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眼看臺灣》臺灣的素餐館

  2007年11月6日星期二

  出去參觀訪問,難免在外面吃飯。來臺的這些天,去過四家素餐館,它們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

  首次去的是臺北市里靠近“中國”佛教會的一家小素餐館,可惜名字我沒有記住。這個素餐館地方不大,只有兩層,一樓是大廳,二樓才是用餐的地方。它們的飯菜量比較小,但是種類比較多,每樣都只有一點兒,而且不怎么用大盤,盤子都是分好的,每人一份,倒是挺干凈的。這里的飯菜基本是本土化的素餐,除了一些日本特色的小吃外,臺灣風味居多。要說特色,這里的服務質(zhì)量算得上上乘,服務員非常熱情、溫柔,不時地會問一問客人味道怎么樣,合適不合適,還會為客人詳細解說每一道菜的名字與成分、作用。臨走時還送每人一份小點心,以備餐后饑餓時用。

  第二次去的是桃園中壢圓光佛學院附近的一家素餐館,叫水來青舍。那天是去圓光佛學院拜訪,中午教務長性一法師請客安排的這個地方。它建在一個叫蓮花村的鄉(xiāng)間村莊里,餐館前后栽竹種柳,四周都是農(nóng)田、荷塘,一條小徑曲折延伸,通到門口。當時正值稻子將要成熟的季節(jié),周圍都是金黃色,一片田園風光。

  這家餐館的飯菜記不得了,就是建筑與裝飾給我留的印象最深。它的外面魚鱗灰瓦、馬頭山墻,四周壁飾白粉、柱涂赫紅,里邊掛著詩聯(lián)、畫軸,上面建的雕梁、畫棟,下面用的是木桌、木凳。其中,所有的家具都由銀杏木做成,簡單結(jié)實,就像自家餐廳。餐館古樸、細致,怡人、實用,給人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完全是明清時期山西的建筑特色。后來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它是一名臺灣商人從安徽黃山整個拆遷運來的一座清代嘉慶年間晉商家宅的小花廳(客廳),已經(jīng)有二百多年歷史了,一磚一瓦都沒有變,原樣安裝而成。難怪那么熟悉,我不得不感嘆這個老板下的功夫,也不得不佩服臺灣人的精明。

  第三次去的是臺北北投的一家素餐館,餐館名字叫“素餐料理”,在一條老街道里,之所以記得這么清楚,是因為它們那里的飯菜最讓我難忘。

  進了這個餐館,首先入耳的不是服務員的招待聲,而是西洋音樂,內(nèi)部裝修也有點兒像肯德基,座位一排排的,桌子小小的。餐館地方不大,不過蠻亮堂的。這里也不共用餐盤,各人點各人的,基本都是套餐。

  我當時點的是西紅柿面,以為就是一碗西紅柿打鹵面,頂多配些咸菜而已。沒有想到,過一會兒,端上來的是烤面包,接著是奶油水果粥,隨后又是水果沙拉,后來還來了個甜點,到最后才是面。而且,面竟然是意大利空心面。這東西我在《新概念英語》上見過,是什么通心粉做的,在西方還蠻有名的,想不到會在這里吃上。味道挺好吃的,不過首次用西式素餐,不太適應,感覺有些膩。好在,飯后來了一杯咖啡,壓了一下,舒服多了!這家素餐館完全是西式的。

  最后去的是在臺北市中山東路的春天素食。這是四家之中最大的一個,生意非常興旺,客人川流不息。它的位置在二樓,有近千平方米的面積。餐館采用自助式,蔬菜種類極多,小吃與湯也不少,而且多是中式居多。那天吃得非常舒服,聽說每人才花三百左右臺幣,很值得!真有還想再去的感覺。

  這四家素餐館真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這是不相同的地方。若說相同,那就是它們的生意都很好,每一家都是顧客盈門。而且,飯店都很注意養(yǎng)生層面的開發(fā),價格相對臺灣一般的餐館來說,也不算昂貴。服務好、味道好、價格低,加之豐富的素食文化環(huán)境。我想,這可能是臺灣素食業(yè)興旺的原因所在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