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難之十三 不輕未學難

  人有二十難之十三──不輕未學難

  人通常都自命不凡,也因為自以為是不平凡,所以常會輕視他人,佛陀說:‘能夠不輕視未學的人很難’,因為凡俗之人稍有名氣,則或多或少都有貢高驕傲的心。

  □自命不凡造成社會不安□

  看看現(xiàn)在的社會情勢,使人多么不安!因為社會有大多自認不凡的人,他們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因而引起一些同樣不肯屈服認輸?shù)姆磳φ叱鰜砜範,所以叫喊示威的聲音就越叫越大了,結果讓人覺得杜會充斥一股暴戾之氣,人心也跟著煩躁不安。接著兩來的就是拳打腳踢,如電視畫面上看到的議場暴力,這種情形,難怪很多人對臺灣產(chǎn)生擔憂之心!

  社會不安定的原因就是──自以為不凡的心態(tài)在作祟,大家充滿了自大我慢之念。其實,現(xiàn)在的社會倒是很需要平凡的人,大家若自認平凡,自然聲色就會柔和,會互相謙虛禮讓,彼此尊重,如此社會不就平和安祥了嗎?對!社會就是需要人人抱持平常心;平凡,才能身心安穩(wěn);平凡,才會自在快樂;平凡,我們才會彼此互相敬重。如果我們能互相敬重,心態(tài)自能安定,生活的環(huán)境品質就能提高,人生所要追求的該是這種互敬禮讓的生活,這才是美麗安和的人生!

  但是,我慢心實在很難去除,每一個人要將幾十年的習氣去除,必定要下一番功夫。所以佛陀才說;‘除滅我慢難’,正因為難,所以要下一番苦功夫,若是不難,那就不需要費心了。佛陀非常慈悲,總是希望弟子把人生之難化為不難!

  □未學并不表示學不會□

  其次,佛陀談到‘不輕未學難’。很多人不只我慢,還時常會輕慢他人,自以為比別人能干,學問也比別人好,而主管卻讓他做那么卑微的小事,于是他的心常常不能干衡;而且此種習氣還根深蒂固,若看到別人能力稍差,自然容易起輕慢之心;自以為博學多聞的人,要他不輕視未學之人,確實很難。其實世間沒有天生就是博學者,博學也需要靠時間的累積及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未學的人,并不表示他永遠都學不會,只是還未開始學習罷了,因此,我們要常常抱著敬重他人的心,不可輕視未學的人。

  佛陀說世間有四項不可輕視的事··

  第一:火苗雖小,不能輕視。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王子雖小,不能輕視。過去是君主世襲的社會,王子雖小,將來長大也會繼承王位,統(tǒng)領天下臣民,所以不能輕視。

  第三:龍子雖小,不可輕視。過去的人,都認為四季能夠風調雨順,都是靠海龍王的恩賜,下雨或是晴天,都執(zhí)掌在龍王之手,這是前人的思想觀念。人,生活于大地間,須靠五谷滋養(yǎng)生命,若風雨不調,五谷便欠收,人民就要挨餓。所以,以前的人對海龍王總是懷有極為敬畏的心態(tài)。而龍子雖小,總有一天也會呼風喚雨。

  第四:沙門雖小,不可輕視,從小就出家的人,雖然現(xiàn)在還年少、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他漸漸用心去體會佛法,日漸增長佛法的智識,將來地能于大眾中說法眾生,是未來的天人師,所以出家人雖然年幼、但也不可以輕視。

  由此可見,佛陀的教育,是要我們時時存有一份尊重他人的心。世間有很多微細的人事物,我們都不能有所輕視。

  □黃帝也不敢輕視牧童□

  古時候,黃帝有一次到具茨山去見大隗。他帶了六位同伴向目的地去,可是在半途中迷路了。正當不知何去何從之際,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黃帝趕緊趨前問道:‘具茨山要往那個方向走,你知道嗎?’牧童說:‘知道呀!’于是就指點他們路途方向,黃帝又問:‘你知道大隗住那里嗎?’他說:‘知道啊!’黃帝吃了一驚,便又隨口問他說:‘看你年紀這么小,但是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得不少啊?’接著又問道:‘你知道如何治國平天下嗎?’他說:‘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樣。只要把牛的野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樣嗎?’黃帝聽了非常的佩服,真是后生可畏,這小孩真是不可輕視呀!原以為他年幼可能什么都不懂,沒想到這小孩從日常生活學來的道理,就能理解平天下,統(tǒng)治人群的方法,所以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都不可輕視。

  佛陀說:‘不輕未學難’。每一個人的潛意識,都有輕視他人的心態(tài),所以,能夠完全做到不輕視他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我們既然學佛,不但不能以此為難,還要好好尊重別人,好好地調服自己,見到人就要有尊重之心,不只對老人要敬重,就是年幼的孩子也不能輕視,因為他們將來會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梁。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若能時時刻刻存著這分敬重之心,則‘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