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雙修

  止觀雙修

  圓慈法師

  念念歸一為止,了了分明為觀。但止時決不能離觀,觀時決不能離止。止若無觀,心昏沉;觀若無止,心必散亂。故必二者雙修,方得有效。

  一、對治浮沉心,應雙修止觀。靜坐時,若心浮動,輕躁不安,應修止以止之。若心昏暗,時欲沉睡,應修觀以照之。觀照以後,心仍不覺清明,又應用止止之?傊旊S各人所宜,以期適用。若用止時,自覺身心安靜,可知宜於用止,即用止以安心。若於觀中,自覺心神明凈,可知宜於用觀,即用觀以安心。

  二、對治定中細心,雙修止觀。止觀法門,習之既久,粗亂之心漸息,即得入定。定中心細,自覺此身,如同太虛,十分快樂;若不知此快樂本來虛妄,而生貪著,執(zhí)為實有,則必發(fā)生障礙,不得解脫。若知是虛妄不實,不貪不執(zhí),是為修止。雖修止後,猶有一毫執(zhí)著之念,應當觀此定中細心與粗亂之妄心,不過有粗細之別,畢竟同是虛妄不實。一經(jīng)照了,既不執(zhí)定中所見。不執(zhí)定中所見,則功候純熟,自得解脫。

  三、均齊定慧,雙修止觀。修止功久,妄念稍落,能得禪定。修觀功久,豁然開悟,能生真慧。然而,定多慧少,則為癡定;此時,應當修觀照,使心境了了明明;鄱喽ㄉ,則發(fā)狂慧;心即動散,如風中之燈,照物不能明了。此時應當修止,則得定心,如密室中之燈,照物歷歷分明。是為止觀雙修,定慧均等。

  修 觀

  觀是觀察,內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皆當一一觀察。而以回光返照,為修持之主旨。此有三種觀法以對治三種毒。

  瞠恚多者,應修慈悲觀。當念我與眾生,本皆平等,有何彼此分別?慈者,推己及人,與以快樂。若我身心,愿得種種快樂,如寒時得衣,饑時得食,勞倦時得休息之類。應發(fā)慈心,推廣此等快樂,及於我之親。修習既久,應推及疏之人,更進而推及向所有怨憎之人。怨親平等,了無分別方謂大慈。

  悲就是要悲憫眾生種種苦惱,我為拔除之。亦對親疏怨憎了無分別,方謂大悲。如此常常觀察,瞠恚之病自然消除。是為對治瞠恚修習慈悲觀。

  愚癡多者,應修因緣觀。愚癡即是無明,三毒之中,最難破除。觀法中不凈觀和慈悲觀為方便觀,因緣觀為是真正之修觀。世間一切事物,皆從內因外緣而生。然凡物之生,了無永久不變的自性。若有自性,即應永久常住,不應因緣集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剎那剎那不得稍住。如是常常觀察,自能豁破愚癡,產(chǎn)生智慧,是為對治愚癡修習因緣觀。

  淫欲多者,應修不凈觀。試思人身受胎,無非父母精血污穢不凈之物和合而成。胎之地位,在母腹腸臟之處;出胎之後,得此不凈之身。從頭至足,自外至內,不凈之物,充滿其中,外則兩眼等九竅,無時不流臭液。遍身毛孔,發(fā)散汗垢。內察臟腑,膿血尿屎種種不凈。死後不久腐爛,奇臭難聞。如是女觀男身,如一革囊,外形雖美,內實滿貯糞臭。男觀女身,亦應如是。久久觀察,淫欲自減。是為對治淫欲修習不凈觀。

  依個人性情,擇選一種適合個人的觀法,抱定一法,恒久行之,不必改變。久行自現(xiàn)良果。

  對境修止觀

  密室端坐以修止觀,固然為入道之要。然此身決不可能無它事相累,若於靜坐之外,不復修持,則功夫間斷;因此,必於一切時,一切境常常修之方可。

  一切時:

  所謂的一切時,是指行時、住時、坐時、臥時、作事時和言語時。

  行時修止觀:

  (i)行時應作是此念:今為何事欲行?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行。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行。若於行時,了知因有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了知行心,及行中所現(xiàn)動作,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如此叫行中修止。

  (ii)又應作是念:由先起心以動其身,見於行為,因有此行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即當返觀行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行者及行中所現(xiàn)動作,畢竟空寂;如此叫行中修止。

  住時修止觀:

  (i)住時應作是此念:今為何事欲住?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住。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住。若於行時,了知因有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了知住心,及住中所現(xiàn)動作,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如此叫住中修止。

  (ii)又應作是念:由先起心以駐其身,見其住立,因有此住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即當返觀行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住者及住中所現(xiàn)動作,畢竟空寂;如此叫住中修止。

  坐時修止觀:

  (i)坐時應作是此念:今為何事欲坐?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坐。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坐。若於坐時,了知因有坐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了知坐心,及坐中所現(xiàn)動作,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如此叫坐中修止。

  (ii)又應作是念:由先起心以安其身,見於坐相,因有此坐,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即當返觀坐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坐者及坐中所現(xiàn)動作,畢竟空寂;如此叫坐中修止。

  臥時修止觀:

  (i)臥時應作是此念:今為何事欲臥?若為不善、放逸等事,即不應臥。若為調和身心,即應坐。若於臥時,了知因有臥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幻夢,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然不起。如此叫臥中修止。

  (ii)又應作是念:由於勞乏,即便昏暗,見此臥相,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即當返臥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臥者及臥中所現(xiàn)動作,畢竟空寂;如此叫臥中修止。

  作事時修止觀:

  (i)作時應作是此念:今為何事欲如此作?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作。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作。若於作時,了知因有作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了知坐心,及坐中所現(xiàn)動作,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如此叫作中修止。

  (ii)又應作是念:由先起心運其身手,方見造作,因此有一切善惡等業(yè)。即當返觀作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作者及作中所經(jīng)情景,畢竟空寂;如此叫作中修止。

  言語時修止觀:

  (i)言語時應作是此念:今為何事欲言語?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言語。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言語。若於言語時,了知因此言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了知坐心,及坐中所現(xiàn)動作,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如此叫言語中修止。

  (ii)又應作是念:由心鼓動氣息,沖於咽喉唇舌齒顎,故出音聲語言,因此有一切善惡等業(yè)。即當返觀語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語者及語中所有音響,畢竟空寂;如此叫語中修止。

  一切境:

  所謂一切境,就是六根所對之六塵境,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

  眼對色時修止觀:

  (i)凡眼所見一切有形之物皆為色,不僅指男女之色而言。我們見色之時,當知如水中月,無有實質。若見好色,不起貪愛;若見惡色,不起瞠恚,若見不好不惡之色,不起分別想,是名修止。不應作是念止。

  (ii)又應作是念:今所見色,不過內而眼根,外而色塵,因緣集合,生出眼識,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色,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即當返觀緣色之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見者及所見之色,畢竟空寂。如此去作叫修觀。

  鼻對香時修止觀:

  (i)嗅香之時,當知如空中氣,倏然不留。若嗅好香,不起愛心;若嗅惡香,不起瞠心;若嗅不好不惡之香,不起分別想,是名修止。

  (ii)又應作是念:今所嗅香不過內而鼻根,外而香塵,因緣集合,生出鼻識,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香,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即當返觀緣香之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嗅者及所嗅之香,畢竟空寂。如此而修叫修觀。

  舌對味時修止觀:

  (i)嘗味之時,當知是虛妄感覺,倏然即滅。若得美味,不起貪心;若嗅惡味,不起瞠心;若得不美不惡之味,不起分別想,是名修止。

  (ii)又應作是念:今所嘗味不過內而舌根,外而味塵,因緣集合,生出舌識,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味,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即當返觀緣味之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嘗者及所嘗之味,畢竟空寂。如此而修叫修觀。

  身對觸時修止觀:

  (i)受觸之時,當知幻妄接觸,倏然即無。若受樂觸,不起貪著;若受苦觸,不起瞠心煩惱;若受不樂不苦之觸,不起分別想。是名修止。

  (ii)又應作是念:輕重、冷暖、澀滑、硬軟等,之觸。頭、胴、四肢謂之身。觸是虛假,身亦不實,因緣湊合,乃生身識,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觸,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yè)。即當返觀觸之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受觸者及所受之觸,畢竟空寂。如此而修叫修觀。

  意對法時修止觀,與上文靜坐中所述方法相同。

  覺知魔事

  學靜的人,若心地不清凈,往往發(fā)生魔事。應當知道多由心起,若能一心不亂,魔則不能擾。在禪學之中,一切不利於修定,一切有障礙於修定的現(xiàn)象和境界,通稱為禪病或魔。魔事甚多,如《治禪病秘要法》1中詳述七十二亂心病及相應治法。今略舉一二,使學者得以學知,不致惑亂。魔事可分為如下三項:

  一、可怖魔事:如現(xiàn)惡神猛獸之形,令人恐懼,不得安定。

  二、可愛魔事:如現(xiàn)美麗男女之形,令人貪著,頓失定心。

  三、平常魔事:如現(xiàn)不惡不美等平常界,亦足以動亂人心,令失禪定。

  於靜坐之中,覺知有魔,即當以法止之,此不外止觀二法。

  凡見魔境,當知悉是虛妄,不不懼,不取不著,惟安住正念,絲毫不為所動,魔境即滅,是修止止魔法。

  若修止卻魔而仍不退去,即當返觀自心,亦是念虛妄,了無處所,既無能見之心,安有所見之魔,如是觀察,自當消滅。

  若修止修觀,而魔終遲遲不去,更有最便之法,即默誦佛號,提起正念,邪不勝正,自然謝滅。

  又須切記魔境不滅時,不必生,魔境滅時,亦勿生喜,心不為動,決無害。

  治 病

  止觀方法以起脫生死為最終目的,其功用原不在治病。治病之事乃附帶之事。安心修持,,病患自然減少;然或因身體本有舊病,偶然重發(fā),或因不能善調身心息三者,致生病患,皆是恒有之事。因此了知治病方法仍有必要。定學中的治病有其自己的方法。此法可分為二種如下:

  一、察知病源:凡病自肢體發(fā)者為外病,自臟腑發(fā)者為內病。然無論外病內病,皆由血脈不調而起。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調和。又人的心力,影響於身體極大,故病患雖現(xiàn)於身體,實際上與心有關。察知病源所在,仍從內心治之,其收效有時比藥石為靈。又病之發(fā)生,必有潛伏期,常人當自覺有病時,其病之潛伏於體內者,為時已久,苦於不能覺察。若能治心者,則察知病源,必較常人為早,故可治病於未發(fā)之時。

  二、對治疾病:靜坐中內心治病法亦有多種,然仍不出止觀二種。

  (i)用止治病法:普通之法是將心意凝集於臍下小腹,止心於此,牢守勿失,經(jīng)時既久,百病可治。其理就是心凝集在此處,血液即隨之凝集於此處,凝集之力愈充,則運行之力亦強,血液之阻滯可,血液無阻滯,則百病之根本拔除。

  其余方法尚多,如察知病在何處,即將心意凝集於病處,止而勿失,默想病患必除,亦能治病。又如常常凝集心意,止於足底,不論行住坐臥,皆作此想,即能治病。此其理由乃系一切病患,皆由氣血上逆所致,今止心足底,則血下降,身心自然調和而病瘳。又,如了知世間一切皆空,毫無所有,即種種病患,亦是處誑現(xiàn)象,心不取著,寂然止住,亦能治百病,此為最上乘之用止治病法。《維摩經(jīng)》中說:“何為病?所謂攀緣。云何攀緣?謂心無所得。"

  (ii)用觀治病法:一般是觀想運心,以六種氣治病。六種氣是: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

  如腎臟有病,則於靜坐開始,觀想腎臟,口中微念“吹"字以治之,每次或七遍,或十遍,或數(shù)十遍,均隨各人之便。

  如脾胃有病,則觀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以治之。

  如臟腑有壅滯之病,則觀想臟腑,口中微念“嘻"以治之。

  如心臟有病,則觀想心臟,口中微念“呵"字以治之。

  如肝臟有病,則觀想肝臟,口中微念“噓"字以治之。

  如肺臟有病,則觀想肺臟,口中微念“"。

  此六種氣治病,或因病擇用其一,或無病者兼用其六,均無不可。余則每於入坐之時,每字各念七遍,如念“呵"字時,確與心臟有感覺。念呼字時,確與脾胃有感覺。余字亦然。學者試行之便知。

  又有於呼吸出入時,心中觀想,運作十二種息以治眾病者,此則純屬心理治病之法。十二息皆從觀想生。

  (1)如身體患滯重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輕而上升,是為上息。

  (2)如身體患虛弱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深而下降,是為下息。

  (3)如身體患枯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充滿全身,是為滿息。

  (4)如身體患臃腫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焦灼其體,是為焦息。

  (5)如身患羸損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可增長氣血,是為增長息。

  (6)如身體患肥滿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可以滅壞機體,是為滅壞息。

  (7)如身體患冷,則心想此息出入時身中火熾,是為暖息。

  (8)如身中患熱,則心想此息出入時身中冰冷,是為冷息。

  (9)如內臟有壅塞不通時,則心想此息之力能沖過之,是為沖息。

  (10)如肢體有戰(zhàn)栗不寧時,則心想此息之力能鎮(zhèn)定之,是為持息。

  (11)如身心不調和時,則心想此息出入綿綿,可以調和之,是為和息。

  如氣血敗壞時,則心想此此息善於攝養(yǎng),可以滋補之,是為補氣!疚赐甏m(xù)】

  【注釋】

  1、新修大正大藏第十五卷第333頁至342頁。

  刊載于《澳門佛教》22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