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般若導引凈業(yè)修持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綱要,開般若正智即是開佛知見。菩薩六波羅蜜,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若離般若,則波羅蜜(到彼岸)。證知菩薩六波羅蜜一以般若波羅蜜為本。經(jīng)云:“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大般若經(jīng)》)般若是險惡徑中的導師,迷暗室中的明炬,生死海中的智揖,煩惱病中的良醫(yī)。般若不明,則萬行虛設。

  凈宗作為大乘圓頓法門,與般若關聯(lián)甚密。般若乃凈業(yè)修持之良導,滲透在凈業(yè)行人情愿持名、求生凈土、圓成佛道的全過程,茲略舉數(shù)端。

  一、般若助成對凈宗法門的信解

  凈宗作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其最深層的難信,正在于般若。凈宗的最高理念是般若。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薩時,開根本智,稱性而發(fā)四十八大愿,爾后,經(jīng)無量劫,住般若正智,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以大慈本愿,從空出假,在性空的幻化中,莊嚴佛土,雙照空有二邊,妙契中道,體現(xiàn)凈宗深旨。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現(xiàn),念佛法門舉體是般若正智。凡夫以生滅心揣度凈宗妙義,每每愈推愈遠。所以,凡夫眾生難信念佛法門。若有人能信凈宗,即是內具的般若善根與凈宗的耦合。所以,吾人注重身口意三業(yè)的修持,培福開慧,即能助成對凈宗念佛法門的信解,透過信關,成辦生死大事。

  二、般若助成終極關懷的確立

  無論是修行的道人,還是世間的凡夫,都要面臨和解答精神歸宿(或曰安心立命)這一人生大問題。儒家將“至善”作為心性的安頓處,基督教將天堂確立為人生的歸趣。以般若為先導的凈土宗,則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作為究竟的指歸。凈業(yè)行人獲得并認同這一終極關懷,便會專志奉持念佛求生凈土的大安樂法門,飄泊的人生便得以安頓。

  心念的安頓對人生的質量與歸趣,關聯(lián)甚密!金剛經(jīng)》中,須菩提恭問釋尊:“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大乘無量法門,在心性安住與降伏妄心上,各有方法與手段,茲不詳述。凈宗念佛法門在住心與降心上,直截了當。心安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上,身寄寓于西方凈土七寶池蓮華中。凈業(yè)行人亦應發(fā)廣大心,普愿法界眾生,同生極樂世界。在降伏妄心雜念方面,至心持念彌陀名號,正是降伏妄念的妙法。佛號如清水珠,能令吾人的妄念澄凈。念佛不是強行降伏妄念,不是與妄念對峙按捺,而是巧用轉移法,轉染念為凈念(佛念),最后歸于無念。誠如古德所云:“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

  念佛法門暗合《金剛經(jīng)》無住生心之旨。都攝六根,至心念佛,不為五欲六塵所動,即是無住。正無住時,一句佛號孤明歷歷,即是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所以,念佛法門下手便是安住與降伏,便是轉識成智、顯現(xiàn)般若的妙用。六字洪名是開顯吾人如來藏的無上法寶,執(zhí)持名號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念佛求生凈土即是無極的安心立命。

  三、般若成就厭欣心

  能否往生取決于信愿,信愿的本質內涵即是厭離娑婆欣慕極樂。而沒有般若觀照,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則難以真實生起來。沒有般若的扶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地念佛也難以持久。

  凈業(yè)修持的前提是出離心,出離心的生起與鞏固,應恒常輔之以“六如”的般若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jīng)》)凡夫之所以六道輪轉,就在于背覺合塵,向外馳求,分別幻相,貪著幻相,起惑造業(yè),不得出離業(yè)網(wǎng)。所以,凈業(yè)修持,先須深觀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無非虛假。六如的智觀,行之久久,能于一切境相如如不動,對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塵,不存留戀。古德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愛戀即是我執(zhí),六如的金剛慧劍即能摧破我執(zhí),蕩遣欲情,成就出離心。以般若慧光觀照極樂世界,能催生對西方凈土常樂我凈的欣慕心。出離心成就萬緣放下,欣慕心促成一念單提。凈宗行人如是用功,易獲念佛往生的法益。

  凈業(yè)行人成就往生者,無不以般若為前導,以真實的厭欣心執(zhí)持名號。臨終往生凈土。茲略舉二例。宋代王日休居士,國學進士,博通經(jīng)史,聞凈宗法門后,悉皆捐棄先前之業(yè),曰:“是皆業(yè)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之歸。”(《龍舒凈土文》,王日休撰)從此一意精修念佛,每日禮佛千拜,臨終站著往生。清代彭紹升居士,弱冠及第,信奉念佛法門后云:“從今以后,愿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復作度人妄想。”( 《一行居集》,彭紹升撰)如是專修念佛法門,臨終預知時至,往生凈土?v觀今日世界,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其病根正在于般若的匱乏。愛樁不拔,情攬牢系,拖泥帶水,凈業(yè)難成。縱有阿彌陀佛大愿接引,臨終一念情戀因循,便隨業(yè)受報。古今史籍,多載此類事例,凈業(yè)行人不可不慎。

  凈業(yè)行人常起般若觀照,便如鴨鵝入水,不受粘滯。

  若生恩愛時,當念西方凈土眷屬無有情愛,我是將生凈土之人,宜應遠離情愛;

  若生瞋恚心,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愿生凈土的人應舍瞋恚心;

  若遭苦逆時,應當系念西方凈土沒有眾苦,但受諸樂;

  若遇樂境時,應當系念西方凈土的快樂,純一無雜,無量無邊。

  凡對境歷緣,皆起般若觀照,則一切時一切處,無一不是凈業(yè)助行。

  四、般若的有無關涉凈業(yè)的成敗

  《無量壽經(jīng)》中,釋尊開示娑婆世界有四類眾生,接觸凈宗念佛法門,或信或不信,或修持或不修持,或成就往生或未能往生,種種因行事相,悉與般若的有無與淺深相關。

  第一類眾生,接觸佛法,也行善積德,但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分別西方凈土不如天界快樂。對天界的微妙五欲生向往心,認為極樂世界無有女人,缺乏豐富的愛情生活,單調乏味。此類眾生缺乏般若智慧,不知天福享盡,還會墮落,終不能出三界牢獄。以凈宗理念來看,天道亦是苦趣,亟須超越。世尊針砭此類眾生:“邪見業(yè)王未能舍離,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大乘無量壽經(jīng)》)這類迷戀天人之福、不求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人數(shù)甚眾。

  第二類眾生,不念佛求生凈土,無求無上菩提之心,反恃世智聰辯,貢高我慢,邪見顛倒,好為人師。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這類眾生中以知識分子居多。憑著宿世的些許慧根,博覽群書,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以生滅心測度如來性覺圓海,不自覺地造了許多謗佛謗法的言論,諸如:西方極樂世界是理想國的神話,西方凈土是太陽神崇拜的變種,一真法界是虛映折射,等等。凈業(yè)行人對此類言論要加以智慧的辨析。

  第三類眾生發(fā)心念佛,廣作眾善,然而取相分別,情執(zhí)深重,諸如:我念佛怎么還沒有到一心不亂呀,怎么還沒有見到佛光呀,我念佛怎么身體還不見健康呀,等等。修善也互相攀比,你供養(yǎng)了多少錢,我供養(yǎng)了多少錢等,如是心有取舍,情有執(zhí)著,不合無住生心的般若正智,所以,雖也精進念佛,難以與阿彌陀佛愿力感應道交,最終不能成就往生。凈業(yè)行人對此應深加警誡。

  第四類眾生,以無相智慧,信愿持名,求生凈土,不求人天福報,志趣無上菩提。這類眾生是凈宗正修行人,熾然修行諸善,而不取相,轉有為善行成無為的凈業(yè)正因,如是念佛能與阿彌陀佛愿力感應道交,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凈土,圓成佛道。

  上述四類眾生的因行果報昭示:凈業(yè)的成敗與般若的有無呈正相關。凈業(yè)行人宜應注重般若的開顯,以般若為導,以凈土為歸,在現(xiàn)生隨緣菩薩道,住無為之理體,作有為之佛事,普度眾生而無度生相,上成佛道不著成佛相;雖熾然求往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不落兩邊,從容中道。處理好佛法與世間法的關系,佛法不離世間法,先做世間正人君子,以此為基點,模鑄圣格,凡家庭與社會的一應責任,亦盡心盡力地完成。當相離相,即事而真,塵勞即道場,轉煩惱為菩提。心系佛號,注想西方,隨緣度日,理事圓融。凈宗法門提供我們究竟的安心立命與終極關懷,吾人宜應遵從佛語,信愿持名,仰賴阿彌陀佛大悲愿力,出離生死苦海,穩(wěn)達涅槃彼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