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眼看臺灣》無聊的民粹主義

  2007年11月25日星期日

  應該說,民進黨成立之初的反國民黨運動,確實加速了臺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墒,強烈的本土意識與排中情緒,卻使他們陷入了狹隘的民粹主義。特別是自2000年掌權之后,汲汲于選舉,操控制造各種議題,更加速了自我認同的迷失。

  為了確定立臺灣本土為尊的主體思想,民進黨對所謂的臺語大加宣揚——其實,臺灣哪里有臺語可言,所謂臺語就是大陸的閩南話而已,閩南話又是古代中原語,發(fā)源于黃河、洛水一帶,所以臺語又稱“河洛語”。只是,有些人無知到只會說河洛語而不知何為河洛語。

  他們宣稱臺語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語言,要求中小學教師在課堂上要講臺語,不要講國語(大陸叫“普通話”),甚至將一些傳統(tǒng)詞語的臺語發(fā)音用漢字重新標示,來取代原來的名稱。

  有一天在一個茶樓喝茶,突然看到電視上正在播新聞,背后是民進黨聚會的場面,屏幕上打出了“凍蒜”一詞,我不解,問是何意。朋友說:“民進黨的創(chuàng)造,就是國語‘當選’的臺語發(fā)音。”我一聽,真是啼笑皆非,揶揄他們說:“凍過的東西不就壞了嘛,一放就爛!蒜都爛了,還怎么當選?”他們哈哈大笑,無奈地搖了搖頭。

  《自由時報》是一家與民進黨理念接近的媒體,經(jīng)常刊登代表親綠思想的言論。有一次看報紙,《自由時報》文化欄里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談的是正名。不是為臺灣正名,而是為一種叫“芫荽”的菜正名。起因是有人稱這種菜為“香菜”,作者覺得很生氣,認為香菜不是這種菜,而且香菜之名從“中國”來,不適合稱呼臺灣產(chǎn)的蔬菜,應該為它正名,稱呼臺語發(fā)音“芫荽”。我又是哭笑不得,也不知道這位作者在寫作之前,有沒有去詞典上去查一下,看一下這個詞的來源。其實,這個詞在大陸起碼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連我家鄉(xiāng)的河南土話現(xiàn)在都還這么叫,不知何時起,它竟然成了臺語的專利?且不說這個詞是否臺語獨有,弄不好連這種菜的種子都是從大陸傳過來的。若真弄明白了這件事,不知道從此后,這位作者是不是就再也不吃“芫荽”了!

  有臺灣朋友開玩笑說:“若真格去中國化,陳水扁應該先把名字改了,從今以后不姓陳,也不許再說一個漢字,問他行不行?”這話不是沒有道理,民進黨的正名、去中國化,完全就是政治游戲,不外是多爭取幾張選票而已。

  其實,宣揚與傳承一種語言、方言,應該說是一件好事,現(xiàn)在全球語言學家們都意識到了保護微小語種的重要性,因為它們都是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但是,保護與排斥不同,今日社會全球日趨大同,世界各國交流密切,不掌握世界主要的通用語言,就無法取得與別人同臺競爭的優(yōu)勢。漢語(即臺灣的國語、大陸的普通話)越來越受世人重視,許多外國人都在努力學漢語,可是若身為漢族人,竟連自己民族的通用語言都講不好,談何發(fā)展呢?

  所以,傾全民之財力,行一己之私利,是很危險的。因為選民可以被蒙一時,不會被蒙一世。照這樣下去,估計某些人真的要做“凍蒜“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