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jīng)》,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jīng)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jīng)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jīng)》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第三集 (2011年四月)

  普賢行愿品 2011年四月

  昆明開示 第三集

  海云繼夢和上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好,大家請放掌。

  昨天跟各位談到《華嚴經(jīng)》的思想,就是講華嚴哲學,他有六大區(qū)塊。那我們也跟各位提到,《普賢行愿品》在《華嚴經(jīng)》里頭是非常獨立的一個部分,他在三番遍明、六位行法上面,他是獨立在外的。那這個獨立在外,我有沒有依據(jù)?我有依據(jù)。你就是要從現(xiàn)代的這種學術理論來看,你才會看得到。昨天我跟各位簡單地帶過去沒有特別地提到。就是說第一會跟第二會不屬于第一番遍明因果,那么古代,是把第一會列入第一番遍明因果,當然包括第二會。我為什么把這兩個給弄出來呢?因為他是講本體論的部分。

  第二會是序言。一般都把《世主妙嚴品》當作序言,你知道嗎,不對!妒乐髅顕榔贰肥潜倔w論中講真理本體里面的各項因素,有七十個因素!度鐏憩F(xiàn)相品》是講華嚴所指的真理本體的總相觀,《世主妙嚴品》是真理本體的別相觀,一個總相觀,一個別相觀。《普賢三昧品》他講的部分是指無極而太極的因緣。那么到了第四品,就是《世界成就品》的時候,是講太極的因素跟狀況,以及太極成就的現(xiàn)象界,因為他是形而下的部分,現(xiàn)象界的本體里面所具備的特質。從無極那邊的七十個因素,來到太極這邊七十個因素是不變的,那這樣的話,太極跟無極有什么不同?在別相觀里面講什么?這個就出來了,那么這個地方列出來。多了一個覺性,一個無常。

  那么無極的總體觀是佛世尊如來,叫做毗盧遮那佛,那么太極的形而下的這個總相觀呢,就是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又叫做太極佛,這名字是我取的,你不喜歡可以把他拿掉沒關系,不背因果。但是我們可以把他稱為原始佛,最原始的有形有相的佛,或者叫本初佛,或者叫太極佛,都是指這個意思,他是形而下的第一個。形而上你看不到,形而下呢,那么就是用普賢菩薩來代表。那講《華嚴經(jīng)》里頭有很多普賢行愿,普賢廣大愿海,普賢行愿力故,這個經(jīng)文里頭很多,光我們這一卷經(jīng)文就不少,那個是指什么?就是指在太極佛,最原始的這個地方所具備的一切條件,是指這個。所以普賢行愿我們昨天跟你提到了,他就叫做什么?佛華嚴,是總相觀的部分。

  所以你要學華嚴,本身要具備這個條件。不要抱殘守缺,弄一點點,那當然都是釋迦的法沒有錯了,我們也不否認。所以在這個經(jīng)典里頭,他給了一個東西,“普賢行者方得悟”,只有普賢行者才能悟的,其他“邪性劣解凡愚人,不能知此殊勝道。”你要留意到啊。

  所以這部經(jīng)在講的地方,是有許多跟其他經(jīng)典不一樣。其他經(jīng)典講完以后,大眾歡喜,頂禮,那么繞佛三匝,信受奉行,就完畢了。這部經(jīng)不一樣。這部經(jīng)告訴你,除佛真子、一乘行者,其他人得不到。他很清楚地告訴你,要沒有這種人,這部經(jīng)自然消失。我告訴你,所有的佛經(jīng)沒有一部經(jīng)這樣講的,這個就是華嚴不共別圓的地方。他在本體論里交代得非常清楚。

  《世界成就品》以后,就是《華藏世界品》,也就是宇宙觀,《毗盧遮那品》就是生命觀,要成立一個生命,他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這個宇宙的成立是哪些因緣而促成的?就在這兩品里面講。所以我們說他都屬于本體論的范圍,他是從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講到這個地方。那么第二會就不屬于本體論的范圍,他再展開。我跟你講那六個區(qū)塊,也就是在講這六品經(jīng),第一會的六品經(jīng)所講。

  第二會也六品經(jīng),第一品就是《四圣諦品》,就是講真理。第二品就是《如來名號品》,第三品叫《光明覺品》,這剛好是佛法三寶,就把本體論的這個真理,他轉化過來就變成三寶。他分成三個部分,有真理,有如來名號,也有光明覺,光明覺是指生命的覺醒,所以是佛法僧三寶。

  那么在《光明覺品》的時候,充分地表達出上、下回向兩個關系,要做什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以后呢,引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開始往下走的狀況。在《光明覺品》上面表達很清楚。

  再過來就是《凈行品》,《凈行品》是智首菩薩問妙首,妙首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妙首問了兩個,兩段的問法。文殊菩薩答第一段,我把他叫做圓融道的行法。那么第二段的部分,妙首沒答,他轉過來叫賢首菩薩答。我告訴你,天下最難的書就是《賢首品》。

  《賢首品》講了,里面有一千多句,三百六十偈,因為《六十華嚴》是三百六十三偈,《八十華嚴》是三百五十九偈半,我籠統(tǒng)地講叫三百六十偈。三百六十個偈子,每個偈子四句,每一句七個字,有那么長,那么多。他沒分段。我花了二十幾年才把他分段斷清楚,花了二十幾年,《賢首品》我印了三次,每一次我都用一二十本,自己一直在那邊分段,分到那本書爛掉,再拿一本再…我不敢馬上下定論,花了二十幾年。

  關鍵就在于次第道的修行方式。他里面分四大類,四大重點:第一個,一般修行的步驟講一遍;第二個,講到他的重點成就,就是昨天跟各位講的,海印三昧跟佛華嚴三昧;第三個部分在解釋這個華嚴海印三昧的殊勝;第四個部分講他的應用;到最后,講這個法的殊勝才結束。這個地方我們通稱為《賢首品》,其實他是《凈行品》的后半段。他是講修行方法,真正的方法論,而且他也把現(xiàn)象論介紹完畢。

  好了,這個我把他叫序言,因為真正修行是從《十住品》開始,從下面開始。所以第一番遍明因果是在后面。好了,這些我不講了。第二番遍明因果,第三番遍明因果以后,請問要用什么東西來跟前面這個地方本體論相應?要做結論了。因為五十三參結束以后就沒了。

  一個用功,很用心讀書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華嚴經(jīng)》沒有結論。這一卷經(jīng)文是《華嚴經(jīng)》的結論。他的結論是回歸到本體里面來。換句話說,各位,你修行到最后要做什么?問題在這里,做什么?大家都說要成佛。

  成佛做什么?成佛就坐在上面,這些都成佛了。對不對?賢劫千佛都在,所以叫千佛堂。是不是成佛以后統(tǒng)統(tǒng)要像他們三個站在這里?那我告訴你,那寧可我不成佛。站在那里也不能動,那不是被老師罰站嗎?還是要坐在桌上,人家供花來,也不能說“好香啊。”午供來,“嗯,香積菩薩做得好好吃啊。”你能伸手嗎?你要把信眾都嚇死了。那好吃也不能吃,聽到好音樂也不能鼓掌,你看到哪一尊佛說鼓掌?沒有啊。那怎么辦?學佛到最后要成佛,成佛是什么?這問題就產(chǎn)生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他有一個結論。他一開口就講如來圣功德,然后,你要成就,“若欲成就此功德門”,你想要成就如來勝功德的話,那你要怎么做。所以如來勝功德講的是什么?本體界的狀態(tài),就馬上跟你本體界相應了。那么他提了十個行法,《十大愿王》是十種行法。而我們這一會要跟你介紹的是,這十種行法的結構是什么?這是相當精彩的部分。我跟各位講,我也講過很多次了,我每一次講,我都覺得我講得真精彩,你們都聽不懂。

  這次我要先做廣告,我這次要講得很精彩,在普天之下還沒人講過,要講這么精彩,那還不容易,因為我以往就講得很精彩了,現(xiàn)在要講的,那當然更精彩。他的精彩我就不用傳統(tǒng)的講經(jīng)方法講,我現(xiàn)在就是用完全新時代的邏輯結構來跟你講,那你聽不懂,肯定的。但是我告訴你,估計要三十個小時,聽不懂不要緊,你就聽,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絕對上品上升,你放心了。你不用說我都聽不懂還有功德啊?只要你有緣來這里,擠到一個位子坐下來,那就阿彌陀佛了。

  他的殊勝就是直扣本懷,直入毗盧性海,直接就到如來勝功德海,直接就進入了。那當然沒那么快,你想一步登天不可能,那你得多少歸得多少,你聽得懂多少,是表示你成就這個功德,如來勝功德越快而已。你聽不懂也無所謂,你三十個小時就來坐在這里睡覺都沒關系。當然不是鼓勵打瞌睡才來,你想來聽,聽不懂,沒有關系。

  我常跟大家鼓勵,我講經(jīng),你睡得著是厲害的人。我總共遇到一個,我在講經(jīng)的時候跌倒,他不是坐在椅子上,他坐在地上,他竟然睡著了,是他躺下去的。只有一個,其他沒有。我問他說“你為什么不坐在椅子上”?他說“我就知道我會睡著,所以我坐地上,摔下來才不會痛。”大家都坐著,他就坐在這里,他竟然坐到“咚”把大家都嚇一跳,其他還沒有。他是要來睡覺的。我講經(jīng)不會有人睡的,你放心啦,雖然你聽不懂,你也會聽得很高興。

  那么到這里做一個結論的時候,他那六大區(qū)塊在這里都出現(xiàn)。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談這個部分,逐漸地讓你知道說,《華嚴經(jīng)》、華嚴思想里面的六大區(qū)塊,在他的經(jīng)文里面是怎么表達的。這個時候你會得到兩個東西:第一個就是他的語言模式是怎么表達的,第二個是他的思維模式,《華嚴經(jīng)》的思考問題是怎么樣在思考的。我跟各位講,這兩個你弄清楚了,《華嚴經(jīng)》你就會懂,你自己看就會自己懂。

  很多同修問我說,學華嚴要怎么學?我告訴你,《普賢行愿品》里頭“若人聞已,讀誦、受持,乃至為人演說。”后面一直強調,你有讀誦就知道,為什么讀誦很重要?那你的讀誦對嗎?我講個標準你看看,看你讀了老半天讀到哪里去了。我是常跟各位講,帶著疑情。我當然讀啊,但是你的讀對嗎?你恐怕不敢肯定。

  我跟各位講,《華嚴經(jīng)》每天讀一卷。讀啊,不是“叩叩叩”那個,那個不一樣,那個是給誰,給沒文化、不識字的人。“叩叩叩”是只有中文才可以,因為中文每個字都單音節(jié),所以他“叩”,你剛好發(fā)個音,“叩”又發(fā)個音。用英文不能“叩叩叩”,英文有很多長音節(jié)、短音節(jié),日語都沒有辦法。

  你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單音節(jié),所以數(shù)息法一定叫你一數(shù)到十。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不能十一,雙音了。那么既然是單音的前提,那就有一個問題來了。這個問題是什么?從零到九可不可以?從零到十可不可以?也可以。零到十那就十一個單位,十一個數(shù)字,也可以,不是說一定要一數(shù)到十,你懂得這個原則就好了,十一、十二不行。

  日語就不行了,日語一叫“yiqi”,就兩個音了。那你想想看,英文更不行,one,two沒有問題,three兩個音了,所以你教他數(shù)息,你還是要教中文。他連用字母都不行,ABCDE沒有問題,F(xiàn)你就出問題了,兩個音了。所以你懂得他的原則是什么,你就多變化了,你就能夠掌握到要領了。所以數(shù)息法在國外是行不通,因為他們都是復音,不是單音。你要留意到,這是中國人的強項。

  數(shù)息法是從印度來的,可是印度發(fā)音就輸我們了。所以我跟各位講說,為什么我們念“阿彌陀佛”可以,因為單音節(jié)我們來念很舒服,“唵嘛呢叭咪吽”你來念就不好念,原因就在這里。所以你要知道,音聲佛教對中國來講是有很大的幫助,現(xiàn)在我們都不會用,那不管,我現(xiàn)在跟各位談這個問題。

  他從這里轉過來的時候,轉過來我們在行法上來講,你在誦經(jīng)要怎么誦?你用看的,看經(jīng)本,讀,用讀的,大概一卷經(jīng)文,每天讀一卷就好,你不要貪心。每天讀一卷大概要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兩個小時,你把經(jīng)文看一遍,《華嚴經(jīng)》里頭一定有很多很優(yōu)美的句子,這就是《華嚴經(jīng)》的文學價值,你要把那優(yōu)美的句子,在讀完以后記錄下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華嚴經(jīng)》讀過,你一定有些心得,心得也記錄下來。光是讀完以后再回過頭來找這些句子來做記錄的時候,你大概所花的時間要比你讀誦的時間多一倍以上。

  所以你讀,假設四十分鐘可以看完,那么整理的話大概要一個半鐘頭,你要用兩個鐘頭以上的時間。而且當你讀個五遍以后,這是打基礎的,你對《華嚴經(jīng)》的攝納會增強,那時候你的理論會開始做總整理,要開始深化。因為你現(xiàn)在是知識分子,你不是沒文化的,沒文化的人在看經(jīng)本,他是整頁記起來,你不是整頁記的,你是字、句你都很清楚,那字句很清楚,你就要把那個重點給記下來,對你開智慧有很大的幫助。你只要每天讀一卷,沒有特殊事情不管了,有特殊事情中斷一兩天沒關系,要趕快回過來接上去。

  十年以后,你對《華嚴經(jīng)》會有很深、很深的認知。二十年以后,你會成為華嚴專家,三十年后,你是華嚴大家。那個論文你自然就出來了。你不要想說我看都不懂,當然不懂,會懂才怪!度A嚴經(jīng)》一讀你就會懂,那叫不可思議,不可能。但是你用這種方法下去,三十年后人家從經(jīng)文里面隨便講個句子出來,你就知道他是哪一卷經(jīng)文的,知道嗎?你只要每天一卷經(jīng)文用這個方法,這個叫讀誦,你要不是這樣讀誦,那功德不顯。我們后面會談到這個問題。

  所以你對于《十大愿王》的認知,到底對嗎?你都要帶著疑問,慢慢去求證,這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是否認你,而是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對于我們的行法,你要一再地求證“這樣對嗎”?這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不在這里用功,都是師父講的,師父講的肯定沒錯,你做的對嗎?因為這里頭有一條中軸線,從佛到師父之間有沒有偏差?肯定他沒偏差。那他到你之間有沒有偏差?我跟你講,肯定偏差。從佛到師父之間肯定沒偏差,是你對師父要有信心,你那個師父有沒有偏差是他要背因果的事,但是我對師父這個善知識,我是寄予絕對的信心,要不然給人家叫什么師啊?叫什么父啊?今天出來要為人師、為人父,你就要負責任了,不然你不要教人家念佛嘛。

  念佛絕對沒錯,那你有沒有教人家怎么念?好了,那現(xiàn)在弟子、學生們跟著你,而你給錯了,因果算你的。你要是給對了,那再來就是弟子們,我從師父那邊得來的是這樣嗎?這個就是你修行的地方,我這樣念對嗎?阿彌陀佛當然對,怎么不對?我哪里出錯?念佛一聲福增無量,阿彌陀佛都念完了,福在哪里呀?有增還是黃布紙,還是黃布條,那福增加在哪里呀?不是福增無量嗎?怎么一點都沒增呢?那我一定哪里錯嘛。

  哪里錯怎么辦?你現(xiàn)在找答案找不到,你就怎么樣,帶著“我應該要怎么樣做?可能誠心不夠,可能信心不足,可能供養(yǎng)不夠。”看一看我才買三朵花供,好,明天我買五朵花。供了半天,五朵都是白色的,不好,后天改五朵紅色的。后來改一改好像也不是這樣,我剪得太低了,把它拉長一點,你會想辦法去改進。

  所以剛開始做功課,我想一想不對,應該供個水;想一想不對,應該上個香;后來又想一想不對,應該供個茶;再想想不對,因為有茶又有香,那香灰掉下去呢,應該有個蓋子。你自己想,你不要問人家。光有個蓋子好像也不對,應該有個杯托,你自己去想嘛,你自己就進步了。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你想要改你就改嘛,你問人家干嘛?問人家叫依賴。我問師父,師父講的,閻羅王不要找我,找我?guī)煾,因為我問師父。閻羅王不會找你,他找你說,你竟然都依賴你師父,這一條要論罪。

  修行要獨立。人家說要用蓋子,我的過程就認為不要用蓋子,你就不要用蓋子嘛。因為你有你的看法,認為這樣最好,是不是?你說供茶好,我說不,我供開水好,那你就供開水嘛。你不要人家供茶你也供茶,問你為什么供茶?“嗯,師父說…”去死好了,什么師父說,“你供什么茶”?“嗯,我供烏龍。”“都烏龍了你還供,供龍井!”同樣要供,你就供龍井。那你怎么辦?兩條龍要打起來。

  不是人家講什么你就什么,你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斷嘛,因為成與敗,成佛與否是要自己負責。師父引進門,修行看自己,不要老問,老問,問什么?

  自己去摸索,我這樣做,對嗎?我這樣誦經(jīng)對嗎?所以誦經(jīng)的時候坐著,坐著不好,跪著,跪著不好,“師父,到底跪著好還是坐著好”?我說“你只要不趴著就好。”問東問西問什么,你自己想你最恭敬的方法嘛。我認為怎么樣恭敬,我就怎么樣做。你就是沒有信心,“哎呦,我這樣做不知道好不好,我來問師父。”倒霉的都推給師父。不是。你自己看,然后會改,我認為這樣更好,那你就改嘛,或者要做功課之前,先煮一碗飯供著,功課做完肚子餓,剛好收下來,你吃飽了,換我吃了。你不要做完了才要供嘛。

  那你要怎么做都可以,你自己想,佛教是絕對自由的,你自己想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要一直問,你要自己去摸索,這叫摸索。隨著你的摸索你就會一直成長。那你可能會講,師父你就告訴我一個標準的方法嘛,那就意識形態(tài)了,那是死的。這種人典型的乖兒子跟乖女兒,不得成就,修一堆大福報。下輩子再當小姐,體重一百公斤,你就知道長成什么樣子。因為福報大嘛,你就乖,聽話。

  修行不是乖跟聽話的問題,修行是你自己要很冷靜,我這樣修對嗎?知道嗎?不但誦經(jīng),供佛、拜佛禮佛、念佛統(tǒng)統(tǒng)一樣。要包個紅包先問一下,“你包多少”?“一百。”“好,我也一百。”他包一千你包一千。磕悴荒苓@樣問嘛。你是從你的能力,量力而行。好吧,我有錢我就多包一點,我沒錢我少包一點嘛。什么都看人家,人家去死,你也死啊?

  學佛,學著覺醒,他沒做我可以做啊,他做我也不一定要做啊,是不是這樣?這個叫覺悟。人生要覺悟,那你的人生就很燦爛。你在修行進步會非?。你要不具備著覺悟覺醒的這種情況,你怎么修半天,“你怎么這樣修,哎呀我?guī)煾付紱]有教我,好,我跟你一樣好了。”結果人家禪修你修密,修密跟修禪怎么會一樣?當然不一樣。所以你不要隨便把頭伸出去,你伸出來的頭剛好人家把你剪掉。摸索,疑情摸索,然后去解決,修行就這三個要件。這是我們簡單地在跟各位談這個部分。我一講都講到哪里去了?我們都講修行,講來講去都講這樣,現(xiàn)在要講經(jīng)文了,不是講修行。

  好,先把這個定下來,是要成就如來勝功德。你不要從外面聽來的雜訊把他框在哪個地方,那你會弄錯。先談這個。那么經(jīng)文下面講了一個,“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愿。”

  好,現(xiàn)在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他談這十個廣大行愿,其實十種大愿在《華嚴經(jīng)》里頭,普賢菩薩講了好幾次,為什么到最后,他還要再講這十個大愿?那么這個十個大愿,跟其他的十個大愿有沒有不同?當然有不同。那十個愿,我記得三四個地方,他講這個愿是因為那個位階,位的不同而講不同的愿。那么這個地方講的愿,這十大愿,是從凡夫地直接到成佛,這樣的一條路。這是不同了,其他譬如說在三地、在八地,八地有跟你講,八地要修的愿;在八回向,也會跟你講八回向的愿,那是八回向要做的事,這個八地有八地要做的事。

  但是這個不是,這是凡夫地做的,直接可以讓你到如來勝功德海。這是一個不同。這個不同,他提出來的是你真理本質的問題。這個不同,他提出來這個本質,是指從本體論到現(xiàn)象界之間,你要留意到,本體跟現(xiàn)象,這是哲學的兩大區(qū)塊,也是思維上很重要的。

  我們人類的大腦發(fā)展到最高的地方,就是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只有一個概念,我想返回生命的來處。但是怎么返回到生命的來處呢?沒有人能講。講得最完整的是《華嚴經(jīng)》,講得最多的是印度人。

  印度人除了佛教以外他們自己還有一些東西,我們叫做中國佛教的部分,是指把印度包括婆羅門教、包括佛教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翻譯到中國來的部分。后來印度再發(fā)展的文化,我們并沒有翻譯到,所以就沒有了。后來再發(fā)展的部分,將近一千年,我們沒有翻過來。所以中國有無量法門,有八萬四千法門,那還是印度里頭的一部分而已,不是全部。但是我要告訴你,這個過程里講得最完整,各個步驟都點到的,《華嚴經(jīng)》,其他經(jīng)典沒有。所以真正無量無邊法門,是在《華嚴經(jīng)》里面。這是一個。

  這些法門都告訴你,有很多高速公路,條條大路通北京,沒有錯。那你從這里出發(fā),你可以走京藏,也可以走京珠,更可以走京昆,從昆明出發(fā)過去也可以,這些都可以。但是我告訴你,他有一條最大的捷徑,就是搭飛機!妒笤竿酢肪褪悄鞘囡w機,都是從昆明起飛,直接就到北京,中間不要休息站。

  這十個法門,他就有這個好處。因為他是什么?他是生命的東西,就是真理的東西,他不是階段性的東西,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昨天我跟各位講過,你入定的時候,你自己就會起了。現(xiàn)在各位你沒經(jīng)驗,我跟你講你也不懂,入定的時候怎么供養(yǎng),入定的時候怎么懺悔,你都不知道。第一個你沒入定,第二個你也沒修,你都是大腦在修的,不是生命在修的。我們這修行是全盤下去的,這是很殊勝的一個行法才有可能出現(xiàn)的,而這十個行法就是在談這個部分。那我們從法堂的立場來講,這十個行法,他有他的結構,是你外面想象不到的。

  我們這一會要跟各位講最主要的,是談前面三個,就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yǎng),還有懺悔業(yè)障不知道講得到講不到。我們剩下這七八個小時,主要是談這個部分。能夠談到第四是最好,因為后面六個是比較簡單,但是我們要花十個小時把后面的長行文結論的部分也得跟各位談一下,那這一次,最少要講四個。但是講太慢的話,大概只能講三個。

  現(xiàn)在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十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是師父老跟各位講說你要供養(yǎng)。佛教界就堅持這個,不領薪水,所以佛教界沒薪水。我們很多同修發(fā)心,那都是當義工的,為什么我們不給薪水?就是要給大家供養(yǎng)。你這個供養(yǎng),供養(yǎng)就是培養(yǎng)你的自性善根,你要懂得去培養(yǎng)這個自性善根。

  這一個供養(yǎng)教得最好的是星云大師,星云大師修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他的菩薩事業(yè)做得非常大。我想大家有個概念,朦朦朧朧的概念,臺灣的佛教很興盛。臺灣不是佛教興盛,是因為臺灣有個星云大師。這個大師專門教什么?教人家供養(yǎng)。所以他福報那么大,他一身是病,心臟病很重,糖尿病等等,但是你放心,死不了,沒那么快死,因為他福報太大。臺灣的佛教是星云大師跟著蔣委員長到臺灣去以后,他復員,從部隊退下來,他就專門在做弘法,他的弘法事業(yè)就是指導、教導他的信眾要懂得供養(yǎng)。

  臺灣的佛教界,信眾很會供養(yǎng),所以臺灣會很繁榮就在這里,盡管有那些漢奸、走狗在那邊搗蛋,臺灣還是蒸蒸向上、欣欣向榮,就是因為有供養(yǎng)的福報大。你沒供養(yǎng)你沒福報。雖然天災很多,地震,但是他就是有福報啊。就像我們講,杯子打破了,打破了你看,這個不好的預兆,臺灣人說杯子打破叫做好彩頭,為什么?碎碎平安。因為他災難多沒錯,但是他這一代修得大福報,幾乎所有的喇嘛都要到臺灣去,因為臺灣只會供養(yǎng),所以供養(yǎng)喇嘛都是迷信。他根本就不知道,只要出家人就供養(yǎng),所以他在世界各地賺不到錢,到臺灣很好賺錢。臺灣佛教徒很會供養(yǎng)。

  那你知道要怎么供養(yǎng)嗎?《華嚴經(jīng)》講最清楚。為什么見到師父要頂禮?禮敬諸佛。不是說師父是佛,代表,要讓你養(yǎng)成禮敬諸佛的習慣。你在家里,你最好把父母親的相片也放著,你在禮佛的時候也頂禮你的父母。在世沒好好孝順,死后你也要好好禮拜,總是生你的嘛。你今天沒人性就不講了,你還懂得說要做什么,做一個有靈性的人,對父母應當禮敬。有的人說父母還活著,你還拜他,不是折他的壽嗎?那是沒有靈性的說法。因為我不能在身邊親近供養(yǎng)你,那我至少在這邊也要表達一種懷念,你要懂得這樣的一種情況,禮敬諸佛。

  稱贊如來,少說罵人的話,多贊美人家。像我就喜歡罵人,講經(jīng)講到那里看不慣就罵兩句,不罵不爽,這個就是修養(yǎng)不好。所以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yǎng)。

  我們有些盲點,有些缺點,做不到,或者處理得不好,那你就要懺悔業(yè)障。你為什么會不懂?因為有障嘛。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認真去做事,做事做不好,一百〇八拜。人家對你白眼,白你一眼,瞪你一下,一百〇八拜。為什么?我有業(yè)障。你說他瞪我,我還拜。繉ρ,那我瞪他,是不是他要去拜?你瞪人家要拜一千拜。

  因為我們有任何不順心不如意,那就表示我們有業(yè),這個叫業(yè)相。業(yè)相來了,趕快懺悔。你說那也沒什么,拜三拜就好,你最好不要拜!你拜一百〇八拜,假如你只欠他三拜,你拜一百〇八拜,那就你賺了一百〇五拜,你的業(yè)海才能填平。你要趕快把業(yè)海填平,《地藏經(jīng)》有沒有看到?有三重業(yè)海,你要趕快填平,你還不填平,還在那邊計較,差一百〇五拜。

  你要是懺盡了,那種相就不會出來。你去留意看看,有哪個人,你一看就很討厭的,你看人家討厭,一百〇八拜。我跟你講你就拜,拜到哪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哎喲他實在好可愛。”那個業(yè)就過了。那個人老愛找你麻煩,他找你一次麻煩,你回家就一百〇八拜,一天找你三次,你就拜三個一百〇八拜,找你五次你就拜五個一百〇八拜,我告訴你,不要三個月,他不會再找你了。你都不用跟他講,因為你跟他之間的一個業(yè)障清除了。

  清除業(yè)障不從外面來,是從你自己來,因為業(yè)在你身上。這個就是修行,不然你怎么修行嘛?你這老是“我跟你講,我跟你講,你誤會了,我跟你講…”那你是業(yè)越陷越深。本來業(yè)像銅斑一樣生銹了,你一直跟他講清楚,你的業(yè)就鍍金了,你就完了。不要去解釋了。尤其在家里夫妻吵架,不要講,奇怪他怎么又對我那么兇,你就不要講,你就去一百〇八拜。夫妻最清楚,你看他對你什么態(tài)度不好,你都別講,你就一百〇八拜,三個月以后就消失了,他就不會再對你那種態(tài)度了。我是跟你講真的,當然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夫妻怎么吵架,有的話你回去一百〇八拜。

  人事關系的不如意,絕對是業(yè)障。那你說“哎呦,我怎么到處都這樣,每個人對我都這樣”?還有人問我說“師父這是什么原因呢”?你要知道原因嗎?你前輩子當醫(yī)師,害死多少人,現(xiàn)在人家一看你就討厭,那沒為什么,你去把業(yè)給懺清楚。你看很多庸醫(yī)是不是這樣害死人,那你那個業(yè)要怎么還呢?人家一定跟你記得,你說前輩子怎么記得?前輩子你我之間的關系不記得,可是那個業(yè)緣是在的。所以你不要解釋。你要解釋,就等于承認說,因為過去我是庸醫(yī),為了要賺你的錢,所以就弄那個給你吃,我怎么知道你會死啊,就這樣子。所以庸醫(yī)害人,那業(yè)障你后面就自己去清吧。那你要怎么清,你最好是好好拜,你以為害人家一條命拜一百〇八拜就夠了?還早了,你要一直拜,一定要一直拜,這是懺除業(yè)障的部分。

  我們休息一下,再回過來我再跟各位講這個經(jīng)文結構的大概狀況。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