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第29課丨師父多年修煉的武功秘籍:有而不生

第29課丨師父多年修煉的武功秘籍:有而不生

  《金剛經(jīng)》第二十九講,是第二部分小結。

  上一講是講的佛陀說法的表達方式,也就是佛法呈現(xiàn)方式以及尋覓佛法的路徑。這一講我們講般若空性當中,大家津津樂道的,般若為什么為空,為何為空,空應該如何去理解。

一、再說空性

  簡單來講,空不可說,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是不可說的。那明知不可為,我們還要為之,這是菩薩的道心和慈悲心,雖然我不是菩薩,但是菩薩假借我的話,讓我告訴你們。

  那什么是空?前天有個朋友,投資三次,也就是三次創(chuàng)業(yè),三次都非常非常失敗,結果都是傾家蕩產(chǎn)。如果一個人一次性投資失敗,那我認為他是能力經(jīng)驗有問題,三次都失敗,到底是什么問題?而且,那個朋友他三次失敗的原因都是因為太相信人。學佛的人,或者心地善良的人,總認為別人也是善良的,太相信人,結果失敗。我們就在相信人這件事情上,我們來看看什么是空性。

  就把別人都當成好人這個問題上,什么是空性?我們先看看凡夫的空性是什么。凡夫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好人,他不會害我的,他即便要害我,他也下不了手。他不會害我,他是菩薩派來的,菩薩派來的人是不會害我的,他即便害我,他也下不了手。他這里的空性是什么?好人不會害人。他即便想到他眼前這個人會害人,他也會告訴自己,好人不會害人,他自我催眠,問題不存在,問題不存在,問題不存在的,不存在,不存在,不存在。結果,覆水難收。

  凡夫有空性,凡夫的空性就是愚癡。愚癡的本質,就是你該看見的事情,你假裝沒看見,或者你沒有能力看見,這是凡夫的空性。就是你應該看見的事情,你看不見,你認為它不存在,實際上呢,了了分明。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特別是來到南山講寺后特別有體會,我也是個樂觀的人,我愿意相信人,因為在寺院里那么久,感恩一切眾生能夠哺育我,供養(yǎng)我讀書,吃喝拉撒睡。所以我進入寺院當中以后,我覺得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的,他們都是好人,都是菩薩,結果吃了很多很多虧。我就不明白,我這么個好人,大家都是好人,為什么在一起不能干個好事?我后來才明白,噢,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是一切眾生皆能夠做好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是他們將來都會成佛,可是他們現(xiàn)在有缺點,怎么辦?你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的缺點不生起來,讓他們的善念生起來。所謂的止惡揚善,這才是真正的修行法門。

  也就是說,一個人你首先不要把他當成好人,你要去觀察他是壞人,怎么樣讓他壞人的秉性不生起來,讓他的善良的一面充分體現(xiàn)出來。在這一點上,好人,或者壞人,我們使得他的惡念不生起,不生方為空性。兩個空性是不一樣的,一個空性是我們沒有智慧,假裝看不到,看到也認為看不到,沒有智慧,我們最終被別人所傷。這是愚癡,看不見,認為是空,認為是不存在。

  而真正的空是你與一個人相處,你能想方設法種種方便,使他的惡念不起,惡習不起,惡事不起,然后使他真正走上成佛的道路,一切越來越圓滿,他的惡念、惡習不起、惡事不做,諸惡不生,不生則是空。凡夫認為的空,凡夫認為的不存在是愚癡。修行人認為的空,修行人認為的不生、無生,是什么?是智慧使之不生。你要掌握這一點,你就知道,空它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讓它生起來,就生起來,讓它不生起來,就不生起來。讓一個好人不做壞事,這就是空。因為他不做壞事,壞事不生起,惡念不生起,這就是空。不是沒有,而是不會有。有沒有?有。像老x一看就是壞人,那我們通過佛法使他惡念不生。我們在與老x相處這件事情上,我們使壞事達到空性,好事大大地生起,以至于我們不執(zhí)著它。

  所以《金剛經(jīng)》當中說,若人無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若人有相布施,就是我們一起干了點好事,自我膨脹——這個廟沒有我不行,我太厲害了,我就是奧特曼,那是什么?那這件事情就是若人有相布施,則入暗室,則無所見。經(jīng)文上是這樣說的。而使善不斷生起,我們又不執(zhí)著它,不執(zhí)著是空嗎?不執(zhí)著它是空,對不對?他的惡念又不生起,惡念不生,蕩然無存,是空嗎?是空。不生是不是沒有?不是沒有,而是有,不生才是空性。一般的人解釋空,它不是從這個角度解釋的。不是從實操層面解釋的,而是從空性直達解脫層面解讀的。我告訴大家,這一點是我修煉這么多年的武功秘籍,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所以,這里的空是什么?空是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的一份般若,一份照見,一份觀察力和執(zhí)行力。這個很重要,這是修行過程當中的空。但果法當中的空呢?比如說,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空我們怎么修?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是成佛的狀態(tài),各位,我們有沒有成佛?對,至少我沒有成,你們有沒有成,我不知道,說不定你們成了呢。

  果法不是用來修行的,你照見五蘊皆空,你也空不了。果法是用來作為修行目標的,就是我昌樂修行最終要解脫,解脫的標準是什么?解脫的標準是兩個,照見五蘊皆空,和度一切苦難。我有沒有去照見五蘊皆空,生命的本質,無常、無我的基本屬性,我有沒有真知灼見看到?還有,既然看到了,有沒有不離不棄?既然是空的,那就要去度眾生。很多人既然是空的,洗洗睡吧,反正都一樣。那就是惡取空,那就是惰性使然之空,它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照見五蘊皆空,與眾生不離不棄,度一切苦難。

  果法之空是作為修行的標準,是來衡量我們的,是我們追尋的目標,它不是要我們一下子就成的?兆鳛橐蚍,在《心經(jīng)》當中,它說色即是空,空既是色,是生命本身我們有這個般若的知見,能看到它是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依然可以演化成六種。六種是,一個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是空的,而在這起心動念當中,你都有能力從佛陀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命,這才是修行的基本原則。

  如果這個基本原則沒有了解到的話,那所有的修行都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可是你不知道塵埃從哪里來,你總是要在時時勤佛拭。所以最終須菩提會問釋迦牟尼佛“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心就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總是有那么多塵埃,到底是怎么回事?這是空從因、從果來說明它。

  最后,從因緣法屬性上來講,空這個字是形容詞。我們大部分人認為空是動詞,唉呀,反正你要你要放下就行了。放下二字認為是空,空是動詞,但是你能放得下嗎?請問放得下是那么容易的嗎?形容詞的意思是,生命的本身它是空的,是佛陀告訴我們,形容我們的生命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要我們去理解、嘗試、了知的。我們正知再放下。如果你們不能理解生命本身是空的,這個佛陀形容生命存在的這個狀態(tài),色即是空這個狀態(tài),或者不能以此為標準去衡量自己、照見自己、覺察自己的每一起心動念,每一個苦樂喜舍這個起心動念的話,你對佛法的認知依然會在執(zhí)著上用功,依然會在我愛、我慢、我見上用功,這才是最根本的。所以佛法當中說,當你照見,當你知道了你才能放下,你不知道,你的煩惱是無論如何放不下的。

  很多人,一沖動在廟里做了點功德,做功德的時候可高興了,回家以后腸子悔斷了,痛苦。為什么?他當時覺得空,或者當時覺得做功德的時候有面子,回家就覺得這個面子沒有了,想起里子來。什么原因?就是沒有知見,沒有照見五蘊皆空。所以這是最根本的一個見地。有見地才能修行,沒有見地,沒有正知正見,你的修行都是隔布撓癢,很難真正放下。

  最后,空是什么?空是萬法因緣而生,無常變化,它不是結構,它是屬性。這一點是需要大家在理解空的時候多多去用功的地方。

原標題:《金剛經(jīng)的秘密》第29課丨師父多年修煉的武功秘籍:有而不生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