袪世人對于佛教的誤解及喚起佛教徒的自醒

  袪世人對于佛教的誤解及喚起佛教徒的自醒

  ──二十年一月在思明縣佛教會講──

  各界代表及本會會員!我今日并非代表中國佛教會而來,不過偶爾適逢其會,順便參加貴會執(zhí)監(jiān)委員的受職典禮而已。然我確是中國佛教會的發(fā)起人,而組織了中國佛教會,因此,各省、各縣也就有系統(tǒng)的組織省佛教會和縣佛教會,而今天思明縣佛教會也就從這系統(tǒng)上而成立了。在今日的中國,猶有佛教會建立起來的原因,我得負一點解釋的責任。因為在許多人對于佛教誤會的錯覺看起來,不但不要佛教會建立,并且連佛教也早應消滅了。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大家眼睛上蒙著一層幻翳,而確實不知佛教的真相,于是說佛教是迷信的、消極的,佛徒是厭世的、分利的。像這樣誤解的說法,則在今日國民革命的中國,對內要達到全民的自由平等,對外要達到國際的自由平等,佛教這個東西,無利益于人世,應該將它根本消滅,那里還來開什么佛教會!可是、佛教和佛教徒的真相,并不如此,所以、應將上面四點的誤會來解釋一下。

  一、有人說佛教是迷信的:大概是以信佛作為信鬼神一樣看的緣故。其實、佛教是一問題,鬼神又是一問題,至鬼神究竟存在與否,到現(xiàn)在、在科學哲學上還是一個待解的懸案?墒恰⒆罱目茖W趨勢上,大抵已有虛心去研究這個問題的傾向,即所謂靈學的研究,已不同那十九世紀的科學家武斷為沒有;而中國的圓光、扶乩等等,也時常發(fā)見和研究鬼神的地方。然佛教與鬼神卻是沒有關系的,如真正于社會學和宗教學有研究的人,他即能夠知道世界宗教可以分作三大類:一、是多神教,即鬼神教;二、是一神教,即耶、回等天神教;三、是無神教,即是佛教。然中國一般無知的,卻不能知道。我曾在歐、美和許多科學、哲學者談過,他們知道佛教不是多神教和一神教,而認為是科學的和哲學的宗教;佛教不是鬼神教是無疑了。但佛教也不否定鬼神的存在,因為鬼神這樣東西,是值不得人們崇拜的,它的程度不比人高,還要以佛教去教化他哩。不消說、信佛教的是完全不崇拜鬼神的,而佛教所崇拜的佛、菩薩,與鬼神絕異。那么、佛菩薩又是什么?佛、即是覺者。但覺有大小,如中山先生是中國革命的先覺者,佛則是宇宙人生究竟真相的覺悟者。而所謂菩薩,他對于佛所發(fā)明的真理也已得到相當?shù)挠X悟,了解宇宙萬有以至人類、都是從無量無數(shù)的因緣合成的,也即是懂得個我以大宇宙為全體的。所以、對于做事不以個人為前提,而根據(jù)佛的無我大悲,孜孜然普為眾人謀利益,這就叫做菩薩。至于佛教寺中所塑佛和菩薩像,那就是表示紀念的意義,就是世界上崇拜先知先覺者、及于公眾有功德的人而立像是一般的。至于平常人當把他認為鬼神去迷信,那是和佛教不相干的!

  二、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這是對于佛教知其一不信其二所生的誤會,但這也是佛徒未能昌明佛教的真理之故。拿一句普通話來說:佛、就是最徹底的革命者,不但從人類習慣上下一個徹底的革新,像于崇拜自然的道理、儒教和科學等等,而在佛教上看起來,說他也是一種不徹底的。因為、自然就含有不善不美的根源在中,故對于自然亦決意奮斗而革它的命。而此對于自然的革命過程,也是與一般革命黨須先經(jīng)過破壞而后才建設是一樣的。但有些人就誤認佛教只是空的、消極的、破壞的了。其實、一般的革命都是為建設而破壞的,佛教也是要根本上徹底改革宇宙人生而建設成清凈法界的。照這樣看起來,佛教是消極的嗎?

  三、有人說佛教徒是厭世的:這種原因、是根據(jù)認佛教只是消極的而來;其實、他的積極建設是在后面的。因為、要真能成功大的智慧、大的勇力、深的經(jīng)驗、深的學識,必須先要經(jīng)過長時間很專精的一番修養(yǎng),而后才能表現(xiàn)出他的大用來,來為一切眾生謀利益,做人類最有價值的模范。但要作一番很深沉的修學,對于社會事業(yè)不能不暫時放下,而他所抱的大愿,實在是要為眾生作一種最徹底的改善!一般目光短視或盲目無知者,不曉得他到什么地方去安閑快樂了!譬如一個國民,他心中擔著社會國家的責任,但是他的知識很幼稚,能力很薄弱,不能做這么大的工作,擔這么大的擔子。所以、往往要經(jīng)過長時間去深造他的學問,或到外國去留學,暫時置國家社會于不聞不問;佛徒修養(yǎng)經(jīng)過的歷程上也是如此。而向來為人誤認為只是厭世逃空者,亦因為沒出息的佛教徒,大抵沒落在這種過程中,對于世界少有貢獻的緣故。四、有人說僧伽是分利的:分利的話,要看怎樣講,不能說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就是分利的。因為、一個社會的組織成功,他是有千差萬別各種關系上的互助才能如此的。譬如一個國家中,軍人能防衛(wèi)國家,警察能維持治安,黨政能辦理國民應興應革的事宜,法律能保障人民的秩序而制止人民的犯亂,教育能發(fā)育人民的知識,宗教能培養(yǎng)人民的道德,而佛教在無形中也是極大的一種慈悲感化的社會教育。照這樣看起來,佛教對于社會確有相互利益的。所以、佛教徒平常用一點布衣素食,也不為對不起社會,即照經(jīng)濟學上看,也莫有違背其原理的。

  前來的四點,在理論上是已經(jīng)解釋過去了,但回到事實上的佛教徒,于此四點卻應深深的反省一下:果能真確了解佛教而不落迷信否?果能積極救世而不流消極否?

  果能修學濟人而不逃空厭世否?果能有更大的利益貢獻社會而不徒分利否?這是希望思明縣佛教會的會員以及全國各級佛教會的會員共同奮勵精進的!(默如記)(見海刊十二卷四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