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云老和尚一生中的難事奇事
十奇:金龍現(xiàn)形
清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丁酉五十八歲)老和尚往寧波阿育王寺禮舍利,每日從三板起,至晚間開大靜,除殿堂外不用蒲團,展大具,定三千拜。忽一夜在禪坐中,似夢非夢,見空中金龍一條。飛落舍利殿前天池內(nèi),長數(shù)丈,金光晃耀,老和尚騎上龍脊,即騰空至一處、山水秀麗,花木清幽,樓閣宮殿,莊嚴奇妙,看見親母在樓閣上瞻眺;老和尚即大叫母親,請你騎龍上來到西方去,龍下降,夢也驚醒,覺得身心清爽,境界憭然。老和尚平生夢見母親,就只此一次。
十一奇:夜半棺動
清光緒二十六年(歲次庚子六十二歲)老和尚自從五十一歲到宜興,禮仁智和尚,修顯親寺(密祖出家處)在江浙一帶住了十年,又想再朝五臺,先到鎮(zhèn)江楊州朝云臺山,入山東朝東岳泰山,東趨牢山,訪那羅延窟(憨山老人海印寺)到曲阜,禮孔廟孔陵。在西行路上,夜宿一破廟,空無一物,只有一口破棺材,棺蓋是向上仰起來的,知道棺內(nèi)沒有死尸,于是就睡在棺蓋上;到了半夜,棺內(nèi)大動幾次,忽有人說話,“我要出來。”老和尚問他是人還是鬼?答:“是人。”問:“是什么人?”答:“是討飯的。”老和尚乃笑起,讓他出,狀丑如鬼。問老和尚是什么人?答:“是和尚。”討飯的大怒,說和尚壓在他頭上,幾至用武。老和尚說:“我坐在棺蓋上,你動都不能動,還講打么?”那討飯的不敢再說,自往小便后還回棺內(nèi)睡。
十二奇:途遇洋兵
老和尚行年六十一歲,正逢庚子拳匪之禍,義和團在山東各縣時常作亂;老和尚再度朝五臺。路經(jīng)山東遇一洋兵,以槍相向,問:“怕死不?”老和尚答:“倘該死汝手,任便。”洋兵見老和尚神色不動,說:“好的,你去。”老和尚遂趕赴五臺,鄉(xiāng)人都嘖嘖稱奇。
十三奇:祈雨息災(zāi)
庚子年五月,義和團的亂,一天厲害一天,以“扶清滅洋”為號召,殺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皇太后暗中縱容,至五月十七日竟下詔向各國宣戰(zhàn),京中大亂;六月天津失守,七月,八國聯(lián)軍陷北京,皇太后和光緒帝向西逃難,時王公大臣有的住在龍泉寺,請老和尚一并西行護駕,在兵荒馬亂中,日夜趕程,艱苦萬狀,行抵達阜平縣,才聽到甘肅巡撫岑春暄出兵勤王,帝后大喜,出長城,進山西雁門關(guān),那里有一所云門寺,寺內(nèi)住一老僧年已一百二十四歲,帝賜黃綾及建牌坊。又西行到平陽,遍地饑荒,當?shù)乩习傩罩笥笕~薯葉給帝后吃,帝后認為味很美。到西安,岑春暄請老和尚在臥龍寺祈禱雨雪息災(zāi),佛事圓滿后,雨雪交加,饑饉之災(zāi)漸息。老和尚以帝后駐西安,囂煩日甚,乃秘密潛至終南山結(jié)茅,改號“虛云”以避熟人的耳目。
十四奇:煮芋入定
清光緒二十七年(歲次辛丑六十二歲)隆冬,萬山積雪,嚴寒徹骨,老和尚獨居茅蓬中,身心清凈,一天煮芋鍋中,跏趺坐等待芋熟,不覺入定,到第二年正月,山中鄰棚復(fù)成師等久不見老和尚的面,乃來茅蓬賀年,見棚外虎跡遍滿,無人足跡,進茅蓬見老和尚入定,乃以磬開靜。問:“老和尚已吃飯沒有?”答:“沒有,正在煮芋,大概已經(jīng)熟了。”打開鍋蓋一看,霉高寸許。復(fù)成師驚訝說:“你一定就是半月了。”相與烹雪煮芋飽食大笑而去。
十五奇:雄雞皈戒
清光緒二十九年(歲次癸卯六十四歲)老和尚在昆明府福興寺閉關(guān),有一迎祥寺僧人叩關(guān),說寺中有放生雄雞一只,體肥碩,極兇惡好斗,群雞都被傷冠羽。老和尚聞言即取雞來說三皈五戒,且教令念佛;不久,雞性轉(zhuǎn)變,不復(fù)好斗,時作“佛佛佛”的聲音,獨棲樹上,不傷蟲,不給不食,一聞鐘磬即隨眾上殿,課畢,仍棲樹上。如此經(jīng)過二年,一日晚課后,站立舉首,張翅三扇,作念佛狀、立化,數(shù)日不變,老和尚令人用龕埋葬,并作了一篇銘文:
好斗成性此雞雄, 傷冠拔羽血流紅;
知畏奉戒狂心歇, 素食孤棲不害蟲;
兩目瞻仰黃金相, 念佛喔喔何從容?
旋繞三撲奄然化, 眾生與佛將毋同。
十六奇:力移巨石
清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六十五歲)老和尚出關(guān)后,住雞足山缽盂庵,以便挽救滇中僧眾,恢復(fù)迦葉道場。那缽盂庵自清嘉慶后就沒有人敢住,因為大門外右邊有一巨石,白虎不祥。老和尚擬就白虎巨石處鑿一放生池,雇工斫之不碎,挖開土方察看,找不到石根。石高九尺四寸,寬七尺六寸,頂平可跏趺坐。招包工議定向左邊移遠二十八丈,來工人百余名,拼力三天,無法動,工人不顧都散去。老和尚祈禱伽藍,諷誦佛咒,率領(lǐng)僧人十余,不費吹灰之力,即將該石移向所指定的左方;哄動觀眾,驚為神助,眾稱該石為“云移石”,士大夫題詠該石者頗多,老和尚也有詩紀此事。
其一
嵯峨怪石挺奇蹤, 苔蘚猶存太古封;
天未補完留待我, 云看變化欲從龍;
移山敢笑愚公拙, 聽法疑曾虎阜逢;
自此八風(fēng)吹不動, 凌霄長伴兩三松。
其二
缽盂峰擁梵王宮, 金色頭陀舊有淙;
訪道敢辭來萬里, 入山今已度千重;
年深嶺石痕留蘚, 月朗池魚影戲松;
俯瞰九州塵外物, 天風(fēng)吹送數(shù)聲鐘。
十七奇:路逢知己
老和尚自力移缽盂庵門前巨石后,己博得大眾的信仰,于是展開修寺的工作,獨往騰沖募化,留戒塵師在寺料理內(nèi)務(wù)。由下關(guān)至永昌,過和木樹,這條路有數(shù)百里長,粗犖難行,官民從來不曾修理過。據(jù)當?shù)赝寥苏f:“有一位外省來的僧人,自己發(fā)心苦行修路,不捐募,任來往的人助火食;數(shù)十年來,沒有退變;因此這條路已修通了十分之九;蒲漂人感念他的德行,想修孔雀明王寺供養(yǎng)他,他不愿意,只顧修路。”老和尚聽到這句話,認為奇怪,循路前進,將近黃昏,那僧人荷鋤攜畚將歸;上前問訊,那僧人瞠目不理睬,老和尚也不顧,跟隨到寺,見他放下鋤頭,上蒲團結(jié)跏趺坐,老和尚參禮,他不看,不語;老和尚也向他對坐。第二天早晨,那僧人做飯,老和尚給他燒火,飯熟,也不招呼,各自取缽盛食,吃完了,那僧人荷鋤,老和尚負箕,共同搬石挖泥鋪沙,共同起止;如是十余日,彼此未曾開口說話。有一天晚上月明如晝,老和尚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深未進寺,那僧人輕步至老和尚后背,大喝說:“在這里做什么?”老和尚微開兩眼緩聲合應(yīng),“看月”。那僧人說:“月在何處?”老和尚答:“大好霞光”。那僧人說:“徒多魚目真難辨,休認虹霓是彩霞。”老和尚說:“光含萬象無今古,不屬陰陽絕障遮。”那僧人握著老和尚的手大笑說:“深夜請回休息。”第二天暢敘甚歡,那僧人自說是湘潭人,名禪修,少出家,二十四歲在金山禪堂得個休歇處,后朝山到西藏,由緬甸回國,見這條路崎嶇,人馬可憐,因感持地藏王菩薩往行,發(fā)心獨修這條路;數(shù)十年來,不曾遇見知己,現(xiàn)年八十三歲了。今日有緣,才傾吐這一段因緣。老和尚也把自己出家的因緣告知那僧人,第二天早飯后彼此大笑而別。
十八奇:祭品旋空
清光緒三十三年(歲次丁未六十八歲)春正月老和尚由北京運龍藏返雞足山,先至滬,經(jīng)廈門,忽接鼓山來電,說妙蓮老人正月在龜山圓寂,廈門諸山長老僧眾都到鼓山參加老人荼毗禮,靈塔移設(shè)鼓山下院,籌備善后一切事宜。妙老是老和尚的剃度師,老和尚自從披剃后,就流蕩四方,從未奉侍,而且數(shù)十年來未通音訊;今遇這最后因緣,自然要兼程上山,料理龕塔,分光舍利。當龕塔工竣后,大雨滂沱,半月不停,大眾都以為憂。老和尚虔心祈禱菩薩加被,妙老顯圣;四月初八菩薩戒畢,天放晴,初九大晴,是日官紳士庶來山者絡(luò)繹不絕;初十入塔時天坪祭齋百桌,大眾誦經(jīng),上供畢,念變食真言時,忽一陣旋風(fēng),將祭品,旋于空中,靈龕頂一道霞光,直貫塔頂,大眾齊心贊嘆。禮畢,又大雨如注。妙老靈骨以一半入塔,一半運南洋極樂寺供養(yǎng),當妙老骨灰南行至檳榔嶼時,觀音亭及大眾迎靈者數(shù)千人,當念經(jīng)畢,念變食真言時,又忽起旋風(fēng),將萬花吹散,靈翕頂涌白光,直透二里外的塔頂。這就是老和尚報師恩而妙老顯圣的奇事。經(jīng)云:“密行難思議”。的確不錯。
十九奇:哄動暹京
清光緒三十三年老和尚料理妙老身后事畢,轉(zhuǎn)船赴暹羅,住龍泉寺,一日趺坐,一定九日,哄動暹京,自國王大臣以及男女善信,都來羅拜;出定后,國王請至宮中誦經(jīng),百般供養(yǎng),肅誠皈依,官紳士庶皈依數(shù)者千人。
二十奇:老龍迎經(jīng)
清宣統(tǒng)元年(歲次己酉七十歲)老和尚起運藏經(jīng),經(jīng)騰沖,下關(guān)各鎮(zhèn),多承地方迎接,在路上數(shù)十日人馬平安,獨由下關(guān)進大理時,忽雷電交作,洱海波騰,云氣變幻,景色萬千,又不下雨。到寺門,行迎經(jīng)大典,安妥,乃大雨滂沱,次日天仍大放晴,大眾都說,這是洱海老龍來迎經(jīng)藏。
二十一奇:黃牛皈依
老和尚運經(jīng)到騰沖寓萬壽寺時,正在與提督張松林坐談的時候,忽一黃牛奔至座前,跪下,雙目流淚,隨后牛主楊勝昌率領(lǐng)多人到寺,要將牛牽回屠殺。老和尚向牛說:“汝想逃生須皈依三寶。”牛點頭,老和尚即說三皈依,令牛起立,馴服好像人一樣。老和尚拿錢給牛主抵牛命,牛主不受,大為感動,發(fā)心皈依,誓改行業(yè),并吃長素。
二十二奇:片言息兵
清宣統(tǒng)三年(歲次辛亥七十二歲)云南賓川縣知縣張某,長沙人,精明強干;賓川縣盜賊很多,張知縣加以窮治,殺戮甚眾,愈殺而盜焰愈熾,且結(jié)成會黨,士紳為保家起見,也掛名會籍求免,張知縣不顧一切,加以嚴懲;雞足山僧人也有加入會黨的,遭張知縣捕去數(shù)十人,獨對老和尚恭敬備至。辛亥革命事起,賓川縣會黨首先響應(yīng),攻縣署,張知縣雖無外援,明知必死,然仍堅守。老和尚看見這種情況,乃下山赴縣府。眾見老和尚來,說:“張知縣罪大惡極,請誘他出來殺之,以平眾憤。”老和尚答:“好好。”復(fù)向群眾的魁首說:“殺張某是極容易的事,但邊地謠傳,大事未定,你們圍城殺官,倘有一枝救兵來,怎么得了?”大家以為老和尚的話是對的,圍遂解。張去縣,而滇省已獨立,蔡鍔任滇省都督,張知縣的兒子任外交司長。事后,張知縣以函告老和尚說:“公非獨救吾生,且造福賓川;不然,殺父之仇,吾子能不報嗎?”又民國成立,西藏王公活佛,恃險遠,不肯易幟,中央命滇省出兵兩師加以討伐,以殷叔桓為總司令,前鋒已達賓川。老和尚以邊釁一啟,禍無寧日,于是前赴大理,拜訪殷總司令,說:“藏人素來信佛法,何不派一位明佛理的人去游說,豈不是不戰(zhàn)而勝嗎?”殷以為然,乃請老和尚為宣慰法師。老和尚說:“我是漢人,往恐無功,麗川有一位喇嘛東保,臘高有德,藏人敬信,曾授四寶法王,請他去,事必有成。”殷遂備文派員陪老和尚晉謁東保。保以衰老辭。老和尚說:“趙爾豐用兵之禍,藏人至今寒心;公寧惜三寸舌而殘數(shù)千萬人民生命財產(chǎn)嗎?”保立起謝說:“我去我去。”保受命,以老僧法悟副之,入藏,要約而還,滇遂罷兵。
二十三奇:說服根源
辛亥革命,清帝遜位,各省逐僧毀寺,風(fēng)動一時,那時滇省掌握新軍兵柄者是協(xié)統(tǒng)李根源,痛恨各方僧徒不守戒律,將親督兵赴諸山逐僧拆寺,又忖老和尚是一個窮和尚,怎么這樣得民心?其中必有怪事,于是指名遞捕。各寺僧人逃避一空,雞足山中老和尚所住持之寺內(nèi)有僧百余人,個個惶恐,有勸老和尚暫避者。老和尚說:“你們想離開就離開,如屬業(yè)報,避也避不了,只有以身殉佛方是上策。”過數(shù)日,李根源果率兵入山,駐軍悉檀寺,毀金頂雞足大王銅像,及佛殿,諸天殿,老和尚以事急至此,乃獨自下山,到軍門,持名剌見李根源,守兵及閽者認識老和尚,叫他趕快逃走,不肯通報;老和尚不顧一切,逕入,見李根源正和前四川布政使趙藩坐在殿內(nèi),老和尚向前敬禮,李不顧;趙藩與老和尚是舊交,問老和尚到這里來有什么事?老和尚敬禮詳述一切。時根源怒形于色,厲聲問曰:“佛教何用有何益?”老和尚答:“圣人設(shè)教,總以濟世利民,語其初機,則為善去惡。從古政教并行,政以齊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萬物得以寧,而天下太平。”根源面色稍改,又問曰:“要這泥塑木雕作么?空費錢財。”答:“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張,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無敬畏,無惡不作,無作不惡,禍亂以成。即以世俗說,尼山塑圣,丁蘭刻木,中國各宗族祠堂,以及東西各國之銅像等,亦不過令人心有所皈,及起其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議。說到究竟,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根源面略現(xiàn)笑容,叫左右拿茶點來。又問:“但是和尚不做好事,反做許多怪事,實在是國家的廢物。”答:“和尚是通稱,有圣凡之別,不能因見少數(shù)不肖僧,而遂罪及全僧,豈因一二不肖秀才而罵孔子,就是你今天統(tǒng)領(lǐng)兵弁,雖然軍紀嚴明,但你能保證一一如你的正直么?海不棄魚蝦,所以為大;佛法以性為海,無所不容,僧秉佛化,護持三寶,潛移默化,其用彌張,不一定全是廢物。”根源聽了這一段話,更覺歡喜,再談一會兒笑逐顏開,一會兒俯首向老和尚致敬;于是同進晚齋、秉燭深談,由因果分明,說到業(yè)網(wǎng)交織;由業(yè)果因緣,說到世界相續(xù),眾生相續(xù),言愈暢而理愈深。根源有時用溫言接應(yīng)老和尚,有時以容貌禮敬老和尚,不覺喟然太息說:“佛法廣大如此,我已殺僧毀寺,罪業(yè)深重,奈何?奈何?”老和尚說:“這是一時的風(fēng)氣,不是你一個人的過,只要以后極力保護,那就功德莫大。”根源極為歡喜,即移住祝圣寺,跟隨老和尚雜處眾僧中,蔬食數(shù)日,到八月四日山中忽大現(xiàn)金光,自山頂?shù)缴铰矗菽径汲牲S金色。相傳山中有三種光;一是佛光二是銀光三是金光。佛光連年都有,銀光和金光,自開山以來只見過幾次。根源更為感動,執(zhí)弟子禮,請老和尚為雞足山總主持,乃引兵去。后此四十年中,根源為法門外護,出力頗多,說教談禪,時有妙諦。我們知道李根源是中國政治上杰出人才,中國政治集團中有所謂“政學(xué)系”,即奉根源為領(lǐng)袖,支配中國政權(quán)幾及三十年之久,而根源因受老和尚之開示,智慧高人一等,故多年來息隱蘇州,不愿直接參加政治舞臺,加以一般不學(xué)無術(shù)之徒,每假藉其名義招搖撞騙,言功利不講信義,弄成中國政治被美國人評為“貪污無能”。這都是由于違反佛教的意義和不恰李根源的心愿所造成的后果。
- 上一篇:犯淫戒的罪業(yè)過失
- 下一篇:虛云老和尚與孫中山和蔣介石的對話
- 虛云法師:不發(fā),多種,一切佛法是妙藥之單方
- 夢參法師:虛云老和尚是大菩薩嗎?
- 虛云法師:宗門一法,勝過一切
- 虛云法師:專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禪和
- 虛云法師:因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
- 虛云法師:行解相應(yīng),說到就要行到
- 虛云法師: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 虛云法師:學(xué)佛不論修什么法門,總以持戒為本
- 虛云法師:無論是已悟未悟還是解悟證悟,都要修學(xué)并真實行持
- 虛云法師:妄起即覺,覺即妄離
- 虛云法師: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
- 虛云法師: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惡果
- 虛云法師:三界輪回以淫為本 六道往返以愛為基
- 虛云法師:修道若不下一番苦心,僅徒然口說是無補于實際的
- 虛云禪師:道向己求莫從他覓 努力種福田種好因
- 虛云法師:傳戒不如法、僧人沒擔當是佛法衰敗之因
- 虛云法師: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羅蜜
- 虛云法師: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
- 虛云法師: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鄉(xiāng)
- 虛云法師:人的一生,如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夢參法師]死亡像什么呢?
- [黑茶]黑茶是怎么來的?黑茶的起源
- [禪宗公案]不得其門
- [生活故事]彎腰做一個直立的人
- [哲理故事]包容勝過萬般責(zé)難
- [佛與人生]人為什么活著,活著是為了什么,怎樣才算活明白了?
- [佛學(xué)常識]“無我”觀有什么針對性嗎
- [佛學(xué)常識]無我分幾類
- [其他漢傳法師]世間的事業(yè)不外乎成住壞空這四大原則
- [黃茶]蒙頂黃芽屬于什么茶,外形有什么特點?
- [禪宗文化]叢林清規(guī)對中國文化貢獻如何?
- [生活故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 [哲理故事]遇事兼容并蓄,對手亦可是知音
- [佛與人生]多情至極是無情
- [佛與人生]順其自然,便能萬事遂心
- [佛與人生]少一份爭執(zhí),多一份從容
- [佛與人生]不抱怨,心中無嗔便是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