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師 初祖慧遠大師

  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

  圓慈法師

  見佛與示寂

  師入山以來,叁十二年間,初十一年間,凡叁見圣相,未嘗語人。后十九年七月晦日之夕,大師于般若臺之東龕,從定方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如《十六觀經(jīng)》所說。

  佛告慧遠大師說:“我以本愿力故,來慰告汝,汝后七日當生我國。”

  又見佛馱耶舍、慧持、慧永、劉程之皆在佛側(cè)。皆向前揖師說:“師志在先,來何晚也?“

  大師對法凈、慧寶說:“吾始居此十一年中,叁見佛相,今復見之,吾生凈土必矣!庇终f:“七日之期,斯為漸矣!

  即寢疾,制遺誡說:“吾昔以知命之年,托業(yè)此山,自審有畢盡之期,便欲絕跡外緣,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斷,遂令同趣相引,時賢過眷,情以類感,不覺形與運頹,今年已八十叁矣!仰尋違離之悔,俯慨自負之心,徒令此生虛謝,以悼往疾之深。于今時至,露骸松林之下,即嶺為墳,與土木同狀,此乃古今之禮,汝等勿違!”

  茍神理不昧,庶達其誠,大哀世尊,亦當佑之以道。門徒號慟,若喪父母,師以世情難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將順寂,耆德請以豉酒治病。

  慧遠大師則說:“律無通文,不許。”耆德又請飲米汁,大師則說:“日過中矣,不許!贝我悦酆退,請飲漿,乃令披律尋文,卷未半,溘然而逝。

  弟子不忍露尸,與潯陽太守阮侃奉全軀舉葬于西嶺,累石為塔,謝靈運為文建碑,以銘遺德,張野作序,宗炳復立碑于寺門。

  蓮社的修行方法

  大師的結(jié)社念佛,是依據(jù)念佛叁昧的修行方法,以期得見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

  在當時,《觀無量壽經(jīng)》還未傳譯到中國,所以大師的念佛叁昧,可能是基于《般舟叁昧經(jīng)》而開出。

  大師對念佛叁昧的說明,可由他作的《念佛叁昧詩集》序來了解。此錄如下,以作分析:

  念佛叁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又諸叁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nèi)照交映而萬像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聞見行焉。于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之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敦能與此哉。

  所以奉法諸賢,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將頹,懼來儲之未積,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叁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垂策其后,以此覽眾篇之揮翰,豈從文詠而已哉。1

  在這個序中,大師寫出了自己對念佛叁昧的理解和體會。首先,在他看來,修行叁昧,就是要作到“思專想寂”。大師說:“思專則志一不分”!八紝!本褪亲屝,思念在專一處,“思!钡捏w驗就是心“志一不分”。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專心致志”作一件事;總之心要專一,可是心要專一在什么上?專在方法上,能使得叁昧的方法上。如修念佛叁昧,就是要心志專一在念佛上。

  您的思念是專一嗎?您的心思專一嗎?您的志是一、心不分散嗎?如何來體察?慧遠大師對“思!敝,是如何體驗的?大師在序文中說:“思專想寂”。這就是說:“思!蹦芤跋爰拧钡木辰。可以說,“思!笔切奕恋目偡椒,而“想寂”是修叁味的總體驗。

  究竟“想寂”是如何的狀況?大師對“想寂”時的體驗則是以“氣虛神朗”來概括描述。這就是說“想寂”時的體驗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氣虛,二是神朗。大師說:“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這大概指修叁昧的人,在想寂時會體驗到氣虛,對一切的感智都是安靜而又明了的;同時修叁昧的人,在想寂時,他(她)的神志清醒明朗,更是無幽不徹。

  而對“氣虛神朗”之關(guān)系,大師則說:“斯二乃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边@是說:“氣虛神朗”由“想寂”而引出,這二者自然有其相互深深地符合,如能體會其一,就能達到叁昧之致用。

  大師在序中指出,佛說的叁昧很多,名稱也很眾多;但是功能功德高,又容易進入的,念佛叁昧為先。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念佛叁昧能使修行的人,達到最徹底最究竟的想寂;稱念尊號如來能使修行的人,親見物體與神識合而變現(xiàn)的境界,親見如來佛的感應和顯現(xiàn)是沒有一定的方所,而是有感既顯,處處可顯。此功能和所得感應,能使入念佛叁昧或入念佛定的人,昧然忘知,當下使入定者的心念所緣所觀想(的佛),以致成了明鏡(鑒)。

  大師對此念佛定的體驗是:“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nèi)照交映而萬像生焉。”由念佛叁昧所成的明鏡,可使一切存在和萬物境像自然現(xiàn)生其中。此境界,并不是平常的耳目所能見聞,而是在念佛叁昧定中聞見行的。

  大師在這個念佛叁昧定中的另一個體驗是:“于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之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笨梢娫谀罘鹑林,他目睹、明了那些看似淵深凝固而實則是空虛鏡的(身)體;又悟出了“靈(識)和根(相)湛一,清明自然”的道理。他體察到了,念佛“玄音之叩心聽,則塵(世所)累(業(yè)障)每消,(煩惱)滯情融朗”的親身感受。正是如此,大師才在序中稱對念佛叁昧贊到:“非天下之至妙,敦能與此哉!”

  慧遠大師蓮社的大眾共修的念佛叁昧之具體方法,在這篇序文中有所交待,這就是“玄音之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庇纱丝梢娝麄兡罘鸩坏雎,而且講究玄音之叩心聽,念佛聲音一方面要叩心,另一方面還要自己聽得清楚。

  另外,大師在其與隱士劉遺民等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也能了知有關(guān)社員修行的情形:“遺民精勤偏至,具持禁戒,宗(炳)、張(野)等所不及,專念禪坐,始涉半年,定中見佛,行路遇像,佛于空現(xiàn),光照天地,皆作金色;又披袈裟在寶池浴。出定己,請僧誦經(jīng),愿速舍命。在山一十五年,自知亡日,與眾別已,都無疾苦,至期西面端坐,斂手氣絕!2此段文字中的”專念禪坐“。

  又說明了廬山蓮社是以念佛以修定,以期達到舍命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中。

  在《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有段慧遠大師就定中所見之佛,向羅什提出質(zhì)疑的問答,慧遠大師說:“念佛叁昧,如《般舟經(jīng).念佛章》中說,多引夢為喻;夢是凡夫之境,惑之與解,皆自涯已還理了;而經(jīng)說念佛叁昧,見佛則問云,則答云,則決其疑綱。”

  又說:“《般舟經(jīng)》云:有叁事得定,一謂持戒無犯,二謂大功德,叁謂佛威神。問:佛威神,為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圣人。然則,神會之來,不專在內(nèi),不得令同于夢,明矣!绷_什的答覆是這樣的,見佛叁昧有叁種:“一、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問難,斷諸疑綱。二、雖無神通,而能常修念阿彌陀佛等的現(xiàn)在諸佛,心住一處,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叁、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

  定中所見之佛,雖說是憶想分別,但不是虛妄。如果修行的人能如經(jīng)中所說的那樣見佛,那與虛妄分別是大不相同的,所以羅什又說:“諸佛身有決定相者,憶想分別當是虛妄,而經(jīng)說諸佛身皆從眾緣生,無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若然者,如說行人見諸佛身,不應獨以虛妄也。若虛妄者,悉應虛妄,若不虛妄,皆不虛妄。所以者何?普令眾生各得其利,種諸善根故。如般舟經(jīng)中見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羅漢阿惟越致。是故當知,如來之身,無非是實!傲_什在這段文字中說明了,夢(中所見佛)與定(中所見佛)的性質(zhì)實不相同;定中的佛非如夢境之屬于虛妄分別,而是由叁昧定力而得遠見西方的阿彌陀佛。

  總之,大師的念佛叁昧,是出聲念阿彌陀,以玄音之叩心聽以得專思寂想,以見佛,以期得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師的白蓮社為凈宗共修之始;大師的德才感召一大批東晉的文人賢士。其修行不忘護教、不忘接引眾生的大師之舉,永為后人之楷模。

  【注釋】

  1。廣弘明集卷叁十,大正藏卷五十二,第叁五一頁。

  2。廣弘明集卷二十七,大正藏卷五十二第叁0四頁。

  刊載于《澳門佛教》27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