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論書,相傳為古印度馬鳴著,南朝梁真諦譯,一卷;唐代實叉難陀重譯,作2卷;以真諦譯本較流行。 又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概論之作,全文篇幅不長,只有一萬一千字左右,但它結構嚴謹、析理清晰,是對隋唐佛教影響最大...[詳情]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十一)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十一)
譯文
關於「解行發(fā)心」
所謂的「解行發(fā)心」,當知比前一種發(fā)心更為勝妙。因為這些菩薩,從開始發(fā)心信仰大乘正法以來,於第一阿僧只劫將要行滿之時,對於真如之法的法性,已有深入知如在現(xiàn)前,所修之行也遠離一切法的相狀。
由於了知真如法性沒有慳貪之義,所以隨順修習「施度」。由於了知真如法性沒有污染,遠離五欲之擾,所以隨順修習「戒度」。由於了知真如法性沒有苦惱,遠離瞋憤之心,所以隨順修習「忍度」。由於了知真如法性沒有身心之相,遠離懈怠之情,所以隨順修習「精進度」。由於了知真如法性常定不動,本體無有散亂,所以隨順修習「禪度」。由於了知真如法性清凈光明,遠離無明妄念,所以隨順修習「智度」。
原典
解行發(fā)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1)已來,於第一阿僧只劫(2)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xiàn)前,所修離相。
以知法性體無慳貪(3)故,隨順修行檀波羅密(4)。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5)過故,隨順修行尸波羅密(6)。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密(7)。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黎耶波羅密(8)。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密(9)。以知法性(10)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密(11)。
注釋
(1)初正信:指由十住的初發(fā)心住所成就的信仰。
(2)第一阿僧只劫:菩薩修行成佛,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只劫的漫長時間,從十住的初發(fā)心位到十地之前,為第一阿僧只劫。
(3)慳貪:慳,吝嗇之義;貪,指貪欲。二者概指佛教三毒中的貪毒。
(4)檀波羅密:六波羅密之一,意為施度,即行法、財?shù)仁?/p>
(5)五欲:對色、聲、香、味、觸而生的情欲。
(6)尸波羅密:六波羅密之一,意為戒度,即持戒之行。
(7)羼提波羅密:六波羅密之一,意為忍辱度,即忍辱之行。
(8)毗黎耶波羅密:六波羅密之一,意為精進度,即精進不懈之行。
(9)禪波羅密:六波羅密之一,意為定度,即禪定之行。
(10)「性」,《金》本作「生」。
(11)般若波羅密:六波羅密之一,意為智度,即智慧行。
譯文
關於「證發(fā)心」
所謂的「證發(fā)心」,是指從初地(凈心地)到十地(究竟地)的菩薩,究竟證得何種境界?所謂真如,這是基於轉識成智才說真如是證得的境界。實際上證悟真如是畢竟無有境界可得的,只有真如的無分別智,故名之為「法身」。
這類菩薩,於一念瞬間,可以到無數(shù)的十方世界,去供養(yǎng)諸佛,恭敬諸佛請轉法輪。只是為了開示,引導眾生趨向真如正覺,而使他們不依賴於語言文字的理解;蛘唢@示直超修行的中間階位,迅速證成正覺,這是為那些畏懼佛道難行而生怯弱之心的眾生而作的:或者宣說自己經(jīng)過無量阿僧只劫的勤苦修行,才能成辦佛道,這是為那些對修行佛道有懈怠與驕慢心的眾生而作的。能示現(xiàn)如此無數(shù)的方便之法,真是不可思議。而實際上,這類菩薩的本性、根機都是平等不二的,所以他們的發(fā)心與證晤所得都無差別,沒有彼此超過的現(xiàn)象。因為一切菩薩,都要經(jīng)過三阿僧只劫的修習。只是為了隨順眾生境界的不同,眾生所見、所聞、根器、樂欲等不同,才示現(xiàn)不同方法的種種差別。
又這類菩薩證發(fā)心的形相,有三種微細不同的表現(xiàn)。
哪三種呢?
一是真心,指沒有分別的根本之智。
二是方便心,指能自然任運,遍行一切處,利益眾生的後得之智。
三是業(yè)識心,指具有微細生滅的阿賴耶識。
又這類菩薩功德圓滿,在色究竟處能示現(xiàn)一切世間最高大的身體,於一念瞬間即可與本覺證會,所有無明頓然消盡,這叫做一切種智。由此自然而有不可思議的業(yè)用,能逼現(xiàn)於十方世界,利益眾生。
有人問:由於虛空無邊,所以世界也無邊:由於世界無邊,所以眾生也無邊:由於眾生無邊,所以眾生的心、行差別也無邊。像這樣各種不同的境界,不可分別與定限,難以了知與理解。如果一切無明消盡,沒有心的各種妄念,怎么能了知一切境界,并叫它為一切種智呢?
回答說:一切境界,本來就是真如一心所變現(xiàn),而這一心是遠離一切念想。由於眾生虛妄之念才顯現(xiàn)境界,使心產(chǎn)生分別與定限。由於虛妄地生起各種念想,與真如法性不相稱,所以對種種法不能有決定的了知。諸佛如來,遠離一切見想,所知無所不遍。因其心真實無妄,就是一切法的本性。從自身的體性上能夠顯照一切虛妄之法,并有大智妙用與無數(shù)的方便之法,隨順眾生不同水平所應得的理解,應機開示種種法
義,使之悟解,故得名為「一切種智」。
又有人問:如果諸佛具有自然任運的不可思議業(yè)用,能夠無所不在,利益眾生。那么一切眾生如果見到佛身,看到佛的種種神通變化,聽到佛的種種方便說法,無不大獲利益。為什么世間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見到呢?
回答說:諸佛如來,法身平等一如,無所不在,沒有心識活動,所以說其具有自然不可思議的業(yè)用。但這種業(yè)用都是依照眾生的心而示現(xiàn)的。眾生的心,就如鏡子。鏡子如果有污垢,色像就不能顯現(xiàn)。眾生也是如此,如果心有垢染,佛的法身也不會示現(xiàn)。
原典
證發(fā)心者,從凈心地(1),乃至菩薩究竟地(2)。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3),名為法身。
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供養(yǎng)諸佛三請轉法輪。唯為陰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4);蚴境厮俪烧X,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只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shù)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fā)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jīng)三阿僧只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又是菩薩發(fā)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
云何為三?
一者真心(5),無分別故。
二者方便心(6),自然遍行,利益(7)眾生故。
三者業(yè)識心(8),徽細起滅故。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9),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10),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11)。自然而有不思議業(yè),能現(xiàn)十方利益眾生。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12)了。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13)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14)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又問:若諸佛有自然業(yè)(15),能現(xiàn)一切處,利益眾塵者,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云何世間多不能見?
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xiàn),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xiàn)。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xiàn)故。
注釋
(1)凈心地:即十地中的第一地,又名歡喜地。
(2)究竟地:即十地中的第十地,又名法云地。
(3)真如智:即指無分別智。
(4)不依文字:唐譯不求聽受美妙音詞。此義在精神上與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十分相近。在這裹,是指不依靠對經(jīng)典的文字詮釋,而是根據(jù)眾生的不同根機而分別開示,以達到幫助他們趨向涅盤的目的。
(5)真心:真實無妄之心。
(6)方便心:用種種方法,救度眾生之心。
(7)「益」,《金》本無。
(9)色究竟處:指色究竟天,即色界四禪八天的最後一天,是諸佛成道之處。
(10)一念相應慧:指一念之間,始覺與本覺相契會,這是一種最後的頓悟成佛的智慧。
(11)一切種智:亦稱佛智,指了知一切世、出世之法的智慧。
(12)「決」,《金》本作「明」。
(13)「法」,《金》本作「佛」。
(14)「眾生」,《資》、《磧》、《普》、《南》、《徑》、《清》本均作「眾生性」
(15)自然業(yè):指無心造作,任運自然而有不思議業(yè)用。
修行與信心
譯文
以上已經(jīng)闡述了義理解釋部份,其次,再說修行與樹立信心部份。這裹依據(jù)未進入正定聚的眾生,所以才說修行與信心。
1信心四種
指哪些信心,怎樣修行呢?
大略說來,信心有四種,哪四種呢?
一是信根本,即所謂樂於信念真如之法。
二是信佛有無量功德,即經(jīng)常想念親近佛,供養(yǎng)佛,恭敬佛,生發(fā)信仰的善根,愿求成佛的最高智慧。
三是信法有大利益,即時常想到修行各種波羅密法。
四是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即時常樂於親近諸菩薩眾(此指修大乘法的僧眾),求學如實修習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念觀音菩薩圣號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 佛教青年如何成功立業(yè)
- 星云大師:凈土思想與現(xiàn)代生活
- 星云法師:人,有沒有來生
- 人生的大。贺
- 佛教與花的因緣
- 星云法師:這里就是地獄
- 星云法師:佛教青年應如何成功立業(yè)?(上)
- 星云法師: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星云大師:凈土思想與現(xiàn)代生活(二)
- 星云大師:凈土思想與現(xiàn)代生活(一)
-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九)
-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八)
-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七)
-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六)
-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五)
-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四)
-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三)
-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二)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