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傳第五卷
玄奘法師傳第五卷
奘師孤身西行,在一片茫茫的沙漠海中,沒有水草,沒有道路,只有認著一堆一堆的白骨馬糞,逐漸前進。大風一起,沙層就像海洋一樣,一高一低地迎面撲來。但海浪最高不過三五十尺,而這沙漠所刮起的,卻是可以達到二百多尺高的風沙,神秘古怪,根本讓人無法認清東西南北。
奘師正獨自走著,忽然看見有騎兵數百,滿布沙漠間,乍行乍息,一望都是穿著羊皮裘、騎著駱駝馬匹的人們,拿著旌旗戈矛,一隊隊在遠處沙漠里行進;可是這些人物易貌移形,倏忽千變,遠看非常清楚,漸近漸漸消失,看不見了。奘師起初看見,以為是強盜來了,后來漸近漸滅,就想這大概就是胡翁所說的妖魅作祟吧!正在不安的時候,但聽空中有聲音說:“不用怕!不用怕!”奘師這才安心繼續(xù)前進。
走了八十多里,終于看見第一座烽火臺,奘師怕被臺上的守兵發(fā)現,就躲藏在沙溝中,一直等到天黑,才出來取水。他在烽火臺的西邊發(fā)現了水草,人馬都喝足了水,正要起身去拿裝水用的皮囊時,冷不防颼的一聲,射來一支箭,險些射中他的膝蓋。接著第二支箭又射過來,奘師知道自己已被守兵發(fā)現了,就大聲地喊:“我是長安來的出家人,請不要再射了!”說完便牽馬走向烽火臺。
守兵開門出來,果然看見一位出家人,就引他去見守將王祥。王校尉命人點火照明,細細一看,說道:“確實不是本地的出家人,看這樣子,好像是從京城來的。”于是就問他此行的目的。奘師不答反問道:“校尉可曾聽涼州人說有一位出家人玄奘,要去婆羅門國求法?”王校尉說:“聽說玄奘法師已經東回長安去了,怎么會到這里?”奘師馬上將經篋里的章疏取出來給他看,這時王祥才確信他就是玄奘法師。
王祥勸奘師說:“此去艱難遙遠,恐怕師父無法抵達目的地。”然而奘師意志堅定,不為所動。于是王祥念頭一閃,接著說:“弟子因職責所在,不能協(xié)助您偷渡出境,但弟子是敦煌人,愿意送師父到敦煌去,那里佛法興盛,有一位張皎法師,德學兼?zhèn),他對賢能有德的法師一向最為尊敬,看到您一定很歡迎。師父您與其死在途中,還不如聽弟子的建議,前往敦煌好嗎?”
只見奘師堅決而冷靜地回答說:“我家鄉(xiāng)在洛陽,從小就喜歡聽聞佛法,洛陽和長安兩京的大德高僧不說,就連西蜀一帶的名僧,我都曾負笈登門求教。如果只是為了自己修行或個人名利,又哪里需要到敦煌去?今天我會不辭艱難來到此地,全然是因為現在各地都缺乏佛經,加上已有的佛經常常是經義不明,翻譯不全,所以才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立志西行求法,施主不加勉勵成就,反來相阻,這樣做怎么可以說是同修出世法,共種菩提因呢?假如一定要拘留貧僧,任憑處置,但是貧僧決不違背當初的發(fā)心而東移一步!”
王祥聽了,感動地說道:“弟子幸運地遇上師父,怎敢不隨喜師父的功德?師父今天疲倦了,請先去休息,等到明天我親自送您,并為您指明道路。”于是請奘師吃過齋飯,并安排住宿。
第二天早起齋罷,王祥使人盛水,又帶了一些干糧,親自送奘師上路,一直送了十多里,說道:“法師從這一條路去,可直達第四烽火臺,烽火臺上守將,和弟子是本家,姓王名伯隴,他為人和善,一心信佛;法師到了那里,可說是弟子請你去的,他必定會優(yōu)待你。”說罷,王祥灑淚拜別而去。
奘師繼續(xù)前行,依著王祥指引的路線,繞過第二、第三烽火臺,夜間到達第四座烽火臺。奘師生恐又被留難,打算偷偷取水過去。正走到水邊,將要下去時,忽然一箭飛來。奘師嚇了一跳,急忙大聲通報,并向前打招呼。
烽火臺上派人來迎,聽說是第一烽火臺守將王祥遣來的僧人,非常歡喜,格外款待,并安排住宿。第二天早晨,更以大皮囊和馬匹干糧相送,臨別叮囑道:“法師此去,不須經過第五座烽火臺,那邊的守將很粗暴,恐怕會發(fā)生意外?蓮拇朔较蚯叭ィ倮镆酝,有野馬泉,可以取水。一路須小心在意,法師保重要緊。”奘師拜謝而別。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