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人生態(tài)度——積極乎?消極乎?(3)
三、佛教徒是消極的嗎?
為什么社會上很多人會認為佛教徒是消極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由出家制度引起的誤解。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是以孝為本,而孝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但出家人必須獨身,當然談不上生兒育女;再則,世人多半以地位名利作為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標準,認為人生在世或是要榮華富貴,或是要干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方能光宗耀祖,而出家人與世無爭,視世間功名如過眼云煙。現(xiàn)代社會是鼓勵消費的年代,而佛教徒生活儉樸。尤其是出家人,長年累月住在古老的寺廟里,飲食清淡,衣著簡單。很多人對這種少欲知足的生活不理解,覺得佛教徒缺乏常人的生活熱情,跟不上社會潮流,與當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因此在人們眼中,出家人的選擇無疑是對人生缺乏積極的追求。
同時,確實有些人是在無奈之下出家為僧;蚴菐е鴤人恩怨逃避現(xiàn)實,或是在遭遇挫折后對生活失去信心,萬念俱灰之下遁入空門,這也是造成社會對出家人產(chǎn)生誤解的重要因素。其實這類人在僧團中僅僅少數(shù)而已,而且,若是出家的發(fā)心不正,即使披上袈裟,在佛門中也不會有太大作為。
再就是從為人處世方面引起的誤解。如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很多人為了跟上時代,一生憂患勞頓,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這恰恰是世人最大的無明。佛陀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正因為看到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所以佛教徒的處世原則是隨遇而安,這也是被世人視為消極的因素之一。
- 因緣因果,把果變成因
- 現(xiàn)代人普遍缺乏精神追求
- 涅槃不等于死亡,活著也可以涅槃
- 見地是修行的指導,修行是對見地的體證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義?
- 如何理解“明心見性”?
- 當五欲六塵現(xiàn)前時,如何心靜?
- “禪凈合一”也很好
- 誰需要解脫?
- 禪宗是否能擺脫戒律的束縛?
- “一念不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覺的?
- 濟群法師:從禪宗式微看修學基礎
- 濟群法師:如何才能使心平靜下來?
- 向上一著,不是人人夠得著
- 迷了,趕快找出路
- 我們?yōu)槭裁匆U修?通過禪修,究竟要獲得一種什么能力?
- 《壇經(jīng)》講“不思善、不思惡”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對立?
-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 明心見性 認識自己
- 煩惱即菩提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