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
《圓覺經》,佛教大乘經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詳情]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三七)
圭峰大師云:身,即五識,依色根所發(fā)故;心,即意識,以五識取塵,意識分別,熏動心海,波浪從生,故不名安。今意無分別,五不妄緣,識浪永寂,與體一如,故名安也。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即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者:此以四惑相應,妄計賴耶,為自內我,于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見。今既所緣性寂,能緣七識自如,如性皆同,即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者:謂涅槃自性本無身、心、世界可系屬故,以小乘計著方處,今依大乘,隨順法性,故無所屬。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眾徒。
我今敬請,不依聲聞,事相安居。當與十方如來法身,實相安居,故為菩薩所修,無上妙覺大因緣。乃菩薩自覺圣智之境,為菩薩獨詣自證之地,故云不系徒眾。二正陳詞句竟。
丑三 結示休夏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名菩薩示現安居者:上言菩薩,修寂滅行,安居平等性智,有何期限?今云示現者,權引小乘,夏首安居,遵依佛制。過三期日,隨往無礙者:道場三期已滿,小乘夏限未終,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隨往無礙。以小乘解制之后,有新學者,如要出游,侶須三人,上座一人,阿阇黎一人,并自己成三,以防誤失。今菩薩稱性安居已竟,故不須伴侶,而云隨往無礙也。二限內修行竟。
癸三 誡取邪證
‘善男子!若被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預標加行中所證之境,誡取邪謬故。若彼末世修行,去圣時遙,魔強法弱,邪正難分,求菩薩道,更宜慎重。況既入三期,克期取證,難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彼從佛所聞,一切修證境界,千定不可取。終之云者,仰見如來,叮嚀告誡之至意也。一答道場竟。
辛二 答加行
壬一 三觀初首方便
癸一 修學靜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此示奢摩他靜觀方便。言悟凈圓覺,以凈覺心,修奢摩他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眾生,修奢摩他者,最初從何下手?故教以先取至靜為方便。靜而云至者:即一念不生也。不起一切諸念,凡情圣見,悉皆斷盡,至靜之極,則圓覺妙心,脫體畢露,故曰:便覺。如是修習,必由漸來。初靜從于一身者:觀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我今此心,六塵緣影,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所謂內脫身心,名一身靜。以身靜時,當體是覺,名一身覺。一身既爾,一切亦然。情界既爾,器界亦然。所謂外遺世界,內外平等,寂然不動,身心世界,融為一覺,故云: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覺性靈明,自然寂照,與一切融為一覺。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世界既全成覺,眾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鏡照無遺。一世界既爾,則一切世界,融為一界,故云:百千世界,亦復如是。覺發(fā)則同時遍滿,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如此方名為正觀。非彼從佛所聞,一切修證境界,叮嚀告誡,終不可取。一修學靜觀方便竟。
癸二 修學幻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fā)大愿,自熏成種。
此示三摩缽提,幻觀方便。言悟凈圓覺,以凈覺心修三摩缽提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眾生,修三摩缽提者,最初從何下手?故教以先起幻觀,然起幻門中,須憑圣境。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而如來所以證得如來,菩薩所以成為菩薩者,無非修因克果而得。如是則為我之師,為我之友矣!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者:謂以如來為師,菩薩為友,自必依種種法門,漸次修行,難行苦行,勤苦三昧。于三昧中,起如幻觀,以自己身心,閱歷其境,自驗其心。廣發(fā)大愿,自熏成種者:以此幻觀,廣發(fā)度生之愿,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內發(fā)大悲輕安,而起利生妙行。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眾,變化諸幻以作佛事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準如前釋。二修學幻觀方便竟。
癸三 修學寂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于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
此示禪那寂觀方便。言悟凈圓覺,以凈覺心修禪那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眾生修于禪那,最初從何下手?故先取數息觀門,修禪之人欲攝妄心,先歸一息,依息出入數之。數出不數入,數入不數出,不可出入并數。從一數至十,又從十數至一。如此往復,息息不斷,心心不昧。由是息調心凈,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異、滅之念不紊。息起為生,起已為住,將盡為異,盡已為滅。今不言異者,以滅攝故,所以經論中,有言三相,有言四相不定,分齊頭緒數量,一一分明。所以攝散入寂,化寂不住之方便,無有過于此者。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如是定久功深,初則宴坐方知,今則周遍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分別念數,一一無不了知。從此起用,攝散入寂,不被幻觀煩惱礙;化寂不住,不被靜觀涅槃礙。從此漸次增進,絕待靈心欲發(fā),竟至無所不知,無法不曉。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難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猶如眼前,目睹所受用物,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非被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準如前釋。三修學寂觀方便竟,并上一科三觀一首方便竟。
壬二 總結三觀方便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此二句結名。前問三種凈觀,以何為首?故具答已,于此結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即‘楞嚴經’,佛敕二十五圣,各說最初成道方便,亦此義也。
壬三 遍修三觀圓成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若諸末世,有圓根眾生能遍修三觀。遍修者,不遺一法,勤行精進,悍勞忍苦,以悟為期。悟后之修,任運流入薩婆若海,三觀既備,萬行已圓,故就此人,即名如來出現于世。又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
壬四 別開鈍根修證
‘若后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yè)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
此言末世鈍根障重眾生,既悟覺心,欲求佛道,旋修旋廢,不得成就,當以懺悔斷障為要也。由昔業(yè)障者:乃因夙習種子,熏發(fā)現行,于修行時,為作障道緣,故不得成就。當勤懺悔,常起希望者:應當勤求懺侮。懺悔有二:一者、事懺:嚴結華壇,身旋禮,口讀誦,意策觀。二者、理懺: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我心自空,罪福無主,遇善境界,心得輕安,業(yè)障消除,道緣可辦。常起希望,愿斷業(yè)障,先斷憎愛二惑。憎者,于違情境上起憎怨心;愛者,于順情境上生愛染心。此二是根本煩惱,屬貪嗔攝。嫉妒諂曲者:嫉,謂徇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故名嫉妒,嗔一分攝。諂,謂罔冒于他,矯設異儀,險曲為性,故名諂曲,貪癡各一分攝。又此憎愛,通名為惑。蓋惑者,不明之義,不明即是癡。求勝上心者,慢也。求超勝一切,憎上慢心,合為貪、嗔、癡、慢,四根本煩惱既斷,現行不行,則習氣可除,觀行易于成就。
- 上一篇: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三八)
- 下一篇: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三六)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二八)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二七)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二六)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二五)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二四)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二三)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二二)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二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二十)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十九)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十八)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十七)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十六)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十五)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十四)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十三)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十二)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十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十)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九)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