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傳第十卷
玄奘法師傳第十卷
這時冰山阻雪,道路未開,奘師一行,無法前進(jìn),在屈支國住了六十多天。這期間,奘師就到處走走看看,還去拜訪了木叉毱多老法師,木叉毱多法師不敢再像之前那樣妄自尊大,大模大樣地坐著說話,卻是恭恭敬敬地站著與法師對話,有時遠(yuǎn)遠(yuǎn)見法師走來,干脆故意避開,并私下對人說道:“這個中國法師不容易酬對,他要是到印度去,那些年輕人恐怕沒有超過他的。”
到了奘師離開屈支國的時候,國王又送了他許多駝馬及力夫,并親率僧俗等至城外送行。奘師等人西行二日后,不幸于途中遭遇突厥盜賊二千余騎。還好中間因盜賊因分贓不均而起內(nèi)哄,繼而自相斗爭散離,他們才因此脫險,總算是有驚無險。又前行六百里,渡一小沙漠至跋祿迦國(舊稱姑墨,今新疆阿克蘇)。停留一宿,繼續(xù)向西北行三百里,更渡一沙漠,才至崚山。崚山(今天山山脈)在蔥嶺之北隅,山勢險峭,矗立云霄,不見山頂,冰雪所聚,積而成崚,終年不解;仰望時,只見一片白皚皚的,看不到邊際。
山峰橫于路側(cè)者,或高百尺,或廣數(shù)丈,因此蹊徑崎嶇,攀登艱阻。又加上狂風(fēng)暴雪,奘師等人雖然穿著重裘,仍不免渾身發(fā)抖。想要煮食或休息,也找不到干燥的地方可以停留。因此吃飯時,就只好懸鍋而炊;晚上睡覺,也只能把毛氈鋪在冰上,將就些休息。就這樣經(jīng)過了七天七夜,總算度過了崚山,到達(dá)熱海南岸。在這次艱難的過程中,凍死的徒侶、力夫,大約有十之三四,駝馬更多。
奘師一行下山后至一清池,又云熱海(今吉爾吉斯斯坦伊西克湖),因其接鄰崚山而不凍,故得此名。周圍一千四五百里,東西長而南北狹,煙波渺茫,一望無際,不待起風(fēng)而洪波數(shù)丈。
奘師等人沿著海邊向西北行五百余里,至西突厥,在素葉城(今托克馬克)巧遇葉護(hù)可汗正在此間行獵,可汗身著綠色綾袍,前額纏著一丈多長的素綢,兩端拖在背后。隨從的二百多位官員,也都穿著錦袍,拖著長長的發(fā)辮,環(huán)繞在可汗的左右。此外還有許多兵士,穿著羊毛短襖,各拿著不同的武器,有的坐在馬上,有的跨在駱駝上,大小旗子隨風(fēng)飄揚,真是威風(fēng)凜凜。奘師取出了麹文泰的介紹信,去見葉護(hù)可汗?珊挂娏它L文泰的信,知道奘師要去西竺求經(jīng),高興地說:“我現(xiàn)在要到遠(yuǎn)處狩獵,兩三天內(nèi)就會回來,請法師先進(jìn)城安歇。”隨即派了一位近身侍臣護(hù)送奘師回宮休息。
兩三天后可汗打獵回來,立刻派人引奘師入可汗所居的大帳,帳上裝飾金花,眩人眼目,大帳前面,列著兩行長筵,許多王公大臣,穿著錦袍,列坐兩旁;后面排列儀仗隊,威武整齊。奘師心中想道:突厥可汗雖是“穹廬之君”,也自尊貴非凡。奘師走近大帳三十余步時,可汗出帳迎拜,并傳語慰問,延請入坐。這突厥國原本奉祀火神,為表對火神的尊敬,皆不設(shè)床桌,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因為木頭為可燃之物,內(nèi)含火種,故敬而不用。但為了對奘師表示敬重,仍為他準(zhǔn)備了一張鐵床,再敷上舒適的墊子,請奘師升座。
接著,可汗才引漢使和高昌王的專使進(jìn)帳。高昌王的專使遞上國書,獻(xiàn)上信物,可汗一一過目,心中十分喜悅,傳旨陳酒作樂?珊雇恍┐蟪,自飲一種馬乳做成的酒,另以葡萄汁進(jìn)奉奘師。席間互相酬酢,觥籌交錯,賓主盡歡。酒過三巡,可汗傳旨奏起樂來,雖是異國之樂,聽起來倒也鏗鏘悅耳。酒罷,更進(jìn)肴饌,都是一些牛肉羊肉,堆滿桌上;突厥人也知道奘師食素,另進(jìn)素齋,有餅飯、酥乳、石蜜、刺蜜、葡萄等,甚是豐盛。齋罷,更請飲葡萄汁,并請奘師說法。于是奘師就為他們開示五戒十善及波羅蜜多解脫之業(yè),并勸勉他們愛惜物命。突厥人聽了,都舉手叩額,表示歡喜信受,并留奘師多住幾天。
過了數(shù)日,可汗傳下旨意,要留法師住下,并勸說道:“法師最好別去印度了,因為那邊的氣候炎熱,十月天氣還同此地五月一般,看法師這般容貌,如何去得,到那里恐怕經(jīng)不起太陽曬,一曬便要融化。而且那邊的人既黑又丑,粗野無禮,實在不適合法師前往。”奘師聽了之后,害怕又發(fā)生像高昌王那樣的事,馬上回答說:“我到印度,不是為別的,是為了追尋佛跡,訪求佛法,請可汗不必為我擔(dān)心。”可汗見奘師心意堅決,就不再多說,并特地為奘師找了一位精通漢語的少年,封為摩咄達(dá)官(翻譯官),叫他一路護(hù)送法師到迦畢試國;又送奘師綾羅法服一套,絹五十匹,和群臣親自送了十余里,方才珍重道別回去。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rèn)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xiàn)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jìn)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