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往生比丘五
佛 乘
佛乘,俗姓彭,湖南桂陽人。從小在當?shù)匦R出家,年稍長,聞歧山道風頗為興盛,即前往參訪。未幾,又往衡州羅漢寺楠檀林,掩關打七,有省。后遇道階法師,令往南岳,親近默庵老人。老人一見之下,深加器重,口授唯識義。師親侍有年,于性相二門,俱能通徹,頗為同道所贊揚。師常稱佛恩難報,因燃一指,以報佛恩。曾因天童邀請,宣講楞嚴。以后即居無常,隨緣化導。一九二二年,主席南岳祝圣寺,從受戒法者三百余人,倡辦僧學及佛學講習所。次年交待院事,退居福嚴寺靜養(yǎng),忽示疾。于十月十二日,沐浴更衣,面西跏趺而坐。同參安德法師問道:‘老法師是當世宗匠,今逢最后一著,應該猛著精進,留做后學標榜。’師答:‘諾!’于是合掌念佛一聲而寂。年五十一。遵遺囑,瘞靈骨于福嚴寺之普同塔中。
傳 信
傳信,字清華,四川三臺縣人,于峨嵋山金頂禮海福禪師出家。一九一六年,寶光寺冬期受具足戒。一九二二年掛單于浙江嘉興縣城北二十里池西鄉(xiāng)之棲真寺。寺乃明云谷禪師塔院所在,為當?shù)孛麆x,始建于宋,代有興廢。清光緒二十六年,蓮仁和尚住持該寺,重修大雄寶殿及千佛閣、西方殿。寺中設念佛堂,堂中凈課,每日四時作觀、二時功課、二時懺悔,猶有紅螺云棲之遺規(guī),十方海眾歸者甚多。師游方到寺之翌年,復請假朝禮五臺。朝臺歸來,入念佛堂,篤修凈業(yè)。一九二四年夏歷四月十八日晨,念佛坐化,世壽五十有五。往生前一月余,告寺內知客師,將有遠行。知客師問何往,師云有去處。知客喻之言:‘能往西方凈土,是最好的了!’師曰:‘諾!’往生之日,早課畢,師先在佛前展具頂禮。次到方丈,向蓮仁和尚告假,頂禮長跪,請求開示。和尚問何故。師言:‘機緣已熟,自當往矣!’和尚隨向他開示說:‘努力念佛,必定如你心愿,往生西方,得見彌陀。’師叩謝而起,回堂趺坐念佛,不改常度。眾見師頂上熱氣薰蒸,就視之,已泊然化去矣!
修 無
修無,營口人,磚瓦匠出身。因感人生多苦,屢思出苦之法。后聞人言念佛能離苦得樂,遂發(fā)心念佛。出家后,念佛心益懇切,逢人亦必勸之念佛。一九二九年,諦閑法師在哈爾濱極樂寺傳戒。師發(fā)心在戒期中,侍候病人。住寺才十幾日,忽說要走。監(jiān)院師問:‘走何處去?’師說:‘我不是往別處走,是要往生。請監(jiān)院師慈悲,給我預備幾百斤劈柴,死后焚化。’監(jiān)院師問:‘你幾時走?’師言:‘在十天以內吧。’第二天又對監(jiān)院師說:‘給法師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請給我一間房,再找?guī)讉人念佛送我。’送者請留偈作紀念,云:‘我做苦工出身,不會作詩偈。不過我有一句經(jīng)驗的話,可以告訴諸位,就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于是大眾齊聲念佛。師面西趺坐,隨眾念佛。不到一刻鐘,已往生矣。入龕,面目如生。諦閑法師親見其事,嘆為稀有。
修 航
修航,黑龍江省拜泉縣張氏子。少以品學聞鄉(xiāng)里,為小學教師。年四十,忽思出世。禮沈陽永安寺智如法師為師,法名仁荷。一九三五年,於呼蘭凈土寺依溊虛大師受具足戒。是年至青島,習天臺圓頓止觀。閱法華釋簽,深有悟入。一九三七年從弘一大師學律,誓盡形壽護南山宗。及聞弘公入滅,痛不能已。復取公詠菊花偈,銘諸座右。偈云:‘亭亭菊一枝,高標矗晚節(jié)。云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其為法之心,可見一斑。日中一食,常坐不臥,效靈峰大師禮占察懺,感獲清凈輪相。為湛山戒學教授,立身嚴正,依四念處行道,不以世法干懷,敝衣草履晏如也。待人直言不諱,或短其不通世故,夷然不顧曰:‘寧受熱鐵輪旋頂,終不以佛法做人情也。’偶染微疾,知不起,取手自圈點律典二十一部送藏經(jīng)樓,余五十余部,標號抽簽,與大眾結緣。緇素有饋藥資者,均送齋堂供眾。臨終命學者唱普賢行愿品,回向西方。凝神觀佛,正念分明,吉祥而逝。時為丙戌三月十二日中夜,逾時頂相猶熱。世壽五十有二,僧臘十二。
通 理
通理,俗姓曹,江蘇蘇州人,業(yè)中醫(yī)。年五十九始聞佛法。閱印光大師文鈔,于凈土法門深生信仰,到浙江天臺禮慧蓮和尚祝發(fā)。一九四○年,年已六十二,仰慕靈巖凈土道場,遂上山隨眾念佛。未幾得妙真和尚允許,住普同塔院。師自住進塔院后,萬緣放下,毫無留戀,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九四六年夏天,漸覺身體衰弱,飲食減少,住如意寮休養(yǎng),仍手掐佛珠,念佛不輟。七月十五日夜,鐘鳴九下,仍在院內階前乘涼念佛,忽對香燈師道:‘我要回房。’香燈師扶入房內,師云:‘我今晚要生西去了,趕快點燈來。’說罷,上單養(yǎng)息,默念圣號至十一點鐘,香燈喚之不應,急請諸師助念。方經(jīng)片刻,師已安祥坐脫。次日入龕,頂門猶溫,面貌如生,光澤異常。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