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僧寶傳 第五卷
禪林僧寶傳 第五卷
潭州石霜諸禪師
禪師名慶諸、廬陵新淦陳氏子也。生而神俊、標(biāo)致閑暇。年十三、獨游南昌。愛西山、往游覽忘返。沙門紹鑾與語奇之。謂人曰、此兒自奮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納之。諸事之、十年如一日。乃剃發(fā)、詣嵩岳受具。時洛下毗尼之學(xué)盛。諸睨視講席、良久而去。有勸之者、諸不答。聞湘中有南宗法道、往造大溈。時佑禪師、席下萬指。諸愿籍名役作、勤勞杵臼間最久。佑見之簸處曰、檀信物不可拋撒。曰不敢。佑俯拾得一粒曰、此非拋撒者耶。諸擬對之。佑曰、勿輕此一粒。百千粒從此粒生。曰即如是、此粒從何生乎。佑為大笑。明日升座曰、大眾米里有蟲。然諸疑終不決。至道吾智禪師所依止。問曰、和尚百年後。有人問極則事、如何向伊道。智喚沙彌、沙彌至。智曰添凈瓶水著。卻問諸曰、汝適何所問。諸理前語、智即起去。諸於是悟其旨。時方為二夏僧。去隱於瀏陽之陶家坊、人無知者。有僧自洞山來。諸問、價公比有何言句。曰洞山曰、初秋夏末。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然對之者、多不契。諸曰、何不道、出門便是草。洞山旋聞其語、驚曰。瀏陽乃有古佛耶。自是僧多往依之。乃住成法席、號霜華山。山去道吾密邇。智公將化、以諸為正傳、棄其眾從諸。諸迎居正寢。智行必掖、坐必侍。智歿時、眾巳輻湊如云。謂眾曰、一代時教。整理時人手腳。凡有其由、皆落在今時。直至法身非身、名為極致。而我輩沙門、全無肯路。若分即差、不分即坐著泥水。但由心意、妄說見聞。僧問、如何是西來意。曰空中一片石。僧禮拜、曰會么。曰不會、諸曰、賴汝不會。汝若會打破汝頭。諸坐室中、僧窗外問。咫尺之間、為什么不見師顏。諸曰、我道遍界不曾藏。僧至雪峰、舉似存禪師而曰。石霜意旨如何。存公曰、什么處不是石霜。後傳此語至諸。諸笑曰、老漢有什么死急。諸不出霜華二十年。學(xué)者刻意、師慕至堂中。有不臥、屹然枯株者。天下謂之枯木眾。唐僖宗聞其名。遣使赍賜紫伽梨、諸不受。光啟四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巳亥。安坐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五十有九夏。葬全身於寺之西北隅。謚普會、塔曰無相。有得法上首兩人。龍湖聞禪師。九峰虔禪師。
邵武龍湖聞禪師
禪師名普聞。唐僖宗太子。生而吉祥、眉目風(fēng)骨。清真如畫、不茹葷。僖宗鍾愛之。然以其無經(jīng)世意。百計陶寫之終不回。聞霜華之風(fēng)、夢寐想見。中和元年、天下大亂、僖宗幸蜀。親王宗室皆逃亡、不相保守。聞斷發(fā)逸游、人無知者。造石霜、諸與語嘆異曰。汝乘愿力而來乃生帝王家。脫身從我、火中芙蓉也。聞夜入室、懇曰。祖師別傳事、肯以相付乎。諸曰、勿謗祖師。曰天下宗旨盛大、豈妄為之耶。諸曰是實事。曰師意如何。諸曰待案山點頭、即向汝說破。聞俯而惟曰、大奇。汗下再拜、即日辭去。至邵武城外、見山郁然深秀。問父老、彼有居者否。曰有一苦行、隱其中。聞?chuàng)懿、望煙起處獨進(jìn)?嘈幸娭、欣然讓其廬曰。上人當(dāng)興此。長揖而去、不知所之。聞飯木實飲谷而住十馀年。一日有老人來拜謁。聞曰、丈夫家何許、至此何求。老人曰、我家此山、有求於師。然我非人龍也。以疲墮行雨不職。上天有罰、當(dāng)死。賴道力可脫。聞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雖然汝當(dāng)易形來。俄失老人所在。視座榻旁、有小蛇尺許。延緣入袖中屈蟠。暮夜風(fēng)雷挾坐榻。電盅砰雨射、山岳為搖振。而聞危坐不傾。達(dá)旦晴霽、垂袖蛇墮地而去。頃有老人至、泣淚曰。自非大士之力。為血腥穢此山矣。念何以報厚德。即穴巖下為泉曰。他日眾多無水、何以成叢林。此泉所以延師也。泉今為湖、在半山、號龍湖。邦人聞其事、富者施財、貧者施力。翕然而成樓觀。游僧至如歸。湖之側(cè)有神、極靈禍福。此邦民俗畏敬之。四時以牲饗祭。聞?wù)炔咧翉R、與之約曰。能食素持不殺、戒乃可為鄰。不然、道不同、不相為謀。何山不可居乎。是夕邦之父老、夢神告語曰。聞禪師為我受戒、我不復(fù)血食。祭我當(dāng)如比丘飯足矣。自是神顯異跡、護持此山。聞將化、令擊鐘集眾、跏趺而坐。說偈、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個歇處。住山聚眾三十年。對人不欲輕分付。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於是斂目安坐、寂然良久。撼之已化矣。塔于本山、謚圓覺禪師。史不書名、但書僖宗二子。建王宸、益王升。然亦失其母氏位、及薨年月。傳不書、聞受業(yè)受具所。讀偈曰、我逃世難來出家。疑石霜亦其落發(fā)師與。
筠州九峰虔禪師
禪師名道虔、劉氏。福州侯官人也。容姿開豁明濟、氣壓叢林。至霜華、諸禪師見之。謂人曰、此道人從上宗門爪牙也。諸歿時、虔作侍者。眾請?zhí)弥械谝蛔⑺弥T住持。方議次、虔犯眾曰。未可、須明先師意旨、乃可耳。眾曰、先師何意。虔曰、只如道。古廟香爐、一條白練如何會。第一座曰、是明一色邊事。虔曰、果不會先師意。於是第一座者、起炷香誓曰。我若會先師意。香煙滅則我脫去。不然煙滅不能脫。言卒而脫去。虔拊其背曰、坐脫立亡不無。首座會先師意、即未也。廬于普會塔之旁。三年而去。經(jīng)行於末山之下、住崇福寺。僧問無間中人、行什么行。曰、畜生行。曰、畜生復(fù)行什么行。曰、無間行。曰、此猶是長生路上人。曰、汝須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么命。曰長生氣不常。復(fù)曰、大眾還得命么。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競起、是文殊境界。一亙晴空、是普賢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於中事是話月。從上宗門中事、如節(jié)度使符信。且如諸先德。未建許多名目、指陳巳前。諸人約什么體格商量。這里不假三寸、試話會看。不假耳根試采聽看。不假兩眼試辨白看。所以道、聲前拋不出。句後不藏形。盡乾坤都來、是汝當(dāng)人個目體。向什么處、安眼耳鼻舌。莫向意根下、圖度作解。盡未來際、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擬將心意學(xué)玄宗。大似西行卻向東。先是馬大師、歿於豫章開元寺。門弟子懷海智藏輩。葬舍利於;枋T。海亦廬塔十馀年。乃浴馮川上車輪峰。逢司馬頭陀勸海留止。因不復(fù)還石門。虔自九峰往游焉、遂成法席。為泐潭第一世、繼海遺蹤也。吳順義初、告眾安坐而化。塔于寺之西。號圓寂、謚大覺禪師。得法上首殷禪師。
吉州禾山殷禪師
禪師名無、殷生吳氏、福州人也。七齡雪峰存禪師見之。愛其純粹、化其親令出家。年二十、乃剃落受具。辭游方至九峰虔公。問汝遠(yuǎn)來何所見。當(dāng)由何路、出生死。對曰重昏廓辟、盲者自盲。虔笑以手揮之曰、佛法不如是。殷不懌、請曰、豈無方便。曰汝問我。殷理前語、問之。曰奴見婢殷勤。殷於是依止十馀年。虔移居石門、亦從之。及虔歿、去游廬陵。至永新、見東南山奇勝。乃尋水而往、有故寺基。蓋文德中、異僧達(dá)奚道場。遂定居學(xué)者云集。唐後主聞其名、詔至金陵。問佛法大意、久之有旨、延居楊州祥光寺。懇辭歸西山。詔住翠巖、又住上藍(lán)寺。賜號澄源禪師。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三月二日令侍者開方丈。集大眾曰、後來學(xué)者、未識禾山、即今識取。於是泊然而化。閱世七十、坐夏五十。謚法性禪師、塔曰妙相。
贊曰、石霜言、遍界不曾藏。而其子聞公、臨化曰。今日分明識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九峰言、盡乾坤是汝當(dāng)人自體。何處安眼耳鼻舌。而其子殷公臨化曰。後來學(xué)者、未識禾山、即今識取。予觀其父子兄弟。語言行履、如形著影出、聲呼谷應(yīng)。而近世禪者、尚佇思、可悲憐也。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