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之法·選釋之二
修習之法·選釋之二
圓慈法師
念佛禪(定)
因念佛而生禪定故稱念佛禪。南傳的念佛禪稱為“佛隨念",因數(shù)數(shù)起念(隨念)與佛有關(guān),又以佛德為念之所緣故。
對四諦具足正信的瑜伽行者,若要修習佛隨念的禪定,當於適當?shù)淖∷毦屿o處,一心思念“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應(yīng)該如此的隨念,即數(shù)數(shù)起念,不間斷的稱念或思念佛世尊的功德。隨念的方法是:
“那世尊是阿羅漢,是等覺者,是明行具足者,是善逝者,是世間解者,是無上士,是調(diào)御丈夫者,是天人師,是佛,亦即是世尊";當如此不斷的靜慮思念。
(一)為甚麼念世尊是阿羅漢?應(yīng)依如下理由隨念世尊為阿羅漢:
(1)他遠離了一切煩惱,站得距離煩惱很遠很遠,已由於道而完全斷了一切煩惱和習氣,所以說“遠離故"為阿羅漢。
(2)他以道和般若之劍破除了諸煩惱賊,“破賊故"為阿羅漢。
(3)因他全面如實地知見了悟緣起法,如實地知道緣起相續(xù)法,於緣起生滅法中脫離斷除,從中解脫,破離斷絕了輪回車輪的輻,“破輻故"為阿羅漢。
(4)因為他是最勝應(yīng)供者,最值得領(lǐng)受衣服等資具及其它的供養(yǎng)。世尊現(xiàn)世時,任何有權(quán)威的天人皆不愿在它處供養(yǎng),而盡力供佛,甚至於阿育王在世尊涅槃後,仍用九萬萬六千的財產(chǎn),於全閻浮洲造了八萬四千的塔寺以供佛。
(5)於諸惡業(yè)中,無秘密惡行可說;因他“不密行惡故",為阿羅漢。
(二)世尊是“等正覺者"(sammasambuddha),即圓滿覺者。因為世尊自己圓滿正確地覺悟了一切法,他對“應(yīng)該通達的諸法業(yè)已通達覺悟,應(yīng)該遍知的諸苦法業(yè)已遍知,應(yīng)斷的諸集法業(yè)已斷絕,應(yīng)證的諸滅法業(yè)已證得,應(yīng)修的諸道業(yè)已修習";所以世尊說:
“應(yīng)知的我已知,應(yīng)修的我已修,應(yīng)斷的我已斷,所以婆羅門呀,我是覺。"
(三)因世尊具足明與行者,故其他是明行具足者。明是三明或八明(觀智及意所成神變加以六神通為八明);行即戒律儀防護諸根之門,食物知量,努力醒覺,(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的七種妙法,色界四禪,當知共為十五法。因為依此十五法行,圣弟子得行於不死的方向。由於明的具足,造成世尊的一切智圓滿;由於行的具足,造成他的大悲圓滿。他以一切智知一切有情的利與不利;他以大悲使有情避去不利而促進有利之事。因為世尊是明行具足者,所以他的弟子得以善行道。
(四)世尊是善逝(行)者,善於凈行,善於妙處行,行正無過,正語故為“善逝(行)"。世尊的行是善凈,遍凈而沒有污點的,所以世尊是善逝。
(1)是甚麼善行呢?便是圣道。依此行,世尊順利地到達了安隱處,所以說:“善凈行故為善逝"。
(2)在不死的涅槃中行,所以亦說“善妙處行,為善逝"。
(3)可使已斷了的煩惱不會再轉(zhuǎn)來的行為正行;蛘f:自從在燃燈佛的足下獲得授記以來,直至在菩提座上而成正覺,總共完成了三十波羅密的正行而給與一切世間的利益與快樂,不作常見,斷見,欲樂,苦行等的極端行為,故為正行。所以說“正行故為善逝。"
(4)世尊是正語者,他在適當?shù)膱龊隙f妥當?shù)脑?所以說“正語故為善逝。"如經(jīng)中說:
I)如來知道那些話是不實不真無有利益的,且是他人不喜和不適意的,如來便不說那樣的話。
II)如來又知道那些話是實是真但無利益,且是他人不喜不適意的,如來也不說那樣的話。
III)如來知道那些話是真而給予利益的,但是他人所不喜不適意的,如來知道時節(jié)因緣成熟才說那樣的話。
IV)如來知道那些話是不實不真無有利益的,但是他人所喜和適意的,如來亦不說那樣的話。
V)又如來知道那些話是實是真但無利益的,然為他人所喜和適意的,如來也不說那樣的話。
VI)如來知道那些話是實真和給與利益的,又是他人所歡喜和適意的,如來知道那是適當?shù)臅r候,才說那樣的話。當知這是“正語故為善逝。"
(五)(世間解)因為世尊全面了解世間,所以稱世尊為世間解者。世尊是依世間的自性,依它的集因(緣起),依它的滅,依導(dǎo)致它滅的方便(道)來全面了知、洞察和通達世間的。
世尊的智慧和所知的法是無量的,而講出的僅是一點點,如爪上土,所未說的如大地上的土。說出的法是有用於導(dǎo)向涅槃的法,而未說的法是無用的法。1佛重點說的世間是“在這有想有意而僅一尋的身體之內(nèi)的世間與世間的集因世間向滅的道。"2
佛亦說三世間:
I)行世間,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而行的地方,當知為行世間(或器世間),(包括名色、三受、四食、五取蘊、六內(nèi)處、七識住、十二處、十八界等)。
II)有情世間:說到“世間常住或非常住"的地方為“有情世間"。;世尊知道一切有情的意欲,知其隨眠,知其習性,知其勝解,及知諸有情的少垢、多垢、利根、鈍根、善根、善的行相、惡的行相、易教化的、難教化的、有能力的、無能力的。他對所有的“有情世間"亦全面了解。
III)空間世間:世尊知道,日月之運行,光明所照之處,威力所及,世界之縱橫,雪山之高,海水之深,世界與世界的空間距離等,如說月輪四十九由旬,日輪五十由旬等。世尊以他無限的智對此三世間完全了解通達。以遍知世間,故為世間解。
(六)(無上士)因為世尊的德是無人能超勝的。此以無過於他之上者為“無上士"。他的戒德為一切世間最勝,而定慧解脫及解脫知見之德亦然。亦是說,沒有能與世尊的戒德、解脫和解脫之見的德相等或相比。如佛說:“我實無有師"3;“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乃至天人眾可以比較我的戒德圓滿的。"4
(七)(調(diào)御丈夫)他能調(diào)御其應(yīng)調(diào)御的丈夫為“調(diào)御丈夫",調(diào)御即調(diào)伏的意思。應(yīng)調(diào)御的丈夫是說未調(diào)御而當調(diào)御的畜生丈夫、人類丈夫和非人類丈夫。如世尊曾調(diào)伏阿缽羅(無苗)龍王、阿伽西柯(火焰)龍王和達那波羅(財護)象等的畜生,令它們無毒而皈依住戒,又以種種的調(diào)御方法而調(diào)伏薩遮尼干子、庵巴吒學(xué)童,沙那滕達(種德婆羅門)等人類,及阿羅婆迦夜叉,帝釋天王等的非人。又佛說:“我以柔軟調(diào)伏諸丈夫,亦以剛調(diào)伏及柔與剛而調(diào)伏。"5
世尊對於戒清凈之人等,初禪等,須陀洹等已經(jīng)調(diào)御的人,亦為說向上之道的行道而更調(diào)御之。因為世尊調(diào)御一切丈夫,能使被調(diào)御者於一跏趺坐去向八方而不執(zhí)著,所以說世尊為“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
(八)(天人師)以現(xiàn)世,來世及第一義諦而適應(yīng)的教誨,故為師。世尊為師,令諸有情度諸所,度生死難所等的意義。如商隊領(lǐng)隊師,引導(dǎo)隊伍度過沙漠,度過危險地帶,度過野獸的惡劣處所,如是令度種種難處,得達安全處。天人即天與人。此僅限於最超勝的諸天及最有才能的人而說。然世尊亦能教誨諸畜生故為師。他們因聞世尊說法為成就道果的近依因,由於這有力的因緣成就,在第二生或第三生便有證得道果之分。如娃天子的故事6。
(九)(Buddha佛)他是佛陀(覺者)。因他自己以所得解脫果的智,究竟覺悟發(fā)現(xiàn)了一切所應(yīng)知的,所以世尊是佛陀;蛩约喊l(fā)現(xiàn)親證了四諦,亦令其他有情覺悟(四諦),以此等理由故稱為佛。7又為示此義,《義疏》和《無礙解道》解說為:“發(fā)覺諸諦故為佛,令人醒悟故為佛"。8
(十)(Bhagavat世尊)在一切有情中,佛的殊勝功德(qualities)是最為高尚的,是世上最可尊敬者,以此之由,稱佛為世尊。世上有四種名,即依位的、依特相的、依原因的、隨意而起的。而此世尊的名是依據(jù)原因的,此名不是摩訶摩耶夫人,不是凈飯王,不是八萬親屬所作,亦非諸天所作;法將舍利弗曾這樣的說:“世尊這個名字不是母親作的是解脫之後得的,此乃諸佛世尊在菩提樹下證得一切智之時共同獲得的名稱"9。
又“具足吉祥,萬德相應(yīng),破了惡,善為分別,修習了種種的修法,而不在有中徘徊,故名為世尊",“破了貪、破了瞠、破了癡而無漏、破了一切的惡法,故名為世尊“。
因他有百福特相的色身成就,所以說他具足吉祥;因他有法身成就,所以說他破了一切惡。如是具吉祥和破惡者為世人和有智慧者之所尊敬,為在家及出家者之所親近,能令親近他的人除去身心的痛苦,為財施及法施的饒益者,可給世間和出世間的快樂。
其次於世間的自在、法、名聲、福嚴、欲、精勤此六法相應(yīng),故稱為有德。佛的自心中有最勝的自在,可隨心自在變小變大等(八自在)為世人所稱許的一切行相圓滿。佛太明了世間法了,而能善為巧用。他有通達二界證得如實之德而極遍凈的“名聲"。佛的色身,一切相好圓滿的四肢五體,能令熱心的人眼見而生歡喜心為“福嚴"。佛的一切自利利他的希求,皆能隨其所欲而完全,故稱遂欲而成就為“欲"。成為一切世間所尊敬的原因的正精進,稱為“精勤"。佛具此六法,即與諸德相應(yīng),因他有德故稱他為世尊。
又善能分別演說一切法,故稱世尊。如分別蘊、處、界、諦、根、緣起等善法,或以逼惱、有為、熱惱、變易之義而分別苦諦,以增進、因緣、結(jié)縛、障礙之義而分別集諦,以出離、遠離、無為、不死之義、而分別滅諦,以引出、因、見、增上之義而分別道諦。
其次,佛修習了種種的修法而有成就,故得世尊的稱號。如佛陀修習、習行、空、無愿、無相三解脫,及其他一切世間出世間的上人法。
佛陀已經(jīng)舍離了三有,是舍離“有旅行"者,故為世所尊。
【佛隨念修法和功德】“依此等理由(稱念世尊)為阿羅漢"及至“依此等理為世尊",(瑜伽者)像這樣的隨念佛陀之德,此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被瞠所纏之心,及無被癡所纏之心,他的心是只緣如來而正直的。因他沒有了貪等所纏,故鎮(zhèn)伏五蓋,因向於業(yè)處,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尋伺傾於佛德;佛德的隨尋隨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於喜的足處(近因)而輕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身;息不安的得安,則亦得生起身心二樂;有樂者以佛德為所緣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這樣的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禪支。因為佛德甚深或因傾向於種種佛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禪(定)。此禪是依於隨念佛德而生起,故稱念佛禪或佛隨念定。
勸於佛隨念的比丘,尊敬於師,順從於師,得信增長,念廣大,慧廣大及福廣大,多得喜悅,克服怖畏恐,能安忍於苦痛,及得與師(佛)共住之想。因他的身中常在佛德隨念,所以他的身體亦如塔廟一樣的值得供養(yǎng)。又因他的心向佛地,縱有關(guān)於犯罪的對象現(xiàn),前他亦能如見師(佛)而生慚愧。他雖然不能達上位(近行定以上),但來世亦得善趣!疚赐甏m(xù)】
【注釋】
1、見巴利文學(xué)會版《雜部經(jīng)》第五集第437頁。
2、見巴利文學(xué)會版《雜部經(jīng)》第一集第61頁。
3、見巴利文學(xué)會版《增一阿念》第二集第34頁。
4、見巴利文學(xué)會版《雜部經(jīng)》第一集第139頁。
5、見巴利文學(xué)會版《增一阿念》第二集第112頁。
6、見巴利文學(xué)會版《律部》第五集第49頁。
7、Buddha,音譯為佛陀,簡稱為佛。
8、見巴利文學(xué)會版MahaNiddesa《大義疏》第一集第457頁和Patisambhidamagga《無礙解道》第一集第174頁。
9、Patisambhidamagga《無礙解道》第一集第174頁。
刊載于《澳門佛教》20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