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十三卷
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十三卷
◎南亭老和尚
見無病人,當愿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84愿
行腳僧“見”到“無病”的“人”,起居自由,身心暢快,至為羨慕。隨時發(fā)愿,“愿”一切“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真實慧即是根本智,與八三愿大致相同。
見疾病人,當愿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85愿
“見疾病人”,四大不調,百一病生,是疾病人。疾病之來,皆由過去世惱害眾生。如是因,感如是果,決無無因之果。相識的人中有相同的年歲、相同的生活環(huán)境,有的四肢痛、腰痛,易于感冒,可算終年無有平安無痛苦之日;有的則牙齒一顆不少,白發(fā)亦少,終年無病苦者。其因何在?亦可以知矣。所以有病的人,要知道此身四大假合,風寒暑濕,侵襲身心。四大相違,則百一病生矣。“知身空寂”,逆來順受,泯“乖諍法”。常存佛心,或可轉為健康。
見端正人,當愿眾生,于佛菩薩,常生凈信。86愿
“端正人”,相貌上五官端正、四肢完具,而且長短適中、皮膚白皙、齒白齊密、發(fā)長而漆黑、聲音宏亮,皆端正相也。然而這不是無因而來的,皆由于過去生中言存端正、心地光明,才能感到如是果報。我們因端正人而“愿”一切“眾生于佛、菩薩常生凈信”。因為佛、菩薩,固然相貌端正,同時佛、菩薩百劫千生志在利人,自然更有相貌好的果報。
見丑陋人,當愿眾生,于不善事,不生樂著。87愿
“丑陋人”,相貌殘缺謂之丑,行為卑鄙謂之陋。丑陋的人和事,我們都可以知道。我們要研究他的宿因,那便是他們做了“不善事”。不善事的范圍很廣,遭丑陋的果報則一。所以我“愿”一切“眾生于不善事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當愿眾生,于佛菩薩,能知恩德。88愿
父母、師長育我、教我,我們應當報恩,是為“報恩人”。我們應當進一步“于佛、菩薩能知恩德”。因為“諸佛、菩薩始自發(fā)心,普緣眾生,難行、苦行”而能行,“不顧自身,垂形六道,隨逐眾生,見其造惡,如割肢體。迄成正覺,隱其盛德,以貧所樂法,誘攝拯救。見其憍恣,示現涅槃。留余福教,以濟?”。我們自頂至足,從生至死,皆佛之庇蔭。斯之恩德,何可不報耶?故經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所以唯有自利利人,如說修行,乃為報佛恩耳。
見背恩人,當愿眾生,于有惡人,不加其報。89愿
忘恩負義者為“背恩人”,如子女不孝父母、弟子之不敬師長,或者在艱難困苦之中,受人救濟之恩,時過境遷,亦忘記得干干凈凈。這一類忘恩負義之流,可以謂之惡人矣!然而下二句“于有惡人,不加其報”,就費解了。此中有惡之人,是否就是上文忘恩負義之流?如果是的,則當初施恩之人,對于親戚、朋友中的施恩不望報,可以一笑置之,而顯其胸懷坦蕩;如果是子女不孝父母,當然也是惡人,而為其父母、師長、親戚、朋友、鄰里、鄉(xiāng)黨、皆置之不理,聽其自然,則與風教大有關系,則我不敢置一言矣。如下二句于上文無關,則菩薩心腸,冤親平等,猶有可說。但下二句不能與上二句無關,惟有置之,不加理解。
若見沙門,當愿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90愿
“沙門”,或云桑門,譯音之異;意云“止息”,止一切惡而息心靜慮也。印度,凡出家者皆謂之沙門。佛法住世,出家者多,因為出家之通稱。聲聞乘有初、二、三、四果之別,亦稱四沙門果。迨至佛法衰頹,沙門乃有勝道、示道、命道、污道沙門之別。又有勝道、說道、壞道、命道沙門的不同。此中惟有污道、壞道兩種沙門,為犯根本大戒而猶混跡于清凈出家眾中之破戒者,使佛法不純凈也。“若見沙門”之“沙門”為清凈眾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調”者,調和,以四沙門果而言,他們已分斷或全斷煩惱障,而多少證得我空真理,不假做作而自然無諍,所以謂之調柔。既然無諍,則畢竟為人中第一!金剛經》,須菩提自說:“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1”
見婆羅門,當愿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91愿
“婆羅門”2為印度四姓之一。據史書說:雅利安人3占據印度,因為雅利安人口少,印度土生人口多,恐難制伏。婆羅門因崇拜梵天,乃謬托梵天口生婆羅門—凈行;臂生剎帝利—王族;4生毗舍—商賈;足跟生首陀—農、奴。四姓階級極嚴,而婆羅門最清高,僅與王族通婚姻;與其他二姓,坐不同席、行不同道;職掌祭祀與教育。婆羅門中亦有出家離俗,處深山、修苦行,以升天而為涅槃者。這一類的婆羅門,修持凈行,雖不究竟,亦至可貴。故“愿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待續(xù))。
【注】
1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2婆羅門:雅利安人崇拜多數自然神,在五河地方最初形成之文化,代表性經典為婆羅門教根本圣典吠陀。
3雅利安人為中亞之印歐族人,體型高大,面方正多須,鼻窄而高,黑眸。西元前二千年頃,分向東西移動,向西之支移入希臘、義大利北部,成為歐洲民族之始祖;向東有兩支,一支移入波斯,成為伊朗人種;一支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地方定居,消滅其地之印度文明,創(chuàng)立雅利安系印度文化,故為印度雅利安人。
4胸側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 上一篇: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十二卷
- 下一篇: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十四卷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