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玄奘法師傳第八卷

  玄奘法師傳第八卷

  高昌王還是不聽,令人更增加供養(yǎng),每天進齋的時候,高昌王親自捧盤,殷勤勸食。奘師因被阻留,決定宣誓絕食,以感動高昌王。于是他終日端坐,滴水不進,這樣一連三天。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見奘師氣息漸微,生命垂危,心中深生愧懼,只好屈服,向奘師稽首謝罪道:“弟子愿意放法師西行,請早一點進齋。”奘師恐王有詐,要他指日為誓。高昌王說道:“如要宣誓,就請法師共至佛前,更進一步共結(jié)法緣如何?”奘師同意了,于是二人共入道場禮佛,并請出王母張?zhí)鷣碜饕娮C。

  在佛前,高昌王滿心歡喜地立下誓言:一、愿與法師結(jié)為兄弟。二、將來法師取經(jīng)回國的時候,須留在高昌三年,接受供養(yǎng)。如果將來成佛,愿自己能像波斯匿王及頻婆娑羅王,作法師之檀越護法。三、請法師繼續(xù)留在高昌一個月。這期間,一方面請為我們宣講《仁王般若經(jīng)》,同時也為法師準備路上用的行裝。奘師一一答應后,方才進食。太妃也非常歡喜,發(fā)愿生生世世都要作為法師的眷屬,跟隨法師。

  隔了一天,高昌王大開道場,在空曠地方,張起一頂大帳,可坐三百多人,恭請奘師講經(jīng)。自王太妃以下,國王和將相大臣等,都親自前來聽講。每一次開講以前,高昌王都親捧香爐,自來迎接引路;奘師將升法座時,高昌王又伏身跪下以背作磴,請奘師躡足而上。天天如此。

  法會圓滿結(jié)束后,高昌王為奘師剃度了四個沙彌,叫他們一路同行,作為隨伴。同時置備法服三十套,因為西方寒冷,又造面具、手套、靴襪等,并送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羅絹緞等五百匹,足夠法師路上來回二十年之用。另給馬三十匹,挑夫二十五人,并遣殿中侍御史歡信護送奘師到突厥葉護可汗王廷。又寫信二十四封,給屈支等二十四國,每一封信,都附大綾一匹,作為信物。此外更拿綾絹五百匹,果味兩車,獻給葉護可汗,并附國書道:“玄奘法師是奴弟,今欲往婆羅門國求法,路過西方各國。愿可汗憐師如憐奴,仍請敕以西諸國給鄔落馬(“鄔落馬”即古突厥語“驛馬”的譯音),遞送出境。”

  奘師見高昌王如此殷勤,而且贈送甚厚,考慮又十分周到,心中感激,十分過意不去,寫信道謝道:

  “奘聞,江海遐深,濟之者必憑舟楫;群生滯惑,導之者實假圣言。是以如來運一子之大悲,生茲穢土;鏡三明之慧日,朗此幽昏。慈云蔭有頂之天,法雨潤三千之界,利安已訖,舍應歸真。遺教東流六百余祀,騰、會振輝于吳洛,讖、什鐘美于秦涼,不墜玄風,咸匡勝業(yè);但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圣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xiàn)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爭論,凡數(shù)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未嘗不執(zhí)卷躊躇,捧經(jīng)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愿一拜臨,啟申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窺天,小蠡難為酌海;但不能棄此微誠,是以裝束取路,經(jīng)涂荏苒,遂到伊吾。

  伏惟大王,稟天地之淳和,資二儀之淑氣,垂衣作王,子育蒼生。東抵大國之風。西撫百戎之俗;樓蘭月氏之地,車師狼望之鄉(xiāng),并被深仁,俱沾厚德;加以欽賢愛士,好善流慈,憂矜遠來,曲令引接。既而至止,渥惠逾深;賜以話言,闡揚法義;又蒙降結(jié)綈季之緣。敦獎友于之念;并遺書西域二十余蕃,煦飾殷勤,令遞餞送;又愍西游煢獨,雪路凄寒,爰下明敕,度沙彌四人,以為侍伴,法服綿帽,裘毯靴襪,五十余事,及綾絹金銀錢等,令充二十年往還之資。伏對驚慚,不知啟處。決交河之水,比澤非多;舉蔥嶺之山,方恩豈重。懸度陵溪之險,不復為憂;天梯道樹之鄉(xiāng),瞻禮非晚。儻蒙允遂,則誰之力焉?王之恩也。

  然后,展謁眾師,稟承正法,歸還翻譯,廣布未聞。剪邪見之稠林,絕異端之穿鑿;補像化之遺闕,定玄門之指南;庶此微功,用答殊澤;又前涂既遠,不獲久停,明日辭違,預增凄斷;不任銘荷,謹啟謝聞。”

  高昌王含淚讀完書信,說道:“法師既與弟子結(jié)為兄弟,則國家所有,即與法師共之,何必道謝?”

  奘師出發(fā)的那天,高昌王與諸僧及大臣、百姓等,幾乎全都出城送行,高昌王抱住法師不禁慟哭,僧俗臣民也都被感動地哭起來,悲傷的離別之聲,振動了城外山谷。高昌王命諸妃及百姓等先行還城,自己則與諸大臣等又乘馬送行了數(shù)十里,才依依不舍地分手還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