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認識佛教
什么是佛?
「佛」是「佛陀」的簡稱,來自梵語buddha的音譯。又稱浮圖、浮陀等,意譯為覺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覺、覺他、覺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圣者。佛陀不僅是覺悟宇宙真理的覺者,也是徹知宇宙真相的智者。佛陀具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佛」之一字,包含整個宇宙人生的本體、現(xiàn)象、作用,能覺察、證悟這種真理的人,就是佛陀。佛陀化導世間眾生,為「能化之人」,故又稱為「能人」、「能仁」。人與仁同音,假借而相通,能仁原為梵語「釋迦」的意譯;佛憐愍眾生無不仁慈,故轉而以能人、能仁為諸佛的通號。因此,不論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只要能夠證得真理,達到佛的境界,都可以稱為佛。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xiàn)代大學里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xiàn)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xiàn)在、未來。
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
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北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三十歲得道,成道后稱為釋迦牟尼佛。據中國歷史記載,他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距現(xiàn)在兩千五百多年了,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滅,住世七十九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
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人嗎?
如來是佛的一種稱號,指佛陀乘如實之道而來,即謂「如來」;也可譯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達佛果涅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動;「來」是指佛陀的應化身,此「身」為救度眾生「應化」而來!溉纭故庆o態(tài)的,「來」是動態(tài)的,成佛以后本是動靜不分、法應不二的,如《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挂虼,「如來」是說佛陀在如如不動的法身中,因悲憫救度眾生,應化而來,故曰「如來」。
涅槃是什么意思?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因此列為三法印之一,稱為「涅槃寂靜」。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歸宿,但是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證得,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覺,這種正等正覺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是我們自己清凈的本性,是真實的自我,是宇宙之源、萬法之本。求證涅槃,就是要找回清凈的自性,能夠證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關系的對立,超越時空的障礙,不被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別等種種無明所束縛而流轉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證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脫。
學佛的目的是什么?
佛教徒學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來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亂神及稱圣稱佛來迷惑眾生。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xiàn)。不在于討好殷勤,乃在于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心關懷一切眾生的菩薩精神。
佛教是迷信嗎?
佛教是以追求覺悟、智慧為目標,是一種智慧的信仰。學佛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開啟內心的智慧,解除每個人內心的迷惑、煩惱和執(zhí)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佛教所要做的正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迷為昏亂,分辨不清;信為相信、順從。而迷信就是盲目的相信和崇拜。換句話說,凡不能把人導向覺悟、智慧和真理的信仰,皆可稱為迷信。從所信的對象來看,如果對象本身尚且處于迷妄狀態(tài),那么建立其上的信自然也是迷妄的。通常,我們總覺得宗教信仰中才存在迷信現(xiàn)象。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如貪財?shù)娜藶樨斆裕瑦劭磻虻娜藶閼蛎。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從我們自身來看,如果極端執(zhí)迷于某事,也會引發(fā)迷信行為。如算命、看相之類,本可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未必是無稽之談。因為命運的確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如是因感如是果”。但是緣起的生命現(xiàn)象甚深難知,其中還包含諸多可以改造的不確定因素。如果我們過分相信算命、看相,以為命運一定是如此這般,那就成為機械的宿命論者了。
佛教是消極悲觀嗎?
許多人聽到佛教講“無常”、講“生死”,就認為佛教是悲觀消極。但是事實上,無常、苦、空、生老病死,都是這世界存在的事實真相,它不會因為你不談它而消失。
消極或積極、悲觀或樂觀,不是在于無常、苦、空、或生老病死這些事,而是在于你如何面對這些既存的事實?你用什么態(tài)度來面對它?如果你能正視它,這就是積極;如果你認為這些太消極,而不愿意談,或者不敢碰觸,以為不面對它就不存在了,這種逃避的心態(tài),才是真正的消極,不只是消極,更是自欺欺人的愚癡想法。如果你面對這些事實,而認為無法突破,甘心被它所限,因而消沉,或放縱享樂,那是消極;如果能正面探討它,突破它的限制,就是積極。如果你不愿去突破它,而認為人生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那才是悲觀;如果你能從探討和突破中發(fā)現(xiàn)人生的另一層真實意義,那就是樂觀。
佛教正視這世界上一切現(xiàn)實問題的存在,用心來探討,并找尋解決的方法,從內心真正的自己,來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無量的生命的意義。所以事實上,佛教是真正積極樂觀的。
佛教相信死后的生命嗎?
佛教的生命觀就是永恒不滅、無始無終的生命觀。不只死后還有生命,生前也有生命。每一番生命的生死現(xiàn)象,都只是一次受業(yè)報的形態(tài)而已。
當這一階段的生命“死亡”之后,會暫時進入一種叫“中陰”的過渡狀態(tài),等待再一次的“出生”。至于下一生的地點和形態(tài),是依過去世所造的業(yè)而決定。這就叫做“生死輪回”、或“六道輪回”。這就是一般眾生的生命現(xiàn)象。
什么是六道輪回?
眾生由于善惡業(yè)力的牽引,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種不同的生命軌道,因果相續(xù),無始無終,受無窮流轉生死輪回之苦,故稱其為「六道輪回」。
信仰佛教的目的在解脫生死的束縛,因此在了解輪回的真象之后,進一步要勘破輪回,超越輪回,進而要不畏輪回,雖處于輪回中而不為輪回所困,效法菩薩倒駕慈航救度眾生的悲愿,最后必能在無盡的輪回之中超越輪回而成就菩提慧命。
真有極樂世界嗎?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位于娑婆世界西方,距離此方約十萬億佛土,教主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正在彼土說法。極樂世界因為「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凈土的風光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四邊階道都是由金、銀、琉璃、玻璃諸寶合成。日常生活則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來往飛行自在;居民都是善人相聚,無有男女之分,皆由蓮花化生。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所發(fā)四十八大愿,以無盡悲愿功德建設而成。阿彌陀佛向眾生宣誓,一切有情只要信賴彌陀愿力,愿生西方,專誠恭謹稱念彌陀圣號而至一心不亂,與彌陀佛力感應,身心得到護念攝受,即可往生極樂世界。相對于藥師佛之追求現(xiàn)世的安樂,極樂世界則帶給娑婆眾生對未來的生命充滿無限希望。
- 上一篇:給他人取惡名是會得果報的
- 下一篇:智慧的問答,解除心中的迷惑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壇經》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