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傳第十五卷
玄奘法師傳第十五卷
奘師追上同伴以后,繼續(xù)向東南山行去,約五百余里,至健陀羅國(今巴基斯坦白夏瓦),這是在北印度境內(nèi)的國家,東臨信度河,都城叫做布路沙布羅城。這個地方多出賢圣之輩,古來作論諸師,如那羅延天論師、無著和世親兩菩薩、法救論師、如意論師、脅尊者等,都是這里出生的人。
在王城的東北,有一座置放佛缽的寶臺,后來佛缽被流動性地移放各國供養(yǎng),奘師到時,正放在波刺拏斯國(西印度),不在此臺。在此城外東南八、九里處,有一棵畢缽羅樹(即菩提樹),高一百多尺,過去四佛,均坐在此樹下成佛,現(xiàn)在塑有四尊如來像。樹的旁邊又有一座塔,是迦膩色迦王所建造,高四百尺,塔基周圍有一里半,高一百五十尺,塔頂起金剛相輪二十五層,其中藏有如來舍利一斛。塔的西南百余步處,又有白石佛像一座,高一丈八尺,向北面立,靈感事跡很多,往往有人見到佛像,夜繞大塔經(jīng)行。向塔東北行百余里,渡過大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今斯瓦特河與喀布爾河交接處附近)。城東亦有寶塔,為無憂王所建,是過去四佛說法的地方。城北四五里寺院內(nèi),還有一塔,高二百多尺,也是無憂王所建,這是為了紀(jì)念釋迦佛過去行菩薩道時,在這個國家千生為王,千生舍眼的地方。這里圣跡實在太多了,奘師一路參觀禮拜,將高昌王所施金銀綾絹衣服等物,分別一一供養(yǎng)所經(jīng)過的大塔大寺。
接著又到了烏鐸迦漢荼城(今印度河與喀布爾河會合點的東北),由城北涉履山川,行六百多里,便至烏仗那國(今斯瓦特河流域)夾蘇婆薩堵河,這里過去曾有一千四百所寺院,一萬八千余僧徒,可是奘師去的時候,佛教已經(jīng)衰落,寺宇大半荒蕪,僧徒也大大地減少。其所傳律法主要有五部:法密部、化地部、飲光部、說一切有部、大眾部。這國國王多住在瞢揭厘城,城里人物豐盛。城東四五里處有一大塔,多有奇異瑞相,這是釋迦世尊在過去作忍辱仙人時,被羯利王(舊譯歌利王)割截身體處。往城東北行二百五十里,經(jīng)大山來到阿波邏羅龍泉,此即蘇婆河(今印度河)之上源。向西南流時,其地寒冷,春夏常凍,入晚即飄五色雪花,霏霏亂舞,如落雜花。龍泉西南三十里處北岸,有一盤石,上有佛的足跡,是釋迦世尊以前降伏阿波邏羅龍時所留下的足跡。再順流而下約三十里,有一塊佛陀濯衣石,釋迦世尊曾在此洗濯袈裟,石上還留有條紋痕跡。
瞢揭厘往南行四百多里便是醯山,這是釋迦世尊過去為求聞半偈,報藥叉之恩,舍身棄命的地方。由瞢揭厘城往西行五十里,渡過大河,到了廬醯呾迦,有一座無憂王所造的寶塔,高十余丈,是無憂王為紀(jì)念釋迦世尊前世為慈力王時,用刀刺身流血,布施給五藥叉的地方。出城東北三十多里至遏部多,有石塔高三十尺,昔日世尊曾在此為人天說法,離去后忽然出現(xiàn)的此塔。塔西渡大河三四里有一精舍,供奉阿縛廬枳多伊濕伐羅菩薩(觀自在菩薩,舊譯觀世音)像,非常威靈。
從城東北,登越山谷,逆河而上,一路非常危險,不是棧道,就是繩索,大約行千余里,至達麗羅川,這里是烏杖那(今斯瓦特河流域)的舊都。其川中有一座大寺,供有一座木刻的彌勒菩薩像,金色莊嚴(yán),高百余尺。據(jù)說是末田底迦阿羅漢所造,他以神通力將雕匠帶到睹史多天(舊譯兜率陀天),親睹圣容,往返三次才告完成。
奘師自烏鐸迦漢荼城(今印度河與喀布爾河會合點的東北)南渡信度河,河寬三四里,水流清澈,可是異常湍急。據(jù)說河中有毒龍惡獸,假若有人拿著印度的奇寶名花,或帶著佛教舍利子渡河的,船只往往便會覆沒。奘師渡過此河,到了北印度之呾叉始羅國(今塔克西拉)。城北十二三里處又有無憂王建的塔,常放神光,這是釋迦世尊昔時行菩薩道時,號為戰(zhàn)達羅缽剌婆(月光)的大國王,志求菩提舍千頭處。塔的旁邊有一寺院,過去經(jīng)部師拘摩邏多(童壽)曾在此制造眾論。
從此東南行七百余里,有僧訶補羅國(今傑魯河姆河北岸)。又從呾叉始羅(今白沙瓦東南附近)北界渡信度河,往東南行二百余里,便到了大石門,這是從前摩訶薩埵王子舍身飼餓虎的地方。其地因為王子血漬所染,至今還作斑斑的殷紅色,血漬灑在草上,連草木也都是紅色的。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rèn)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