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講演集》-談因說果(一)
時間: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地點:彰化縣政府大禮堂
一.從衣食住行來談因果
二.從你我他等來談因果
三.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談因果
四.從善惡無記來談因果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眾多因緣的聚合,我們從今天起,將在這里舉辦一連三天的佛學(xué)講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說的題目是“談因說果”,一提起因果,請大家不要以為只是一般勸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關(guān)系絕對不是如此簡單的!
因果,是事實,是人間的實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學(xué);有因必有果,它的準(zhǔn)確性連現(xiàn)代的電腦科技也不如。因果報應(yīng)不但為人間所不能勉強,蒼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違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種下了橫亙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三世因緣!涅槃經(jīng).憍陳品上》就鄭重指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huán)不失。此生空過,后悔無追!”
那么,因果是由誰在操縱?由誰來主使的呢?我們可以這樣說:它是由萬法因緣所起的“因力”操縱,由諸法攝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獨立的特性。人可以改變天意,但不能改變天理,也就是不能改變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證悟之性海,為三際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測的。我們常常聽到某些人自夸說:‘我什么都不怕’,這句話說起來是很幼稚、張狂的,是一種愚昧無知的誑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諸佛菩薩,但是卻不能不怕業(yè)報,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兩句話具有深遠的意義:“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和我們眾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對因果的看法不一樣。“菩薩畏因”,表示菩薩慎于始,知道“招果為因”,對于一切事理的跡象不昧不滯,能夠洞察機先,防患于未然;而眾生則不怕“因”,往往逞一時之快,意氣用事做了再說,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終,因而無明造作一些罪業(yè)之后,就害怕受到懲罰、報應(yīng),終日忐忑不安,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說來,維系我們社會秩序的基本條件有禮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還是“因果”;法律的約束是有形的,道德禮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觀念深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里,做嚴(yán)厲、正直的審判。如果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人類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權(quán)來控制,而是由“因果”裁決,幸與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為而定,有了這層“因果”的體悟,隨時隨地都能約束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自我的意念,以維系善良的人情風(fēng)俗,那么,社會國家就能邁向祥和康莊的境界了。我們中國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實、最深巨的因果記錄。
因果,是保護大家的心靈法律,并不僅限囿于佛教的獨門妙諦。可是有些人不這樣想,而認為因果是可以替換、轉(zhuǎn)變的。過去有一個做母親的,對于她的兒子篤信因果報應(yīng)頗不以為然,屢屢對孩子說:
‘傻瓜!這個什么因果報應(yīng)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將來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媽媽替你頂,怕什么!’
后來有一次,這個孩子被刀子割傷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媽媽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頓腳乾著急:
‘糟了!怎么辦?怎么辦?’
這個兒子痛得受不了,就哭喪著臉哀求道:
‘媽媽,您幫我痛一下吧!您幫我痛一下吧!’
連小小的肌膚之痛,父母都無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況是禍福生死的因果報應(yīng)呢!所以,自己的行為要自己負責(zé),因果報應(yīng)也由自己來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點來和各位談因說果。
一.從衣食住行來談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門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個人衣食住行之中,隨手可拈、隨處可證的真理。
‘你為什么要吃飯?’
‘因為肚子餓啊!’
腹餓了要進食,進食就是“因”。
‘你吃過飯以后覺得如何?’
‘啊!肚子飽了!’
肚子飽是一種“果”,有了枵腹進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飽了的“果”。
天氣轉(zhuǎn)涼的時候,我們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離不開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卻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墾拓,在窮海僻河邊營生,日日困苦月月窮勞,這不是命運不公平,是因緣果報不同。有些人生來就住在花園洋房、高樓大廈,不受嚴(yán)寒酷暑的侵襲,有人卻窮居陋巷和違章建筑,受著凄風(fēng)苦雨吹打,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緣果報差異。同樣是人,為什么有人富貴,有人貧苦?為什么有人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繼如饑殍?這都是因為他們自作自受的因果關(guān)系不同,并不是命運和世事對他們不公平;怎么樣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樣的果證福報,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為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閻老斷,自揣應(yīng)如何?”
這是說:我與眾生的地位、名稱雖然不同,其實一樣的,人人有個真如自性,只不過在轉(zhuǎn)世投胎的時候,應(yīng)機隨報而各各成為人、羊、牛……軀殼不同而已。如果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顧眾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閻羅王來審判,我們自己捫心想想:這樣對待眾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見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業(yè)障,受什么果報,這是分毫不變的。另外一首詩則說得更透徹: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有些貪食美味的饕餮,專喜歡殺取稚鳥,為了個人區(qū)區(qū)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倫之愛,并且殺戮太多,共業(yè)所惑,還會種下他日兵災(zāi)劫難的禍因。目前許多珍奇的動物,由于人類的貪饜,已經(jīng)面臨絕種的危機,間接造成嚴(yán)重的生態(tài)破壞,人類雖然享受到一時的甘肥,卻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孫留下災(zāi)厄。因此時空容或不同,報應(yīng)歷歷不爽,世間的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輪回;一個人幸福不幸福,是貧賤或尊貴,都是其來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憑空碰運氣而來。三世因果,俱由業(yè)識所成,“十來偈”中說得最是深入淺出: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這首偈告訴我們:人間的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縱,而是取決于自己的三業(yè)是否清凈?悲心是否遠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禍福生死也有因果,我們過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緣,現(xiàn)在就有多少福報如意,要知道愛惜,不可恣意為惡。我們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貴、幸福、圓滿,就應(yīng)該培福、惜福:在消極上,要愛惜福德,就好比銀行的存款要節(jié)約惜守,不能亂花亂用揮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說的:“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但念物力惟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不浪費自己的福德。從積極上做,還要培植福德,滿倉滿谷的存糧總有吃完的時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種的,才更有燦爛收成。
世間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既沒有異因之果,更不會有異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 上一篇:《星云大師講演集》-談因說果(二)
- 下一篇:星云大師:談你說我
- 善人要度,惡人更要度
- 慧能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意思
- 普化禪師振鈴入棺而逝的故事
- 人的欲望像個無底的黑洞
- 禪者的榜樣
- 經(jīng)常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一切
- 學(xué)習(xí)是人生的原動力、希望所在
- 心懷大眾 胸懷法界
- 謹(jǐn)言慎行、攝身防意,不要讓三業(yè)把「福報漏了」
- 對于苦樂都能舍的人,還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 貧富在于懂不懂得知足,能不能在當(dāng)下尋出清淡人生
- 生活在因緣里 彼此相依相助
- 世間的風(fēng)動幡動,其實是心動罷了
- 修行是一種最純凈的心靈活動
- 亟亟地尋找快速解脫之道 不如在因緣里歡歡喜喜乘涼
- 愿力可大可小,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 生命還握在手心 人生就沒有絕望
- 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
- 缺點需要有人點破
- 唯心相交,靜行致遠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