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玄奘精神 第6節(jié):第一章 進退由心,大德之境(5)

  這四個字連起來就是說,玄奘曾經出去過,但又自己跑了回來,當時是一個人呆在屋子里。

  再來看坐鎮(zhèn)清閑:這里的坐鎮(zhèn),當然不是說玄奘像唐太宗那般坐鎮(zhèn)洛陽籌劃攻略遼東一樣坐鎮(zhèn)弘福寺的某間僧舍指揮盛大的歡迎活動。坐鎮(zhèn),應當是一種姿態(tài),是動作。

  那么清閑呢?是說玄奘在當時很空閑,別人在忙活游街,他在那里沒事做很悠閑呢?顯然也不是。這里的清閑,應當是一種神態(tài),是神情。把這四個字連起來,就能看出史書對玄奘的生動描繪。

  我們都知道,玄奘喜歡思考,而且是一個人靜靜的思考。這個很容易理解,一般有高深修為的人,往往習慣追求一種"冥想"的境界,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人完全沉浸在"冥想"之中時,他對某一個問題或是人生的認識才能達到全新的高度。所以,玄奘的"坐鎮(zhèn)清閑",不是坐在那里優(yōu)哉游哉的打盹,而是用一種非常鎮(zhèn)定的動作,帶著非常一種"入定"的神情,在思考問題。

  玄奘在想什么?接下來的四個字很明確的告訴了我們--恐陷物議。

  恐,唯恐;陷,陷入;物,可以理解為世俗的;議,議論,非議。

  唯恐陷入世俗的非議--作為一名僧人,尤其是玄奘這樣已經成為某種化身和象征的僧人,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已不再是他自己的言行舉動,所有關于他的信息都將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接受各種各樣人的議論和品評,稍有不慎,就會惹來麻煩。

  正所謂樹大招風、言多必失,就像當年在曲女城辯經大會大獲全勝后拒絕騎上大象接受全印度的祝賀一樣,這一次,面對無上榮譽,玄奘再一次玄奘了退。

  是的,退。

  退,并非退讓、膽怯,玄奘從來就不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這一點跟小說《西游記》的描寫大相徑庭,相反,在追求真理和堅持信念上,玄奘有著超乎常人的執(zhí)著。

  因此,退,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心境。

  玄奘為什么會得到僧俗兩方面的認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內佛學修為精深,專業(yè)水平很高,對外洞悉世情,知道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說什么樣的話如何舉動才能把事情辦好并且讓方方面面都覺得很舒服。用通俗點的話來說,玄奘既會做事,又會做人。

  這一點非常難得,一般來說,能腳踏實地做事的人往往在人情世故上磕磕碰碰;精于處理人際關系的人又不擅長執(zhí)行具體的事物;前者善于做業(yè)務、做項目,后者善于管理、協(xié)調。大部分人能夠在一個方向上做到擅長已經很不容易,可玄奘就是這樣一個兩方面都精通的全才。

  因為專業(yè)過硬,玄奘才能在紛繁的俗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因為待人處事恰如其分,又保證了他能夠用魅力和影響力為為自己的專業(yè)爭取到最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支持。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處理不好,兩頭偏廢,處理好了,相得益彰。

  所以說,玄奘選擇"退",是內在修為和外在世故共同作用的結果。

  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玄奘明白,一個人在事業(yè)和聲望達到最頂峰之時,就是他的人生之路出現(xiàn)危機和隱患之日。就像韓信,他會打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能做事,但他知道何時該進,卻不知道何時該退,功高震主,最后落得慘淡下場,就是不會做人。如何規(guī)避潛在的風險和危機呢?玄奘的選擇就是退。

  所以,退,是一種明智的策略,是玄奘人生經驗的體現(xiàn)。

  人在成功的時候往往會頭腦發(fā)熱,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就好比一個爬到山頂?shù)娜耍瑫蝗挥X得生命很無趣,因為沒有了下一步的目標。項羽就是這樣,西楚霸王功成名就,抱得美人歸,便開始分封天下,做起了霸王美夢。但是玄奘不同,他很清楚取經歸來只是完成了人生歷程的一半,后面還有更重要更艱巨的事情等著自己去做--他不能像項羽那樣沉浸在無邊的喜悅和萬眾歡呼中,人一旦放松下來,就很難再像從前一樣提著一口氣去干事業(yè)。

  所以,退,是一次及時的自勵,是玄奘繼續(xù)奮斗的開始。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