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勸念佛文》釋義

《普勸念佛文》釋義

  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凈土宗第八代祖師,曾著普勸念佛文,勸導(dǎo)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來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么人人都應(yīng)念佛?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有什么益處呢?原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大覺清凈心,世界上所有的人,人人先天具有與阿彌陀佛同樣無量光明,同樣無量壽命,同樣清凈大覺的本心,只因后天一念妄動的無明黑暗,把先天本具的光明清凈本心遮蔽了,以致使人陷入罪惡苦海,不能自拔。念佛就是要把人人先天本具的光明清凈心發(fā)掘出來,驅(qū)除后天的無明黑暗,使人心充滿了無量光明,那么人人都不會犯罪,人人都可過著快樂幸福的精神生活。因為“南無”的意思是歸向,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心一意歸向先天一念未生以前光明清凈的大心,這樣就可解脫一念已生以后罪惡的束縛。且阿彌陀佛曾發(fā)大愿,要把所有眾生本有的光明清凈心結(jié)合起來,建立一個無量光明絕對清凈毫無污染的極樂世界,希望念佛的人,能把身心歸宿安頓在這樣至真至善至美的清凈國土,心生凈土,邪惡無法侵入汝心,一切煩惱無從發(fā)生,使你成為一個快快樂樂的極樂人,全世界人類都能這樣做,這個世界就可成為極樂世界。因此蓮池大師要普勸世界的人類,人人都念南無阿彌陀佛。

全文共計二十節(jié),茲逐節(jié)解釋如下:

  一、若人富貴,受用現(xiàn)成,正好念佛

  富貴的人,生活很舒適,物質(zhì)享受極滿足,如果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墮落堪慮。俗語說:“飽暖思淫欲”,富貴者生活飽暖,就很容易發(fā)生娶姨大大,玩舞女,金屋藏嬌等荒淫之事。所以富貴者更需要道德修養(yǎng),更需要追求清凈的精神生活,否則富貴常能使人墮落。富貴人如果不知修行,常因作惡而失去富貴,即使沒有作惡,世間也很少長久的富貴,往往時轉(zhuǎn)星移,一旦失去富貴而潦倒窮途者,比比皆是。明代狀元羅洪先所作醒世詩有云:“人間富貴花間露,紙上功名水上漚”。又云:“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上述醒世之語,十分正確,世間的富貴,好比花間之露,水上之漚,虛偽不實。只有生死才是人生大事,人若不能了生脫死,勢必沉淪苦海。富貴人應(yīng)當(dāng)明白上述道理,趕快念佛修行,因為念佛是發(fā)掘人心本具的光明,接受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與無量智慧,就可掃除心中的黑暗與愚癡,這樣就不會因富貴而造業(yè),且可藉富貴而多做善事。富貴人念佛,把心歸宿安頓于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的清凈國土作為精神上的住宅,就可享受平安愉快的精神生活,遠比物質(zhì)享受快樂得多,現(xiàn)在社會上的富貴人很多,大家都爭著購買華麗的房屋。這種物質(zhì)上的住宅,誠然是人們生活所必需,有了堅固的房屋,才能防止盜賊的侵害,躲避風(fēng)雨的襲擊?墒谴蠹乙靼祝裆系淖≌,比物質(zhì)住宅的房屋更重要,人們?nèi)绻狈Ω哔F清凈的精神住宅,就會受到邪鬼妖魔的侵害,貪嗔癡慢的襲擊,因而發(fā)生精神痛苦不安,道德墮落下流的惡果。因此奉勸富貴的人,你們居住在華美高大的房屋里,物質(zhì)上已夠享受,應(yīng)進而追求平安清凈的精神住宅,念佛求生凈土,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遠比物質(zhì)住宅的房屋更快樂,更平安。要知物質(zhì)住宅的房屋雖高大,卻是不穩(wěn)固的,遇到火災(zāi)可能被燒掉,遇到大地震可能被毀掉,即使不會遭遇上述災(zāi)害,可是到你死的時候,你能把這高樓大廈帶走嗎?倘若你擁有極樂世界清凈美好的精神住宅,不僅火災(zāi)不能毀,地震不能倒,且一直到你死了以后,永遠屬于你的住宅,但受諸樂,無有眾苦,脫離六道輪回的苦海。聰明的富貴人應(yīng)知道,念佛是保持永久精神富貴的上策。

  二、若人貧窮,家累甚少,正好念佛

  世人所謂貧窮,是指物質(zhì)的貧乏,這種物質(zhì)貧乏的窮,只要有崇高的精神生活,照樣活得比富人更快樂。試觀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那樣的貧窮不堪,為什么十分快樂呢?因為他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把物欲看得很淡,不以貧窮為憂,故能不改其樂。顏回是孔子的弟子,尚且如此,念佛人精神世界的層次,比孔子更高,因此貧窮者如能念佛,更能使精神生活富足,因而無憂無慮,十分快樂。永嘉大師證道歌云:“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身藏?zé)o價珍”。大家要知道人人本具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光與無量壽,就是人人本心具有的無價珍寶,可是因煩惱妄心的遮蔽,把本心原有的無價珍寶埋沒,才感覺心靈貧乏。楞嚴(yán)經(jīng)云:“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這一段經(jīng)文,是說人們心中原來藏有如意寶珠,為無明妄想所蔽,以致忘失而不自知,好比一個乞丐,忘失了自己內(nèi)衣中藏有寶珠,卻要到外行乞,后有智者指示他,寶珠藏在他自己內(nèi)衣中,趕快取出,頓時成為大富翁。世界上蕓蕓眾生,都像此乞丐一樣,不知自己本心原來藏有與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光明,迷失了隱藏的如意寶,感覺精神上很貧乏。倘有智者教他們念佛,把隱藏在本心原有的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發(fā)掘出來,就能頓顯本心立見光明,從此精神上得到充實富足,獲致身貧道不貧的真快樂。

  三、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俗語說:“有子萬事足”,因為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有了兒子,可以傳宗接代,宗祀得托,故云萬事足矣。有人得了兒子,感謝菩薩之賜,從此發(fā)心精進念佛,終于凈業(yè)成就,高壽后快快樂樂的在笑聲中往生,下面就是這樣的例子:

  民國時代的楊母,貴州三穗縣人,自幼為楊家童養(yǎng)媳,年十七,與楊維新結(jié)婚,十九歲,因難產(chǎn)痛甚而昏迷,夢跪佛前,求生貴子,蒙白衣觀音,進子入懷。甫以甘露入口,忽覺身心清涼而醒,兒已呱呱墮地,始悉昏死一日,幸公婆信佛,求觀音菩薩賜大悲水,佑媳母子平安,愿婆媳長齋奉佛,以報佛恩,甫灌唇而蘇,從此長齋念佛。后來丈夫早逝,公婆亦先后去世,兒子出外求學(xué),從軍抗戰(zhàn),家中僅留楊母及婢女,日夜數(shù)珠不離手,念佛不離口,早晚功課,寒暑無間,年逾九十,而發(fā)白轉(zhuǎn)青,齒落復(fù)生。1945年八月,抗戰(zhàn)勝利,她的兒于楊少新,已榮任司令官,復(fù)員還鄉(xiāng),帶著美籍妻于刁斯皮,二子戎戎、球球,二女梅姑、梅娘,及洋女婿奚不得牧師等,榮歸團聚。這時只有她兒子隨母茹素念佛,其余媳婦、孫兒、孫女婿等都是基督教徒,指楊母是魔鬼。次年孫女等在貴州鎮(zhèn)遠創(chuàng)建悔心布教所,宣傳基督。豈料長孫戎戎忽患重病危急,經(jīng)護士施惠人代求現(xiàn)音菩薩垂佑而速愈,從此娶惠人為妻,改信佛教,從超凡和尚受三歸五戒。孫女梅姑因夫遭車禍而死,悲傷欲絕,亦經(jīng)勸化而改信佛教,皈依西天寺不空老和尚。從此就將原來基督教的悔心布教所,改為佛教悔心居士林,1948年六月十九日居士林舉行落成,及西方三圣像開光典禮,啟建護國息災(zāi)法會,請不空老和尚主持,并公推祖母為林長。法會當(dāng)日下午通俗演講,楊母登臺云:一、我要往生極樂世界,現(xiàn)將居士林交長孫戎戎負責(zé)。二、勸大家要念佛求生西方,其法并無巧妙,即日夜不歇念下去,功夫到家,決定往生。三、今預(yù)告汝等,我將生西,希皆親見,可為念佛榜樣,增加信愿。至二十一日法會圓滿皈依三寶者千余人,楊母登臺笑向大眾云:我早年提倡青年信佛,及佛化家庭,汝等青年,現(xiàn)均皈依三寶,我家亦已佛化,完我畢生心愿,三天來承諸位功德加被,我已凈業(yè)成就,月前觀音菩薩約定今日來接,茲向諸位告假,說罷哈哈大笑,笑聲漸低而逝,親屬哭泣,老和尚即警策云:不許哭,不許動,是孝子賢孫,速為念佛,增高品位,即齊聲念佛,次日移回治喪,面容如生。(節(jié)錄毛惕圓居士編凈土圣賢錄四卷下往生女居士)

  上述楊母早年因感謝觀音菩薩送子之恩,得子后即長齋念佛,后來兒子貴至司令官,雖因娶了美國籍的媳婦,以致孫兒、孫女、孫女婿等一度信仰基督,均經(jīng)楊母感化而改信佛教,乃至把基督教的布教所改為佛教居士林,可謂自利利他,功德巍巍,故能壽至九十余歲而彌健,無疾而壽終,哈哈大笑而往生,如此瑞相,真是稀有。若楊母者,在世法上,福壽全歸,在佛法上依其臨終瑞相,必能上品上生。

  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在世俗看來,無子也許是人生的缺憾,可是在佛法說來,無子正是最大的福氣。因為沒有兒女之累,可以專心修行念佛,以致凈業(yè)上有極高的成就,佛教中有很多的例,最著者當(dāng)推浙江嘉興范古農(nóng)居士。范居士是當(dāng)代頗負盛名的大佛學(xué)家,記得1947年春季,我與范居士在蘇州妙香蓮院朝夕相處,約有數(shù)月,他雖早年娶妻生子,但兒女均早夭亡,因此孤身自由,正好修行念佛,把全副精神,完全用在佛法上。他的佛學(xué)造詣甚深,任何人有佛學(xué)問題向他請教,都能圓滿解答,故有佛教活辭典的稱號。曾在上海省心蓮社主講凈土三經(jīng)一論,1946年冬,出其歷年文稿,輯成幻庵文集、古農(nóng)佛學(xué)問答等書行世。他因無兒無女,財產(chǎn)乏人繼承,曾將房屋地產(chǎn),施作念佛堂,弘揚念佛法門,不遺馀力。據(jù)覺有情月刊第十二卷第五期的記載,范居士于1954年三月初七日中時微笑安詳往生,年七十一,初十日未時大殮,頂暖肢柔,趺坐缸中,如入禪定,膚色光潤,有逾生時。

  上述范居士無子而專心念佛,真是最好的福氣,可是世上像范居士那樣精通佛理而看得開的人很少,世上多數(shù)人往往為了無子而煩惱,佛菩薩為了拯救這類眾生的痛苦,因此也有因念佛而菩薩送子的事實,例如陳柏達居士編著神奇的感應(yīng)一書中,載有下列念佛得子的事:

  屏東潮州郵局許桂樹,原有一女二男,可是最小的男孩得了先天性蒙古癥,次男又在一次意外中去世,許先生想到無后為大,十分傷心,很希望再生一男孩,奈何他的妻子早已做了輸卵管結(jié)扎手術(shù),生產(chǎn)希望極微。有人勸他念佛,他就老實念佛,終于奇跡出現(xiàn),后來妻子輸卵管接合的手術(shù)成功,平安地生了一個男嬰,十分健康可愛。(神奇的感應(yīng)一七七頁)

  綜上所述,沒有兒子的人,誠心念佛,可有得子的希望。即使無法得子,更要像范古農(nóng)那樣的專心念佛,克享高壽而含笑往生,了生脫死,是無上的幸福。

  五,若人子孝,安受供養(yǎng),正好念佛

  人有孝順的兒女,物質(zhì)生活得到滿足,精神上十分愉快,實是很大的福報,這種福報是前世修來的,應(yīng)知珍惜。且應(yīng)明白世間福報是不究竟的,念佛求生凈土,脫離生死苦海,才能獲得永遠的安樂。兒女既能極盡孝順,生活無憂無慮,實在是專心念佛的好環(huán)境。念佛不僅為自己了脫生死,更為兒孫增福慧,因為念佛是樹立良好的身教,兒孫在你朝夕念佛的薰陶下,潛移默化,必能養(yǎng)成高尚的人格,仁慈的德性。

  六、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世上孝子雖不少,逆子也很多,倘若不幸遇到忤逆不孝的兒子,那又怎樣辦呢?這樣你更能體驗娑婆世界的痛苦,加強對極樂世界的羨慕。觀經(jīng)載韋提希夫人,因子惡逆,起心厭離,即得見阿彌陀佛,受記往生。在凈土圣賢錄中,不乏因為兒子忤逆,才發(fā)心念佛,終于凈業(yè)成就,下面就是一例:

  民國初年,浙江省慈溪縣某貧婦,家貧,兒子又很忤逆,常被兒子責(zé)罵。某日,她被兒子責(zé)罵后,十分悲傷,就到鄰近寺院去向師父訴苦。師父說:“你已知苦,為什么不把苦賣脫呢?” 婦人答:“怎樣把苦賣脫呢?”師父說:“你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以西方凈土作為你的身心歸宿處,這樣就可獲得身心愉快。將來臨終時阿彌陀佛來迎,更能永遠離苦得樂,豈不就可把痛苦賣掉嗎!”婦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依教奉行,專心念佛,日夜不斷,果然身心愉快,忘卻痛苦。三年多后,臨終前數(shù)月,她預(yù)先告訴兒子說:“某月某日,我將往生西方,你不要外出,為我料理后事”。到了,臨終前,她的兒子忽聞異香撲鼻,不知香氣從何而來,旋即看到母親沐浴更衣,端身正坐,念佛而逝。(凈土圣賢錄下冊一二九頁,神奇的惑應(yīng)一七三頁)

  上述婦人因兒子忤逆而發(fā)心念佛,后因念佛精進,不僅自己身心愉快,臨終安祥往生,永離輪回之苦,且亦感化了她的兒子,使兒子改變了忤逆妁惡性。從此看來,念佛實在是自利復(fù)利他的最大善事。

  七、若人無病,趁今健康,正好念佛

  中國醫(yī)學(xué)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掘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是說一個人要在無病健康的時候,保健預(yù)防,若到已病而求醫(yī)藥,好比臨渴掘井,未免大晚了。因此蓮池大師勸人要趁無病健康之時,努力念佛,切不可臨死抱佛腳。古代大德說:“人命無常,在呼吸間,一息不來,便成后世”。一個原來健康的人,保不住任何時間會發(fā)生難以預(yù)料的疾病,甚至因急病或意外事件而猝然死亡者,時有所聞,所以任何人不能自恃健康而疏忽。要在健康之時,精進念佛,念佛可使心平氣和,精神愉快,肉體就不易發(fā)生疾病。有的人病了以后,往往神識昏迷,就無法念佛了。明乎上述道理,大家要趁今健康而念佛。

  八、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佛經(jīng)上說阿彌陀佛是總治萬病的阿伽陀藥,所以病人念佛,能使疾病速愈?墒呛芏嗳瞬幻靼状肆x,誤以為持念阿彌陀佛僅是求往生,藥師佛才能治病,弘一大師曾為文批此誤會,所作“凈宗問辨”一文有云:“問:有謂彌陀法門專屬往生之教,若藥師法門能消災(zāi)延壽,豈不更善?答:彌陀法門于現(xiàn)生亦有利益,今述余親聞事實證之:

  一、瞽目重明。嘉興范古農(nóng)友人戴君,忽雙目失明,古農(nóng)勸彼念阿彌陀佛,并介紹居住平湖報本寺日夜一心專念,如是年馀,雙目重明。

  二、沉疴頓愈,海鹽徐蔚如,屢患痔疾,經(jīng)久不愈,曾因事遠出,歸寓后痔疾大發(fā),痛徹心髓,七晝夜不能眠,病已垂危,后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后痔疾頓愈,迄已十?dāng)?shù)年不發(fā)。”

  上述弘一大師的文字,可以證明持念阿彌陀佛治病,較藥師佛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深信有痛時念佛,可以輔助醫(yī)藥,以佛力增強醫(yī)藥的力量,有時醫(yī)藥無法治療的疾病,往往可用念佛信仰的力量治愈。但世間醫(yī)藥能治的病,可以念佛輔助,不要完全廢棄醫(yī)藥,否則會受到社會的毀謗,被人譏為害人的迷信。我們弘揚佛法,要合情合理,才會獲得社會大眾的信受。至于念佛求往生,往生的意義,并不限于死后,生前活著也可把心寄托于極樂。大虛大師悅:“往生之義,若就意識而言,定中亦得往生,如廬山慧遠大師定中三次得見極樂凈上,不須舍此報身,始至往生。若就賴耶,報體而言,賴耶普遍十方,而眾生為業(yè)所障,不能成就極樂報身,若修凈業(yè),即得舍離煩惱業(yè)報之身,往受極樂清凈報身”。(見太虛大師著往生凈土講要),可知往生意義有二:一、生前定中生凈土,二、死后舍報生凈土。所以往生并不意味著求死,病人若能念佛,把身心寄托于凈土,可以忘記病的痛苦,使病易于痊愈。萬一得了群醫(yī)束手的絕癥,切近無常,報盡壽終,念佛也可快快樂樂的舍報往生,不像一般人死得那樣痛苦。

  九、若人弧寡,孑然無礙,正好念佛

  無父的孤兒,喪夫的寡婦,精神上不免感覺孤獨而痛苦。如能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有阿彌陀佛的無量慈光時時刻刻照拂著你,使你感覺無限的溫暖與安慰,絕不會再有孤獨之感了,孤寡者體驗娑婆世間的痛苦,更能強烈羨慕極樂世界,且孑然一身,無掛無礙,尤能專心修持念佛,由此孤寡實為助益凈業(yè)成就的增上緣,在凈土圣賢錄中,孤寡者念佛成就很高的特別多,茲略舉二則如下:

  一、宋項氏,名妙智,夫喪寡居,有二女,悉令為尼,精勤念佛,臨終時異香滿室,西向結(jié)印,微笑而脫。(西歸直指)

  二、民國羅全佛德女士,江蘇吳江縣人,夫早喪,青年孀居于蘇州穹窿山下崇化庵,長素念佛,不識字,不蓄財,皈依印光大師,用功益猛,1930年臘月廿三日,微疾往生,次年清明節(jié),在靈巖山火化,得舍利甚多,由庵供養(yǎng)。(弘化月刊第一期)

  以上二則,是孤寡者精進念佛的好榜樣,愿世之孤寡者,都能從念佛中得到精神的愉快,離苦得樂。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