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玄奘精神 第14節(jié):第二章 隨機而變,智慧勝于機巧(7)

  "師尚能孤游絕域,今此行蓋同跬步,安足辭焉?"

  意思是說,法師你一個人都能夠到如此遙遠荒蕪的地方去,眼下您跟我同行,有大軍保護,對您來說就跟動一動腳趾那么容易,還有什么好推辭的呢?一句話,就把玄奘的小把戲點破了。玄奘沒辦法,他也不打算繼續(xù)"編"理由,只好實話實說:

  "……玄奘自度,終無裨助行陣之效,虛負途路費損之慚。加以兵戎戰(zhàn)斗,律制不得觀看。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奏。"

  玄奘的話很實在,行軍打仗他幫不上什么忙,呆在軍隊里還白白耗費錢糧,自己都覺得愧疚,何況佛教規(guī)定僧人不能觀看戰(zhàn)爭,這是違背戒律的。這么一說,唐太宗也就不好再勉強玄奘了,但這一回合的"過招"沒有結束,唐太宗很快就當面拒絕了玄奘想去嵩山少林寺譯經的請求。

  玄奘之所以會提出在少林寺譯經,是因為少林寺既離東都洛陽不太遠,又避開了大城市的嘈雜俗務,而且山水明秀,是譯經的上佳場所,加上少林寺本身佛學精深、藏書眾多,其中還包括了不少梵文經書,對玄奘的譯經工作大有幫助。另外,少林寺離開洛陽和玄奘的故鄉(xiāng)偃師都不遠,既能解了思鄉(xiāng)之情,又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免得遭人猜忌。

  而唐太宗不讓玄奘在少林寺譯經,直接安排他入住長安的弘福寺的原因也很簡單:弘福寺是當時長安最大的寺院,與皇家關系密切,是唐太宗給太后祈福的地方,足見他對玄奘的看重;同時,唐太宗也不想讓這位高僧離自己太遠失去控制,因為玄奘的威望實在太高,作為帝王不得不多個心眼兒。

  第五次"過招",兩人各拒絕對方一次,還是難分高下。所謂不打不相識,英雄惺惺相惜,拒絕不是仇恨的開始,而是相知欣賞的開始。拒絕不是對立和矛盾,而是有立場、有原則、有堅持的表現。

  如果把第四次和第五次"過招"連起來看,唐太宗指定玄奘入住長安弘福寺其實是扳回了玄奘拒絕還俗為官這一局的劣勢。所以,五次"過招",兩人最終還是打了個平手。

  這場對話最后是以一個比較戲劇性的結尾收場,玄奘在"不大情愿"的答應前往弘福寺后,又提出希望唐太宗能在自己居住和譯經的地方外面派上護衛(wèi),以免京城百姓和慕名前來的"粉絲"們成天前來拜訪,打擾寺內僧人的清修和正常的譯經工作。

  不難想象,當時肯定有不少在場的大臣會想:這個玄奘法師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不但跟陛下討價還價,竟得寸進尺的想讓人來保護,你以為你是什么人?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唐太宗不但很爽快的答應了玄奘的請求,還覺得他的顧慮十分有道理,當場承諾所有譯經所需人力物力費用開銷全部有國庫支出,并派人去讓房玄齡馬上著手準備相關事宜。

  貞觀十九年,當大唐帝國的遠征軍浩浩蕩蕩開赴遼東戰(zhàn)場的時候,玄奘離開洛陽,再度前往長安弘福寺,開始了自己后半生漫長的譯經生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