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xì)w >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論書,相傳為古印度馬鳴著,南朝梁真諦譯,一卷;唐代實叉難陀重譯,作2卷;以真諦譯本較流行。 又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概論之作,全文篇幅不長,只有一萬一千字左右,但它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析理清晰,是對隋唐佛教影響最大...[詳情]

《大乘起信論》附錄(一)

  《大乘起信論》附錄(一)

  大乘起信論 作者: 星云大師總監(jiān)修

  附錄

  1大乘起信論

  歸命盡十方,普作大饒益,

  智無限自在,救護(hù)世間尊。

  及彼體相海,無我句義法,

  無邊德藏僧,勤求正覺者。

  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zhí),

  起信紹佛種,故我造此論。

  論曰:為欲發(fā)起大乘凈信,斷諸眾生疑暗邪執(zhí),令佛種性相續(xù)不斷,故造此論。

  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應(yīng)說。說有五分:一作因,二立義,三解釋,四修信,五利益。

  此中作因有八:

  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yǎng)等故:

  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

  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

  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fā)起信心至不退故:

  五為令眾生消除業(yè)障,調(diào)伏自心離三毒故:

  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

  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

  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此諸句義,大乘經(jīng)中雖已具有,然由所化根欲不同,待悟緣別,是故造論。

  此復(fù)云何?

  謂如來在世所化利根,佛色心勝,一音開演無邊義味,故不須論。佛涅盤後,或有能以自力少見於經(jīng)而解多義:復(fù)有能以自力廣見諸經(jīng)乃生正解:或有自無智力因他廣論而得解義:亦有自無智力怖於廣說樂聞略論攝廣大義而正修行,我今為彼最後人故,略攝如來最勝甚深無邊之義,而造此論。

  云何立義分?

  謂摩訶衍略有二種:有法及法。

  言有法者,謂一切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此顯示摩訶衍義。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體故。此心生滅因相緣相,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

  所言法者,略有三種: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在染在凈性恒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本來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於此入佛地故。

  云何解釋分?此有三種:所謂顯示實義故,對治邪執(zhí)故,分別修行正道相故。

  此中顯示實義者,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此二種門各攝一切法,以此展轉(zhuǎn)不相離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是故諸法從本已來性離語言,一切文字不能顯說。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說名真如,以真如故,從本已來不可言說,不可分別,一切言說唯假非實,但隨妄念無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說中極,以言遺言,非其體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

  問曰:若如是者,眾生云何隨順悟入?

  答曰:若知雖說一切法而無能說所說,雖念一切法而無能念所念,爾時隨順妄念都盡名為悟入。

  復(fù)次,真如者,依言說建立有二種別。一真實空,究竟遠(yuǎn)離不實之相顯實體故。二真實不空,本性具足無邊功德有自體故。

  復(fù)次,真實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yīng)故。離一切法差別相故,無有虛妄分別心故。應(yīng)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有無相,非非有無相;非一相,非異相;非一異相,非非一異相。略說以一切眾生妄分別心所不能觸,故立為空。據(jù)實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無,能遮亦無故。

  言真實不空者,由妄念空無故,即顯真心常恒不變,凈法圓滿,故名不空:亦無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離念智之所證故。

  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zhuǎn),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此識有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復(fù)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言覺義者,謂心第一義性,離一切妄念相。離一切妄念相故,等虛空界,無所不逼,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以待始覺立為本覺。然始覺時即是本覺,無別覺起立。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如二乘人及初業(yè)菩薩,覺有念、無念體相別異,以舍麤分別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覺念、無念皆無有相,舍中品分別故,名隨分覺。若超過菩薩地,究竟道滿足,一念相應(yīng)覺心初起,始名為覺,遠(yuǎn)離覺相微細(xì)分別究竟永盡,心根本性常住現(xiàn)前,是為如來,名究竟覺。是故經(jīng)說,若有眾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

  又言心初起者,但隨俗說,求其初相終不可得,心尚無有何況有初,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無始來,恒有無明妄念相續(xù),未曾離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異滅皆悉無相。以於一心前後同時皆不相應(yīng),無自性故。如是知已,則知始覺不可得,以不異本覺故。

  復(fù)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差別相,一凈智相,二不思議用相。

  凈智相者,謂依法薰習(xí),如實修行,功行滿足,破和合識,滅轉(zhuǎn)識相,顯現(xiàn)法身清凈智故。一切心識相,即是無明相,與本覺非一非異,非是可壞,非不可壞。如海水與波,非一非異,波因風(fēng)動,非水性動:若風(fēng)止時,波動即滅,非水性滅。眾生亦爾,自性清凈心因無明風(fēng)動起識波浪。如是三事皆無形相,非一非異,然性凈心是動識本,無明滅時,動識隨滅,智性不壞。

  不思議用相者,依於凈智,能起一切勝妙境界,常無斷絕。謂如來身具足無量增上功德,隨眾生根,示現(xiàn)成就無量利益。

  復(fù)次,覺相有四種大義,清凈如虛空明鏡。

  一真實空大義,如虛空明鏡,謂一切心境界相及覺相皆不可得故。

  二真實不空大義,如虛空明鏡,謂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於中現(xiàn),不出不入,不滅不壞,常住一心,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具足無邊無漏功德為因,薰習(xí)一切眾生心故。

  三真實不空離障大義,如虛空明鏡,謂煩惱所知二障永斷和合識滅,本性清凈常安住故。

  四真實不空示現(xiàn)大義,如虛空明鏡,謂依離障法隨所應(yīng)化,現(xiàn)如來等種種色聲,令彼修行諸善根故。

  不覺義者,謂從無始來不如實真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無實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迷無自相不離於方,眾生亦爾,依於覺故而有不覺妄念迷生,然彼不覺自無實相,不離本覺,復(fù)待不覺以說真覺,不覺既無真覺亦遣。

  復(fù)次,依於覺故而有不覺,生三種相不相舍離。

  一無明業(yè)相,以依不覺心動為業(yè),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二能見相,以依心動能見境界,不動則無見:

  三境界相,以依能見妄境相現(xiàn),離見則無境,以有虛妄境界緣故,復(fù)生六種相。

  一智相,謂緣境界生愛非愛心:二相續(xù)相,謂依於智苦樂覺念相應(yīng)不斷;三執(zhí)著相,謂依苦樂覺念相續(xù)而生執(zhí)著:四執(zhí)名等相,謂依執(zhí)著分別名等諸安立相:五起業(yè)相,謂依執(zhí)名等起於種種諸差別業(yè):六業(yè)系苦相,謂依業(yè)受苦不得自在。

  是故當(dāng)知,一切染法悉無有相,皆因無明而生起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