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法寶壇經(jīng)注解·般若品第二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坐,告大眾曰:「總淨(jìng)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1)。」
復(fù)云:善知識(2)!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3);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dǎo)見性。當(dāng)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4);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2)華嚴經(jīng)云:善知識者、是我?guī)煾怠?/p>
(3)清涼澄觀國師云: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
(4)凡夫不見自性、妄識分別、自生高下。諸佛自高、眾生自下。菩薩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無所分別。故一切法皆平等。豈有高下也。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5)?诘f空(6),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5)楞嚴經(jīng)云: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6)因緣所生之法、究竟無體、故云空。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yīng)。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7)。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8)。世人妙性本空(9),無有一法可得(10)。自性真空,亦復(fù)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11)」,即著「無記空(12)」。
(7)達磨血脈論: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楞伽經(jīng)云:心外見法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
(8)傳心法要:本來清淨(jìng)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物、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
(9)諸法本來性空、非今始不有也。故名性空。
(10)傳心法要上、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淨(jìng)、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以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陞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眾生、心亦如此。若觀佛作清淨(jìng)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xué)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11)見性之人、自當(dāng)窮究此理。若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以為究竟。即著空相、斷滅諸法。
(12)永嘉禪師云:無記者、雖不緣善惡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13),亦復(fù)如是。
(13)大智度論云:性空者、諸法性?。假來相續(xù)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未生時空無所有、如水性常冷。諸法眾緣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熱。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約「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14)。
(14)以其著於無記空也。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yīng)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15),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16)。心量大事(17),不行小道(18)?谀K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15)傳心法要:若能了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無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無罣礙。
又華嚴經(jīng)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為佛教中最究極之說。蓋以萬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雖現(xiàn)種種之差別相、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之差別。種種之法、悉為絕對、而與一切法鎔融時、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嘗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咸味也。此妙旨在華嚴天臺兩家發(fā)揮最多。即約觀法而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說。以一心三觀、示一境三諦之圓理。
(註)一心三觀乃天臺宗之觀法。為天臺宗基本教義之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假、中三諦。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說,而於一心中圓修空、假、中三諦者,即稱一心三觀。此為圓教之觀法,係不經(jīng)次第而圓融者。摩訶止觀卷五上載,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假觀;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為空觀;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是為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是為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是為總中觀,此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之一心三觀。其中,所謂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隨緣形成一切現(xiàn)象,皆不實在,故為假,觀此則稱假觀;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現(xiàn)象皆真如顯現(xiàn),無獨立之實體,故為空,觀此則稱空觀; 一切現(xiàn)象非一非一切,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性質(zhì),此為中道,觀此則稱中道觀。如作空觀,則假、中亦空,以三觀悉能蕩相破著之故。如作假觀,則空、中亦假,以三觀皆有立法之義故。如作中觀,則空、假亦中,以三觀之當(dāng)處為絕對之故。以此觀於空、假、中三諦之任何一諦,而三諦無不圓具,故稱一心三觀。然此不思議法,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解難入,故為圓教利根菩薩所修習(xí)者。
(16)一真是指絕對的真理而言,華嚴宗所謂一真法界,天臺宗所謂諸法實相,都是不離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場上談性,則一切法的不虛妄性和不變異性即是真如,故說一真一切真。
(17)法華經(jīng)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jìng),故出現(xiàn)於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xiàn)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xiàn)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xiàn)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於世。
(18)指空心靜坐等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dāng)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19),煩惱即菩提(20)。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19)血脈論:若識得施為邉嶼`覺之性。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知、亦是佛。
(20)生死即涅槃和煩惱即菩提二語,是大乘家常說的話,從世間有為的相對法說,生死是染污的,涅槃是清淨(jìng)的,兩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即;若從出世無為的絕對法說,煩惱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非從煩惱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這是從諸法理性平等說,不是從事相差別說的。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dāng)用大智慧,打破五蘊(21)、煩惱、塵勞(22),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nèi)緸?a href="/remen/jieding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戒定慧(23)。
(21)五蘊者、一曰色蘊、二曰受蘊、三曰想蘊、四曰行蘊、五曰識蘊。
(22)塵勞者、塵是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故云塵勞。
(23)如來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禪定、三曰智慧。然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三法相資不可缺。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24)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25);若無塵勞,智慧,F(xiàn),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26)、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27),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24)西天之法、凡顯物之多、常舉八萬四千之?dāng)?shù)。
(25)八萬四千塵勞、猶言八萬四千煩惱也。塵勞即煩惱之異稱。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恒河沙眾惡、皆由三毒以為根本。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shù)無邊。
(26)無念、無妄念也,即正念之異名。正念乃八正道之一。又作諦意。即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煞譃槎(一)世俗有漏正念,即與有漏作意相應(yīng)之善念。(二)出世間無漏正念,即依無漏之正見能思惟諦境,而與無漏作意相應(yīng)的明記不忘之念。淨(jìng)土宗則有另解,謂面臨諸種遭遇,能心不錯亂顛倒而一心念佛,稱為正念。
(27)以智慧照見事理也。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28)及般若三昧(29)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jīng)》即得見性。當(dāng)知此經(jīng)功德,無量無邊;經(jīng)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30)。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wù)f《金剛經(jīng)》,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fù)如是。
(28)指一真法界,此即諸佛眾生本源之清淨(jìng)心,亦稱為一心法界、一真無礙法界。
(註)法界:若自現(xiàn)象與本體觀之,則可分為四義,稱為四法界:(一)法指萬法,界謂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乃構(gòu)成一千差萬別之現(xiàn)象界,稱為事法界。(二)諸法之現(xiàn)象雖繁多,然其真 實體性則常住不變,平等一如,超越語言文字,為寂然聖智之境,稱為理法界。(三)所有現(xiàn)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之關(guān)係,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與多無礙,法爾圓融,稱為理事無礙法界。(四)一切現(xiàn)象界互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zé)o盡,事事無礙,稱為事事無礙法界。此外,就法界之當(dāng)相而言,一切法互為一體化(相即),其作用互和無礙(相入),故說事事無礙、重重?zé)o盡的緣起,稱為法界緣起。又法界亦為諸法實相十二名之一,十二名即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29)大智度論云:般若不異三昧。三昧不異般若。般若不異菩薩三昧。菩薩三昧不異般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薩。菩薩即是般若三昧。
(30)此喻上根人大智人之容量。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fù)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31)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yún)覆蓋於日,不得風(fēng)吹,日光不現(xiàn)。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32)。若開悟頓教,不執(zhí)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33),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31)1.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
(32)指下根人,密教對根器之解釋不同。
(33)為八正道之一,離諸邪倒之正觀也。為「邪見」之反面。
善知識!內(nèi)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zhí)心(34),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jīng)》本無差別。善知識!一切修多羅(35)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36),皆因人置(37);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34)因事物而執(zhí)著不離之心名執(zhí)心。
(35)修多羅或翻為契經(jīng)。
(36)一切經(jīng)分為十二類之名也。
(37)隨大小機、佛為施設(shè)。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38)?《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淨(jìng)(39);若識自心見性(40),皆成佛道(41)」《淨(jìng)名經(jīng)》(42)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38)大乘止觀、此心即自性清淨(jìng)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華嚴經(jīng)迴向品云:真如照明為性。
(39)即自性清淨(jìng)心也。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淨(jìng)、離一切之妄染者是。
(40)黃檗禪師傳心法要云:真心無相、不來不去。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出世人也。出世人即識自心見性之人。
(41)普照禪師云: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已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zhí)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jīng)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jīng)、長坐不臥、一食卯齊、乃至轉(zhuǎn)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自勞爾。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是知離此心外。無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F(xiàn)在諸賢聖、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xué)人、當(dāng)依如是法。願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高麗普照禪師修心訣)
(42)即維摩詰所說經(jīng)之別名。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43),令學(xué)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44),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dǎo)令得見性(45);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fā)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jīng),在人性中本自具有(46)。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47)。
(43)指自初祖達摩以來以心傳心之法。
(44)心地觀經(jīng)云: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智識實難遇。
(45)法華經(jīng)妙莊嚴王本事品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智識。其善智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6)華嚴出現(xiàn)品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xiàn)前。
(47)華嚴經(jīng)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什麼叫「善財童子」呢?善財出生時,家裡四周突然湧現(xiàn)許多珍寶與光明,長者便為他取名「善財」。實際上他已是一位大成就者,為了示現(xiàn)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不斷勤行菩薩道,所以以「參訪」的方式,經(jīng)由他的恭敬、讚嘆、隨喜、懺悔、請法、請佛住世、回向等等表現(xiàn),從自利走向利他、由凡轉(zhuǎn)聖,演出一趟成佛之路。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zhí)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48)。何以故?自心內(nèi)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49),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50)。
(48)此言本自具足之佛性,不假外求
(49)自心若執(zhí)迷不悟(煩惱業(yè)障太過沉重之故),雖善知識亦難救之。
(50)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dāng)用時。幾處出現(xiàn)。尊者曰、若出現(xiàn)時。當(dāng)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xiàn)。當(dāng)為我說。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wù)。在手?zhí)捉。在足弒。遍現(xiàn)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王聞、心即開悟。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51)。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jìng)本心,使六識出六門(52),於六塵中無染無雜(53),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54),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dāng)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55)。
(51)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自然得入諸佛知見。
(52)指眼耳鼻舌身意等
(53)心如明鏡,鏡雖無像,而能現(xiàn)萬像,修學(xué)之人心無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淨(jìng)。以清淨(jìng)故、能生無量知見。
(54)心離煩惱之束縛,而得通達無礙,故說自在。
(55)若只無思無想欲求大道,決不可得。邊見為五見之一。
(註)五見:又名五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是執(zhí)著五蘊假和合之身為實有;邊見是偏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一切都歸於無,所謂人死如燈滅,這叫做斷見,又有一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這叫做常見,這種執(zhí)斷執(zhí)常的見解,都偏于一邊,故名邊見;邪見是邪而不正的見解,如謗無因果,壞諸善事是;見取見之見即指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捨,對於上述三種不正見,執(zhí)以為是,名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執(zhí)行或受持邪戒,錯認以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塗灰斷食,錯認以為是涅槃之道是。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們,於同見同行(56),發(fā)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57)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58);損彼前人,究竟無益?钟奕瞬唤,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56)又作同伴、同朋。乃同心學(xué)佛修道之意。
(57)指以心傳心、見性成佛
(59)於法不相應(yīng)之人,不可傳之,非不慈悲,恐生毀謗。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60)。
聽吾頌曰:
說通即心通(61),如日處虛空(62);唯傳見法性,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63)。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jìng)至無餘(64)。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jìng)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65)。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dāng)。
色類自有道(66),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生不見道。
波波(67)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68)。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69),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guān)心(70),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xiàn)。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71)。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
師復(fù)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60)重在實踐,若只口說而不行有何益哉。
(61)心通即宗通也。楞伽經(jīng)云: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fā)、是名宗通相。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yīng)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餘菩薩、應(yīng)當(dāng)修學(xué)。
(62)傳心法要云: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63)慧日者、譬喻佛之智慧、如日能照世之暗冥也。
(64)邪來、一念不覺。正來、正念開發(fā)。邪正二相。共是取捨之念。
(65)三障者、一、煩惱障。如貪欲愚癡等之惑。二、業(yè)障。如五逆十惡之業(yè)。三、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
(66)此句言一切生類、各自俱有大道。
(67)波波、猶言奔波也。
(68)世間有二。一為有情世間、一為器世間。此指有情世間而言。黃檗禪師云:如今但學(xué)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jìng)。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69)但以自己盡除非薄他人之心也
(70)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
(71)即顯然可見也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六祖壇經(jīng)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 透過《六祖壇經(jīng)》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qū)別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從《六祖壇經(jīng)》中總結(jié)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壇經(jīng)》二十四精論
- 《六祖壇經(jīng)》中“不立文字”的含義是什么?
- 依《壇經(jīng)》《地藏十輪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依《六祖壇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佛教禪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是福報不是功德
- 向善向惡決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壇經(jīng)》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壇經(jīng)內(nèi)容
- 修習(xí)菩薩道就要有這樣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癡與智慧的真正差別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