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傳第八卷
玄奘法師傳第八卷
高昌王還是不聽,令人更增加供養(yǎng),每天進齋的時候,高昌王親自捧盤,殷勤勸食。奘師因被阻留,決定宣誓絕食,以感動高昌王。于是他終日端坐,滴水不進,這樣一連三天。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見奘師氣息漸微,生命垂危,心中深生愧懼,只好屈服,向奘師稽首謝罪道:“弟子愿意放法師西行,請早一點進齋。”奘師恐王有詐,要他指日為誓。高昌王說道:“如要宣誓,就請法師共至佛前,更進一步共結(jié)法緣如何?”奘師同意了,于是二人共入道場禮佛,并請出王母張?zhí)鷣碜饕娮C。
在佛前,高昌王滿心歡喜地立下誓言:一、愿與法師結(jié)為兄弟。二、將來法師取經(jīng)回國的時候,須留在高昌三年,接受供養(yǎng)。如果將來成佛,愿自己能像波斯匿王及頻婆娑羅王,作法師之檀越護法。三、請法師繼續(xù)留在高昌一個月。這期間,一方面請為我們宣講《仁王般若經(jīng)》,同時也為法師準備路上用的行裝。奘師一一答應后,方才進食。太妃也非常歡喜,發(fā)愿生生世世都要作為法師的眷屬,跟隨法師。
隔了一天,高昌王大開道場,在空曠地方,張起一頂大帳,可坐三百多人,恭請奘師講經(jīng)。自王太妃以下,國王和將相大臣等,都親自前來聽講。每一次開講以前,高昌王都親捧香爐,自來迎接引路;奘師將升法座時,高昌王又伏身跪下以背作磴,請奘師躡足而上。天天如此。
法會圓滿結(jié)束后,高昌王為奘師剃度了四個沙彌,叫他們一路同行,作為隨伴。同時置備法服三十套,因為西方寒冷,又造面具、手套、靴襪等,并送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羅絹緞等五百匹,足夠法師路上來回二十年之用。另給馬三十匹,挑夫二十五人,并遣殿中侍御史歡信護送奘師到突厥葉護可汗王廷。又寫信二十四封,給屈支等二十四國,每一封信,都附大綾一匹,作為信物。此外更拿綾絹五百匹,果味兩車,獻給葉護可汗,并附國書道:“玄奘法師是奴弟,今欲往婆羅門國求法,路過西方各國。愿可汗憐師如憐奴,仍請敕以西諸國給鄔落馬(“鄔落馬”即古突厥語“驛馬”的譯音),遞送出境。”
奘師見高昌王如此殷勤,而且贈送甚厚,考慮又十分周到,心中感激,十分過意不去,寫信道謝道:
“奘聞,江海遐深,濟之者必憑舟楫;群生滯惑,導之者實假圣言。是以如來運一子之大悲,生茲穢土;鏡三明之慧日,朗此幽昏。慈云蔭有頂之天,法雨潤三千之界,利安已訖,舍應歸真。遺教東流六百余祀,騰、會振輝于吳洛,讖、什鐘美于秦涼,不墜玄風,咸匡勝業(yè);但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圣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xiàn)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爭論,凡數(shù)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未嘗不執(zhí)卷躊躇,捧經(jīng)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愿一拜臨,啟申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窺天,小蠡難為酌海;但不能棄此微誠,是以裝束取路,經(jīng)涂荏苒,遂到伊吾。
伏惟大王,稟天地之淳和,資二儀之淑氣,垂衣作王,子育蒼生。東抵大國之風。西撫百戎之俗;樓蘭月氏之地,車師狼望之鄉(xiāng),并被深仁,俱沾厚德;加以欽賢愛士,好善流慈,憂矜遠來,曲令引接。既而至止,渥惠逾深;賜以話言,闡揚法義;又蒙降結(jié)綈季之緣。敦獎友于之念;并遺書西域二十余蕃,煦飾殷勤,令遞餞送;又愍西游煢獨,雪路凄寒,爰下明敕,度沙彌四人,以為侍伴,法服綿帽,裘毯靴襪,五十余事,及綾絹金銀錢等,令充二十年往還之資。伏對驚慚,不知啟處。決交河之水,比澤非多;舉蔥嶺之山,方恩豈重。懸度陵溪之險,不復為憂;天梯道樹之鄉(xiāng),瞻禮非晚。儻蒙允遂,則誰之力焉?王之恩也。
然后,展謁眾師,稟承正法,歸還翻譯,廣布未聞。剪邪見之稠林,絕異端之穿鑿;補像化之遺闕,定玄門之指南;庶此微功,用答殊澤;又前涂既遠,不獲久停,明日辭違,預增凄斷;不任銘荷,謹啟謝聞。”
高昌王含淚讀完書信,說道:“法師既與弟子結(jié)為兄弟,則國家所有,即與法師共之,何必道謝?”
奘師出發(fā)的那天,高昌王與諸僧及大臣、百姓等,幾乎全都出城送行,高昌王抱住法師不禁慟哭,僧俗臣民也都被感動地哭起來,悲傷的離別之聲,振動了城外山谷。高昌王命諸妃及百姓等先行還城,自己則與諸大臣等又乘馬送行了數(shù)十里,才依依不舍地分手還城。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