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勸念佛文》釋義

  十、若人遇難,遭逢如此,正好念佛

  在這世界上,隨時隨地都可能遭遇災難。臺風,地震、車禍、暴亂、水災、火災,登山失蹤、飛機失事、牢獄之災……等等,俗語說:“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試問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災難?或遇到災難而可逢兇化吉呢?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實在是消災免難最可靠最保險的法門。云棲法匯里載念佛十種功德,前五項功德都是說念佛能得諸天大力神將及諸菩薩日夜隱形守護,茲照錄如下;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并諸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現(xiàn)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 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若夜又、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難、水難、怨賊、刀箭、牢獄,杻枷,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念佛能有上述功德,因此時常念佛,對于一切災難,都可高枕無憂,安若泰山。弘一大師所作凈土問辨一文,記載一位平日誠心念佛的居士,大臺風中因墻壁傾倒而被壓在地上,幸未死傷的事實,錄之如下:

  溫州吳璧華,勤修凈業(yè),行住坐臥,恒念彌陀圣號,1922年七月下旬,溫州颶風暴雨,墻屋倒塌者甚多,是夜壁華適臥墻側,默念佛號而眠,夜半,墻忽傾倒,磚礫泥土墮落遍身,家人疑已壓死,相率奮力除去磚土,見璧華安然無恙,猶念佛號不輟,察其顏面以至肢體,未有毫發(fā)損傷,乃大敬嘆,共感佛恩。

  上迷事實,是念佛能獲諸佛菩薩,諸天神將隱形守護的鐵證。

  十一、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這一節(jié)專勸老年人念佛,究竟怎樣才算老年,由于醫(yī)藥衛(wèi)生的日益發(fā)達,老年人的標準,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異。一百年以前,五十歲就是老年;幾十年以前,六十歲才算老年;可是到了今日,五十或六十歲已不算老年,根據(jù)政府制定的敬老標準,要到實足年齡七十歲,才是老年。

  善導大師云:“漸漸雞皮鶴發(fā),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所謂雞皮鶴發(fā),行步龍鐘,就是說年紀已經(jīng)老了。既到老年,即使金玉滿堂,縱有千般快樂,奈何夕陽無限好,惜已近黃昏,無常到來,一切金銀財寶都不能帶去,只有隨著一生所造的業(yè),流轉于六道輪回,豈不可怕!所以人到老年,更要警惕光景無多,趕快努力念佛,把精神歸宿于西方極樂世界,以期死后必能往生凈土,免受六道輪回之苦。念佛不僅了生脫死,且有延緩老化的作用,世俗不念佛的人,或雖念佛而功夫不深,由于七情六欲戕害身體,所以衰老得很快。倘若念佛的功夫好,心地一片光明,煩惱無從傷害肉體,就可延緩老化。試觀念佛功夫很深的廣欽老法師及李炳南導師等,他們的壽命都接近一百歲,在他們九十多歲的時候,還沒有顯得十分衰老,這是念佛能延緩老化的明征。

  十二、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很多年來,社會上普遍流行著十分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青少年有錦繡的前程,要在社會上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不能修行,不能念佛。這種錯誤觀念不僅損害佛教,更嚴重的貽害社會,試現(xiàn)現(xiàn)在社會青少年犯罪的越來越多,犯罪者的年齡有日益下降的趨勢,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急應革除過去錯誤的舊觀念,使青少年都能認識念佛的益處,念佛能使青少年發(fā)掘光明清凈的本心,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這樣不僅可以遏阻青少年的犯罪,且可為他們的一生奠定光明錦繡前程的基礎。青少年們都應認清,若要立志做一番入世的大事業(yè),必需具備出世的精神,為什么呢?先哲有言:“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于度外,”我覺得要實行這二句名言,需有出世精神為前提,倘若缺乏出世精神,就很難置個人生死于度外。念佛的人心生極樂,把身心寄托于凈土,就是最具體的出世精神,這樣就能置個人生死于度外,因而肩負復興國家民族的大任。青少年念佛,心生極樂,使身心不受世俗貪嗔癡的染污,就不致誤入邪道黑道,這樣才能專心學業(yè),將來做一番大事業(yè),開創(chuàng)光明燦爛的前程,所以念佛對于青少年,十分有益。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雖然現(xiàn)代醫(yī)學日益發(fā)達,但青少年因意外事件夭折者,時有見聞,所以青少年應乘精神清利之時,努力念佛。

  十三、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閑極無聊,最容易做壞事,很多人沉迷于賭博、煙酒、色情……等等,當初都因閑極無聊而起。因此怎樣處置閑暇的時間,可說是人們生活上一件重要的課題。在我看來,能有閑暇念佛,實在是人生最大樂事?墒呛芏嗳瞬恢罘鸬臉啡,反而以賭博、煙酒、色情……為樂,好比糞坑中的糞蛆,不知脫離糞坑的穢臭,反而以追逐糞臭為樂。因此閑著從事賭博、煙酒、色情的人,比比皆是,能利用閑暇念佛的修行者,真是鳳毛麟角。我們勸人念佛,就應使人徹底認清念佛的樂趣,靜權老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中說:“我們現(xiàn)今欲入彌陀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但須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心心覺照,勿令遷流,自然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佛果覺,住佛正定,若覺遷流,攝之令還,久習純熟,不須勉強。何以故?法味之妙,勝于醍醐,三昧之樂,超過五欲。如蜂采蜜,若得蜜味,取味無厭,拔之不去,追之復來,念佛行人,亦復如是,若覺三昧樂味,自然心不遷流,住佛正定,如如不動”。靜公這一段話,說明念佛三昧之樂,好比蜜蜂采蜜一樣,欲罷不能,愿大家對靜公這一段開示,細細玩味。了然大師在凈修導言一書中也說:“念佛功夫,最易明了,試看小兒吃糖,越吃越要吃,念佛念到有味,亦復如是,越念越要念,念到欲罷不能之時,略有少分相應”。為什么念佛念到住佛正定,就會像蜜蜂采蜜及小兒吃糖一樣的樂趣呢?就因為念佛三昧之樂,超過五欲,大家能明白這個道理,那么在閑著無事的時候,就不會去干賭博煙酒色情等勾當,可以靜下心來,一心一意的念佛。

  十四、若人處忙,忙里偷閑,正好念佛

  一個人在閑暇的時候,會感覺極無聊,可是如果太忙,又會感覺精神緊張,心意煩躁,甚至容易發(fā)脾氣。所以事忙的人,更應忙里偷閑,抽暇念佛。事忙的人念佛有什么好處呢?念佛能使緊張的精神松弛下來,更能使煩躁的心意平息下來,因而提高工作的效率;騿柺旅Φ臅r候要應付工作,怎能念佛呢?要知事忙時不必口念,可以心中默念,若心中默念佛號,可以加強定力,使頭腦清醒,不但不會妨礙工作,且會使工作做得更圓滿。何況有些機械性的呆板工作,也可工作時一面工作,一面出聲念佛。例如宋朝湖南潭州有一位以打鐵為生的黃打鐵,終日忙碌,十分辛苦,有僧勸他修行,他說:“我終日忙于打鐵,怎能修行呢?”和尚說:“你可一面打鐵,一面念佛,修行不會妨礙你的工作”。黃打鐵依教奉行,每當手掣風葙時,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推進時,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鐵紅取出,打一錘,念一句,錘錘如是,不打鐵也念,未睡著也念,念了幾天以后,竟忘了火爐邊炎熱的苦,也忘了打鐵辛勞的苦,感覺身心沐浴在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中,十分愉快,從此更加精進,過了幾年,預知即將命終,沐浴更衣,向家人告別,并說偈曰:“釘釘鐺鐺,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遂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而立化,身出異香,天樂鳴空,眾皆聞香,無不驚嘆。這證明工作忙碌的人,也可修行念佛而得成就。黃打鐵是一位勞力工作者,倘是從事勞心工作的人,也可于工作時默念佛號。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縱然忙似箭,不廢阿彌陀”。靈源大師念佛偈:“念佛不礙工作,事忙心中憶佛”,從此看來,怎可因事忙而廢棄念佛呢!

  十五、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龍舒凈土文說:“僧家當自念云:我為出家人,了達生死,乃本分事,不能如此,遂汩沒俗塵,一日大限到來,有何倚賴?平日雖有善業(yè),不免逐輪回去,善業(yè)報盡,又復墜墮,不如早修凈土,直脫輪回,面見阿彌陀佛,方是出家事畢,如永明壽禪師、長蘆頤禪師、萬年一禪師等,皆修此道,又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豈不效彼乎!凡受人一錢之施,一食之供,皆當為說凈土以報其德”。這說明出家人不僅自己應早修念佛的凈土法門,更應盡力勸化他人念佛,這樣才能負起出家人以弘法為家務,以利生為事業(yè)的神圣使命。且出家人最重要的是戒律,戒是出家人的生命,而念佛是持戒最有效的方法。經(jīng)云“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則是名為三無漏學”。念佛有攝心的特效,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妄念不起,意業(yè)清凈,眾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都由意業(yè)而起,身業(yè)作殺盜淫,口業(yè)說妄言、兩舌、惡口、綺語,都是意業(yè)驅使,念佛攝心,清凈了意業(yè),身口亦可隨之清凈,這樣就可具足眾戒,成為人天師表的高僧。過去在大陸,印光大師是最負眾望的高僧,后來在臺灣的廣欽老和尚獲得大家的一致崇敬,他們都因念佛功夫很深,所以能獲致偉大的成就。

  十六、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從這一句流行的俗語,可知每一家庭都有難以為外人道的痛苦與困擾,所謂家庭是火宅,確非過言。怎樣能把火宅化為清涼?怎樣解決每家難念的經(jīng)?只有念佛,才是促進家庭和睦,化除一切家庭糾紛最好的方法。為什么念佛能把火宅化為清涼呢?因為火宅的火,是指無明之火,一切糾紛或煩惱,都從無明之火產生,念佛能把無明之火消滅,所以能把火宅變成清涼。無明是從一念既生以后的妄想而起,念佛是發(fā)掘一念未生以前的本心光明,所謂念佛就是持念一念未生以前的光明清凈心,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能驅除一念既生以后的無明黑暗,因此虔誠念佛,可以經(jīng)常保持本心不動的光明,無明之火就不會發(fā)生,故能化解一切個人的煩惱,清除一切家庭的糾紛。近年報紙上,經(jīng)?吹椒驓⑵,妻殺夫,甚至父子相殘,兄弟互殺的新聞,今日的社會,家庭糾紛的悲劇,時有發(fā)生,負有救世使命的佛弟子,怎能坐視不救呢?我們急應發(fā)揚念佛法門,把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普照每一家庭,以期家家都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相敬,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太平。念佛可以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俗語說:“家和萬事興”,大家一起來念佛,促進家家和睦,萬事興盛。

  十七、若人聰明,通曉經(jīng)義,正好念佛

  圓瑛大師:“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彼皆發(fā)愿,求生凈土。普賢偈云:“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偈云:“愿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吾人智慧,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fā),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弘凈土法門,著述豐富,并行于世。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即如諺云: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以上圓瑛大師舉出文殊、普賢二位大菩薩,以及永明、蓮池二位凈土宗祖師,他們的智慧學問,都是高人一等,可是他們都能專心念佛,力弘凈土,可見真有智慧的大聰明人,他們因徹底的通曉經(jīng)義,故能力行念佛法門?墒且灿猩贁(shù)人自恃聰明,專鉆故紙,不肯念佛,這樣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便如印光法師文鈔中,曾經(jīng)說到一位顯蔭法師,是精通佛學的大通家,不僅精通顯教,且曾赴日學密,更是密宗的大阿阇黎,在他臨終的時候,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糊里糊涂的去了。印光大師以顯蔭法師為例,就是勸人不可自恃聰明而忽視念佛。

  十八、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西歸直指云:“以凈土之說,勸大智慧人,化導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以凈土之說,勸愚夫愚婦,化導亦易,因其胸無成見,如甘之可以受和,白之可以受采也。獨是以其說告之吾輩讀書人,卻甚不易,由其先有一番敷淺套語,牢結于胸,故雖有至道而不欲聞,雖有良言而不欲聽也”。以上所述,很合事實,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因宿福深厚,很易信仰凈土。可是有一部份讀書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因缺乏智慧,成見很深,往往很難對凈土發(fā)生信仰。至于不讀書的愚夫愚婦,或生性愚魯?shù)娜,他們胸無成見,也很容易接受凈土念佛法門的化導。因此古今以來,愚魯?shù)娜死蠈嵞罘,獲得很高成就者,不知凡幾。例如染香集載:“清代直隸省 (今之河北省)有一位姓王的癡頭道人,極愚笨,親亡乏食,住在破屋中,無法生活,有人給他錢,他也無法分辨錢的多寡。后來有一位陳道人收他為徒,每天教他掃地拾柴,并教他晚課念阿彌陀佛圣號數(shù)百聲,禮拜一炷香為度。王某最初念佛不成韻,常昏昏欲睡,陳道人以長竹竿打他,督責他說:“你這樣愚笨,怎么還不知精進!”從此王某精進念佛,過了三年,有一天晚上,王某哈哈大笑,陳道人又想打他,王某說:“你不能再打我了”。陳道人問他原因,王某答道:“你老師枯坐了十八年,不懂修法,你倘能像我一樣的老實念佛和禮拜,就可早已往生西方見佛了”。陳道人聽了很奇怪,莫測高深。那知過了一天,這位王姓癡頭道人,登上高山,向西合掌立化;鸹院,發(fā)現(xiàn)二顆晶瑩的舍利”。從這一事實,可知愚人老實念佛,成就常超過聰明人之上。印光大師說:“愚夫愚婦,老實念佛,常能暗合道妙”,確有至理。

  十九、若人學禪,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所以學禪而悟得唯心,都能至誠念佛。清代周安士居士有言:“問:禪宗悟達之士,既曰見性咸佛,何必復求凈土耶?答:惟其悟達,故愿求生,汝但未悟耳,使汝既悟,則凈土之趣,萬牛莫挽矣”?梢姏]有悟達的人,才不愿念佛求生,倘能參禪悟達,那么念佛求生凈土的決心,將如萬牛莫挽。試觀凈土宗六祖永明大師,八祖蓮池大師,九祖藕益大師,十二祖徹悟大師等,都是曾經(jīng)參禪大徹大悟之士,轉而念佛求生凈土,且大力勸化眾人念佛。徹悟大師曾說:“觀經(jīng)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經(jīng)云: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于佛,即為作佛耶!夫(禪宗)成佛、(凈土)是佛,理無二致,而(禪宗)見性、(凈土)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禪,尤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語,一是佛語,何重何輕?何取何舍?學者但當盡舍舊習,虛其心,平其氣,試一玩味而檢點之,當必首肯是說為不謬矣”!以上徹悟大師辨析念佛作佛較見性成佛更易,念佛較參禪更為直捷痛快,實為披心瀝肝之語。凈宗六祖永明大師所作四料簡,更明白的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錯路”,有的書本是說十人九蹉跎,不論是錯路或蹉跎,總而言之,修禪而不修凈,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什么危險呢?就是有禪無凈,極易墮落輪回,所以四料簡說;“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它去”,例如青草堂禪師后身為曾魯公,五祖戒禪師身后為東坡,惠古長老身后耽富貴,足見參禪不修凈土,難免瞥爾隨它去,可不畏哉!因此蓮池大師勸請學禪之人,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二十、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

  長生不老,是古今以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因此以長生為號召的中國仙道,贏得無數(shù)人的向往追求,至今不衰。奈何有生必有死,古代的彭祖,壽至八百歲,是歷史上傳說最長壽的人,仍不免一死,可見在這娑婆世界,要求長生不死,絕不可能。惟有持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才能達到無量壽命,永遠沒有死亡之苦,得享無生而長生之樂。因此古今追求仙道長生術的人們,到后來進而修持佛教凈土法門者,頗不乏人。例如曾著《往生論注》的曇鸞大師,青年時代曾醉心于長生不老的仙道,經(jīng)仙家陶隱居真人授以仙經(jīng)十卷,后遇菩提流支大師,他問:佛教中是否也有長生不死之法,勝于中國仙經(jīng)的呢?菩提流支告訴他:學仙即使能得長生不老,仍然難免墮落輪回,惟有修學佛教凈土法門,才能長生而得無量壽,并授以《觀無量佛經(jīng)》,曇鸞大師從此棄仙經(jīng),專修凈業(yè),臨終誡眾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不可不懼,凈業(yè)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佛,向西稽首而去,眾聞天樂西來,良久乃寂。又如呂洞賓,是仙道界一致崇拜的祖師,眾稱呂祖,據(jù)《徑中徑又徑征義》一書記載:“揚州石天基,雖慕佛老之學,而未能專心凈土,一日聞純陽呂祖臨壇,欣然往叩之。呂祖示偈云:念佛虔誠便是丹,念珠百八轉循環(huán),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結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隨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間,念開妙竅通靈慧,念偈今留與汝參。后題“純陽子贈揚州覺道人”九字?梢姷琅c釋通,求仙而不信念佛,必為呂祖所不取,安冀有成真之日乎!”呂祖尚且勸人念佛,仙道界人士,怎可不聞風而起,念佛求生凈土呢!又清代道光年間,有一位仙道造詣甚深的方內散人,曾著南北合參法要一書,是仙道的名著,但書中卷二有修凈土說一節(jié),極力勸人念佛求生凈土,其言曰:“凈土法門,至簡至易,三根俱可接引,上根修之,為上乘;下根修之,亦不失為下乘,乃度人一大慈航也。顧玄門中,往往辟之,余幼時觀慧命經(jīng),先入為主,極不喜。中年閱諸大乘經(jīng)典,及修凈土家數(shù)十種,罔不引經(jīng)據(jù)典,切切諄諄,教人念佛往生。言彌陀立四十八愿,以度眾生;說有人念佛憶佛,決定成佛。凡久修凈土者,臨命終時,神清氣爽,預知時至,雖未能現(xiàn)身成佛,具大神通,而往生極樂,則必有之事也,遂信之無疑”。(見臺灣自由出版社刊印《南北合參法要》卷二),可見仙道家有識之士,都能轉而念佛求生凈土,總而言之,仙道雖有益于健康長壽,但不能了生脫死,希望仙道界人士,能遵上述呂祖的訓示,并依前哲方內散人為榜樣,精修凈業(yè),念佛求生凈土。

后 言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各本所載,內容有出入,例如本文所載:“若人孤寡,孑然無疑,正好念佛。若人遇難,遭逢如此,正好念佛。若人學禪,悟得唯心,正好念佛。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別本無之,而別本最后四節(jié)是:“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jīng),經(jīng)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亦與本文最后四節(jié)不同,雖內容稍有出入,但普勸世人念佛的意旨則同。原文最后的結論是:“普勸世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因此我們讀了蓮池大師此文,即應火急念佛,不要悠悠忽忽,虛度此生。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