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玄奘法師傳第十五卷

  玄奘法師傳第十五卷

  奘師追上同伴以后,繼續(xù)向東南山行去,約五百余里,至健陀羅國(今巴基斯坦白夏瓦),這是在北印度境內(nèi)的國家,東臨信度河,都城叫做布路沙布羅城。這個地方多出賢圣之輩,古來作論諸師,如那羅延天論師、無著和世親兩菩薩、法救論師、如意論師、脅尊者等,都是這里出生的人。

  在王城的東北,有一座置放佛缽的寶臺,后來佛缽被流動性地移放各國供養(yǎng),奘師到時,正放在波刺拏斯國(西印度),不在此臺。在此城外東南八、九里處,有一棵畢缽羅樹(即菩提樹),高一百多尺,過去四佛,均坐在此樹下成佛,現(xiàn)在塑有四尊如來像。樹的旁邊又有一座塔,是迦膩色迦王所建造,高四百尺,塔基周圍有一里半,高一百五十尺,塔頂起金剛相輪二十五層,其中藏有如來舍利一斛。塔的西南百余步處,又有白石佛像一座,高一丈八尺,向北面立,靈感事跡很多,往往有人見到佛像,夜繞大塔經(jīng)行。向塔東北行百余里,渡過大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今斯瓦特河與喀布爾河交接處附近)。城東亦有寶塔,為無憂王所建,是過去四佛說法的地方。城北四五里寺院內(nèi),還有一塔,高二百多尺,也是無憂王所建,這是為了紀(jì)念釋迦佛過去行菩薩道時,在這個國家千生為王,千生舍眼的地方。這里圣跡實在太多了,奘師一路參觀禮拜,將高昌王所施金銀綾絹衣服等物,分別一一供養(yǎng)所經(jīng)過的大塔大寺。

  接著又到了烏鐸迦漢荼城(今印度河與喀布爾河會合點的東北),由城北涉履山川,行六百多里,便至烏仗那國(今斯瓦特河流域)夾蘇婆薩堵河,這里過去曾有一千四百所寺院,一萬八千余僧徒,可是奘師去的時候,佛教已經(jīng)衰落,寺宇大半荒蕪,僧徒也大大地減少。其所傳律法主要有五部:法密部、化地部、飲光部、說一切有部、大眾部。這國國王多住在瞢揭厘城,城里人物豐盛。城東四五里處有一大塔,多有奇異瑞相,這是釋迦世尊在過去作忍辱仙人時,被羯利王(舊譯歌利王)割截身體處。往城東北行二百五十里,經(jīng)大山來到阿波邏羅龍泉,此即蘇婆河(今印度河)之上源。向西南流時,其地寒冷,春夏常凍,入晚即飄五色雪花,霏霏亂舞,如落雜花。龍泉西南三十里處北岸,有一盤石,上有佛的足跡,是釋迦世尊以前降伏阿波邏羅龍時所留下的足跡。再順流而下約三十里,有一塊佛陀濯衣石,釋迦世尊曾在此洗濯袈裟,石上還留有條紋痕跡。

  瞢揭厘往南行四百多里便是醯山,這是釋迦世尊過去為求聞半偈,報藥叉之恩,舍身棄命的地方。由瞢揭厘城往西行五十里,渡過大河,到了廬醯呾迦,有一座無憂王所造的寶塔,高十余丈,是無憂王為紀(jì)念釋迦世尊前世為慈力王時,用刀刺身流血,布施給五藥叉的地方。出城東北三十多里至遏部多,有石塔高三十尺,昔日世尊曾在此為人天說法,離去后忽然出現(xiàn)的此塔。塔西渡大河三四里有一精舍,供奉阿縛廬枳多伊濕伐羅菩薩(觀自在菩薩,舊譯觀世音)像,非常威靈。

  從城東北,登越山谷,逆河而上,一路非常危險,不是棧道,就是繩索,大約行千余里,至達麗羅川,這里是烏杖那(今斯瓦特河流域)的舊都。其川中有一座大寺,供有一座木刻的彌勒菩薩像,金色莊嚴(yán),高百余尺。據(jù)說是末田底迦阿羅漢所造,他以神通力將雕匠帶到睹史多天(舊譯兜率陀天),親睹圣容,往返三次才告完成。

  奘師自烏鐸迦漢荼城(今印度河與喀布爾河會合點的東北)南渡信度河,河寬三四里,水流清澈,可是異常湍急。據(jù)說河中有毒龍惡獸,假若有人拿著印度的奇寶名花,或帶著佛教舍利子渡河的,船只往往便會覆沒。奘師渡過此河,到了北印度之呾叉始羅國(今塔克西拉)。城北十二三里處又有無憂王建的塔,常放神光,這是釋迦世尊昔時行菩薩道時,號為戰(zhàn)達羅缽剌婆(月光)的大國王,志求菩提舍千頭處。塔的旁邊有一寺院,過去經(jīng)部師拘摩邏多(童壽)曾在此制造眾論。

  從此東南行七百余里,有僧訶補羅國(今傑魯河姆河北岸)。又從呾叉始羅(今白沙瓦東南附近)北界渡信度河,往東南行二百余里,便到了大石門,這是從前摩訶薩埵王子舍身飼餓虎的地方。其地因為王子血漬所染,至今還作斑斑的殷紅色,血漬灑在草上,連草木也都是紅色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