容易樹大招風。在政局不穩(wěn)的國家,貪官污吏愈多,苛征雜稅就會愈多,富有的人就愈危險。
第四就是強盜、惡霸。強盜通常針對富有人家下手。所以富有人家對強盜的警惕心很強,他們出門都有保鑣護衛(wèi)在旁,而房子四周則需要銅墻鐵壁的防護,這些都是在預防強盜的侵略,但是卻防不勝防。
第五,不肖子孫。有的長輩很殷勤,為了拓展財富而拚命置產,但是,一旦有了不肖子孫,財產就難以保全。所以富貴其實很無常,地位愈高、爭權奪利的事愈多,所以說權位富貴都很難保。因此我們應該明了「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有如九月霜,風一吹、日一曬,什么都沒有了。
真正能夠讓人尊重的,是當我們處于榮華富貴時,對人仍是謙和好禮,心中要充滿愛,若能如此,學道有何困難呢!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企業(yè)家投入慈濟,他們放下身段,與眾人平起平坐,如此謙和好禮,受到很多人的贊嘆與敬愛,這才是真正可貴的人生。所以學道并不難,如果我們能受人恭敬尊重,這才是真正富貴人生。
所以學佛,我們更要常常警惕自己——權位只是幫助我們負起承上啟下的責任。富,是一種力量,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這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
- 上一篇:調伏人生二十難之第三難[棄命必死]
- 下一篇:調伏人生二十難之第一難[貧窮布施]
- 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下的一念心
- 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大魚舍身
- 乞兒成富
- 水中金像故事
- 靜思語錄50條
- 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法師:談一談缺失
- 要能轉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防五種心魔
- 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