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典藏 >

禪門修證指要 《六祖壇經(jīng)》錄要 三 坐禪

  禪門修證指要 《六祖壇經(jīng)》錄要 三 坐禪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凈,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凈,人性本凈,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凈,起心著凈,卻生凈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凈無形相,卻立凈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凈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凈,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中略)《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凈。”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佛道。(錄自大正四八)

  圣嚴識有關六祖慧能(西紀六三八——七一三)的傅記資料,有《曹溪大師別傅》(卍續(xù)藏一四六)、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賜謚大鑒禪師碑》(全唐文卷五八七)、劉禹錫撰《曹溪六祖鑒禪師第二碑》(全唐文卷六一O)、王維的《六祖惠能禪師碑并序》(全唐文卷三二七)、法海的《六祖大師緣記外記》(全唐文卷九一五、大正、四八)、《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大正四八),宋以來則有道原的《景德傅燈錄》卷五(大正·五一)、《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六(大正·四九)、《宋高僧傅》卷八(大正·五O)、《祖堂集》卷二(高麗傅本,未入藏經(jīng),現(xiàn)有臺灣廣文書局影印本)等,各種資料所述,大同小異,其同異出入的考證工夫,已有不少學者做過了,印順長老的《中國禪宗史》,即專辟一章,考訂極為詳盡。別人敦煌本《神會語當》、《傅法正宗記》卷六、《宗門統(tǒng)要續(xù)集》第二等,均有關於六祖的記述。很足注意的,凡是唐末以前的記載,均將六祖寫為“惠能”,宋代以來如《景德傅燈錄》、《宋高僧傅》,則寫成“慧能”。而現(xiàn)存的《壇經(jīng)》諸異本,也均用“惠能”而未用“慧能”。

  六祖的一生大概是這樣的:他生於廣東省肇慶府的新興縣,俗姓盧,三歲喪父,家中貧寒,大師常以采薪汲水,奉養(yǎng)母親。一日出市,聞誦《金剛經(jīng)》,竊發(fā)出塵之志。咸亨年中(西紀六七O——六七三)至韶陽聽山澗寺的無盡藏尼誦《涅槃經(jīng)》而為尼解釋。又訪見智遠及惠紀二年禪師,知道了五祖弘忍在蘄州黃梅的東禪院,盛弘禪法,因此前往參訪,五祖知其為大器,故意令之入廚房作供養(yǎng),經(jīng)八個月,即傅持東山衣缽,使之隱於懷集四會之間,經(jīng)四年,始於儀鳳元年(西紀六七六)至南海法性寺,依印宗法師落發(fā),智光律師為其授具足戒。第二年移錫韶陽曹溪的寶林寺。聲振四方。刺史韋據(jù)請大師於大梵寺樹法幢,又歸曹溪大系法鼓,道俗歸崇者,接踵而至。神龍元年(西紀七O五)唐中宗遣內侍薛簡召大師入京師,大師稱病固辭。說法三十多年,以七十六歲高齡示寂。

  六祖大師的一生,極為奇特,《禪關策進》所錄空谷隆禪師的話說:“不參自悟,上古或有之,自馀未有不從力參加而得悟者。”(卍續(xù)藏一一四·七一四),六祖慧能便是一位不參自悟的曠世利根。從他所留下的《壇經(jīng)》內容看來,他的確是佛教成為中國化普及化而又不落世俗化的開創(chuàng)者,無怪乎《壇經(jīng)》是中國人人人愛讀也是人人應讀的書。

  不過《壇經(jīng)》自古即因流傅太廣,抄本太多,致有異本異說的淆訛現(xiàn)象出現(xiàn)。早在六祖的及門弟子慧忠所見,即有玉石相混的情形了;壑覈鴰熣f:“吾此游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三五百眾,目視云漢,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jīng)》改換,添糅鄙譚,消除圣意,惑亂后徒。”(《景德傅燈錄》卷二十八)

  又有至元辛卯(西紀一二九一)夏南海釋宗寶所寫中又說:“余初人道,有感於斯,續(xù)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按察使云公從龍深造此道,一日過山房,睹余所編,謂得《壇經(jīng)》之大全,慨然命工鋟梓,顓為流通。”(大正四八·三六四)

  至元二十七年(西紀一二九O)比丘德異所寫的中則說:“惜乎《壇經(jīng)》為后人節(jié)略太多,不見六祖大全之旨。德異幼年嘗見古本,自后遍求三十馀載,近得通上人尋到全文,遂刊於吳中休休禪庵。”(大正四八·三四六)

  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的《法寶壇經(jīng)》,注明了系“比丘宗寶編”。此與德異所稱的“全文”壇經(jīng),是一是異,不太了然。現(xiàn)世流通的即是宗寶編的所謂至元本。大家相信這是最完整的版本,也希望是現(xiàn)存最古的本子。而近代學者間對之產(chǎn)生疑議的亦復不少。尤其是發(fā)現(xiàn)了敦煌本的《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之后,學者們相信,如果敦煌本是唐末以前的遺物,那該是現(xiàn)存本中最古的一種了。與宗寶的至元本比較,頗為簡略而未分部門,并且缺少相當於宗寶本中第七機緣及第九宣詔的內容。敦煌本《壇經(jīng)》,現(xiàn)亦被收入大正藏經(jīng)第四十八卷。

  宗寶的至元本共分十章,自“行由第一”至“付囑第十”,儼然是一部佛經(jīng)的型式,內容相當豐富。所以深獲讀者的喜愛。我編本書目的,不為考證,但求有助於初心者的修證,故仍依據(jù)至元本,錄出其中最精要的般若第二、定慧第四、坐禪第五第三章。好在《壇經(jīng)》的流通極廣,讀者極易求得其全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