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什么是佛?認識佛教

什么是佛?認識佛教

什么是佛?

  「佛」是「佛陀」的簡稱,來自梵語buddha的音譯。又稱浮圖、浮陀等,意譯為覺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覺、覺他、覺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圣者。佛陀不僅是覺悟宇宙真理的覺者,也是徹知宇宙真相的智者。佛陀具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佛」之一字,包含整個宇宙人生的本體、現(xiàn)象、作用,能覺察、證悟這種真理的人,就是佛陀。佛陀化導世間眾生,為「能化之人」,故又稱為「能人」、「能仁」。人與仁同音,假借而相通,能仁原為梵語「釋迦」的意譯;佛憐愍眾生無不仁慈,故轉而以能人、能仁為諸佛的通號。因此,不論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只要能夠證得真理,達到佛的境界,都可以稱為佛。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xiàn)代大學里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xiàn)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xiàn)在、未來。

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

  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北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三十歲得道,成道后稱為釋迦牟尼佛。據中國歷史記載,他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距現(xiàn)在兩千五百多年了,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滅,住世七十九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

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人嗎?

  如來是佛的一種稱號,指佛陀乘如實之道而來,即謂「如來」;也可譯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達佛果涅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動;「來」是指佛陀的應化身,此「身」為救度眾生「應化」而來!溉纭故庆o態(tài)的,「來」是動態(tài)的,成佛以后本是動靜不分、法應不二的,如《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挂虼,「如來」是說佛陀在如如不動的法身中,因悲憫救度眾生,應化而來,故曰「如來」。

涅槃是什么意思?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因此列為三法印之一,稱為「涅槃寂靜」。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歸宿,但是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證得,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覺,這種正等正覺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是我們自己清凈的本性,是真實的自我,是宇宙之源、萬法之本。求證涅槃,就是要找回清凈的自性,能夠證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關系的對立,超越時空的障礙,不被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別等種種無明所束縛而流轉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證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脫

學佛的目的是什么?

  佛教徒學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來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亂神及稱圣稱佛來迷惑眾生。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xiàn)。不在于討好殷勤,乃在于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心關懷一切眾生的菩薩精神。

佛教是迷信嗎?

  佛教是以追求覺悟、智慧為目標,是一種智慧的信仰。學佛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開啟內心的智慧,解除每個人內心的迷惑、煩惱和執(zhí)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佛教所要做的正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迷為昏亂,分辨不清;信為相信、順從。而迷信就是盲目的相信和崇拜。換句話說,凡不能把人導向覺悟、智慧和真理的信仰,皆可稱為迷信。從所信的對象來看,如果對象本身尚且處于迷妄狀態(tài),那么建立其上的信自然也是迷妄的。通常,我們總覺得宗教信仰中才存在迷信現(xiàn)象。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如貪財?shù)娜藶樨斆裕瑦劭磻虻娜藶閼蛎。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從我們自身來看,如果極端執(zhí)迷于某事,也會引發(fā)迷信行為。如算命、看相之類,本可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未必是無稽之談。因為命運的確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如是因感如是果”。但是緣起的生命現(xiàn)象甚深難知,其中還包含諸多可以改造的不確定因素。如果我們過分相信算命、看相,以為命運一定是如此這般,那就成為機械的宿命論者了。

佛教是消極悲觀嗎?

  許多人聽到佛教講“無常”、講“生死”,就認為佛教是悲觀消極。但是事實上,無常、苦、空、生老病死,都是這世界存在的事實真相,它不會因為你不談它而消失。

  消極或積極、悲觀或樂觀,不是在于無常、苦、空、或生老病死這些事,而是在于你如何面對這些既存的事實?你用什么態(tài)度來面對它?如果你能正視它,這就是積極;如果你認為這些太消極,而不愿意談,或者不敢碰觸,以為不面對它就不存在了,這種逃避的心態(tài),才是真正的消極,不只是消極,更是自欺欺人的愚癡想法。如果你面對這些事實,而認為無法突破,甘心被它所限,因而消沉,或放縱享樂,那是消極;如果能正面探討它,突破它的限制,就是積極。如果你不愿去突破它,而認為人生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那才是悲觀;如果你能從探討和突破中發(fā)現(xiàn)人生的另一層真實意義,那就是樂觀。

  佛教正視這世界上一切現(xiàn)實問題的存在,用心來探討,并找尋解決的方法,從內心真正的自己,來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無量的生命的意義。所以事實上,佛教是真正積極樂觀的。

佛教相信死后的生命嗎?

  佛教的生命觀就是永恒不滅、無始無終的生命觀。不只死后還有生命,生前也有生命。每一番生命的生死現(xiàn)象,都只是一次受業(yè)報的形態(tài)而已。

  當這一階段的生命“死亡”之后,會暫時進入一種叫“中陰”的過渡狀態(tài),等待再一次的“出生”。至于下一生的地點和形態(tài),是依過去世所造的業(yè)而決定。這就叫做“生死輪回”、或“六道輪回”。這就是一般眾生的生命現(xiàn)象。

什么是六道輪回?

  眾生由于善惡業(yè)力的牽引,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種不同的生命軌道,因果相續(xù),無始無終,受無窮流轉生死輪回之苦,故稱其為「六道輪回」。

  信仰佛教的目的在解脫生死的束縛,因此在了解輪回的真象之后,進一步要勘破輪回,超越輪回,進而要不畏輪回,雖處于輪回中而不為輪回所困,效法菩薩倒駕慈航救度眾生的悲愿,最后必能在無盡的輪回之中超越輪回而成就菩提慧命。

真有極樂世界嗎?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位于娑婆世界西方,距離此方約十萬億佛土,教主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正在彼土說法。極樂世界因為「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凈土的風光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四邊階道都是由金、銀、琉璃、玻璃諸寶合成。日常生活則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來往飛行自在;居民都是善人相聚,無有男女之分,皆由蓮花化生。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所發(fā)四十八大愿,以無盡悲愿功德建設而成。阿彌陀佛向眾生宣誓,一切有情只要信賴彌陀愿力,愿生西方,專誠恭謹稱念彌陀圣號而至一心不亂,與彌陀佛力感應,身心得到護念攝受,即可往生極樂世界。相對于藥師佛之追求現(xiàn)世的安樂,極樂世界則帶給娑婆眾生對未來的生命充滿無限希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