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居士《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1.西方極樂世界從什么地方去?
從心上去。這個問題必須仔細聽經或者熟讀經注,才能了解明白。因為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極樂世界,自然也不例外。但是,要弄懂‘唯心’二字,卻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恐怕誤解,反而出偏。因此,在未弄懂以前,只要堅信佛語不虛,發(fā)愿往生,臨終一定得阿彌陀佛接引,從此走出六道輪回,永出生死苦海。正好像醫(yī)生開藥方,如果你先要弄懂藥方的道理,那么抓藥就耽誤時間了,怎么能夠治好病呢?
2.‘南無阿彌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無’就是皈依、敬禮的意思,‘阿彌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無量無邊,語言無法說清。這個問題還必須看《阿彌陀經》才知道根源,如果沒有讀經的能力,就可以先看看《初機凈業(yè)指南》、《歧路指歸》(《覺海慈航》)、《學佛淺說》等小冊子。要多看幾遍,弄清道理。如果不能了解,就會走向迷信,很容易退心。
3.修凈土的人走哪條路才是捷徑?
有四種方法,其中以持名為捷徑。念佛四種方法即是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就是念自性本有之佛,即自性天真佛,它要用般若智慧之光,去照見一切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它的本性都是空的,天臺止觀,禪宗參究向上,都是用這種方法。觀想念佛即是依《觀無量壽佛經》作十六種觀想,經中有詳細說明,讀者細研,自然明白。觀想念佛,即觀佛形像,心常系念。持名念佛即只念阿彌陀佛名號。實相念佛,著重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向外求,親證本有之佛,但凡夫被無量劫來業(yè)障所遮蔽,怎么能一時頓悟,親見本有之佛呢?故實相念佛一法,一般人不可運用。觀想念佛要作十六種觀想,并且不能間斷,也非人人都能修學的。觀像念佛,必須依靠佛像,像去還無,因成間斷。只有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念念相繼,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即在其中了,不勞觀想,不勞觀像,如子憶母,一定能夠依靠佛的加持力量,往生西方,一旦往生,即出輪回,成佛也就不遠了。
4.《阿彌陀經》說:‘若有信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發(fā)愿應該采取哪些方式?
早晚功課做完以后,念誦回向文,就是發(fā)愿。但這種發(fā)愿還停留在口頭上,如果念佛的時候,放下萬緣,一心一意求生凈土,這才是真發(fā)愿,因為它出自內心。此外,還有在特殊的儀式中,用口頭的形式或者書面的形式發(fā)愿。
5.不吃長齋,可不可以在家中敬奉西方三圣像?
可以敬奉圣像,但在吃葷腥的時候,或者做其他雜事的時候,應該遮住佛像,以免不潔。
6.世俗習氣不能斷盡,可以信佛念佛嗎?
正是為了斷除習氣,才要念佛,因為習氣難以斷盡,所以就應該加緊念佛。圣凡之間的區(qū)別正在一念之間,一念正,即是圣,一念邪,即是凡。
7.有人說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同為一體,是不是?
法身可以這樣說,報身和化身就不能這樣說。諸佛法身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與宇宙已經融為一體,‘宇宙’的‘宇’字,即是指空間,‘宙’即是指時間,時間和空間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諸佛的法身也都是無量無邊的。既然都是無量無邊的,諸佛的法身就是相同的。報身即是指自受用身,所謂自受用身即是諸佛如來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已經積聚了無量福慧資糧和無量真實功德,得到了圓凈常遍色身,此身清凈湛然,相續(xù)不斷,盡未來際,永遠受用廣大法樂。化身即是諸佛的變化應身,分為殊勝應身和劣等應身,殊勝應身即是他受用身,指諸佛發(fā)大愿而成就凈土,佛居純凈土,為十地以上菩薩現(xiàn)大神通,轉正法錀,決眾疑網,令大家受用大乘法樂。劣等應身指諸佛居穢土隨類變化,為未登地菩薩,及所有眾生,方便說法,使一切眾生盡得解脫。
8.沒有吃素的人,念佛能不能往生西方?
雖然不能吃素,但也要戒殺,方便吃五種凈肉,如此就不會妨礙往生。什么叫做五種凈肉呢?第一,動物被殺情形沒有親眼看見的;第二,動物被殺時的慘叫沒有親耳聽到的;第三,不是為我而殺的;第四,命盡自然死亡的;第五,動物吃剩的。
9.我有一位鄰居,信佛很久,她對我說,女人每月定期污穢的那段時間,不能念佛,是不是?
這是女人的生理問題,并不是有意不潔,念佛貴在凈念相繼,不能中斷,只管放心念去,沒有妨礙。
10.做功課念佛的時候,常常妄念紛飛,心中不能清靜,請教有什么好的念法沒有?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念口誦耳聽,都要字字清楚,不能滑過,久而久之,自然能夠做到一心不亂。
11.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為什么《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所謂十念法,并不是說只念一次,每天都必須堅持,積年累月,自然就不少善根了。但這個辦法也是專為那些事務很忙的人設立的,如果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來念,那就更好了。
12.女人生產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念佛嗎?
念佛注重凈念相繼,生產是生理問題,并不妨礙念佛,從來就沒有產婦不許念佛的說法。采用心念的辦法比較好,如果做不到,口念也無妨。
13.每天念佛,依然妄想很多,應采取什么辦法?
這是工夫不深的緣故,時間久了就漸漸能夠約束自己的心了,現(xiàn)在不要勉強,恐怕方法不妥當,越除越多。念佛的時候,六字洪名從心里生起要清清楚楚,從口里出來要清清楚楚,從耳里聽到要清清楚楚。這樣念下去,妄念就自然一天天減少了。
14.《觀經》上品上生那一段,所說的修行六念,是指哪六念?是不是晝夜六時念佛?
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六念。
15.我念佛從來沒有懸掛佛像,也沒有燒香點燈,或者舉行其他儀式,這是不是對佛不恭敬?
家里方便,想要懸掛佛像,我們這里可以贈送。如果不太方便,只要面向西方,心里觀想,至誠懇切,就有無量功德。至于禮拜的儀式,只要環(huán)境許可,還是實行為好。低頭一拜,罪滅恒沙啊!
16.有某寺主向我呵斥,說念佛是著相,不知道怎樣回答。
您可以指著他的衣服說:‘寺主這樣難道不也是著相嗎?’等他答復后,您就可以依他的答語說:‘我也是這樣啊。’
17.我聽到很多人說,夫妻臥室污穢,不能念佛,可是有時在睡夢中念佛,不知道有罪沒有?我看到一本勸文說,行、坐、立、臥、閑、忙都要能夠念佛,這個說法對有妻和沒有妻是否有區(qū)別?
臥房和一些不干凈的地方,不出口念佛,心中默念,沒有關系。夢中念佛,是念佛功深的表現(xiàn),這是好境界,哪里還有罪過!在家居士多數(shù)都有妻室,夫妻同修,互相鼓勵,怎么不行呢!
18.念佛念到法喜充滿,是不是得到了佛菩薩的感應?或者說是佛光所照、佛力加被嗎?
法喜是聞法修法時,心中所產生的一種欣慰現(xiàn)象,不一定要等到佛菩薩現(xiàn)像,才能出現(xiàn)。
19.西方極樂世界常常出現(xiàn)在眼前,是不是因為法喜充滿才出現(xiàn)的呢?
只是法喜充滿,極樂不一定會現(xiàn)前。如果極樂現(xiàn)前,法喜就更進一層。
20.心里念佛,心即是佛,心不念佛,心不是佛。那么念佛的心都是佛嗎?有這樣容易的事嗎?
成佛不難,只在覺心。心是什么?不可言說。心在哪里?無處尋覓。一定要尋根究底,就是您當前的一念,空曠靈活,無有邊際。如果是念佛生起的心,這個心就是佛心;念其他的心,當然就不是佛心。從這個地方入手,狠下功夫,修行就會漸漸得力。做到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境界。
21.常常聽人說參禪能夠忽然開悟,修凈宗要到什么時候才能開悟?
凈土法門注重念佛一心不亂,不注重開悟,只求往生,不求急于斷惑,但是果然能夠持之以恒保持念佛一心不亂的境界,自然有一天就會大徹大悟。
22.‘禮拜’團體生活不很方便,念佛不能合掌高聲,只能默念,有時候取出身上帶的小佛像,合掌點頭,是否和大禮拜的功德相同?
佛法注重心誠,在團體生活中,不很自由,可以方便。默念更能收心,心誠點頭,同樣有功德。念佛即是念心,不在于形式,只要凈念相繼,即是供養(yǎng)諸佛,即是報佛恩。
23.近來聽說一件事,有一個佛教徒,修行多年,忽然被欲塵熏染,他到臨終是否有障礙?
由凈入染,就談不上往生了。念佛只能前進,正是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如果由凈入染,則前功盡棄。一切功夫要看臨終最后一念,既然由凈入染,必在六道。所謂臨終十念即能往生,功夫都在平時積累。大惡人臨終十念即能往生,是前世善因萌發(fā)所致,不能有這樣僥幸的心。
24.念佛方法有多種,可不可以兩種兼行,例如持名和觀想并行?
觀想和持名并行,古人有很多先例。但自從蓮池大師以后,就只采用一種方法了。因為這樣容易做到一心不亂。
25.印光大師文鈔中勸人念佛,要兼念觀音菩薩,以祈禱消災免難,難道念佛不能消災免難嗎?
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哪里有不能消災免難的道理。但念佛就要發(f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愿,如果存有其他想法,心念就不能專一。印光大師的話本來是針對那些了脫生死心情不夠迫切的人來說的,如果果然念到不為外界所干擾,八風吹不動,還用擔心有什么災難嗎?
26.周利槃陀伽,根性下愚,為什么釋迦牟尼世尊不教他念阿彌陀佛,而教他念掃帚呢?
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模式,一眼看見掃帚就信手拈來,其中卻有不可思議的深刻含義。周利槃陀伽念掃帚兩個字,都記前忘后,何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呢?雖然是念掃帚,因為周利槃陀伽勇猛精進,一心念誦,妄念不起,暗合道妙,即是三昧境界,正是一把無相掃帚,掃去心中凡塵。
2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力這樣強大,平時除念佛以外,還有什么好辦法來預防魔病嗎?
定力和戒德,足以擊退魔障。戒、定、慧叫做三無漏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
28.平時不信佛,也不敬佛,臨終遇到善知識助念,這個人不知道念佛的道理,他能夠往生嗎?
立即發(fā)出信心,隨教隨念,就能往生,否則沒有多大利益。
29.念往生咒和念阿彌陀佛的意義有什么區(qū)別?
往生咒和阿彌陀佛的功用沒有什么差別,只不過繁簡難易程度不同罷了。
30.如果在臥室或者在廁所里,不管是出聲念佛,還是心中默念,是不是不恭敬?
臥室可以出聲念佛,但是躺下以后,只宜默念,不能再出聲念。在廁所里,也只適宜默念,不宜出聲。這里不存在不恭敬的問題,因為大小便是不可避免的,而臥室又是經常生活的地方,念佛要念念相繼,怎么能夠停下呢?在不潔凈的地方,就可以采用默念的辦法。
31.聽說某居士專念阿彌陀佛,不念其他,連觀音菩薩也不念,這樣的修法是否可行?
單刀直入,未嘗不可。
32.阿彌陀佛的接引像,是坐著,還是站立?
接引像是站立的樣子,象征急引終生遠離娑婆世界,哪里還能坐等呢?
33.念佛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貪心?
哪里能說是貪心呢?求生西方,是為了得道后再回娑婆世界,普度眾生。但是,如果認為往生西方,是為了享受富貴,則與彌陀本愿相違,即是貪心,如此便難往生。
33.經上說,自心是佛,那么我一心念自己的名字,是否可以成就?
念心當然可以成就,但名字與心不同,念它恐怕會增加我見。果然不起分別心,例如采用數(shù)息或參話頭的辦法,未尚不可。但這些辦法是靠自己的力量了脫生死,與凈宗念阿彌陀佛的圣號,兩種力量相互感通,完全不同。上面不是說周利槃陀伽念掃帚都得到了解脫嗎?但周利槃陀伽遇正法時代,即是殊勝因緣,勇猛精進更非一般人可以比擬,他的辦法豈非人人可以仿效,末法時代的人更是望塵莫及,所以真修行人,還是老實念佛,莫換題目為好。
34.家庭事情多,念佛的正課時間少,散念或默念的時間多,能夠成就嗎?
果然心中經常默念,持之以恒,就容易進入念佛三昧境界,哪里有不能成就的道理?
35.正課念佛回向以后,再念大悲咒和其他的經典,不知是否妨礙正課?
回向以后,再有念誦,那出屬于另外的愿望,只要不違背凈宗的旨意,一切功德都回向西方,就沒有妨礙。
36.看小說,看電影,唱戲,聽戲,都能達到忘我境界,一心不亂,請問這種一心不亂和念佛的一心不亂有什么分別?
近來的小說、電影、戲劇品味一天天低劣,不外乎誨淫誨盜,悲歡離合,觀眾一看,便生喜怒哀樂,如醉如癡,如此心動神移,那正是墮落的表現(xiàn),怎么能說一心不亂呢?這種污染的心和念佛的一心不亂,怎么能夠相提并論呢?凈宗一心不亂是凈念相繼,離開世俗的污染,放下萬緣,八風不動,心如止水。但是,所謂心如止水,并不說心如石頭,是非不分。真正的藝術是對真善美的歌頌,是對假惡丑的鞭撻,能夠凈化人的心靈。所以我們并不反對去欣賞真正的藝術(欣賞的同時,也是念佛的過程)。佛教本身也常常用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例如唐朝的佛教變文,即開辟了通俗小說的先河。敦煌石窟等雕塑,更是藝術的瑰寶。佛教梵樂,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37.承蒙指示,念佛不必觀想,但我念佛時,思想不能集中,有什么好辦法對治嗎?
佛號發(fā)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再印于心,要使它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復始,這樣就能做到思想集中。如果仍然不能集中,就可以采用計數(shù)的辦法。一氣念三句,再一氣念三句,最后念四句,一共十句。這種計數(shù)方法,最容易集中思想。例如銀行職員點鈔票,速度就如秋風掃落葉,但數(shù)目卻清清楚楚,不會混亂。
38.念佛不吃素,臨終能夠往生嗎?
有助念者就可以往生,但還是練習吃素好,‘不結冤孽債,臨終無障礙。’如果沒有條件吃素,就可以方便吃五凈肉。
39.念佛念到臨終重病,非常痛苦,不能念佛,能夠往生嗎?
臨終的時候,是關鍵的時候,不能念佛,心即顛倒,怎么還能往生呢?在這個時候,可以請同道來助念,這樣就能穩(wěn)當。
40.平素按時念佛,并不間斷,如果突然遇到災難,例如被汽車撞死,不能念佛,能夠往生嗎?
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奇禍。為了防止萬一,平素應當練習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用心工作完成時初換的念頭,睡醒時初起的念頭,應當念佛。如果形成了習慣,那么即使突然被汽車撞死,神識受驚而昏迷,但中陰身出現(xiàn)以后,驚定念起,這時依靠平時念佛的習慣,第一念先念佛,中陰身就能往生。
41.念佛沒有斷五戒,沒有斷淫欲,能夠往生嗎?
雖然沒有受五戒,但是能夠自動戒殺、戒邪淫,信愿具足,也能往生。因為凈宗帶業(yè)往生。不過,仍舊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約束自己,這樣就更有把握了。
42.貪嗔癡三毒,只能戒貪癡,唯有脾氣難改,不能忍辱,能夠往生嗎?
是否能夠往生,前面已經說了很多理由了。只有時時練習忍耐,臨終才不會遇到惡緣。嗔心不改,有時就會出大問題。例如王某一生修行,臨終的時候,旁邊的人用拂趕蠅子,誤打到他的面上,就生嗔心,因此墮落為蛇身,應該引為借鑒。
43.自己念佛,但家里人有另外的人生觀、世界觀,每逢念佛聽經時,就受到阻礙,如此下去,臨終能夠往生嗎?
家里人阻礙,那是前世的業(yè)緣所致。應該平心靜氣,慢慢引導,不可發(fā)脾氣。只要一心祈禱佛菩薩加持,總有一天會轉化。佛陀為了度一個眾生,多劫受苦,我們要學習。真正做到持之以恒,還用擔心不能將逆緣轉化為助緣嗎?
44.佛到臨終時,出現(xiàn)瑞相,當然可以證明已經往生,但是毫無證明,是否也往生了?
瑞相證明,分為別人看見和自己看見兩種。由別人觀察,沒有一點瑞相,往生恐怕就靠不住。如果由自己觀察,就不必見佛聞香聞樂等等。因為六根當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就是正念分明,決定往生。真念佛人不追求出神通,只是一心往生求解脫。若有貪心,易入魔障。所以對于念佛人本身就不要去追求瑞相,一旦凈念相繼,臨終自然會有瑞相,不求而自來。
45.信愿堅固的人,臨終沒有人助念,是不是一定能夠往生?
臨終的時候,痛苦昏沉,一念之間,至關緊要,如果內心顛倒,或者外有惡緣,就壞了大事了。請人助念,就可以防止這兩樁事情的發(fā)生。但助念團并不是到處都有,所以平時佛化家庭,廣結善緣,就非常重要了。
46.因為平時念佛熏染,中陰身突然回憶起了佛號,可以往生嗎?
古德的著作中,有中陰身往生的說法,但這個人的念力如何,大有問題,中陰身是否能夠回憶佛號,就更成問題了。因此要在平時養(yǎng)成凈念相繼的習慣,不要有在死后僥幸取勝的想法。
47.往生西方是幻生,還是真生?
真如本體,無始無終,不增不減,離此生彼,實際上并沒有生滅,說幻不幻,說實不實。從色身來說,如果懷疑西方極樂世界是假的,那么我們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四大假合的身體,哪一處是自己呢?難道這皮包骨頭的臭皮囊就是自己嗎?
48.念佛是否要記數(shù)?
記數(shù)的辦法很好,一能集中思想,二能防止退心。
49.念佛時臟腑感覺清涼或者溫暖,不知是兇是吉?
念佛是修心,是為了轉凡識成圣智,假合的身體,偶然感覺冷暖,是呼吸變化所致,與吉兇沒有關系,不要去想那些無關緊要的表面現(xiàn)象。
50.有時夢中誦經念佛,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毫無雜念,這種安靜的境界是平時沒有的。這個時候還明明知道是在夢中念佛,甚至希望繼續(xù)念下去,不愿醒來。這樣的夢好嗎?
夢中能夠念佛,不現(xiàn)其他的境界,這是念佛漸漸能夠專一的好現(xiàn)象。夢中能夠念佛當然很好,但醒來仍舊凈念相繼,就更好了。
51.普賢菩薩聽了凈土法門以后,就發(fā)了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嗎?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聽到凈土法門,怎么能夠發(fā)愿導歸極樂呢?
52.凈宗以外的其他經典不去作功課念誦,只作參考,可以嗎?
修行貴在專一,參考不妨廣博,不專一凈功難以成就,不廣博道理難以明了。一旦選擇了凈土法門,就要矢志不渝地去努力修行,但是凈土是怎么來的呢?又應該怎么修行呢?這就需要我們廣博學習佛教經論,沒有三藏經典作指路明燈,修行就會變成盲修瞎煉,誤入歧途,不可不慎啊!所以念佛與研經同樣重要。
53.在家人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夫妻之間為正淫。在發(fā)生關系時,竟然圣號浮現(xiàn)于心頭,像一個輪子一樣轉動,這時正是不念而自念。正在三業(yè)不干凈的地方,圣號突然出現(xiàn),應該怎樣觀想?像這樣的問題,本來不敢啟問大德,恐怕猥污佛學問答。但是想到后學有這樣的問題,其他道友也一定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坦率地冒昧求問,請能解答。
此時此景尚且能夠不忘凈念,可見平時用功之深。為了避免不恭敬,應該趕快轉念。例如寶樹蓮花、樓閣金池,都可以觀想。這樣雖處穢境而不失凈念,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就不存在不恭敬的問題了。請你仔細體會其中的意思。
54.做功課時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鬧,念頭不專一,心中起無明火,念完后按情節(jié)輕重懲打孩子。像這樣一瞬間的善惡,是否種下了不善的因數(shù)。如果不教訓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雖善但內心動惡,也不是凈念。請問,有什么好辦法對治嗎?
念佛本來就是為了斷除無名,只因為念頭不專一又起無明,好像陰暗的月亮又添上了一層黑云,千萬使不得。做完功課后教訓孩子,使他規(guī)矩一點,自然是好意,并非惡心,但應該恩威并施,獎懲結合,內心不可真正發(fā)怒。要反省自己,子女不守規(guī)矩,仍然是自己家教不嚴所致,是自己的業(yè)障,要發(fā)慚愧心,多責備自己。能夠這樣去觀想,就是調伏的一個好辦法。
55.現(xiàn)在有兩個人,一個人專一念佛,一個人兼參念佛是誰。如果兩個人的信愿相同,那么誰往生的把握大?
參念佛是誰,注重相信自己的力量,求生極樂世界;專一念佛,注重相信阿彌陀佛的力量。兩者的信仰已經不同了。既然信仰不同,又怎么比較呢?能否成功,要看各人的努力程度。千經萬論,指歸凈土,修行凈土法門,是捷徑中的捷徑,還什么懷疑呢?
56.晚上睡覺的時候常常在夢中念佛而被驚醒,這是為什么呢?
夢中能夠念佛,是念頭漸漸專一的好現(xiàn)象。
57.念佛時常;貞浧饚啄昵盎蛘吒L時間以前從來沒有回憶過的事情,這是為什么?
念佛功夫一加深,雜念自然減少,過去的事情就容易覺察了。
58.正在念佛的時候,怎樣才算得上是信愿懇切?
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條路才能走向極樂,可以脫離危險。在念佛這個時候,就是生死關頭,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斬斷,才能奔向極樂,稍一遲疑,就會落到火坑。這樣去觀想,就是信愿懇切。
59.古今的大德都說每天念佛的數(shù)目可增不可減,但我身為軍人,處在戎伍之間,忙閑不定,請問有什么好辦法方便嗎?
作課有定散的分別,定課指早晚有一定儀規(guī)的功課,散指沒有一定的儀規(guī),行住坐臥,一句佛號時刻記在心頭。戎伍之間,有時候固定念佛的時間少,散念的時間多,有時候固定念佛的時間多,散念的時間少,這都可以方便通融。
60.近年我總為念佛不能做到一心不亂而苦惱,現(xiàn)在我住進了醫(yī)院,我就抓住機會免了一切應酬,不再讀書,整天念佛,動也是佛,靜也是佛,時刻不忘佛號。這樣過了一個月,心中大為輕松,F(xiàn)在每次念佛總覺得不想停口,越念越有味道,真是法喜充滿。請問這樣是否合乎佛法的要求?
法喜充滿不論是修那種法門,都是需要的。
61.念佛念到心境平靜時,常常發(fā)出至誠恭敬心,雖然在行動,但也好像在作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念佛貴在一心不亂,請問這種現(xiàn)象是否亂的現(xiàn)象?
這是好現(xiàn)象,也是初步應存的念頭,現(xiàn)在暫時不要去唱高調。
62.念佛時可以看著佛像或者西方嗎?還是眼睛閉著或者半閉著?
不必拘泥,只是根據(jù)各人的情況,看那種方式最能收心,就采取那種方式。
63.做完功課以后,念南無阿彌陀佛和念阿彌陀佛,那種功德大?
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恭敬一些,念阿彌陀佛在方便的時候用。
64.念佛漸漸能夠覺察心中動靜,但時有時失。凈宗成就是否靜存動無,就是心佛合一?
念佛時能夠覺察動靜,在佛法里面叫做寂而能照,失念就是不寂即不照。靜存動無,當然是好現(xiàn)象,但向更深一層來說,還是妄念罷了。
65.就寢后,有時思潮起伏,難以入睡,只有念佛最為理想,不知是否可以念?
只宜默念。
66.念佛的姿勢必須恭敬,有跪念和坐念等方式。但我作為一個軍人,在軍隊中使用坐念的方式,別人就會感到奇怪。即使不使別人知道我在念佛,但我坐的姿勢與平常不同,也會發(fā)覺。如果保持平常姿勢,就難以使心境專一。如果躺著念佛,就沒有這些顧慮,心境也比較平靜,但又恐怕不恭敬。請問有什么方便的辦法嗎?
凈宗功課行住坐臥都可以實行,你到外面找個地方,按時散步念佛也可以。
67.近四個月來,我對念佛忽然感興趣,除了做買賣以外,就專心念佛,F(xiàn)在連書本我也懶得看了,認為多看書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專心讀書,而想專心念佛。這樣是否可行,還是二者都要看重?
念佛和看書同時進行最好,修行要行解相應,行即是實踐,解即是理解,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既要有實踐,又要懂理論,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實踐必須與理論相結合。果然沒有時間,只要信愿不退,單念佛也可以。一心念佛,信愿不退,即合道妙,即是行解相應。凡夫念佛,不達一心,容易退心,所以必須多看書,以增強信心。世有所謂愚夫愚婦念佛,并不識字,一心念佛,同樣往生。此實際是有大善根因緣,雖不識字,卻能一心念佛,無分別心,即達一心不亂,怎么能不往生呢?但世上這樣的愚夫愚婦又真正有多少呢?所以,末法時代不看經聽經,欲得解脫,無有是處。
68.念佛功德無量,不念出聲,只在心中默念,是否和出聲功德相同?另外一個問題是,今天的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那么佛陀之所以成佛念誰呢?如果誰也不念,那么他又是怎么成佛的?
念佛沒有出聲不出聲的分別。佛度眾生,有無量法門,念佛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法。居士所說的‘誰也不念’,叫做‘無念三昧’,正是佛法,但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到最高境界,也是‘誰也不念’的‘無念三昧’境界。這個‘誰’就是‘一切’的意思。
69.常常聽說念佛人著魔,心里很生疑惑,難道佛不加持嗎?
魔由自心生,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凈。有了這兩個原因,就與佛產生了隔離,佛怎么還能加持呢?但是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滅,不能為害。以后功夫反而更進一層,所謂不受魔難,難以成佛啊!
70.信佛的人,時常要有慈悲心,沒有時間靜修,觀像默念,是否能夠成就?
行住坐臥默念一句佛號,凈念相繼,就會成就。
71.念佛是高聲好,還是低聲好?
高聲治昏沉,低聲治散亂,各有好處。做功課時,可以靈活選用,不必拘泥。
72.我們佛教徒,在念佛時往往不能記住念了多少數(shù)目,用什么方法能夠確定?
拿念珠計數(shù)念佛。
73.念佛已經念到心念心聽的程度,可以在念佛時再增加觀想西方三圣嗎?
果然能夠做到心念心聽,就已經漸漸專一了,何必還要另開爐灶呢?愚人念佛,不太老實,總想要發(fā)現(xiàn)什么新方法。一心念佛,莫換題目。
74.念佛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的用意是什么?
可用可不用,佛珠就是用來計數(shù)的。
75.在專心念佛,不知為什么雜念突然出現(xiàn),有什么好辦法清除嗎?
這是功夫問題,只要按照發(fā)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的辦法,持之以恒,自然有云開月現(xiàn)的日子。
76.念佛時感覺心酸想哭,不知是什么緣故?
這是心誠的表現(xiàn),所謂感激流涕啊!
77.平時念佛必須一心稱念佛號,才能感應道交。如果臨終的時候,六神無主,雖然能夠念佛,但做不到專一,是否有礙往生?
平素果然念佛得力,臨終自然能夠作主。雖然做不到專一,但只要不失正念,就不會阻礙往生。
78.平素精神散亂,不能安定,默念佛號,又起妄想,請問有什么好辦法嗎?
念佛必須是從心發(fā)起,口出佛號,耳聽佛聲,如此周而復始,清清楚楚,久而久之,思想就能集中到一處了。
79.唐朝大詩人白樂天寫的凈土頌中說:‘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么生,不達又如何!’這三個‘達’字應該怎樣解釋?
‘達’就是通達的意思,達人就是心胸學問,一切都很開明的人。
80.‘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句話有兩個問題,一、念佛是不是方便?二、心開是不是明心見性?
念佛法門,既可說真實,又可說方便。經上說‘無有定法’,又說:‘此法非實非虛’。專心念佛是如來最好的方便法門,以念佛一門深入,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門。心開即是回歸如來本性,也就是明心見性。
81.念佛怎樣才叫做‘過分著相’?
念佛有入門和深入的區(qū)別,有事念和理念兩種念法。事念適宜于初機,理念適宜于深入。事屬于相,理屬于性。事從理起,全事即理;相從性生,全相即性。念佛從事和相上著手,就很容易深入下去。是否著相,都是方法,不要固執(zhí)。
82.過分著相念佛有什么弊病?
過分就是全分,過分著相就是全相即性。所以不要把過分著相理解錯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執(zhí)著念佛,三心二意,何日才能成就?真正全心投入念佛,什么都忘了,正是全相即性,真如本性即全體顯露。
83.我對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和阿彌陀佛相好光明,日夜思念,非常羨慕,是不是也叫做過分著相?
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與‘理’即是所謂‘空’,‘相’與‘事’即是所謂‘有’,‘空’與‘有’是辯證統(tǒng)一的,空不是什么也沒有,真空妙有,萬事萬物都起源于空,又回歸于空。念佛即是‘有’,日夜思念,什么都忘了,即是‘空’。‘空’即是三昧境界,即是與佛感應道交。
84.念佛的時候,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覺,這是什么境界?
這是心誠所感,慈悲的流露。雖然是好現(xiàn)象,但是也應該用定力控制,使心情輕松安詳。
85.念佛念到清凈大海眾菩薩的時候,應該怎樣觀想?
依照所念的內容觀想。
86.放下萬緣,不生喜怒哀樂,不知道生起來的時候,應該怎樣辦?
放下萬緣就是心不跟隨外面的境界轉動,喜怒哀樂是心隨外境轉動而產生種種分別的感情。您說放下萬緣,但是又依境而轉,產生喜怒哀樂種種不同的感情,粗略的來看,已經三轉境界。明白了這個情況,就應該在情感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迅速斬斷攀緣的心理,這樣就回歸到寂靜了。
87.念佛以什么方式為好,到底是高聲念好,還是默念,或者金剛念好?
這個問題不必拘泥,要靈活機動。昏沉的時候,就采取高聲念的方式,用以振奮精神;散亂的時候,就采取金剛念或默念的方式,用以集中思想;止靜、睡眠或大小便的時候,就采取默念的方式,以便適應環(huán)境。
88.念佛的方法有追頂念佛、反聞念佛、數(shù)十念佛等等,目的都是在于達到凈念相繼,一心不亂。應該選擇哪一種方法才容易達到這個目的呢?
應該根據(jù)各人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自靈巖大師以來,多采取數(shù)十念佛的方法。
89.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
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雖然在心中,卻又實有其事。同樣,娑婆世界,也不離開一心而存在。
90.印光大師往生后,拜墊上留下了大師的影子(《永思集》有記載),這是什么道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例如古樹鋸開以后,曾經發(fā)現(xiàn)了佛菩薩的像。
91.怎樣才能達到念佛三昧境界?它的表現(xiàn)和效用怎么樣?
只有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持之以恒,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它的表現(xiàn)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92.念佛念到三際念斷是什么境界?
這就叫做無念三昧。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正常《金剛經》所說的境界。
93.禪宗修行,如果出現(xiàn)外相,就都叫做魔境。凈宗念佛出現(xiàn)外相,是否也是魔境?
所修和所得必須相應,才不會出錯。禪宗悟心,真如無相,若有所見,都是虛妄。凈宗依照經典念佛觀佛,若有現(xiàn)相,與經相合,就是相應,不能稱為魔境。如果與經典相違背,才能稱為邪境。
94.憨山大師說:‘一心稱名,當然是正行。但輔以觀相,就更加穩(wěn)密。’印光大師說:‘專一持名,不必觀相。’這兩種方法,應該選擇哪種方法?是否兩種方法都可以呢?
你喜歡哪種方法,就采用哪種方法。
95.書上說:禪是凈土的禪,凈土是禪的凈土。如此說來,凈土屬于禪嗎?
這兩句話是一反一正的理論,為融匯禪凈立言,不能單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凈屬于禪,上句難道不是禪屬于凈嗎?它說明了禪與凈的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佛法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路線有所不同,而方向是一致的。
96.《阿彌陀經》說‘一生補處’,不知是什么意思?
處是指佛位,補就是候補。其他世界,證到佛果,候補佛位,必須經歷多劫,極樂只須一生,就能證到候補佛位。
97.什么叫做開靜?開靜是個什么境界?
繞佛坐念以后,忽然止聲靜默,就叫做止靜,再引磬開念,就叫做開靜。
98.觀經說:‘觀像時,先觀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轉……’,經仔細沉思,始終不明白八棱旋轉成什么樣子,請指教。
例如觀丈六金身時,兩眉中間的白毫,像大拇指粗的繩子,不作圓形,作八棱的長繩想,再想此繩向右盤旋,結作珠形,就是佛頂珠。
99.念佛止靜應該怎樣去做?
念佛止靜有觀想的辦法,古代大德也有主張凈念只管相繼。因為妄念止于口,但并沒有止于心,所以不取一念不起的辦法。凈念相繼,本來是有念,如果強迫無念,只這一用力,就又是妄念了。只要念得清楚,妄念自然漸漸消失。
100.念佛時雖聲音很細微,但聽起來好像是鐘鳴,這樣是不是貪戀靜境?
這是高度入靜的表現(xiàn)。
- 上一篇:婦人受胎時其靈性就入胎否?或對出胎始入呢?
- 下一篇:佛學問答:關于邪淫問題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xiàn)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經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經或法華經嗎?晚上能念地藏經嗎?
- 地藏經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準?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心經》、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